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村孩子不像城市的,花大钱买芭比娃娃、遥控汽车飞机和学习机ipad小电脑。那些玩具是买的,城里孩子玩一阵,就扔得老远老远的,没趣。
山里的孩子,玩的都是自己做的,如果有人玩买来的玩具,大家很看不起的。说他笨,连个玩的都做不了。
自己做玩具玩儿,用英文来说,是play的 DIY。DIY,时髦极了。DO IT YOURSELF,用现在的话说,是与世界接轨呢。
做个带响的
收藏大家王世襄,什么都收藏,家具,古琴,甚至北京鸽哨,鸽哨这个土玩具儿,让他沉湎其中,竟写了一本书。几年前看到楼宇栋先生,竟然从怀里掏出一个蛐蛐罐,把耳朵附在罐口,眯着眼听蛐蛐叫,这个蛐蛐罐是竹筒做的,很精致,锃亮,估计玩了好长时间了,北京的老头儿最爱玩。
楼宇栋是文物专家,收藏家张伯驹的女婿,拿蛐蛐罐如提鸟笼,这蛐蛐罐应该是他自己做的。
蛐蛐,在我们老家叫“游走”,蟋蟀,用来斗着玩,据说与济公贾似道有关,我们不拿来听响的。听响的是纺织娘,叫哥哥。我们可以用竹片做蝈蝈笼,六角的眼,把蝈蝈关在里面。不让它出来。只要给它好吃的,蝈蝈还能高兴兴地唱歌歌叫哥哥。
竹筒竹竿用处可多,村里朋友胡明松用它做板胡,截来一个大竹筒,凿孔,钉上泡桐板,做琴筒,截根细竹竿做琴杆,在上端钻两个孔,贯上两根结实的栎棍做琴轴,再拿一根细竹鞭,火上一燂,两头一弯,挂上细尼龙丝当马尾弓。胡琴做成了,安上弦线,在弓上擦一下松香,轻轻一拉,音韵出来了。
这种土制的板胡,音域不宽,最多拉两三个八度,但够用。胡明松做好板胡,自己先拉一段《孟姜女》,再拉越剧乱弹腔《陈州散粮》。包公戏中这段唱腔是必有的,胡明松嗓音高亢,与板胡一样合拍,很潇洒的。
我跟着胡明松学拉板胡,几天就能拉出越剧的调,还能拉出一些简单的小曲,但是《二泉映月》《良宵》《光明行》《赛马》等,自制的板胡拉不出来。我离开村庄时,把板胡还给胡明松。如今胡明松替人家看风水去了,他在城里租房子住,带着他自做的板胡,不时拉唱几段。后来琴杆被蛀掉了,他截短了重装上去,板胡拉出的音调更高更尖了。
胡明松不但会做板胡,还能做演越剧用的笃鼓板,做髯口,能在布料中画龙,配上丝线,让村妇们绣成龙袍霞帔,为村里剧团行头省了不少的钱。
胡明松家上方住着个胡明路。他不做板胡,在木板上的琴筒上胶粘蛇皮做二胡,他学工尺谱。在半夜里用自做的二胡模仿雄鸡叫,村里所有的雄鸡跟着啼鸣起来,他的妻子睡不稳,村里人都被吵醒了,好玩不?好玩。
孩子不会做板胡二胡,做个小叫是很轻松的。麦收季节,孩子们扯麦秆做叫子。截一头留节的麦秆,用指甲轻轻地划开一条小缝,一边划一边唱:“大麦黄黄,小麦黄黄,摊个鸡子麦饼请大王,大王老倌一个屁,小儿小孙逃不及。嘟来叫,嘭来叫,便会响,便会响!”然后,把麦秆叫往两片嘴唇里一衔,一吸气,就嘟嘟嘟嘟地响了。无忧无虑的孩子吹着麦叫奔跑着,整个麦场回响着嘟嘟嘟嘟的声音。现代散文家陆蠡在《麦场》中,写到孩子做麦叫的情形,当然还有那首麦叫的歌谣。麦叫的声音细,嘴巴里可以衔上十个二十个同时响,如芦笙一般。
山上孩子,喜欢用笋壳做叫子,撕下一条笋壳,随便一合,就可以吹了,把笋壳适当捏合或在嘴唇拉进拉出,就可以吹简单的曲子。砍柴时,折柳树或栲树嫩枝,将外皮一头削薄,一头将其截断,轻轻敲几下,一转就退出来,随便就吹响;然后将擦树皮剥成长条,螺旋形的绕成喇叭筒,用竹签固定,插上哨子,吹起来,比“呜呜祖拉”要好听得多。
