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中体会“走转改”的意义和价值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zz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各地新闻媒体蓬勃而有序地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新闻界最为壮观的新闻实践活动。而且毫无疑问,这个活动目前正朝着更加深入更加撼动人心的方向发展,以然成为全国新闻界的重大标志性事件之一。作为地方报纸,《皖江晚报》的编辑记者也积极投身于这一实践活动中,并从中深刻领悟出“走转改”的意义和价值,获益匪浅。
  【关键词】“走转改”;意义;价值
  回应时代关切成为“走转改”活动的价值所在
  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面临的问题依然复杂,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在国际上,金融危机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使得我们国内的许多实体经济受到冲击,处境十分艰难;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等不同发展时期的矛盾统统挤压在同一时空的领域中,使得我们的工作特别困难,任务特别艰巨。因此,时代驱使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也必须随之适应和跟上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种种需求。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再也不可能做与世隔绝的清闲编辑记者、再也不可能做高高在上的“无冕皇帝”、再也不可能做空话大话套话的传声器。时代的变迁,带来的是思想观念的变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时时刻刻都面对着新问题,闭眼不问、装聋作哑或者从情感上干脆排斥,脱离生活、脱离民众,这已经成为新闻界病患所在,长此下去,不仅严重影响到新闻媒体的生存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关乎我们党的生死存亡。因此,“走转改”活动的开展,实际上是回答了在当今时代如何尊重和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怎样坚持和实践新闻传播规律这一重大的根本性的问题。
  皖江晚报社组织采编人员分批分期,以轮班方式,坚持做到走基层不走过场,深入生活不蜻蜓点水,将“走转改”常态化,纳入报社日常工作考核系统,使每一位采编人员都得到了实践锻炼。当然,“走转改”走下去容易,但转作风,改文风不易。晚报记者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与他们零距离的工作生活中,亲身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愿,真切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好事真正办好,百姓才会竖起大拇指——马钢姑山矿万余名职工、家属看病难调查”就是本报“走转改”活动中不可多得的一篇佳作。医改的终极目标是,化解“看病难、看病贵”。然而,记者在“走转改”过程中却发现,马钢姑山矿医院在医改中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不仅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反而给近万名矿山职工、家属带来了看病难,事与愿违。于是,记者深入姑山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工及家属居住区进行调查,拍摄图片,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从基层回来后,记者又立即赶到主管单位进行核实采访。这篇稿件客观反映了姑山矿存在的重大民生问题——看病难,全文用调查事实说话,用医生、厂矿职工的原话说话,没有渲染与夸张,文风朴实亲近,切实体现了中宣部等五部门在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的初衷。稿件见报当天上午,姑山矿很多职工尤其是年老体弱的退休职工就打来电话,向记者和报社表示感谢,对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百姓提出表扬,对报社扎实开展“走转改”活动大加赞赏。这篇稿件也获得2011年度安徽新闻奖二等奖。《皖江晚报》根据群众的普遍关切,还推出了《农村也有“用工荒”》、《居危思安终得“安”》等一系列老百姓关注的报道,通过“走转改”采写出来的生动鲜活的文章,切中了在当今历史发展阶段和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真正搞好新闻宣传工作的脉搏。
  以人为本成为新闻传播理念的核心取向
  “走转改”活动的实践表明,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是新闻传播理念核心取向。半年多来,《皖江晚报》发表了大量的记者来自基层、关注民生、反映民意的新闻报道。报道的主角几乎都是普通百姓。普通是这些主角们的共同符号。普通民众占据了报纸版面有力地说明我们的媒体真正做到了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齐爱憎”,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反映群众的创新创造,展现群众的精神风貌。真正做到了深入和贴近群众,深入和贴近生活,深入和贴近实际。
  2011年9月起,《皖江晚报》就“小巷总理的一天”、“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两个选题,组织全体采编人员走社区、下厂矿,两次大规模集中采访让《皖江晚报》“走基层”走出声势,“转作风、改文风”初见成效。40余名采编人员深入皖江地区17个社区,以当一天社区工作人员的亲身体验,对社区社会管理工作进行了目击式采访,向读者生动展示了“小巷总理的一天”,获得很好的社会反响。20余名采编人员,分6组深入马钢集团矿山和股份公司的码头、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等,走近马钢职工,了解钢铁生产的全过程。并推出3个整版“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获得上上下下广泛好评。
