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80年前,中华大地一批热血儿女,为了民族解放。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整整两年攻坚克难、浴血挺进,工农红军以“铁脚板”丈量出二万五千里漫漫征途,树起“长征”这座不朽丰碑。红军长征的胜利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成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步伐,为抗日战争和中国民族独立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继承红色基因,践行长征精神,既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更是应对改革发展过程中各类挑战和困难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长征;长征精神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81-01
一、理想信念高于天是克服困难险阻的根本动力
在《丰碑》一文中描写红军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中冻死的感人一幕,让我们感受到当年长征的艰辛困苦。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走过600里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当年参加过部分长征的瑞士人勃沙特在其著作《神灵之手》中记载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和感受:“我们开始了一种新生活。大部分日子,一天到晚只吃一顿饭,没有休息日和星期日地行军。后来我们开始连续地夜行军,我们学会了边走边睡”,“一天晚上,我们靠近一个小村庄宿营,可这里没有粮食,每人只分得一点白水煮土豆。两小时后,又传令继续前进”,“连续走了27天后,红军得到了一次休息”。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却生动地再现了漫漫长征路是何其艰难。2005年,以色列军人伍大卫重走长征路后发出感叹:“中国红军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全世界的珍贵财富,值得世界各国军人景仰和学习。可以说,红军在长征路上的经历是悲惨的,但他们的超凡毅力和精神却是悲壮的。身后有飞机大炮追着,还要空着肚子,光着脚走过没有路的“路”……这些在寻常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们却圆满完成了。支撑他们走完漫漫长征路靠的是什么?”在物质条件如此匮乏、困难如此艰巨的情况下,中国工农红军首先靠得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天斗地、百折不回革命乐天主义精神,靠得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不怕牺牲、共赴国难、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是革命意志。让饥寒交迫的红军将士感天撼地的英雄气概屡创造奇迹和胜利。
二、一切行动听指挥是军事斗争胜利的关键要素
广西桂林兴安县界首镇是1934年中央红军军委纵队强渡湘江的重要渡河点。当时军委要求红五军团34师担负阻击任务,保障军委和中央安全通过在涛汹涌的湘江边,面对敌人疯狂的地面进攻和敌机盘旋低空无节制的扫射,将士们的鲜血染红江面。红军将士与敌人拼尽最后一颗子弹。师长陈树湘负伤被俘后,用手从腹部伤口绞断肠子,壮烈牺牲,此役三万多红军战士都没能渡过湘江,界首当地至今流传着“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喝湘江水”的民谣。 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为了粉碎蒋介石“红军兵败安顺场”妄想,制定飞夺泸定桥的作战计划,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在枪林弹雨中委红军杀出一条血路……。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役战斗,其中最著名的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红二方面军在西南进行的主要战役、战斗,如巧渡鸭池河、乌蒙山回旋战、六甲阻击战等;红四方面军进行的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嘉陵江战役等,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争,诚然是离不开高超的指挥,但更为重要的是铁纪律保障决策执行到位,服从指挥,服从大局是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三、实事求是作风是消除分歧抵制错误的重要法宝
湘江战役后,许多干部就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产生怀疑和不满,一些军团指挥员在作战电报、报告中提出批评意见,有些同志甚至同李德发生激烈的争论。为了保存红军实力,毛泽东根据当时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北去湘西会合红2、红6军团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根据当前实际工作情况,着重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以及博古在总结报告中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辩护的错误观点,不在迷信权威和经典,而是根据自身军事斗争特点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使得全党全军统一到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正事因为遵义会议秉持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才在关键时候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后来的苟坝会议上,毛主席更是能根据实际斗争形势坚持原则,力排众议,反对打打鼓新场,并通过自己苦口婆心的劝说多数政治局委员,再一次避免红军全军覆灭的惨剧。
四、密切联系群众是长征胜利的基本保障
密切联系群众是工农红军的优良传统,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时,就要求部队官兵对待人民群众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拉夫,不打人,不骂人,取得群众的支持和爱戴。在长征期间,工农红军虽然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从没有扰民的举动。1935年5月,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受到不明真相的彝族群众和彝族部族武装的阻挡。由于红军严格执行相关纪律,绝不向受苦受难的彝族同胞开枪,彝族首领小叶丹深受感动。他在亲自见到红军北上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后,对红军更是深怀敬意,提出要与刘伯承司令员按照彝族习俗歃血为盟,刘伯承欣然应允。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彝海结盟”。在彝族人民的帮助下,刘伯承带来的部队顺利走出凉山彝族地区,直达安顺场,为红军大部队顺利过境创造了条件。试想没有沿途群众的支持,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围堵,红军怎么可能克服重重困难。
