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祖国的希望和接班人,小学阶段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最关键时期。特别是农村小学生从小就应该接受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营造氛围滋润孩子的心灵,通过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共同提高孩子的文明礼仪素养,让他们在活动中成长,在评价中改变,争做华小亮节少年。
【关键词】农村小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促成长
礼仪是人类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的—种外在表现,它也是人与人之间顺利交往的通行证。因此,将孩子们培养成“小淑女”和“小绅士”是非常必要的。我校是身处苏浙皖三省交界的一所偏远农村小学,学生的文明素养不是很高,迫切需要改变。近两年我校结合“竹文化”,以“校园文化的育人成果——竹之七德为引领”,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塑造师生良好的社会形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我校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以下一些具体做法。
一、整合资源习礼仪
1.营造氛围,滋润心灵
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氛围对孩子的成长与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形成无疑有着很大的影响。
首先,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有很好的效果。如在楼梯走廊上张贴“脚步轻轻勿扰他人”“不争不抢靠右行”,水池和饮水机旁“有序排队不拥挤”“请不要让我流泪”,餐厅里“轻拿轻放有秩序”“文明就餐不说话”,草地上“小草青青,请勿踩踏”等一些关于文明礼仪的宣传标语。再针对我校竹文化设计了竹文化走廊介绍竹和与竹有关的东西,粘贴竹之七德相关的对联、诗歌和故事。
其次,家庭中的文化氛围渲染尤为重要。科学研究显示,家庭氛围也是影响儿童品德和良好礼仪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建议家长们在家里开辟出一个房间作为专门的书房,没有条件的也可以布置一个专门的书柜,在墙上贴上一些读书的格言和警句,让家长和孩子在每天晚饭后或者空余时间挤出专门的20分钟来阅读和分享,进而营造一个很温馨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2.结合教材,延展内涵
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和语文、英语等课程都有机渗透了文明礼仪教育的一些基本常识,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礼仪教育的内容,把它们融入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例如,在—年级的道德与法治中有这样一课《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在这课中我们就可以结合与他人在一起玩时该注意哪些礼仪来教学。在《请帮我一下吧》这课中就可以让孩子们知道遇到困难时该如何做才能得到他人帮助的礼仪常识。在二年级语文下册中有一些口语交际也可以渗透很多礼仪的知识,如注意说话的语气、图书借阅公约等,在平时的经典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中也可以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礼仪熏陶。但这些涉及的内容还不够全面和到位。因此,我校组织班主任、德育能手和带头人等一些有德育经验的教师,再聘请外校的德育专家,结合本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礼仪文化水平,着手编写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浅显易懂、有趣的礼仪知识普及教材。每周将开设一节专门的文明礼仪课,为学生掌握好礼仪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3.家校互联,扩展范围
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所学校。对于小学生来说,最早的文明礼仪知识的习得都是在家庭中。对于我们农村孩子而言,家庭教育往往是传统的家长一言制占据了主要位置,而且一些年纪较大的家长平时在不经意间会有一些不文明的语言动作,也会让孩子在日积月累中受到影响而导致文明礼仪的缺失,更加谈不上礼仪教育的与时俱进了。只有让家庭與学校携起手来,共同创造文明礼仪的教育氛围,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校经常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家长伴我读”“故事家长进班级”“同读一首诗”和“家长志愿者”等各项共育活动中,我校的微信公众号上定期还会推出“家校共育”的知识,只有提高家长的文明素养才能充分发挥家长言传身教的作用,学生的文明素养才会提高。
4.社会共育,力促成长
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一条统一的教育战线,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真正认识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文明礼仪习得的重要性。在暑假中,每年我们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参加每个自然村里举行的暑期活动,一般3次左右,以退休教师和派出所民警为主,进行“生命的教育”“红色革命教育”“文明主题教育”等主题讲座,村委领导、本校老师代表也是全程参与,听完后还要组织学生说说或者写写感受。另外村里还会组织学生参观村史馆和重要的文化建设,让孩子们慢慢地熟悉家乡、了解家乡、爱护家乡,促进自身文明素养的形成。
