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m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生活;实际;经验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社会生活的鲜活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于教材以新的内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用数学知识较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1. 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2)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地引出概念。
  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2. 课堂中运用生活经验学习数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人们早就对数学产生了干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在教学新知识时,应该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画图等活动,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再把它们抽象出来,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
  例如,江西南昌市站前路小学的余丛晖老师在《解决问题》一课中,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2.1 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1)说:(课件显示主题图的一部分)春天到了,大自然多美呀!小草探出了脑袋,花儿露出了笑脸,小鸟在快乐地歌唱呢!看!这些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呢?(指名回答)
  (2)看:听,这是什么声音?原来是木偶戏已经开始了,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课件播放一段木偶戏:“狼来了”)
  (3)问:(出示课件:缩放画面,显示在木偶剧场的小朋友)这些水朋友和咱们一样,也在看木偶戏呢,在这幅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找到隐藏在画面中的数学问题吗?能提出哪些问题?
  在让学生应用自己的经验提出多个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
  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开始时,老师呈现学生喜欢的——木偶戏。让学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连接,为下一步的探究创设了合适的情景。]
  (4)揭示课题:现在咱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好吗?(板书课题)
  2.2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讨论解决方法
  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人数?先思考,再分四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2)写出解决方法。
  独立把讨论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
  (3)展示评价。
  a、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不同的算法,并说出思考过程。
  思路一:原有22人,来了13人后,就是35人在看戏;现在就有29人在看戏;
  思路二:原有22人,来了6人后,就是16人在看戏;又走了13人,现在就有29人在看戏;
  思路三:原有22人,又来了13人后,相当于在原有的22人基础上,增加了7人,那么现在就有29人在看戏;
  b、 其他各小组学生对展示的算法质疑,评价。
  c、老师评价,并板书:
  方法一:22+13=35(人)
  35-6=29(人)或22+13-6=29(人)
  方法二:22-6=16(人)
  16+13=29(人)或22-6+13=29(人)
  方法三:13-6=7(人)
  22+7=29(人)或13-6+22=29(人)
  小结:同学们真的了不起!能想出三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许多方法,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理解的方法去解决。
  [评: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根据给出的条件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主创造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学生提出不同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孩子们动手动脑,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观点、方法是否正确。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   2.3 用于生活,巩固提高。
  (1)生活场景(一):运动场
  (出示课件:即练习一第1题)引导学习说题意,并独立列式解答,之后展示评价。
  (2)生活场景(二):观看录像;引导学生仔细看,仔细听,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数学信息:
  a、公共汽车上(车上原有18人,有10人下车,有5人上车)
  b、教室里(全班原有48人,转走1人,又转来3位新同学)
  c、红领巾储蓄所(第一次存入35元,第二次存入40元,取出60元)
  (学生独立解决其中一个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并以报答案)
  [评:新教材为老师的创造性工作留下了较大空间。教师既要用好教材,又要用活教材。本课中,通过学生的讨论学习,最后把练习设计为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如:运动场、身边问题、商场等,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到数学真正的价值。只要是建立在学生经验和知识上的问题,即使提升了目的又何尝不可呢?]
  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收稿日期:2013-08-07
其他文献
政治课教学要针对初中学生的思想实际,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把教学真正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1.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当前,初中学生思考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教材的范围。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为升学而学、教师为抓分数而教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升学教育模式必须彻底打破。  当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升
期刊
【摘 要】计算机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一大批有用的世纪人才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素质教育  中学计算机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教育。《教育改革与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
期刊
【摘 要】一个多媒体网络系统的教学必须根据教学的要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做到技术先进合理、功能完备实用、系统兼容可靠、教学信息传输灵活多样,从而使其对教学效果和教育进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系统;课堂教学; 应用  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除具有屏幕广播、监测、转播、键盘/鼠标控制、语言交谈、电子举手功能外,还有语言双向教学、Internet网络进入、单键广播教学、广播示范、教师
期刊
【摘 要】初中英语教学应以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为宗旨,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创设交际情境,提高教师素质等途径,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全面训练,获得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方法;优化;效率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英语入门容易,学着难”。所以要想去除畏惧
期刊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挖掘数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活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喜欢数学,想学数学,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究竟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呢?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想学数学  1
期刊
【摘 要】通过这些年的英语教学,我认为在英语学习上无捷径可走,但却有方法可寻。科学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英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方法  要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就是要从英语学科的实际出发,分析英语学科固有的特点,总结各类题型解决的方法,把握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自始至终都能生动地、饶有兴趣地去学,使英语学习能持久下去,并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动力。
期刊
纵观近几年全国部分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话题作文从1999年进入中考考坛,每年呈大幅度的上升趋势。它一方面适应了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对中考作文的要求,不得设置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另一方面顺应了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话题作文写作范围的宽泛性和文体的自由性使考生可在很宽阔的范围内去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并可选择自己能驾驭的表达方式行文,使考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心写
期刊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车波涛
期刊
【摘 要】探究性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首要条件,同时改革旧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使创新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发挥,要求教师把握好最佳的教学方法,这样能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最佳。  【关键词】教学;探索;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通过义务
期刊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激发主观能动性  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在口算、笔算教学中,一开始就把学具引入课堂,使学生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我首先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小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还是一种“玩具”。当他们得知 这些学具可以帮助学好数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