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岸的人格与“特立”的西山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始得西山宴游记》居柳宗元“永州八记”之首,其中“颓然而醉”之“颓然”,是易为人所忽视的问题。从字面看,“颓然而醉”的意思就是“醉倒”,然而,何以“颓然”却值得斟酌玩味。柳宗元的“颓然”,究竟是怎样的情态,其“西山宴游”中的心境又如何呢?
  一、“怪特”的焦点如何得来
  宴游而“颓然”,在于西山的“怪特”,这是宴游的焦点。“高山”“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凡是州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说的是游历的对象。“日”,每天。每天带着一帮人,上山入林,以为穷尽“异态”,叙写的是频率。从时间维度看,“无远不到”的涉猎,每天漫游的频繁,却“未始”有西山般的“怪特”。
  于空间而言,柳宗元选择了两个视角,一为法华西亭远眺,一为西山峰巅俯临。“法华寺居永州,地最高”,所作西亭,“其高且广”,在此观赏山水有天高地僻之奇(《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指异”西山之“始”,即在这视野“旷焉茫焉”的法华西亭。和上述时间维度一样,作者采用了借宾定主的衬托手法。同样,作者在文中几乎没有直接摹写西山的形势,而是烘云托月以“培塿”来凸显西山的“特立”。“穷山之高而止”,登临西山之巅,山下“数州之土壤”,或“岈然”深邃,或“洼然”低凹,高下之势尽在眼底;“尺寸千里”“莫得遁隐”,视野不可谓不阔大。“若垤若穴”,蝼蚁般渺小;“攒蹙累积”,局促拘谨:包括前所谓“异态”在内的永州山水,在西山脚下蜕为庸常。
  俯临使“怪特”得以聚焦,那么俯临仅仅是“穷山之高而止”的基本空间使然吗?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山水,有“突怒偃蹇”“争为奇状”的怪石(《钴潭西小丘记》),有“颠委势峻,荡击益暴”的激流(《钴潭记》),也有令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清潭(《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这些奇异的景象,固然有其现实的客观性,但更有作者主观视点能动性的作用,或者说是由主观视点出发而建构的一个个心理空间整合后产生的艺术效果。俯临也是一个主观性极强的视点。且看如何俯临。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作者登上西山之巅。
  关于“箕踞”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史记·高祖本纪》:
  郦食其为监门,曰:“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乃求见说沛公。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踞”,伸开两腿而坐,因其形像箕畚,故称“箕踞”。沛公“踞”见郦生,虽无拘无束不拘小节,但待人则显得傲慢无礼。太史公以典型的细节,写出了沛公“意豁如”的性格特点。
  此时柳公的“箕踞”,亦无拘无束,“意豁如也”。只不过刘邦式的傲慢无礼,表现在柳宗元身上,则是阮籍“箕踞啸歌”般的放诞不羁和超脱世俗的兀傲。置身山巅,暂时挣脱了世俗困扰,柳宗元性格中傲岸的成分得以外显,以兀傲的态度俯临,山下的一切自然局促而渺小。
  二、“冷热”的色调如何调配
  柳宗元的绝句《江雪》写得奇寒,然而胡应麟却以“闹”评之。“绝”“灭”饰以“千”“万”,足见“寒”之寥廓;“孤”“独”于冷峭中又添了许多寂寥。无边的寒荒,冷寂彻骨!在绝灭的虚静中,孤寂的渔翁不畏严寒,笃守着人格尊严,彰显着不屈的灵魂。笃守和不屈,需要何等的生命强力!这样的冷峭中涌动着一腔热血,满怀着古道热肠,极冷的色调中有热的情怀。
  与之相反,“西山宴游”写得极热,却显得颇冷。
  “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三字短句,迫促急切,乐游且热衷于山水游历之态毕现,但迫切中又似乎有点一旦进入余者则不管不顾的意味。故而,“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一醉方休。且“意有所极,梦亦同趣”,然则“意”为何“梦”又为何呢?罪臣“恒惴栗”的内心恐惧是重要的因素,乃至梦中都难以挣脱。谪居五年四遭火灾,瘴气加之郁闷,罹患“痞疾”,三十多岁的盛年,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与李翰林建书》),何况相依为命的母亲到永州半年即病逝。也正是元和四年(809),柳宗元致信京中亲戚故旧求援,“唯欲为量移官,差轻罪累”(《与李翰林建书》),其情凄恻。“意”,由一个个事件构成的心理空间叠加整合而成,输出而入“梦”。由此观之,不管不顾乃至决绝地投入,恰是现实世界诸多凄苦有忧难忘的表现,极热而极冷。
  也许这还只是“始得”前的心理感受。西山之游的“犹不欲归”颇值得玩味。“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是“不欲归”的原因。这里不仅有天地境界的阔大,也有内心舒展、自在而无拘束的洒脱,所谓“心凝形释”也。即此,“颓然”则可视为放荡不羁、舒展自适貌。“犹”,连接“暮色”已至的时间与“无所见”的空间,“归”在所必然;“欲”,主观愿望的底层是必须归的客观现实。“不欲归”,却只能回复到“觉而起,起而归”的过往。“惴栗”之“恒”,不会因“始得”而断裂。据此整合而成的心理空间自然很难说会是欢愉乃至昂扬的。