  经过两次大规模集中采访,晚报的采编人员全员参与到了“走转改”活动中,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掘新鲜素材、采用鲜活语言,体现真挚感悟,用生动的报道反映群众的伟大创造,反映生活的本来面貌,提升了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走基层活动,报社采编人员感受最深的是:只有走出办公室、走出互联网、走出一般性会议和活动,走进基层的广阔天地,瞄准群众实践、关注群众创造、盯住群众期盼,把笔触、镜头对准人民群众,抓住一个个鲜活的“人”,才能生产出更多打动人心的精品力作。《“大棚兄弟”转型升级》、《海拔负207米的坚守》、《高采有群“淡定哥”》、《乡亲眼里的邻家“大哥”》等等作品,无不是反映基层普通百姓的冷暖人生,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新闻传播理念通过这一篇篇报道,体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马鞍山女孩孝感天下》系列报道,反映了“90后”女孩杨蓉,用自己的孝行感动了世人:为照顾病母,她毅然放弃高考,带上母亲北上求医,为救母亲,她割出67%的肝脏……记者不间断地跟踪报道,一直注视着杨蓉割肝救母的全过程。杨蓉的事迹通过记者的连续报道,使她“孝老爱亲”深刻内涵得到生动诠释,反映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90后新一代身上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践行。该系列报道的刊出产生了轰动效应,还引起中央文明办及马鞍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文明办网站以本报稿件为主制作了专题;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则发出《关于开展向“最美女孩”杨蓉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市上下以杨蓉为榜样,弘扬她孝老爱亲、敢于担当、诚实守信、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2012年2月,“最美女孩”杨蓉入选“中国好人榜”2月份候选人。杨蓉“割肝救母”事件跻身“2011年马鞍山市‘十大新闻’”。本报系列报道也被评为2011年度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锻炼队伍是“走转改”的最大收获
  实践证明,“走转改”的亮点:一是创造了一批好作品。二是强调和做实了有效传播。而最重要的是锻炼了采编队伍。采编人员在实践中,切实摆正了位置,把群众的安居乐业、平安健康、幸福和困难放在心中,努力做到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采访扎实深入,用新闻架起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梁,用报道促进和推动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化解。皖江晚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基层蹲点采访活动启动后,一批批的采编人员,分赴各乡镇社区、车间厂矿,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群众心声,挖掘群众故事,记录群众感触,写出了《叶连平的力量》、《海拔负207米的坚守》、《大学生村官微博推销茶叶》等一大批贴近群众,文风清新的新闻作品。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矿山与矿工兄弟一起埋炸药运矿石、在田地挥起锄头挖地种小麦、下到几百米的地下矿井见证一线采掘场景……真实的基层体验,让我们的记者真切体会到“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泡会议、改材料、作风漂浮、闭门造车的主观主义在“走转改”中被杜绝了,大话套话、冗长空洞、言之无物、文件语言、呆板生硬的说教也在“走转改”中被纠正。取而代之的是记者真正“俯下身子”,到基层去学习群众的语言,运用普通百姓的视角观察问题,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新闻作品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短、新、实、活”的清新文风跃然纸上。
  采编人员在艰苦、艰难和艰险的实地采访中,磨练了自身作风,积累了报道经验,提升了新闻素养,从而使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大局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分量越来越重。
  如今,《皖江晚报》已经把“走转改”活动当成了一项锻炼人才、培养骨干的重要手段。努力使这一活动常态化、长期化和机制化。
  (作者:皖江晚报社副总编辑)
  责编:刘冰石
其他文献
碧云天,黄叶地。北风卷地,落木萧萧。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深秋初冬,季节交替,寒风带雨,气温骤降。这个季节最容易影响到人们的健康,中医讲“天气以急,地气以明”,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它的宪章中所提到的健康概念:“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唐朝著名诗人自居易这首耳熟能详的《长相思》描述的就是古运河通济渠。通济渠现存
稻田养鱼是人工建立的稻鱼共生生态系统,它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科技体制改革中,漳州布水产局遵循“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探索“依靠,面向”的路子,贯彻执行国务院和漳州市委、市府有关规定,积极推
交响合唱《东海情怀》创作于2012年,这部作品既是对毛泽东同志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周年的献礼,也是对浙江省“十二五”规划中力求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礼赞。作
古树名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绿色文物活的化石,记载着悠久的历史,传递着人世间的风雨沧桑,印证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无价珍宝,具有极高
屋檐,无言。居老屋之上,伸屋墙之外,与屋顶齐眉,距天空犹近;虽身居高位,却无丝毫高傲,朴素低调、一心向下,默默为人遮挡风雨、庇荫四时,不觉苍老了岁月。  春回燕归。辛勤温和的农人,最喜有窝新燕栖于自家屋檐下,更喜旧燕带着春来的消息识家归巢。“呢喃燕子语梁间”。新燕、春泥、旧巢、屋檐,闪飞的燕子、春忙的农人,画面清新祥和,浸润着家的温馨。不日,巢边探出几只嫩黄的小喙,叽叽喳喳呼唤着打食的大燕;数日,
【本刊讯】 6月14日,参加第二届全国新闻专业期刊总编辑年会的代表相聚武汉,就中国新闻与传播学期刊的办刊方向和评价标准等议题进行讨论。经过深入交流与研讨,达成以下共识。  当前,传媒业态和新闻传播方式发生巨大的变革,新闻专业期刊在新闻理论传播和业务研究方面负有重要使命。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媒体发展迅猛,媒介的生态环境及生存样态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媒体在实现全媒体转型和数字化建设方面硕果累累,出现了很多
文章立足于重审自2007年以来的七年中对冯小刚电影的研究,并从文献的数量、学科和质量上进行了分析,其中特意提到了官方背景对此研究的影响;回顾了这七年中产业环境、创作环境的
乌兰察布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于2008年4月10日从河北省定州引进彩叶树种紫叶李、紫叶矮樱、红宝石海棠、紫叶稠李、紫叶风箱果、美国红栌,对其进行了物候、成活率、越冬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