麦叫笋壳叫柳叫叶叫,都是小孩子玩的,算不上乐器,不入流,但是绝好的文学素材。麦叫叫麦笛,柳叫叫柳笛,叶叫叫叶笛。程琳唱:“一个柳笛七个音,音调高低总相宜,不管忘记没忘记,你总教我家乡的曲”,郭风写:“四月来了。在故乡的广阔的平原上,我走到哪里,我都听见麦笛在吹着,吹出花一般的音乐,吹出南方的阳光一般明媚的音乐。”“像民歌那么朴素,像抒情诗那么单纯。”我的心共鸣起来了。
山村里竹子多,可以截取大段竹筒做响啪。除了管山之外,还能当乐器使用,能敲出急徐轻重抑扬顿挫的节奏,边敲边唱。或做水倒啪,水流让它自动发声,不但防野兽,而且也是好玩具。
截取细竹管,按笛子的尺寸钻洞,做笛子,用竹子里薄薄白白的内膜做笛膜,也能吹出好听的曲子。黄帝的乐官伶伦,截竹制箫笛,吹出凤凰叫声,与乡村儿童做玩具没什么两样。
山里孩子用竹筒做小拨浪鼓,拿大坑蛤蟆的皮来蒙鼓面,偷老太太两颗佛珠当鼓槌,一转,照样咚咚地响,但声音有点闷,像蛤蟆叫似的。山上公路边,生长许多大蛤蟆竹,村里的人拿来做大号。蛤蟆竹是中空的,两米多长,在梢部削一个斜开口,当发音孔,鼓足腮帮发大力,才能吹响,气息掌握得好,能吹出简单的乐曲,低沉雄浑。吹这种蛤蟆竹号,需要真正的大肺活量,城里人是吹不响的。要做能吹响的大号,需要生长几年以上的蛤蟆竹,山里人称之为“山火筒”。
许多来自山村搞音乐的朋友,回忆少时,总忘不了那些自制的玩具乐器。
做个威武的
山村的孩子战斗片看多了,喜欢打打杀杀的玩具。那种玩具随身,走到哪里都威风。
孩子喜欢做木头枪,还油漆雕刻装饰,但我喜欢最原始的一种,那就是弹弓。到山上挑选大的结实的硬木Y形小树杈,去皮削光,将两股橡皮筋一端系于Y形杈两端,另一端串于皮条上。玩的时候,瞄准目标,捏住皮条裹住小石子,然后往后一拉,三点一线瞄准,猛地松手,小石子就呼地一声射出去,要打头就打头,要打脚就打脚。Y形杈越大,橡皮筋越粗,石子打出去的力量越大。拿着弹弓先是打树木电杆,不过瘾,就对着蛤蟆鸡狗牛打,上山就对着野兔大蛇打,但绝不会拿弹弓对着人打。否则人家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老家水边,常有许多小篁竹,笔杆那么粗,截取一节竹管,中段取下来做枪管,带竹节的那段截下来,削一个细竹签儿与之连接固定,当撞针。将废纸浸水从一端挤到竹管另一端,然后再将纸团用撞针从另一端挤进去,用手掌一拍,啪的一声,另一端的纸团因气压作用被射出。路边有一种藤本植物,结果如黄豆一般,可以代替纸团。这种纸枪,我们叫纸铳。 水枪与纸铳同理,直接用拇指大一截长竹筒,一端留节钻孔,一端开口。以一根圆竹条一端捆布条做活塞,放在水中,往后一拉,吸水,然后往前一推,喷射,我们经常在溪边用它来打水仗,总是把双方泚得湿乎乎的。
比较复杂的玩具枪,是铁丝制作的纸阄枪。选硬一点的铁丝,用老虎钳扭成手枪的形状。枪的前端,有Y形支架,用来系橡皮圈。枪后部留一凹形缺口,下面用橡皮圈系一弯曲的细铁丝当扳机。玩的时候,将纸搓成细条,拗折,套在橡皮圈上,往后一拉,卡在凹口上,瞄准目标,扣扳机,纸阄就发射出去,打苍蝇青蛙蝉蜻蜓等等,百发百中。
