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程负责人制度的建立与运行
(一)成立以课程负责人为核心的课程组
设立课程负责人,并形成以其为核心的课程组,是课程负责人制度最基本并且是最重要的环节。课程负责人制度是一项以课程负责人为中心,由其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拔教师,组织实施本课程教学的管理度制度。课程负责人的遴选是课程负责人制度建立的关键所在。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们要求课程负责人必须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不能同时兼任两门必修课。课程负责人在最初建立时由部门在部内统一选拔,经教研室主任同意后任命。后来逐渐过渡到由教研室主任提出聘任意见,部门审核同意任命。
教学队伍的组织则完全由课程负责人负责。我们要求每一个课程组至少有3名以上教师任课,而教师的来源则是根据相向自愿原则,由课程负责人根据教学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专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辅导员、相关专业课等教师中选拔。而相关教师根据自身的学术背景、教学经历等考虑是否加入课程组。
(二)形成以课程负责人为中心的运行机制
课程负责人制度的最终实现,取决于是否形成一个以课程负责人为中心的运行机制。而这一机制的形成是涉及课程教学中内外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课程负责人是机制运行的核心。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赋予课程负责人在教学运行和课程建设中享有较大的权力。课程负责人除了具有独立自主组织教学队伍外,还参与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负责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教学进度的安排和调整、教材的选用和建设、集体备课制度的开展、教学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教学信息的反馈等各项教学工作。
教研室主任在机制运行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除了负责推荐课程负责人外,还负责课程规划,教学运行过程和教学质量的监控,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工作。同时,协助课程负责加强课程组教师的管理和课程建设。
部门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都是课程负责人制的必不可少构成要素。其中,作为管理者,部门教学管理人员负责制订课程负责人的制度,制订和执行相关配套措施,审核并任命课程负责人,协调跨教研室、部门授课教师的关系以及部内外的相关课程教学事务等等。教师则按要求自由参与课程组,并配合课程负责人开展各项课程教学工作。但本教研室的教师必须服从教研室安排,参与本教研室课程的教学。
(三)制订课程负责人制实施和运行的保障制度
课程负责人制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作为配套,才能保证其顺利实施和运行。因此,我部在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后便着手制定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其中,《社科部工作条例》、《社科部教学组织管理制度》明确了课程负责人的地位、作用和运行模式。《教研室主任岗位职责》、《课程负责人岗位职责》、《社科部教师综合考核制度》明确了运行各主体的职责和分工。《社科部科研组织管理制度》促进了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社科部日常管理制度》等则为课程负责人制度实施提供物质、环境的保障等。此外,我们还制定了《关于加强教学管理问题的有关规定及措施》、《关于教研室及课程负责人具体分管课程情况的通知》、《关于外聘教师的管理办法》等文件,切实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和学科建设
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辐射课程体系,是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成为课程负责人制强大生命力的来源。在课程负责人制度的推动下,我部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相继开设多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辐射课程,其中包括“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医学逻辑学”、“大学生心理发展与调适”、“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等多门课程。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的开设,我们适当将课程负责人的条件放宽至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且同一人可兼任不同课程的负责人,但总数量不超过两门。
二实施课程负责人制的意义
(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当代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体现了这一思想。以教师为本,就要让教师尽其才,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除了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外.还有来自于哲学、历史、法学等专业,而使得教师队伍中呈现学术背景多元化趋向。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就是要通过课程负责人来根据教学需要组合不同的教师,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术研究,选择相应的内容,集中精力对所讲授专题进行精心组织和深入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二)有效地打破以教研室为单位管理的局限性
教研室是高校教学最基层的管理单位。高校长期都是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学。这种制度在行政管理上有一定好处,一是让教师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二是便于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学研究。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在于其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涉及多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如“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军事学、社会学等学科,这一学科特点使得完全由本教研室教师承担难度较大。因此,课程负责人制鼓励教研室之间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相互兼课,承担的内容可以是一章甚至是一个部分,打破教研室管理的局限性。
(三)有利于整合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资源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意见》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不断优化和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我们不断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引和鼓励部分具有相关专业的专任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辅导员、专业课的教师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交流。由于课程负责人制度在教师组织、教学安排、集体备课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而较好地整合这一部分师资,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对课程负责人制度的几点思考
