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共十八大上明确指出我国应走新型城镇化路线,在城镇化迅猛发展下,广大农村地区应如何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找到与城镇发展之间的结合点,与之形成良好的互动发展是关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集中居民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在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应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文本以长寿区新市镇东门村的村规划为例,探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新的规划思路。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产业发展模式有待优化。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镇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拉动了城镇经济的增长,提高了城镇居民的收入。但广大农村地区,特别中西部的农村,还处在一个分散小规模经营、小作坊式生产的状态。这种情况会造成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
(二)农村建设发展缺乏与城区、场镇的联系。
当前许多新农村建设还停留在就新农村本身而言进行发展,没有把新农村放在一个更大、更广的范围来思考其发展的方向,缺乏与之邻近的场镇和城区的联系。
这个联系是多方面的,如缺乏基础设施的联系,无论是在交通还是在市政供应设施方面都缺乏有效的衔接和资源的共享。在产业方面,缺乏与场镇、城区发展的互补和衔接。产业的发展未充分利用够周边的城区、城镇这一个大市场,对市场的敏感度较低。
(三)农村房屋多为分散的传统农居,缺乏对城市发展文明的吸纳,同时未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农村居民现状居住形式以院落湾子形式居多,多以两楼一底的独门独户为主。房屋的户型结构不尽合理,建筑材料相对陈旧,普遍存在建筑质量较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人畜混住,卫生条件较差等问题。且当前的居住形式人均占地面积较大,对土地资源的浪费较大,未实现集约化发展。
(四)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出明显,但难以立足于大城市。
城镇化是部分农民进城转为城镇居民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注重发展大城市的城市化战略,基本是一条土地资源依赖型的道路。大批长期进城农民工很少通过落户转为市民,致使土地城市化远快于人口城市化。
二、对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思考
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仅是城镇建设问题,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问题。因此,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两位一体的战略,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和良性互动,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产业发展方面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走集约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镇和乡村紧密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产业发展要充分借助城镇这一广大的市场空间,找好本村与它的切入点,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
(二)建筑形式方面的思考
新农村居民点的建筑形式可多种多样,应打破传统的农居形式(两楼一底),布置一定的多层建筑,使农村居民的选择更多元化,可以选址有传统院落的农居,也可以选择多层楼房。通过灵活的居住形式,可以使农民逐步转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三)环境保护方面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环境的保护。目前有部分村为追求片面的经济利益,而对村内的乡村企业监管不严,让其乱排乱放,造成环境污染。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展新农村建设,才能使农民真正受益,才能实实在在的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三、东门村村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一)区位优势确定产业类别
东门村位于长寿城市规划区北面,随着北城大道的建设,拉近了东门村与长寿城区的距离,规划紧抓服务城区这一特点,围绕城镇居民的菜篮子,大力发展优质果蔬产业,走集约化、规模化、公司化的发展路子。
(二)建筑户型多样化、实用化
农村居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对居住质量和环境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本规划结合村民意愿及东门村紧邻城市规划区的特点,规划集中居民点以多层建筑为主,约占新建住宅建筑的60%,其底层设有工具房,可作为生产、经营、停车的场所。另有三种低层建筑户型可供选择,以满足村民生产生活习惯和对户型的不同需求。
(三)空间布局演绎传统院落
延续传统院落式布局及邻里街巷空间,以围合式建筑为主,辅以排列式建筑,形成灵动的居住生活空间。在建筑围合部分布置院坝,在满足晒坝、邻里交流功能的同时,又可兼做临时停车场。
(四)注重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新农村规划中第一产业的发展是根本,但在做强了第一产业的同时,应通过更多的方式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本规划注重产业链的延伸,注重村民集中居住后的生产、生活,积极促进增收致富,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服务业。在冷家坝集中居民点周边布局情趣菜园、精品果园等,充分发挥东门村的区位优势,形成乡村旅游,供游人种植、采摘、游玩,从而带动东门村的经济发展。
四、结语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着眼城乡协调发展大局,以集中居民点建设为龙头,以产业培育和生产发展为支撑,以农村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力提高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居民、产业与空间三整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只有找准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结合点,在城镇化的带动下,新农村与之协同发展,才能达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http://www.gmw.cn/content/2010-04/11/content_1090386.htm[Z].2013
[2] http://roll.sohu.com/20130312/n369626533.shtml[Z].2013
【作者单位: 重庆市长寿勘测规划院】
