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褐斑穿孔病是桃(李)三大穿孔病之一,属真菌性病害,既侵染桃,更危害李。李树褐斑穿孔病过去在洛江区零星发生,危害不大。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管理不当和果农一直来对该病的发生和防治了解甚少,导致该病在洛江区马甲镇、罗溪镇等地三华李、芙蓉李树上普遍流行。据笔者调查,发病株率轻者21.2%,重者达92.7%,平均感病指数达40.6%,严重影响李的生长与结果,已成为新近发生的李树主要病害之一。此间,笔者对马甲镇溪林村李树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现将该病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 症状
李褐斑穿孔病主要危害李树较老的叶片,也侵染新梢和果实。受害叶片初期出现针头大黄褐色小点,后扩大为直径2-5毫米圆形或不规则褐色病斑。病斑边缘清晰,常有淡褐色晕圈,潮湿时病斑的反面或两面易出现灰褐色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座。至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初期埋于表皮组织下,后突破表皮。病斑边缘易产生离层,病组织干枯脱落,形成边缘整齐的穿孔,严重时多个病斑汇合,穿孔较大,而不规则,造成叶片黄化,提早脱落。新梢、果实染病症状与叶片相似,均出现黄褐色、凹陷,边缘淡褐色病斑,潮湿时亦生灰褐色霉状物,上有许多小黑点,引起枯枝,果实腐烂和脱落。
2 病原与发生规律
2.1 痛原菌
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该病由核果穿孔叶点菌侵染所致,属半知菌亚门,腔胞纲,球壳孢目,叶点霉属。分生孢子器散生或聚生,扁球形,黑色,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梗短,分生孢子单孢,无色,卵圆形至椭圆形,大小为6-8微米x3~4微米。
2.2 发生规律
该病属风雨传播病害,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在病落叶上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枝梢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随气温回升,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从自然孑L口或伤口侵入,一般适温多雨天气有利发病。夏季雨水多,病斑扩展速度较快,病情重。
受气候影响,李褐斑穿孔病在我区5月上旬开始发病,此时旬平均气温23.1℃,病斑主要发生在树冠内膛和主枝基部的叶片上,从下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该病的发生程度与气温、降雨密切相关。气温26~28℃为该病最适发生期。当气温在20~30℃时,雨日、雨量是该病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多雨特别是梅雨季节和台风雨天气有利此病发生。从病叶率和感病指数的变化推断,5月中旬至6月下旬为我区发病高峰期,大量病叶早落,如遇早台风雨影响,可延到7月。夏秋8—9月此病继续危害。
发病轻重还与栽培管理、树势强弱、树种混交有密切关系。凡栽植密度大,偏施氮肥,管理粗放,不清理树下病落叶,发病重;栽植密度适中,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多施有机肥,管理精细,夏季适当疏枝,树冠通风透光良好,冬季彻底清理病落叶残体,则发病很轻:桃、李、龙眼树混栽园比分开栽植园发病重。
3 防治技术
对李褐斑穿孔病必须采取以农业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才能取得好的防治效果。
3.1 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
选择李树适生地建园;合理密植,采用适宜树形,避免留枝过多,及时夏剪疏枝,保证通风透光良好,降低李园湿度;注意防旱排涝,花前和果实膨大期适时灌水;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忌偏施氮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3.2 彻底清除病叶,减少侵染源
秋末冬初结合修剪,彻底剪除病残枝梢,将枯枝、树下的病叶和落果彻底清出园外,集中烧毁,或结合秋季施肥,将落叶与土肥混合回填于施肥沟(穴)内,深翻30厘米以下,控制菌源量,以减少病菌侵染和病害发生。
3.3 化学防治