经过多年的实践,课程负责人制在我部已形成为一项较为完备、运行较成熟的制度。但是,任何一项制度都有其缺陷,我们在实践过程也遇到一些问题,并且尝试以各种方式去解决:
(一)积极争取领导支持,推动课程负责人制在全校范围的实施,保证课程负责人权与责的落实
课程负责人制度实施的难中之难,就是如何保证课程负责人的权责。虽然我们制定了《课程负责人岗位职责》等文件,但这些文件对课程负责人而言更多的是责大于权。由于课程负责人制目前还是在部门内部所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式,在管理上并不形成学校层级管理的实体,因此,课程负责人并不能享有学校给予的相应待遇。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有关领导和部门支持,增加对这一模式探索和实践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则要在校内扩大和推广这种模式,力图让其成为 一项校内制度。近年来,我部实施的这项制度已得到学校教务部门和各院系认可,并由教务部门推动在校内实施。
(二)加强集体备课制度,积极开展网上教学评价,不断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由于课程负责人制实行了跨教研室、跨部(系)甚至是跨校的授课,因此,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成为其实施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是抓好集体备课和质量监控。加强集体备课是要求各门课程每学期有两次以上的集体备课,在某些涉及跨教研室、部(系)教师较多的课程,如“形势与政策”课,还邀请部门领导参加,以协调除教学内容外的其它工作。集体备课制度的实施,既统一了教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也进一步融合3师资队伍。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则是在教务部门配合下,开展网上评价和教学督导,确保教学质量信息的及时反馈。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减少管理层级多带来的问题
在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初期,我们实行教学四级组织管理制度,即部领导、专职教学秘书(办公室)、教研室、课程负责人。四级管理中,部主任全面负责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分管部领导全面负责日常教学工作;专职秘书一级相当于部办公室,主要协助部领导进行教学管理;各教研室主任根据各自工作范围负责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课程负责人具体负责每门课程的教学组织实施工作。过多的层级,对课程负责人实施带来了困难。如:教学任务的下达、教学档案的管理等等,都因层级制过多而影响教学运行的效率。
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在实践中一方面弱化层级,我们将部领导和办公室功能合并为部一级,即形成部、教研室、课程负责人的三级管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手机等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渠道来减少层级制带来的问题,如将一些信息以邮件、短信等形式群发,及时下达至每个人。
(四)鼓励以课程组为单位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提升课程组的凝聚力
要保证课程组不是一个涣散的教学群体,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作为凝聚的方向。课程教学作为一个最初目标,本身还缺乏得以凝聚师资队伍的力量,而共同进行以课程为中心的相关研究工作则是一个比较有效形式。因此,作为管理部门的有关方面,要积极鼓励以课程组为单位来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有针对性加强对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及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以研究促凝聚。
参考文献
[1]郭冬生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87.
[2]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
(一)成立以课程负责人为核心的课程组
设立课程负责人,并形成以其为核心的课程组,是课程负责人制度最基本并且是最重要的环节。课程负责人制度是一项以课程负责人为中心,由其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拔教师,组织实施本课程教学的管理度制度。课程负责人的遴选是课程负责人制度建立的关键所在。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们要求课程负责人必须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不能同时兼任两门必修课。课程负责人在最初建立时由部门在部内统一选拔,经教研室主任同意后任命。后来逐渐过渡到由教研室主任提出聘任意见,部门审核同意任命。
教学队伍的组织则完全由课程负责人负责。我们要求每一个课程组至少有3名以上教师任课,而教师的来源则是根据相向自愿原则,由课程负责人根据教学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专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辅导员、相关专业课等教师中选拔。而相关教师根据自身的学术背景、教学经历等考虑是否加入课程组。
(二)形成以课程负责人为中心的运行机制
课程负责人制度的最终实现,取决于是否形成一个以课程负责人为中心的运行机制。而这一机制的形成是涉及课程教学中内外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课程负责人是机制运行的核心。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赋予课程负责人在教学运行和课程建设中享有较大的权力。课程负责人除了具有独立自主组织教学队伍外,还参与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负责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教学进度的安排和调整、教材的选用和建设、集体备课制度的开展、教学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教学信息的反馈等各项教学工作。
教研室主任在机制运行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除了负责推荐课程负责人外,还负责课程规划,教学运行过程和教学质量的监控,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工作。同时,协助课程负责加强课程组教师的管理和课程建设。
部门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都是课程负责人制的必不可少构成要素。其中,作为管理者,部门教学管理人员负责制订课程负责人的制度,制订和执行相关配套措施,审核并任命课程负责人,协调跨教研室、部门授课教师的关系以及部内外的相关课程教学事务等等。教师则按要求自由参与课程组,并配合课程负责人开展各项课程教学工作。但本教研室的教师必须服从教研室安排,参与本教研室课程的教学。
(三)制订课程负责人制实施和运行的保障制度
课程负责人制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作为配套,才能保证其顺利实施和运行。因此,我部在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后便着手制定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其中,《社科部工作条例》、《社科部教学组织管理制度》明确了课程负责人的地位、作用和运行模式。《教研室主任岗位职责》、《课程负责人岗位职责》、《社科部教师综合考核制度》明确了运行各主体的职责和分工。《社科部科研组织管理制度》促进了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社科部日常管理制度》等则为课程负责人制度实施提供物质、环境的保障等。此外,我们还制定了《关于加强教学管理问题的有关规定及措施》、《关于教研室及课程负责人具体分管课程情况的通知》、《关于外聘教师的管理办法》等文件,切实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和学科建设
