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探讨了雨洪管理新理念,提出提升中国雨洪管理教育能力的相关措施。通过分析中国雨洪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雨洪管理教育的现状,剖析当前雨洪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挖掘提升教育管理的新举措。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熟练掌握并运用发达国家城市雨洪管理的经验知识,以自主创新的精神探索适合中国城市雨洪管理的教育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牢固的专业知识,“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并搭建与教育质量保障措施并轨运行的新模式。研究显示,采用良好的教学模式,中国雨洪管理教育能力在新的管理理念引导下必然能稳步提升。
关键词:城市雨洪;内涝灾害;管理教育;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TU9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11504
城市内涝灾害及其伴随的污染已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优化管网建设、防止暴雨所致城市内涝是重要的民生工程[1]。然而,频发的城市内涝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极大地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2]。缓解和有效控制雨洪灾害的径流污染是市政工程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再生雨水资源利用匮乏,因此,如能充分加以利用,可缓解水资源匮乏的局面[3]。
现阶段,中国雨洪控制与利用的专门人才缺乏。一方面,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治理对策与管理经验;另一方面,需要培养高素质雨洪控制与利用的后继人才,为长期发展奠定厚实的人才基础。鉴于当前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内涝频发的问题,加强雨洪控制与利用的新概念教育尤为必要。笔者围绕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的问题[4],深度剖析城市雨洪教育问题的现状,提出促进中国城市雨洪管理教育能力提升的具体措施。
一、城市雨洪管理教育现状
随着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综合雨水资源管理、水敏性城市设计、综合管廊、雨水收集系统等城市建设新理念的不断涌现,传统的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课程教学内容受到挑战,迫切需要在雨洪管理教育中注入现代元素,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
中国城市防洪理念的城市规划建设起步较晚。城市雨洪综合管理教育牵涉知识面广、工程实施规模大、管理时间跨度长、外部因素影响多,加之传统的雨水直排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雨水综合管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雨水集蓄回用、排水防涝,如何克服传统观念、扭转固有思想是雨洪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前提。传统的城市建设在城市防洪规划设计方面相对缺乏,在21世纪初中国提出“海绵城市”的新理念,旨在通过城市规划优化,构造具有海绵弹性的城市生态以应对自然灾害。近年来,中国开始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建设,主要是建设市政管道集中的公共隧道[5],以达到解决交通拥堵、防震减灾、节约用地、降低雨洪次级伤害的多重效果。在西方发达国家,基于城市防洪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开始较早,已取得部分成果,值得借鉴。当前,城市雨洪管理新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得到广泛推广,但雨水综合利用新理念在雨洪管理教学中没有得到及时贯彻,因此,雨洪管理教育结合城市规划建设工程实例讲解,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雨洪管理教學质量。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将授课内容紧紧地与社会实际相联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专业化人才培养和工科专业教育齐头并进。目前,中国雨洪控制与利用的现代管理实践经验与治理对策相对缺乏,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紧迫。
二、雨洪管理教育能力提升措施
雨洪管理教育能力提升措施可根据中国城市雨洪管理需要,从雨洪资源化利用的角度出发,统筹雨水资源管理和城市建设发展[6],提出解决城市地面径流污染的有效途径和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等现代管理理念。应当从城市水文、洪灾影响、管理集成、政策制度、运行维护、经济财务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深度剖析中国城市雨洪管理系统,将工程类的专业知识与城市建设实际相结合。主要目的一是强化水工程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点与实际建设的对应运用关系;二是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熟练掌握并运用发达国家城市雨洪管理的经验知识。
提升中国城市雨洪管理教育能力,应对专业人才培养,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强化雨水回用的资源意识是城市雨洪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扭转传统的雨水直排理念应摆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首位,强化雨水回用的资源意识,深化认识雨水回用对缓解水危机、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重要作用。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是城市雨洪管理能力提升的稳固基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雨洪管理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第三,培养“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是城市雨洪管理能力提升的有效举措。“天人合一”的雨洪规划设计就是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雨水从天而降,而最终又回到自然,城市雨洪管理就是让雨水在作用周期循环中对人的伤害降至最低,能够持续不断地带来可观的效益。第四,掌握扎实娴熟的专业知识是城市雨洪管理能力提升的关键。在雨洪管理过程中,水工程专业知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指导功能,高校要进行教育资源的内外整合优化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第五,进行开放包容的技术创新是城市雨洪管理能力提升的不竭动力。实际运用的技术需要结合实践不断创新,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国外城市雨洪管理的先进经验,以自主创新的精神探索适合中国的城市雨洪管理教育模式。
三、雨洪管理教育能力提升的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一)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教师队伍的梯队结构优化和教师个人的教学综合能力提升,是专业化人才培养和提升整体教学实力的首要前提。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提高教学技能,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是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的关键[7]。高校工科水工程相关的系列课程,尤其是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关的课程,都要求授课教师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相对扎实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回避许多富含工程技术的知识点,造成学生对后续专业知识学习感觉困难的负面影响。由于授课教师专业知识背景与工程实践经验存在差异性,并不能保证每个教师都具有丰富的实践工程经验,尤其青年教师,但城市雨洪管理教育并不需要每个教师都是工程师,而是需要向学生讲明雨洪管理的理念。青年教师可采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剪辑、微课堂、专家讲座等)以及报班培训等多种形式增强对雨洪管理的认识,弥补工程实践不足的短板。城市雨洪管理教育在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青年教师可通过参与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来提高自身雨洪管理教育的能力。青年教师知识结构调整性强,对新理念、新生事物的接受快,对新兴领域学习掌握好,能够较为容易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动态联系起来。