早春在李树萌芽前喷4-5波美度石硫合剂,树上和树下地面全面喷布,杀死越冬病原菌:展叶期前后于晴天喷1次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50倍,或0.5:1:100的波尔多液,消灭初侵染源,以保护幼叶:谢花后5月上旬发病初期和台风季节(7—9月)各喷药2~3次,药剂可选用70%代森锰锌干悬粉剂700~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喷布要周到细致,叶片正反面,枝条和树干全喷均匀,为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注意几种药剂交替使用,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1 症状
李褐斑穿孔病主要危害李树较老的叶片,也侵染新梢和果实。受害叶片初期出现针头大黄褐色小点,后扩大为直径2-5毫米圆形或不规则褐色病斑。病斑边缘清晰,常有淡褐色晕圈,潮湿时病斑的反面或两面易出现灰褐色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座。至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初期埋于表皮组织下,后突破表皮。病斑边缘易产生离层,病组织干枯脱落,形成边缘整齐的穿孔,严重时多个病斑汇合,穿孔较大,而不规则,造成叶片黄化,提早脱落。新梢、果实染病症状与叶片相似,均出现黄褐色、凹陷,边缘淡褐色病斑,潮湿时亦生灰褐色霉状物,上有许多小黑点,引起枯枝,果实腐烂和脱落。
2 病原与发生规律
2.1 痛原菌
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该病由核果穿孔叶点菌侵染所致,属半知菌亚门,腔胞纲,球壳孢目,叶点霉属。分生孢子器散生或聚生,扁球形,黑色,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梗短,分生孢子单孢,无色,卵圆形至椭圆形,大小为6-8微米x3~4微米。
2.2 发生规律
该病属风雨传播病害,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在病落叶上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枝梢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随气温回升,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从自然孑L口或伤口侵入,一般适温多雨天气有利发病。夏季雨水多,病斑扩展速度较快,病情重。
受气候影响,李褐斑穿孔病在我区5月上旬开始发病,此时旬平均气温23.1℃,病斑主要发生在树冠内膛和主枝基部的叶片上,从下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该病的发生程度与气温、降雨密切相关。气温26~28℃为该病最适发生期。当气温在20~30℃时,雨日、雨量是该病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多雨特别是梅雨季节和台风雨天气有利此病发生。从病叶率和感病指数的变化推断,5月中旬至6月下旬为我区发病高峰期,大量病叶早落,如遇早台风雨影响,可延到7月。夏秋8—9月此病继续危害。
发病轻重还与栽培管理、树势强弱、树种混交有密切关系。凡栽植密度大,偏施氮肥,管理粗放,不清理树下病落叶,发病重;栽植密度适中,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多施有机肥,管理精细,夏季适当疏枝,树冠通风透光良好,冬季彻底清理病落叶残体,则发病很轻:桃、李、龙眼树混栽园比分开栽植园发病重。
3 防治技术
对李褐斑穿孔病必须采取以农业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才能取得好的防治效果。
3.1 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
选择李树适生地建园;合理密植,采用适宜树形,避免留枝过多,及时夏剪疏枝,保证通风透光良好,降低李园湿度;注意防旱排涝,花前和果实膨大期适时灌水;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忌偏施氮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3.2 彻底清除病叶,减少侵染源
秋末冬初结合修剪,彻底剪除病残枝梢,将枯枝、树下的病叶和落果彻底清出园外,集中烧毁,或结合秋季施肥,将落叶与土肥混合回填于施肥沟(穴)内,深翻30厘米以下,控制菌源量,以减少病菌侵染和病害发生。
3.3 化学防治
早春在李树萌芽前喷4-5波美度石硫合剂,树上和树下地面全面喷布,杀死越冬病原菌:展叶期前后于晴天喷1次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50倍,或0.5:1:100的波尔多液,消灭初侵染源,以保护幼叶:谢花后5月上旬发病初期和台风季节(7—9月)各喷药2~3次,药剂可选用70%代森锰锌干悬粉剂700~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喷布要周到细致,叶片正反面,枝条和树干全喷均匀,为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注意几种药剂交替使用,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