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辐射课程体系,是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成为课程负责人制强大生命力的来源。在课程负责人制度的推动下,我部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相继开设多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辐射课程,其中包括“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医学逻辑学”、“大学生心理发展与调适”、“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等多门课程。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的开设,我们适当将课程负责人的条件放宽至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且同一人可兼任不同课程的负责人,但总数量不超过两门。
二实施课程负责人制的意义
(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当代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体现了这一思想。以教师为本,就要让教师尽其才,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除了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外.还有来自于哲学、历史、法学等专业,而使得教师队伍中呈现学术背景多元化趋向。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就是要通过课程负责人来根据教学需要组合不同的教师,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术研究,选择相应的内容,集中精力对所讲授专题进行精心组织和深入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二)有效地打破以教研室为单位管理的局限性
教研室是高校教学最基层的管理单位。高校长期都是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学。这种制度在行政管理上有一定好处,一是让教师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二是便于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学研究。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在于其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涉及多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如“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军事学、社会学等学科,这一学科特点使得完全由本教研室教师承担难度较大。因此,课程负责人制鼓励教研室之间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相互兼课,承担的内容可以是一章甚至是一个部分,打破教研室管理的局限性。
(三)有利于整合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资源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意见》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不断优化和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我们不断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引和鼓励部分具有相关专业的专任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辅导员、专业课的教师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交流。由于课程负责人制度在教师组织、教学安排、集体备课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而较好地整合这一部分师资,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对课程负责人制度的几点思考
经过多年的实践,课程负责人制在我部已形成为一项较为完备、运行较成熟的制度。但是,任何一项制度都有其缺陷,我们在实践过程也遇到一些问题,并且尝试以各种方式去解决:
(一)积极争取领导支持,推动课程负责人制在全校范围的实施,保证课程负责人权与责的落实
课程负责人制度实施的难中之难,就是如何保证课程负责人的权责。虽然我们制定了《课程负责人岗位职责》等文件,但这些文件对课程负责人而言更多的是责大于权。由于课程负责人制目前还是在部门内部所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式,在管理上并不形成学校层级管理的实体,因此,课程负责人并不能享有学校给予的相应待遇。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有关领导和部门支持,增加对这一模式探索和实践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则要在校内扩大和推广这种模式,力图让其成为 一项校内制度。近年来,我部实施的这项制度已得到学校教务部门和各院系认可,并由教务部门推动在校内实施。
(二)加强集体备课制度,积极开展网上教学评价,不断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由于课程负责人制实行了跨教研室、跨部(系)甚至是跨校的授课,因此,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成为其实施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是抓好集体备课和质量监控。加强集体备课是要求各门课程每学期有两次以上的集体备课,在某些涉及跨教研室、部(系)教师较多的课程,如“形势与政策”课,还邀请部门领导参加,以协调除教学内容外的其它工作。集体备课制度的实施,既统一了教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也进一步融合3师资队伍。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则是在教务部门配合下,开展网上评价和教学督导,确保教学质量信息的及时反馈。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减少管理层级多带来的问题
在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初期,我们实行教学四级组织管理制度,即部领导、专职教学秘书(办公室)、教研室、课程负责人。四级管理中,部主任全面负责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分管部领导全面负责日常教学工作;专职秘书一级相当于部办公室,主要协助部领导进行教学管理;各教研室主任根据各自工作范围负责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课程负责人具体负责每门课程的教学组织实施工作。过多的层级,对课程负责人实施带来了困难。如:教学任务的下达、教学档案的管理等等,都因层级制过多而影响教学运行的效率。
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在实践中一方面弱化层级,我们将部领导和办公室功能合并为部一级,即形成部、教研室、课程负责人的三级管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手机等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渠道来减少层级制带来的问题,如将一些信息以邮件、短信等形式群发,及时下达至每个人。
(四)鼓励以课程组为单位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提升课程组的凝聚力
要保证课程组不是一个涣散的教学群体,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作为凝聚的方向。课程教学作为一个最初目标,本身还缺乏得以凝聚师资队伍的力量,而共同进行以课程为中心的相关研究工作则是一个比较有效形式。因此,作为管理部门的有关方面,要积极鼓励以课程组为单位来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有针对性加强对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及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以研究促凝聚。
参考文献
[1]郭冬生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87.
[2]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