作者简介:谈亦琳(1999-),女,汉族,江苏宜兴人,长沙市南雅中学学生。
关键词:长征;长征精神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81-01
一、理想信念高于天是克服困难险阻的根本动力
在《丰碑》一文中描写红军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中冻死的感人一幕,让我们感受到当年长征的艰辛困苦。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走过600里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当年参加过部分长征的瑞士人勃沙特在其著作《神灵之手》中记载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和感受:“我们开始了一种新生活。大部分日子,一天到晚只吃一顿饭,没有休息日和星期日地行军。后来我们开始连续地夜行军,我们学会了边走边睡”,“一天晚上,我们靠近一个小村庄宿营,可这里没有粮食,每人只分得一点白水煮土豆。两小时后,又传令继续前进”,“连续走了27天后,红军得到了一次休息”。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却生动地再现了漫漫长征路是何其艰难。2005年,以色列军人伍大卫重走长征路后发出感叹:“中国红军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全世界的珍贵财富,值得世界各国军人景仰和学习。可以说,红军在长征路上的经历是悲惨的,但他们的超凡毅力和精神却是悲壮的。身后有飞机大炮追着,还要空着肚子,光着脚走过没有路的“路”……这些在寻常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们却圆满完成了。支撑他们走完漫漫长征路靠的是什么?”在物质条件如此匮乏、困难如此艰巨的情况下,中国工农红军首先靠得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天斗地、百折不回革命乐天主义精神,靠得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不怕牺牲、共赴国难、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是革命意志。让饥寒交迫的红军将士感天撼地的英雄气概屡创造奇迹和胜利。
二、一切行动听指挥是军事斗争胜利的关键要素
广西桂林兴安县界首镇是1934年中央红军军委纵队强渡湘江的重要渡河点。当时军委要求红五军团34师担负阻击任务,保障军委和中央安全通过在涛汹涌的湘江边,面对敌人疯狂的地面进攻和敌机盘旋低空无节制的扫射,将士们的鲜血染红江面。红军将士与敌人拼尽最后一颗子弹。师长陈树湘负伤被俘后,用手从腹部伤口绞断肠子,壮烈牺牲,此役三万多红军战士都没能渡过湘江,界首当地至今流传着“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喝湘江水”的民谣。 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为了粉碎蒋介石“红军兵败安顺场”妄想,制定飞夺泸定桥的作战计划,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在枪林弹雨中委红军杀出一条血路……。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役战斗,其中最著名的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红二方面军在西南进行的主要战役、战斗,如巧渡鸭池河、乌蒙山回旋战、六甲阻击战等;红四方面军进行的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嘉陵江战役等,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争,诚然是离不开高超的指挥,但更为重要的是铁纪律保障决策执行到位,服从指挥,服从大局是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三、实事求是作风是消除分歧抵制错误的重要法宝
湘江战役后,许多干部就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产生怀疑和不满,一些军团指挥员在作战电报、报告中提出批评意见,有些同志甚至同李德发生激烈的争论。为了保存红军实力,毛泽东根据当时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北去湘西会合红2、红6军团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根据当前实际工作情况,着重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以及博古在总结报告中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辩护的错误观点,不在迷信权威和经典,而是根据自身军事斗争特点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使得全党全军统一到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正事因为遵义会议秉持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才在关键时候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后来的苟坝会议上,毛主席更是能根据实际斗争形势坚持原则,力排众议,反对打打鼓新场,并通过自己苦口婆心的劝说多数政治局委员,再一次避免红军全军覆灭的惨剧。
四、密切联系群众是长征胜利的基本保障
密切联系群众是工农红军的优良传统,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时,就要求部队官兵对待人民群众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拉夫,不打人,不骂人,取得群众的支持和爱戴。在长征期间,工农红军虽然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从没有扰民的举动。1935年5月,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受到不明真相的彝族群众和彝族部族武装的阻挡。由于红军严格执行相关纪律,绝不向受苦受难的彝族同胞开枪,彝族首领小叶丹深受感动。他在亲自见到红军北上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后,对红军更是深怀敬意,提出要与刘伯承司令员按照彝族习俗歃血为盟,刘伯承欣然应允。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彝海结盟”。在彝族人民的帮助下,刘伯承带来的部队顺利走出凉山彝族地区,直达安顺场,为红军大部队顺利过境创造了条件。试想没有沿途群众的支持,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围堵,红军怎么可能克服重重困难。
作者简介:谈亦琳(1999-),女,汉族,江苏宜兴人,长沙市南雅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