二、融合活动促成长
1.明之以礼,开展认知活动
文明礼仪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石。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还不够成熟,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因此对孩子文明礼仪的认知也要分年龄、分层次。
如要求低年级的孩子见到老师、家长、同学能主动打招呼说声“您好”或“你好”,跟人道别时能说声“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能不能”“行吗”,得到别人关心、帮助时要说“谢谢”,做了一些错事要及时对人说声“对不起”“请原谅”等等。中年级除了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礼仪,还应适当增加看见老人、孕妇能够主动让座,能够主动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对于老师、家长的要求能认真去完成不敷衍等要求。高年级又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提高要求,能用礼貌的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的要求,还能主动和家长、老师沟通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遇到不顺心的事会控制自己的脾气等等。—个好习惯至少需要坚持21天才能养成。所以需要我们的老师、家长坚持不懈地进行明确的教育和引导。
平时在生活中还可以让孩子们观看一些有趣的中华礼仪动画视频,熟记一些礼仪格言,开展一系列的礼仪知识小竞赛。
2.动之以礼,开展实践活动
我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让每个节日、每种仪式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文明礼仪内涵。我校抓住这些教育的契机,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节日活动明礼仪。例如在三月份,组织学生开展“我是小雷锋”的活动,让学生之间能互帮互助,讲文明,懂礼貌;“三八节”为母亲、老师或者其他女性亲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们能尊重自己的亲人和长辈;清明节参加网上祭先烈活动和带领四年级各班代表去“汤松林”烈士墓前进行祭奠活动,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五一”劳动节期间,让孩子做一天的小当家,在家里帮助家长打扫卫生、下地除草、买菜、洗衣、做饭等,体会劳动者的平凡和伟大,懂得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重阳节”组织所有学生自愿捐水果、牛奶、餅干等食品,由大队委的学生代表送至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帮老人打扫,给老人表演节目,逗老人开心,教育学生懂得尊重老人,孝敬老人……
仪式活动促发展。例如,德育处在一年级的入学仪式上,安排每一个孩子和父母手牵着手在红地毯和气球门中走过,让他们感受被尊重的这一激动时刻,学校还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袋开学礼物,让孩子们知道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之情。三年级的成长仪式上,除了让家长、孩子、老师联合表演节目,还有互赠书籍或者绿植的活动,在现场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对家长、老师吐露心声,有的孩子还与家长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六年级的毕业季孩子们主动为学校做—件力所能及的事,有的添置图书,有的送上一幅字画,还有的为学校种上一棵树。从这些活动中让孩子们能感受学校文明礼仪的氛围。
三、评价激励促改变
礼仪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行为的约束是要靠管理制度来实现达到的。我们学校围绕竹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育人模式,培养了师生具有“竹之精神”的真品行(即“竹之七德”):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善群、担当,展示了师生“亮节向上”的风貌。
1.发七德卡评亮节少年
德育处大队部结合班主任和老师们的想法设计了竹之七德的“七德卡”和评选七德卡的方法和条例。在平时教学和生活中,每位老师和班主任每周都可以针对孩子的各方面好的表现对照评比条例来颁发相应的卡,如果集满两张就可以得到一张七德卡,集满两张七德卡就可以得到一张亮节卡,亮节卡由校长亲自颁发,得到亮节卡的孩子将会得到一次免费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该活动至今为止已经坚持3年了,所有去参加社会实践的孩子都非常的开心,也激起了其他孩子的集卡热情。
2.奖七星评亮节中队
学校大队部每个月对每个年级都会根据各方面的得分情况奖励相应的星,得到七颗星的中队被评为亮节中队,在升旗仪式上为得奖中队隆重颁发锦旗。这样的制度评选大大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孩子们的文明礼仪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早上你走到校园门口,耳边经常会听到“老师好”“老师早”等清脆响亮的打招呼声;在课间你走到低年级教室门口,孩子们马上围过来叽叽喳喳地喊“老师你好”;地上有一张纸屑,不用老师提醒马上就会有孩子跑过去捡起来;红领巾广播台经常能听到哪个学生捡到多少钱主动上交,哪个孩子主动给老人让座还不留名……午餐浪费粮食少了,随便讲话的人没有了;在课间追逐打闹,大喊大叫的人慢慢也少了很多,整个校园的氛围有了明显的改变。
