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深刻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由此,我们应该更新观念,在新媒体背景下分析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和成长规律,充分认识现代新媒体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来保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一、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1.传播主体的交互性和平等性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体存在泛化的倾向,人人都是记者,都充当着多元信息的接收者、发布者和传播者等多重身份,新媒体传播的传受关系发生了变化,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完全互动,每个参与主体都能平等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所有的人变成平等的“信息人”。
2.信息来源的平民性和广泛性
由于新媒体的平台门槛很低,网站的内容对所有的用户都是开放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与外界交流,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图片、视频;也可以向外界发送信息,向所有的人分享“我思、我见、我想”。新媒体给大众一个完全自由开放的传播空间的同时,也使其具备了扩散性传播的能力,再加之信息来源非常广泛,信息量大,其信息良莠不齐,增加了信息内容庞杂性。
3.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和便捷性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信息的流通中, 其信息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非常方便和快捷。网络主体通过自媒体,在及时获取各类信息同时,可将个体的信息与观点进行处理并即时发布。这种形式的信息传输使得群体之间的传播异常迅猛,打破了原有的信息传播速度格局。
4.信息内容的庞杂性
新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以及其承载与传播信息的广泛性和传播速度的实时便捷性,使信息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特点;加之其准入制低,信息发布没有规章制度约束,没有专业媒体机构来运作,也缺乏相关部门审批,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上网传播新闻、发表议论。导致了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真实性和可靠性较低,又因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因而极具复杂性。
二、新媒体,新机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
(1)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广阔的新平台。
(2)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亲切、实效的新方法。
(3)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独特、平等的新视角。
三、新媒体,新路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新媒体的发布传播“无屏障”,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大学生的选择与信息评判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新媒体传播的“无屏障”对传统媒体背景下,高校积累了一套十分完善的舆论引导与管理机制,能够很好地对影响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进行清理与整治。 然而新媒体环境下,基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的开放性、迅速性和共享性的特点,由于其信息量远远超过了学校的控制范围,我们不可能事先排除、过滤掉网上那些消极的信息。高校传统的“环保”围墙已荡然无存,新媒体平台上各种意识形态,各种价值观、各种文化、不同的宗教、甚至是敌对势力的教唆、反动言论等都会全时空、全方位地推销自己的思想和价值标准,纷至沓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高校学生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 所以基于这种完全开放性、平民性的网络环境,对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还没有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很容易受到多元文化、腐朽思想的冲击和影响,淡化其民族意识,改变其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容易造成负面的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舆论的引导与控制的难度增加。
2.新媒体的虚拟性使大学生道德弱化,易诱发信任危机
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匿名存在,网络平台的虚拟性和私密性,削弱了信息发布者的责任感和受社会惩戒的担心,有可能出现大学生违反道德或违法的行为。另外,长期沉湎于新媒体特别是网络,而忽略了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这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另一种形式的孤僻。新媒体时代人际信任危机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导致现实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个人淹没于信息当中,如何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健康人格和伦理道德,是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课题。
3.新媒体增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维稳”难度
第一,由于大学生猎奇、求异、追新、从众的心理个性和对国家、民族、社会等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精英情结”,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引导,很容易被网上的舆论所吸引做出过度反应,形成网络舆情,影响学校和社会的稳定。第二,新媒体增加了校园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当代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青年,他们成长于我国经济、社会大变革时期,在思想、心理和价值观方面具有不稳定性。在新媒体背景下,基于信息传播的特点,某一个学生、某一个班级、某一个食堂出现的问题,一旦在网络或手机短讯上出现,就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并“逐级放大”,酿成汹涌的舆情,甚至引发群体性的罢课、罢餐、静坐等事件。
四、新媒体,新探索:构建高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
(1)要建设“红色工程”阵地,坚持红色主旋律,充分发挥新媒体网络优势,使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政工作服务。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更新观念、树立平等的教育观念,主动适应网络环境,与大学生共境。
(3)建立和完善网络规章制度 ,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建设,逐步提高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时刻用法律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焕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探索路径选择[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2]黄玉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机制的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3 (8)