用硬铁丝自制发射火柴梗的火药枪,也拗成手枪的形状。主要部件用废弃的自行车链条,五六个,叠着用胶布并联。分两段,连以橡皮筋,后段可扭转,前段固定,如转轮手枪一般。链条有两孔,一孔穿过枪身,一孔插火柴,当发射孔。把一根细铁丝一头扭弯当撞针,以凹槽固定,以橡皮筋绷住枪身前端,撞针一头可以插进链条的孔中。使用时链条上部扭转,将火柴插上,再复位。将撞针后拉,卡在凹口上,一扣扳机,橡皮筋猛牵拉撞针归位,击发火柴头,啪的一声,火柴头冒烟火儿,火柴梗射出。
这种玩具枪有机巧,却没有杀伤力,即使打在身上,也是小痛一会。
做个旋转的
孩子总喜欢旋转的玩具,比如纸风车,一张纸就可以做一个很好看的。风车,也叫做风旋。
我们做风旋用竹片削成“互”字的中间形状,中心钻孔,以钉子当转轴,两端黏贴彩色纸。固定在木棒和竹棒的一端,一边跑一边转,跑累了,就往迎风的地方一插。只要有风,它就呼呼地不知疲倦地转下去。或拿一个竹筒,底下留节,上端三分之二处钻一孔,细竹条上端套一桨片。中段绕绳,在竹筒孔里抽出,一拉一松,竹桨片一上一下旋转。如果将桨片单独取出,则成竹蜻蜓矣。用手掌一搓,猛一放手,桨片旋转着飞升,再缓缓地落下。
竹蜻蜓和陀螺“打不死”旋转着,能飞,不倒,其实与直升机自行车的道理是一样的。做陀螺也同理,我还是很拿手,拿一根大硬木棍,用青栎柴之类的硬木最好,一头削成圆锥形,当然,不能削歪,截下来,再进行细细地抛光,在锥尖上嵌上一颗钢珠或铁砂,上端套上一个轴承圈,就是一个上好的“打不死”,将麻拧成细股绳子,绑在一根两尺长的小棒上,就成了一条威风凛凛的鞭子。拿鞭子把“打不死”一绕,猛地一拉,“打不死”就摇摇晃晃地站立起来,如芭蕾舞演员一样旋转。用鞭子猛地一抽,“打不死”边转边跳,四处乱撞,撞在墙壁上,火星乱冒。我们在空地上展开一场打不死战,鞭声啪啪地响,看到别人陀螺被自己的“打不死”撞倒撞飞撞裂,就充满胜利的喜悦。但自己的“打不死”毁掉了,就气得挥鞭子要打同伴,把对方当“打不死”。
做一个“打不死”,需要花上一两个小时。尤其削好锥体截取的时候,更要小心。有时刀子砍飘了,会砍到自己的手上。木料不结实,把锥体砍裂,就得重新削。当然削歪的打不死旋转不稳,要么乱蹦,要么很快躺倒,一战就输,做它的孩子被同伴取笑的,但他还是很高兴,珍惜如宝,这毕竟是自己动手做的。
现在城里孩子玩“打不死”的很少,店里有许多塑料做的小陀螺,里面装上电子芯片,放在桌子上转动,彩光闪耀,一转就唱“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但孩子不敢用鞭子抽它,担心一鞭子抽下去它玩完,舍不得。转了几次,也就兴趣索然了。
做个飞跑的
“打不死”是在空地上转的,用鞭子抽的,如北京人的抖空竹一样。空竹叫做空钟,用竹筒和木车成的,在空中转,只能一个人玩。我们更多的做土羽毛球,拿三个青霉素瓶子橡皮盖,中心钻孔,取三根漂亮的鸡鸭翅上的硬羽,从三个橡皮盖中央穿过去,一个橡皮盖重量不够,转得慢,落得慢,三个橡皮盖,转得快,落得也快。橡皮盖有弹力,随便拿本书和木板就可以当球拍,两个人对着打,一个人独打,都很好,它在空中旋转着飞,比现在买的羽毛球好看多了。毽子也是自己做的。不过,用的是鸡的软毛,拿个铜钱,或算盘子也行,用布包了,将羽毛缝制在上面,很漂亮的毽子,爱不释手,正踢,反踢,都可以。
