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与感悟,采取多种策略、从多种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实现算法的多样化,应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我们却发现,好多时候,教师在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时,往往忽视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学生是怎样想出来的?深入地说,是否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一种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教师能给学生多大的数学思维自主驰骋的天地呢?
片断描述:经过一番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出了例题“26+8”。大多数学生都喊出了得数“34”。
师:你们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1:我先把8看作10,26+10=36,再减去2等于34。
生2:我把8分成4和4,26+4=30,30再加4等于34。
生3:我把26中的6分成2和4,2+8=10,20+10=30,30再加4等于34。
26+8=34 想:6+8=1420+14=34
生4:我从26开始数,再数8个等于34。
生5:我先用22+8=30,再加4等于34。
…………
生X:我先算6+8=14,再算20+14=34。
师:说得真好!师进行板书:
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好?
全体学生一致同意生X的意见。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要从个位加起,个位上满十要向十位上进一。
…………
评析与思考
当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我欣赏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与充足的时间,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学生潜能得以发挥时,给人所带来的震撼与魅力!然而,正当我在内心啧啧称赞之际,教师的“唯一板书”与学生们的“一致同意这种与书上的算法一样的为最佳”,却好像当头泼了我一盆冷水,不得不引起我冷静、理性与沉重的思考。
1、“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求异求佳固然重要,可以推见这一问题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实现找到“最好”,它更体现了一种过程与思考。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时,与他人比较、共享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反思,甚至产生共鸣,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这本身就是一种“体验”的过程,并且在这众多的解法中,蕴涵了一种极其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即大家解法的共同点)——“转化”,这种思想,只有在这一“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有所领悟,而领悟这种数学思想,将使我们的孩子终生受益!这个问题中“你觉得”这三个字包含了强烈的“人文性”,这三个字恰恰是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自主发展”的人,然而,这节课最后所产生的结果是--全班所有同学的意见都高度一致,头脑里只留下了一种“课本规定的算法”,如果这样,我们又何必提出 “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呢?
实践研究表明,许多被老师与大多数学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最佳方法,却总是不能被一小部分或个别学生所接受,他们看似拐弯抹角、令人费解的方法,却往往是他们自己所津津乐道的。当然,这一小部分学生有些是学习能力存在问题,但却不乏“标新立异”者,或许正是他们的异想天开,激发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窗,并有可能会由此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而这节课上,学生在教师的表扬“你说得真好”与“黑板上唯一板书”的暗示下,他已经无法不接受这是最佳的方法,至于在教师提问“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时,他已经不能坚守自己的感觉了。因而,本节课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再没有出现第二种计算方法,学生也没有坚持用自己认为习惯或有创意的算法去计算了。课堂教学的进程看似顺利,但从“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来说,这种顺利又何尝亚于险象环生呢?这种统一意志下的顺利隐藏了一种深重的危机,可以预见学生的数学猜想、自主建构意识和创新思维会逐渐被磨光。
2、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关注“比一比,哪种方法最简便?” 实际上暗示学生做出自我否定,只让学生脑海里保留一种解法。从教师的表扬“你说得真好”并完成了板书,这一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虽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与方法,但在潜意识里却认为书上的仍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本节课必须使每个学生接受的教学任务,因而前面的所有活动到最后都要万源归宗。
3、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有效合作互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品质”等数学课程新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积极有效地重构我们的数学课堂。本节课中学生对算法的建构不能只停留在关注学生对计算方法的优化上,应该真正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建构过程,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建立能够被学生认同的合理的计算方法。在学生交流呈现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通过板书,组织学生分析计算过程的合理性,在众多的算法中引导学生概括与归纳它们的共同点:个位上算的是“几加几”,十位上算的是“几个十相加”,一般都是先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对其他学生的不同的合理的算法要公开的肯定和鼓励。从而真正体现尊重学生的自主建构、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的始终都把学生置于主体、主人的地位。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实验小学)
片断描述:经过一番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出了例题“26+8”。大多数学生都喊出了得数“34”。
师:你们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1:我先把8看作10,26+10=36,再减去2等于34。
生2:我把8分成4和4,26+4=30,30再加4等于34。
生3:我把26中的6分成2和4,2+8=10,20+10=30,30再加4等于34。
26+8=34 想:6+8=1420+14=34
生4:我从26开始数,再数8个等于34。
生5:我先用22+8=30,再加4等于34。
…………
生X:我先算6+8=14,再算20+14=34。
师:说得真好!师进行板书:
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好?
全体学生一致同意生X的意见。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要从个位加起,个位上满十要向十位上进一。
…………
评析与思考
当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我欣赏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与充足的时间,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学生潜能得以发挥时,给人所带来的震撼与魅力!然而,正当我在内心啧啧称赞之际,教师的“唯一板书”与学生们的“一致同意这种与书上的算法一样的为最佳”,却好像当头泼了我一盆冷水,不得不引起我冷静、理性与沉重的思考。
1、“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求异求佳固然重要,可以推见这一问题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实现找到“最好”,它更体现了一种过程与思考。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时,与他人比较、共享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反思,甚至产生共鸣,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这本身就是一种“体验”的过程,并且在这众多的解法中,蕴涵了一种极其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即大家解法的共同点)——“转化”,这种思想,只有在这一“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有所领悟,而领悟这种数学思想,将使我们的孩子终生受益!这个问题中“你觉得”这三个字包含了强烈的“人文性”,这三个字恰恰是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自主发展”的人,然而,这节课最后所产生的结果是--全班所有同学的意见都高度一致,头脑里只留下了一种“课本规定的算法”,如果这样,我们又何必提出 “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呢?
实践研究表明,许多被老师与大多数学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最佳方法,却总是不能被一小部分或个别学生所接受,他们看似拐弯抹角、令人费解的方法,却往往是他们自己所津津乐道的。当然,这一小部分学生有些是学习能力存在问题,但却不乏“标新立异”者,或许正是他们的异想天开,激发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窗,并有可能会由此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而这节课上,学生在教师的表扬“你说得真好”与“黑板上唯一板书”的暗示下,他已经无法不接受这是最佳的方法,至于在教师提问“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时,他已经不能坚守自己的感觉了。因而,本节课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再没有出现第二种计算方法,学生也没有坚持用自己认为习惯或有创意的算法去计算了。课堂教学的进程看似顺利,但从“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来说,这种顺利又何尝亚于险象环生呢?这种统一意志下的顺利隐藏了一种深重的危机,可以预见学生的数学猜想、自主建构意识和创新思维会逐渐被磨光。
2、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关注“比一比,哪种方法最简便?” 实际上暗示学生做出自我否定,只让学生脑海里保留一种解法。从教师的表扬“你说得真好”并完成了板书,这一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虽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与方法,但在潜意识里却认为书上的仍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本节课必须使每个学生接受的教学任务,因而前面的所有活动到最后都要万源归宗。
3、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有效合作互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品质”等数学课程新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积极有效地重构我们的数学课堂。本节课中学生对算法的建构不能只停留在关注学生对计算方法的优化上,应该真正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建构过程,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建立能够被学生认同的合理的计算方法。在学生交流呈现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通过板书,组织学生分析计算过程的合理性,在众多的算法中引导学生概括与归纳它们的共同点:个位上算的是“几加几”,十位上算的是“几个十相加”,一般都是先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对其他学生的不同的合理的算法要公开的肯定和鼓励。从而真正体现尊重学生的自主建构、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的始终都把学生置于主体、主人的地位。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