[3]魏立娜.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http ://baike.baidu.com,2011.05.28
一、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1.传播主体的交互性和平等性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体存在泛化的倾向,人人都是记者,都充当着多元信息的接收者、发布者和传播者等多重身份,新媒体传播的传受关系发生了变化,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完全互动,每个参与主体都能平等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所有的人变成平等的“信息人”。
2.信息来源的平民性和广泛性
由于新媒体的平台门槛很低,网站的内容对所有的用户都是开放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与外界交流,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图片、视频;也可以向外界发送信息,向所有的人分享“我思、我见、我想”。新媒体给大众一个完全自由开放的传播空间的同时,也使其具备了扩散性传播的能力,再加之信息来源非常广泛,信息量大,其信息良莠不齐,增加了信息内容庞杂性。
3.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和便捷性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信息的流通中, 其信息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非常方便和快捷。网络主体通过自媒体,在及时获取各类信息同时,可将个体的信息与观点进行处理并即时发布。这种形式的信息传输使得群体之间的传播异常迅猛,打破了原有的信息传播速度格局。
4.信息内容的庞杂性
新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以及其承载与传播信息的广泛性和传播速度的实时便捷性,使信息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特点;加之其准入制低,信息发布没有规章制度约束,没有专业媒体机构来运作,也缺乏相关部门审批,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上网传播新闻、发表议论。导致了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真实性和可靠性较低,又因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因而极具复杂性。
二、新媒体,新机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
(1)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广阔的新平台。
(2)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亲切、实效的新方法。
(3)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独特、平等的新视角。
三、新媒体,新路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新媒体的发布传播“无屏障”,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大学生的选择与信息评判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新媒体传播的“无屏障”对传统媒体背景下,高校积累了一套十分完善的舆论引导与管理机制,能够很好地对影响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进行清理与整治。 然而新媒体环境下,基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的开放性、迅速性和共享性的特点,由于其信息量远远超过了学校的控制范围,我们不可能事先排除、过滤掉网上那些消极的信息。高校传统的“环保”围墙已荡然无存,新媒体平台上各种意识形态,各种价值观、各种文化、不同的宗教、甚至是敌对势力的教唆、反动言论等都会全时空、全方位地推销自己的思想和价值标准,纷至沓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高校学生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 所以基于这种完全开放性、平民性的网络环境,对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还没有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很容易受到多元文化、腐朽思想的冲击和影响,淡化其民族意识,改变其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容易造成负面的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舆论的引导与控制的难度增加。
2.新媒体的虚拟性使大学生道德弱化,易诱发信任危机
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匿名存在,网络平台的虚拟性和私密性,削弱了信息发布者的责任感和受社会惩戒的担心,有可能出现大学生违反道德或违法的行为。另外,长期沉湎于新媒体特别是网络,而忽略了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这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另一种形式的孤僻。新媒体时代人际信任危机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导致现实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个人淹没于信息当中,如何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健康人格和伦理道德,是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课题。
3.新媒体增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维稳”难度
第一,由于大学生猎奇、求异、追新、从众的心理个性和对国家、民族、社会等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精英情结”,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引导,很容易被网上的舆论所吸引做出过度反应,形成网络舆情,影响学校和社会的稳定。第二,新媒体增加了校园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当代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青年,他们成长于我国经济、社会大变革时期,在思想、心理和价值观方面具有不稳定性。在新媒体背景下,基于信息传播的特点,某一个学生、某一个班级、某一个食堂出现的问题,一旦在网络或手机短讯上出现,就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并“逐级放大”,酿成汹涌的舆情,甚至引发群体性的罢课、罢餐、静坐等事件。
四、新媒体,新探索:构建高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
(1)要建设“红色工程”阵地,坚持红色主旋律,充分发挥新媒体网络优势,使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政工作服务。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更新观念、树立平等的教育观念,主动适应网络环境,与大学生共境。
(3)建立和完善网络规章制度 ,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建设,逐步提高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时刻用法律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焕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探索路径选择[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2]黄玉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机制的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3 (8)
[3]魏立娜.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http ://baike.baidu.com,2011.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