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朗读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banana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练习中的必修课程——“朗读”,通常意义下定义为:“它是一种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是由眼、口、耳、脑协同作用来表现情感的一种艺术技巧。”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朗读有诸多益处,比如,大声朗读时能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我们对文章内容的思维和记忆;不仅如此,通过朗读中对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的把握,还可以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使人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此外,朗读还有利于发展语言,培养表达能力,使人们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等等。很多人非常喜欢朗读,但一旦真实地接触它却觉得无所适从,苦恼于如何把握它,怎样才能读得更好。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怎样读才算是读得好呢?我一直认为朗读时要抓住突破口、关键点,那就是“准确”,准确地读字音;准确地读感情。
  首先,要做到字音的准确。即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比如轻声、变调等的读法)、清楚,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
  其次,要做到情感的准确。这是朗读的最高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完成两步工作,第一,要做到朗读前细致研究作品,理解作品,产生真实的感受,培养朗读情绪和感情,这是朗读时“有感情”的基础和前提;第二,要做到熟悉各种声音表现技巧,且能把这些技巧自觉地运用到朗读过程中。有人说,朗读作为口语艺术,技巧性很强,要使朗读获得生动感人的效果,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语速、重音、停顿、语调等),同时,还须在实践中考量自己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否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否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是否合适,节奏是否自然,能否读出句子不同的语调等等。因为在这个“口耳相传”的过程中,这些是能够让听者感受到“感情”分量的重要也是唯一的方法。或者换句话说,衡量情感表达准确与否的尺度就是语速、重音、停顿、语调等技巧的融入、使用所带来的声音的各种变化。总之,在朗读实践中 “情感”和“技巧”是断然不能分开的一家人。“情感”是内在的、无形的,而朗读时声音技巧是情感、情绪的外化和重要标志。有一句话概括得好,说“朗读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活动”,“感情”于中,“技巧”于外,把“中”“外”结合起来,协调在一起,我们的朗读自然能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从而实现传达准确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的目的,这样不断的锻炼、提升,最后就能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此外,初学朗读的人协调二者的关系,在练习中还要注意克服以下问题:
  1.有感情没有技巧。这类朗读者属于易受感动型,他们很容易进入作品,产生的情绪也很真实,就是缺少必要的朗读技巧帮助自己很好地表达这种情绪,曾经有一位中文系的女同学读《葬花吟》,自己被自己感动,情到深处,读得“痛哭流涕”“声泪俱下”,可是听众却有点不买账,无动于衷,不以为然。
  2.没感情有技巧。这类朗读者表现欲望强,接受能力好,非常擅长朗读技术的运用,但往往在陶醉自己表现能力的同时,忽视了文章更应该重视表达感情这一事实,最后搞得像狼外婆一样阴阳怪气、假腔假调,别人很难接受。
  3.既没感情也没技巧。这类朗读者由于缺少经验或因为缺少朗读的欲望和情绪等原因,造成朗读索然无味、平淡如水,自己觉得没劲,也更谈不上达到吸引听众的目的了。
  这些是很多初学朗读者常遇到的问题,究其原因,他们大多是在朗读训练中缺少指导,或得到了错误的暗示。这些情况如果不觉察,久而久之极易形成不良的朗读习惯。真正读好一篇文章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喜欢朗读的人要始终坚信一句话“熟能生巧”,好的朗读需要不断地实践、磨练,不断地研究、品味。
  
  (常晓丹,河北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
其他文献
书院制和校本课程的思想渊源都是由西方传入中国,都对中国的教育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书院制主要是在高等学校中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
文章阐述了微课的实践考验:问,开启微课研究早学步;行,迈出微课制作关键步;得,收获微课学习精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