文明礼仪教育应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还要与日常养成、行为训练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入手,持之以恒地不断训练,才能让我们农村的孩子们享受到良好礼仪习惯带给他们的快乐幸福的人生。我校将一如既往地在学校竹文化背景下坚持文明礼仪的研究,让文明之花开满华小。
【关键词】农村小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促成长
礼仪是人类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的—种外在表现,它也是人与人之间顺利交往的通行证。因此,将孩子们培养成“小淑女”和“小绅士”是非常必要的。我校是身处苏浙皖三省交界的一所偏远农村小学,学生的文明素养不是很高,迫切需要改变。近两年我校结合“竹文化”,以“校园文化的育人成果——竹之七德为引领”,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塑造师生良好的社会形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我校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以下一些具体做法。
一、整合资源习礼仪
1.营造氛围,滋润心灵
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氛围对孩子的成长与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形成无疑有着很大的影响。
首先,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有很好的效果。如在楼梯走廊上张贴“脚步轻轻勿扰他人”“不争不抢靠右行”,水池和饮水机旁“有序排队不拥挤”“请不要让我流泪”,餐厅里“轻拿轻放有秩序”“文明就餐不说话”,草地上“小草青青,请勿踩踏”等一些关于文明礼仪的宣传标语。再针对我校竹文化设计了竹文化走廊介绍竹和与竹有关的东西,粘贴竹之七德相关的对联、诗歌和故事。
其次,家庭中的文化氛围渲染尤为重要。科学研究显示,家庭氛围也是影响儿童品德和良好礼仪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建议家长们在家里开辟出一个房间作为专门的书房,没有条件的也可以布置一个专门的书柜,在墙上贴上一些读书的格言和警句,让家长和孩子在每天晚饭后或者空余时间挤出专门的20分钟来阅读和分享,进而营造一个很温馨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2.结合教材,延展内涵
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和语文、英语等课程都有机渗透了文明礼仪教育的一些基本常识,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礼仪教育的内容,把它们融入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例如,在—年级的道德与法治中有这样一课《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在这课中我们就可以结合与他人在一起玩时该注意哪些礼仪来教学。在《请帮我一下吧》这课中就可以让孩子们知道遇到困难时该如何做才能得到他人帮助的礼仪常识。在二年级语文下册中有一些口语交际也可以渗透很多礼仪的知识,如注意说话的语气、图书借阅公约等,在平时的经典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中也可以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礼仪熏陶。但这些涉及的内容还不够全面和到位。因此,我校组织班主任、德育能手和带头人等一些有德育经验的教师,再聘请外校的德育专家,结合本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礼仪文化水平,着手编写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浅显易懂、有趣的礼仪知识普及教材。每周将开设一节专门的文明礼仪课,为学生掌握好礼仪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3.家校互联,扩展范围
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所学校。对于小学生来说,最早的文明礼仪知识的习得都是在家庭中。对于我们农村孩子而言,家庭教育往往是传统的家长一言制占据了主要位置,而且一些年纪较大的家长平时在不经意间会有一些不文明的语言动作,也会让孩子在日积月累中受到影响而导致文明礼仪的缺失,更加谈不上礼仪教育的与时俱进了。只有让家庭與学校携起手来,共同创造文明礼仪的教育氛围,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校经常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家长伴我读”“故事家长进班级”“同读一首诗”和“家长志愿者”等各项共育活动中,我校的微信公众号上定期还会推出“家校共育”的知识,只有提高家长的文明素养才能充分发挥家长言传身教的作用,学生的文明素养才会提高。
4.社会共育,力促成长
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一条统一的教育战线,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真正认识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文明礼仪习得的重要性。在暑假中,每年我们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参加每个自然村里举行的暑期活动,一般3次左右,以退休教师和派出所民警为主,进行“生命的教育”“红色革命教育”“文明主题教育”等主题讲座,村委领导、本校老师代表也是全程参与,听完后还要组织学生说说或者写写感受。另外村里还会组织学生参观村史馆和重要的文化建设,让孩子们慢慢地熟悉家乡、了解家乡、爱护家乡,促进自身文明素养的形成。
二、融合活动促成长
1.明之以礼,开展认知活动
文明礼仪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石。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还不够成熟,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因此对孩子文明礼仪的认知也要分年龄、分层次。