  再看“箕踞”。将“数州之土壤”,至于“衽席之下”,对脚下虽“不欲归”却必须归的现实世界的藐视并不亚于刘邦对郦食其的傲慢,只不过以兀傲的态度对待客体,固然显示了主体生命的强力,但须以强力的姿态迎接,对手的力量亦不容忽视。胡应麟称《江雪》“闹”,恰恰是因为人格的坚守、理想的追求与孤独寂寥间的纠结格斗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张力。“箕踞”,正是这种张力的体现,因而,“颓然”应该还有凄伤的味道。
  三、“挣扎”的灵魂如何清洗
  中国的士人或者说知识分子,他们在生命的历程中需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如何对待天下与如何对待自己。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也。老子也说过:“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遭逢党祸,不必等“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的严诏颁下,痛苦也好,屈辱也罢,柳宗元必须冷静下来,清洗自己的灵魂:“我”是谁?“我”何以自处?《江雪》《渔翁》就表现了作者在灵魂清洗中的思考,后世大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东坡的《赤壁赋》,也借山水进行着自我清洗。
  柳宗元在永州写了大量游历吟咏山水的诗文,但对山水的喜爱却是有限度的。他在《与李翰林建书》中写道:
  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元和十年,柳宗元在《囚山赋》中发出“积十年莫吾省”的怨叹与“谁使吾山之囚吾兮滔滔”的浩问。山成了囚禁之地,在柳宗元的心理空间中,对山更多的是怨尤。此时“永州八记”包括被称为“九记”的《游黄溪记》皆已完成。
  与柳宗元笔下的诸多永州山水一样,西山的“怪特”奇崛是“我”柳宗元首先发现的。它被弃置僻地无人知晓与“我”被贬蒙辱而无人理解是一致的;它“特立”超拔与“箕踞”兀傲的“我”是相通的。西山,不类培塿,与颢气俱,与造物者游,卓然不群,自成高格,如此人格化的“西山”,是“我”柳宗元的写照。在对山水的发现中,“我”发现了自己,体察到作为“人”的地位与尊严。作者在叙记山水中清洗着自己的灵魂。
  但既然说到“清洗”,就不会没有难以涤荡的“层积”。宋人晁补之这样评论《囚山赋》:“宗元谪南海久,厌山不可得而出,怀朝市不可得而复,丘壑草木之可爱者,皆陷阱也,故赋《囚山》。”《江雪》之“闹”,有“山林”“朝市”的纠结,“始得”的特立、“贤而辱于此”的幽怨、“以余故,咸以愚辱焉”的自嘲,难掩对“朝市”的企盼。这便是士人心中的天下,也是在屈辱与苦难中不肯降心辱志而努力挣扎着的灵魂的显现。重入“朝市”的努力与追求——入世之心,在山林自然中进行与实践——出世其形。“箕踞”的“我”、独钓的渔夫、欸乃中的渔翁,叠印的是挣扎着的灵魂在清洗过程中的不同幕段。再贬柳州,柳宗元兴办学校、释放奴婢,完成了灵魂的清洗,这是后话。
  心理空间的建构,有语法、语境的作用,也有文化的压力。“始得”而倾倒,“颓然而醉”。傲岸的人格尊严与“特立”的西山“冥合”相融,忘形亦忘情。然而,“僇人”的身份,“恒惴栗”的处境与心境,积淀着挥之不去的“凄伤”,难以“太上忘情”,“颓然”亦是心境。故而,“颓然”是诸多意蕴浑成而至的境界也。
其他文献
书名:文学修养读本  作者:胡山林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  ISBN:9787215097988  定价:38元  文学修养指一个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均达到了一定水准后所体现的综合能力。因此,在论述文学修养时,要做到狭义与广义兼顾,表象与核心并存,这也是对创作者自身文学修养水平的极大考验。由胡山林著、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学修养读本》可以称得上是此类著作中的代表。
整本书阅读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真实的语境阅读。统编本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指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  20世纪80年代,钱梦龙老师提出了语文导读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理念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他提出,学生要学会读书,首先要有自己读的实践和操作,但同时离不开教师必要的指导;师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导”、学生“读”这一互动过