探讨了雨洪管理新理念,提出提升中国雨洪管理教育能力的相关措施。通过分析中国雨洪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雨洪管理教育的现状,剖析当前雨洪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挖掘提升教育管理的新举措。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熟练掌握并运用发达国家城市雨洪管理的经验知识,以自主创新的精神探索适合中国城市雨洪管理的教育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牢固的专业知识,“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并搭建与教育质量保障措施并轨运行的新模式。研究显示,采用良好的教学模式,中国雨洪管理教育能力在新的管理理念引导下必然能稳步提升。
关键词:城市雨洪;内涝灾害;管理教育;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TU9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11504
城市内涝灾害及其伴随的污染已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优化管网建设、防止暴雨所致城市内涝是重要的民生工程[1]。然而,频发的城市内涝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极大地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2]。缓解和有效控制雨洪灾害的径流污染是市政工程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再生雨水资源利用匮乏,因此,如能充分加以利用,可缓解水资源匮乏的局面[3]。
现阶段,中国雨洪控制与利用的专门人才缺乏。一方面,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治理对策与管理经验;另一方面,需要培养高素质雨洪控制与利用的后继人才,为长期发展奠定厚实的人才基础。鉴于当前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内涝频发的问题,加强雨洪控制与利用的新概念教育尤为必要。笔者围绕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的问题[4],深度剖析城市雨洪教育问题的现状,提出促进中国城市雨洪管理教育能力提升的具体措施。
一、城市雨洪管理教育现状
随着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综合雨水资源管理、水敏性城市设计、综合管廊、雨水收集系统等城市建设新理念的不断涌现,传统的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课程教学内容受到挑战,迫切需要在雨洪管理教育中注入现代元素,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
中国城市防洪理念的城市规划建设起步较晚。城市雨洪综合管理教育牵涉知识面广、工程实施规模大、管理时间跨度长、外部因素影响多,加之传统的雨水直排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雨水综合管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雨水集蓄回用、排水防涝,如何克服传统观念、扭转固有思想是雨洪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前提。传统的城市建设在城市防洪规划设计方面相对缺乏,在21世纪初中国提出“海绵城市”的新理念,旨在通过城市规划优化,构造具有海绵弹性的城市生态以应对自然灾害。近年来,中国开始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建设,主要是建设市政管道集中的公共隧道[5],以达到解决交通拥堵、防震减灾、节约用地、降低雨洪次级伤害的多重效果。在西方发达国家,基于城市防洪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开始较早,已取得部分成果,值得借鉴。当前,城市雨洪管理新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得到广泛推广,但雨水综合利用新理念在雨洪管理教学中没有得到及时贯彻,因此,雨洪管理教育结合城市规划建设工程实例讲解,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雨洪管理教學质量。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将授课内容紧紧地与社会实际相联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专业化人才培养和工科专业教育齐头并进。目前,中国雨洪控制与利用的现代管理实践经验与治理对策相对缺乏,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紧迫。
二、雨洪管理教育能力提升措施
雨洪管理教育能力提升措施可根据中国城市雨洪管理需要,从雨洪资源化利用的角度出发,统筹雨水资源管理和城市建设发展[6],提出解决城市地面径流污染的有效途径和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等现代管理理念。应当从城市水文、洪灾影响、管理集成、政策制度、运行维护、经济财务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深度剖析中国城市雨洪管理系统,将工程类的专业知识与城市建设实际相结合。主要目的一是强化水工程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点与实际建设的对应运用关系;二是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熟练掌握并运用发达国家城市雨洪管理的经验知识。
提升中国城市雨洪管理教育能力,应对专业人才培养,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强化雨水回用的资源意识是城市雨洪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扭转传统的雨水直排理念应摆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首位,强化雨水回用的资源意识,深化认识雨水回用对缓解水危机、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重要作用。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是城市雨洪管理能力提升的稳固基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雨洪管理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第三,培养“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是城市雨洪管理能力提升的有效举措。“天人合一”的雨洪规划设计就是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雨水从天而降,而最终又回到自然,城市雨洪管理就是让雨水在作用周期循环中对人的伤害降至最低,能够持续不断地带来可观的效益。第四,掌握扎实娴熟的专业知识是城市雨洪管理能力提升的关键。在雨洪管理过程中,水工程专业知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指导功能,高校要进行教育资源的内外整合优化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第五,进行开放包容的技术创新是城市雨洪管理能力提升的不竭动力。实际运用的技术需要结合实践不断创新,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国外城市雨洪管理的先进经验,以自主创新的精神探索适合中国的城市雨洪管理教育模式。
三、雨洪管理教育能力提升的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一)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教师队伍的梯队结构优化和教师个人的教学综合能力提升,是专业化人才培养和提升整体教学实力的首要前提。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提高教学技能,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是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的关键[7]。高校工科水工程相关的系列课程,尤其是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关的课程,都要求授课教师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相对扎实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回避许多富含工程技术的知识点,造成学生对后续专业知识学习感觉困难的负面影响。由于授课教师专业知识背景与工程实践经验存在差异性,并不能保证每个教师都具有丰富的实践工程经验,尤其青年教师,但城市雨洪管理教育并不需要每个教师都是工程师,而是需要向学生讲明雨洪管理的理念。青年教师可采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剪辑、微课堂、专家讲座等)以及报班培训等多种形式增强对雨洪管理的认识,弥补工程实践不足的短板。城市雨洪管理教育在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青年教师可通过参与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来提高自身雨洪管理教育的能力。青年教师知识结构调整性强,对新理念、新生事物的接受快,对新兴领域学习掌握好,能够较为容易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动态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