中共十八大上明确指出我国应走新型城镇化路线,在城镇化迅猛发展下,广大农村地区应如何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找到与城镇发展之间的结合点,与之形成良好的互动发展是关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集中居民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在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应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文本以长寿区新市镇东门村的村规划为例,探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新的规划思路。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产业发展模式有待优化。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镇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拉动了城镇经济的增长,提高了城镇居民的收入。但广大农村地区,特别中西部的农村,还处在一个分散小规模经营、小作坊式生产的状态。这种情况会造成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
(二)农村建设发展缺乏与城区、场镇的联系。
当前许多新农村建设还停留在就新农村本身而言进行发展,没有把新农村放在一个更大、更广的范围来思考其发展的方向,缺乏与之邻近的场镇和城区的联系。
这个联系是多方面的,如缺乏基础设施的联系,无论是在交通还是在市政供应设施方面都缺乏有效的衔接和资源的共享。在产业方面,缺乏与场镇、城区发展的互补和衔接。产业的发展未充分利用够周边的城区、城镇这一个大市场,对市场的敏感度较低。
(三)农村房屋多为分散的传统农居,缺乏对城市发展文明的吸纳,同时未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农村居民现状居住形式以院落湾子形式居多,多以两楼一底的独门独户为主。房屋的户型结构不尽合理,建筑材料相对陈旧,普遍存在建筑质量较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人畜混住,卫生条件较差等问题。且当前的居住形式人均占地面积较大,对土地资源的浪费较大,未实现集约化发展。
(四)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出明显,但难以立足于大城市。
城镇化是部分农民进城转为城镇居民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注重发展大城市的城市化战略,基本是一条土地资源依赖型的道路。大批长期进城农民工很少通过落户转为市民,致使土地城市化远快于人口城市化。
二、对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思考
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仅是城镇建设问题,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问题。因此,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两位一体的战略,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和良性互动,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产业发展方面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走集约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镇和乡村紧密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产业发展要充分借助城镇这一广大的市场空间,找好本村与它的切入点,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
(二)建筑形式方面的思考
新农村居民点的建筑形式可多种多样,应打破传统的农居形式(两楼一底),布置一定的多层建筑,使农村居民的选择更多元化,可以选址有传统院落的农居,也可以选择多层楼房。通过灵活的居住形式,可以使农民逐步转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三)环境保护方面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环境的保护。目前有部分村为追求片面的经济利益,而对村内的乡村企业监管不严,让其乱排乱放,造成环境污染。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展新农村建设,才能使农民真正受益,才能实实在在的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三、东门村村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一)区位优势确定产业类别
东门村位于长寿城市规划区北面,随着北城大道的建设,拉近了东门村与长寿城区的距离,规划紧抓服务城区这一特点,围绕城镇居民的菜篮子,大力发展优质果蔬产业,走集约化、规模化、公司化的发展路子。
(二)建筑户型多样化、实用化
农村居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对居住质量和环境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本规划结合村民意愿及东门村紧邻城市规划区的特点,规划集中居民点以多层建筑为主,约占新建住宅建筑的60%,其底层设有工具房,可作为生产、经营、停车的场所。另有三种低层建筑户型可供选择,以满足村民生产生活习惯和对户型的不同需求。
(三)空间布局演绎传统院落
延续传统院落式布局及邻里街巷空间,以围合式建筑为主,辅以排列式建筑,形成灵动的居住生活空间。在建筑围合部分布置院坝,在满足晒坝、邻里交流功能的同时,又可兼做临时停车场。
(四)注重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新农村规划中第一产业的发展是根本,但在做强了第一产业的同时,应通过更多的方式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本规划注重产业链的延伸,注重村民集中居住后的生产、生活,积极促进增收致富,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服务业。在冷家坝集中居民点周边布局情趣菜园、精品果园等,充分发挥东门村的区位优势,形成乡村旅游,供游人种植、采摘、游玩,从而带动东门村的经济发展。
四、结语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着眼城乡协调发展大局,以集中居民点建设为龙头,以产业培育和生产发展为支撑,以农村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力提高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居民、产业与空间三整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只有找准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结合点,在城镇化的带动下,新农村与之协同发展,才能达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http://www.gmw.cn/content/2010-04/11/content_1090386.htm[Z].2013
[2] http://roll.sohu.com/20130312/n369626533.shtml[Z].2013
【作者单位: 重庆市长寿勘测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