书名:英美文学欣赏  作者:王滢  出版单位:德宏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ISBN:9787555810650  定价:28元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大,越来越多外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推介到国内,其中尤以英美文学作品的数量为多。英美文学作品中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在整个西方世界极具代表性。读者赏析英美文学中的优秀作品,不但可以提升文学欣赏和写作水平,还能触及英美两国的历史变迁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写的一篇散文,是统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自读文章。2012年8月,阿来到丽江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当地政府邀阿来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俊秀的玉龙雪山、宽阔的丽江坝子、古朴的丽江古城、纳西族辉煌的历史文化,还有那贯穿全城、清澈洁净的玉泉水,深深地触发了作家的创作激情。阿来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用轻灵的笔触
一  《新唐书·柳宗元传》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新政失败,顺宗永贞元年(805年)被贬谪永州:“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所谓“诸文”,当以《永州八记》成就最高,其为古典山水游记开一代文风的杰作,已成共识。亦有论者不求甚解,以为柳氏至永州即作,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柳氏初到永州,身为官员,却无居处,和北宋被贬黄州的苏东坡一样,借住于十分简陋的僧寺之中。五年之间,四遭火灾,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  1.学习目标  (1)阅读一组新闻作品,辨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的关系。  (2)精讀一组新闻作品,准确辨识客观叙述与表达倾向性之间的关系,理解新闻的导向性,更精准地把握新闻事实,进而逐步培养自己的媒介素养。  (3)阅读新闻采访稿,学会捕捉富有新闻价值的采访线索,挖掘能够反映采访对象新异独特存在的深层信息,并尝试采访,整理采访记录。  (4)浏览有关二战内容的网页,比较网络新
【摘要】《桥边的老人》入选人教版普通高中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既是名篇,当作品读。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当结合文本具体细致地分析海明威借鉴绘画艺术创作可视的文字画面,运用物化的视角、类似“重章叠唱”手法,以及重复、错位、反讽、象征等手法,来创造性地表现其深博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艺术手法,物化视角,文字绘画,修辞秘蕴  初读海明威的文字,风味未必美好,时有粗粝生涩、琐屑无聊、落空茫然之感。一读
随着中高考的改革、语文教材的修订以及新时代学生心智水平的变化,语文学科的教学也正呼唤着创新与变革。然而究竟路在何方,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考,唯有依赖一批批勇于探索、坚持创新的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与总结。由邱晓云老师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变革之道》一书正是基于这一大背景,对于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开展的探索和研讨。  作者为我们呈现了其在十九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书名: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  在到来的教育变革  作者: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著;宋伟,译  出版单位: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  ISBN:9787515328232  定价:26元  “翻转课堂”在今天听来已不算新鲜,已然成为风靡全球的教学创新的范本。作为“翻转课堂先驱”,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两位教师经过对翻转课堂模式长达
【摘要】《祝福》作为经典文本,要想在文学阅读教学中发挥其巨大的价值,必须探寻适合学生接受和理解的解读路径。作为小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到生成文本的叙述线索。本文认为,可从谁能讲祥林嫂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是如何被讲述与被接受的角度,进入文本世界内部,在问题驱动中让学生与文本形成有效对话,从而打开文本世界的隐蔽之门,产生高层次的小说阅读体验。  【关键词】《祝福》,叙述路径,教学解读  《祝福》是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