如要求低年级的孩子见到老师、家长、同学能主动打招呼说声“您好”或“你好”,跟人道别时能说声“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能不能”“行吗”,得到别人关心、帮助时要说“谢谢”,做了一些错事要及时对人说声“对不起”“请原谅”等等。中年级除了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礼仪,还应适当增加看见老人、孕妇能够主动让座,能够主动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对于老师、家长的要求能认真去完成不敷衍等要求。高年级又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提高要求,能用礼貌的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的要求,还能主动和家长、老师沟通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遇到不顺心的事会控制自己的脾气等等。—个好习惯至少需要坚持21天才能养成。所以需要我们的老师、家长坚持不懈地进行明确的教育和引导。
平时在生活中还可以让孩子们观看一些有趣的中华礼仪动画视频,熟记一些礼仪格言,开展一系列的礼仪知识小竞赛。
2.动之以礼,开展实践活动
我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让每个节日、每种仪式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文明礼仪内涵。我校抓住这些教育的契机,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节日活动明礼仪。例如在三月份,组织学生开展“我是小雷锋”的活动,让学生之间能互帮互助,讲文明,懂礼貌;“三八节”为母亲、老师或者其他女性亲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们能尊重自己的亲人和长辈;清明节参加网上祭先烈活动和带领四年级各班代表去“汤松林”烈士墓前进行祭奠活动,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五一”劳动节期间,让孩子做一天的小当家,在家里帮助家长打扫卫生、下地除草、买菜、洗衣、做饭等,体会劳动者的平凡和伟大,懂得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重阳节”组织所有学生自愿捐水果、牛奶、餅干等食品,由大队委的学生代表送至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帮老人打扫,给老人表演节目,逗老人开心,教育学生懂得尊重老人,孝敬老人……
仪式活动促发展。例如,德育处在一年级的入学仪式上,安排每一个孩子和父母手牵着手在红地毯和气球门中走过,让他们感受被尊重的这一激动时刻,学校还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袋开学礼物,让孩子们知道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之情。三年级的成长仪式上,除了让家长、孩子、老师联合表演节目,还有互赠书籍或者绿植的活动,在现场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对家长、老师吐露心声,有的孩子还与家长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六年级的毕业季孩子们主动为学校做—件力所能及的事,有的添置图书,有的送上一幅字画,还有的为学校种上一棵树。从这些活动中让孩子们能感受学校文明礼仪的氛围。
三、评价激励促改变
礼仪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行为的约束是要靠管理制度来实现达到的。我们学校围绕竹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育人模式,培养了师生具有“竹之精神”的真品行(即“竹之七德”):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善群、担当,展示了师生“亮节向上”的风貌。
1.发七德卡评亮节少年
德育处大队部结合班主任和老师们的想法设计了竹之七德的“七德卡”和评选七德卡的方法和条例。在平时教学和生活中,每位老师和班主任每周都可以针对孩子的各方面好的表现对照评比条例来颁发相应的卡,如果集满两张就可以得到一张七德卡,集满两张七德卡就可以得到一张亮节卡,亮节卡由校长亲自颁发,得到亮节卡的孩子将会得到一次免费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该活动至今为止已经坚持3年了,所有去参加社会实践的孩子都非常的开心,也激起了其他孩子的集卡热情。
2.奖七星评亮节中队
学校大队部每个月对每个年级都会根据各方面的得分情况奖励相应的星,得到七颗星的中队被评为亮节中队,在升旗仪式上为得奖中队隆重颁发锦旗。这样的制度评选大大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孩子们的文明礼仪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早上你走到校园门口,耳边经常会听到“老师好”“老师早”等清脆响亮的打招呼声;在课间你走到低年级教室门口,孩子们马上围过来叽叽喳喳地喊“老师你好”;地上有一张纸屑,不用老师提醒马上就会有孩子跑过去捡起来;红领巾广播台经常能听到哪个学生捡到多少钱主动上交,哪个孩子主动给老人让座还不留名……午餐浪费粮食少了,随便讲话的人没有了;在课间追逐打闹,大喊大叫的人慢慢也少了很多,整个校园的氛围有了明显的改变。
文明礼仪教育应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还要与日常养成、行为训练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入手,持之以恒地不断训练,才能让我们农村的孩子们享受到良好礼仪习惯带给他们的快乐幸福的人生。我校将一如既往地在学校竹文化背景下坚持文明礼仪的研究,让文明之花开满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