风筝是天上飞的,村里没有成品的风筝,只能自己动手做。拿一根小竹条细细地破开,削制长而细的篾条,圈成一个圈,在适当的位置,打一个结交叉固定,再放出引线,然后拿出母亲针线篮子里的棉线轴子,一头系牢,走到空地上,顺手一扬,一个瓦片风筝就上天了。山村人不叫它风筝,叫它纸鹞。风筝死的,纸鹞活的,即使重心不稳,在空中翻跟斗,也很惊险有趣。
做个会舞的。比如稻草人,可以吓唬鸟雀,也是一个好玩具。在地头插根木棒,横着扎一根,如十字架的形状,然后捆上稻草,再穿上花花绿绿的破衣裳。好玩一些,手臂双脚做成活动的。给它手上系一把破扇,头上戴个破竹笠。风一吹,它的手脚乱舞,如同飞跑,煞是好玩。有时候,我们把稻草人吊在绳上,让它在空中晃荡。用弹弓打它,噗噗地响。它成了假想敌。
做个会跑的。把硬纸片弯起来,中间贯以轮轴。轮上绕线,轮上两侧与轴架之间各摁两卡钉,连以橡皮筋,一拉线牵动轮轴是逆时针绕。而橡皮筋是反方向绕的,好像发条一样,不拉线时橡皮筋反弹,驱动轮子前进,拉线玩具大多是纸做的,做成虫子、兔子、老鼠的样子。
不过,山里男孩做的最大的玩具是小汽车,纯粹的木工制作。用木板木条钉成车架。车轴是硬木做的,车轮是树上锯下来的,孔是凿子凿出来的。后来用轴承代替车轮,我们做的大多是三轮车。一根树棍子上端凿孔,贯一小短横棍当车把手,底下凿孔贯一轮轴,轮轴两端各装一轴承当车轮。小车做好后,就到空地上,轮流拉着坐着,哗哗哗哗,好不风光。
孩提时做玩具,可以影响一生的,比如职业。村里的胡大水和胡大暖兄弟俩,小时候做木枪木刀弹弓小车特别好,哥哥成人后成了一个木老司,弟弟成了一个油漆雕花匠。他们做拔步床,哥哥先做好可以拆卸的床架床板和花板,弟弟负责雕花油漆,相互合作,甚为和谐。
山村土玩具,取材自然,没有污染,将自然赐予的价值和农家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制作和玩的过程中,强调合作精神和创造灵性。每当自己动手制成一个土玩具后,那种成就感好像建立了一个王国,自豪和喜悦难以言说。
山里的孩子,玩的都是自己做的,如果有人玩买来的玩具,大家很看不起的。说他笨,连个玩的都做不了。
自己做玩具玩儿,用英文来说,是play的 DIY。DIY,时髦极了。DO IT YOURSELF,用现在的话说,是与世界接轨呢。
做个带响的
收藏大家王世襄,什么都收藏,家具,古琴,甚至北京鸽哨,鸽哨这个土玩具儿,让他沉湎其中,竟写了一本书。几年前看到楼宇栋先生,竟然从怀里掏出一个蛐蛐罐,把耳朵附在罐口,眯着眼听蛐蛐叫,这个蛐蛐罐是竹筒做的,很精致,锃亮,估计玩了好长时间了,北京的老头儿最爱玩。
楼宇栋是文物专家,收藏家张伯驹的女婿,拿蛐蛐罐如提鸟笼,这蛐蛐罐应该是他自己做的。
蛐蛐,在我们老家叫“游走”,蟋蟀,用来斗着玩,据说与济公贾似道有关,我们不拿来听响的。听响的是纺织娘,叫哥哥。我们可以用竹片做蝈蝈笼,六角的眼,把蝈蝈关在里面。不让它出来。只要给它好吃的,蝈蝈还能高兴兴地唱歌歌叫哥哥。
竹筒竹竿用处可多,村里朋友胡明松用它做板胡,截来一个大竹筒,凿孔,钉上泡桐板,做琴筒,截根细竹竿做琴杆,在上端钻两个孔,贯上两根结实的栎棍做琴轴,再拿一根细竹鞭,火上一燂,两头一弯,挂上细尼龙丝当马尾弓。胡琴做成了,安上弦线,在弓上擦一下松香,轻轻一拉,音韵出来了。
这种土制的板胡,音域不宽,最多拉两三个八度,但够用。胡明松做好板胡,自己先拉一段《孟姜女》,再拉越剧乱弹腔《陈州散粮》。包公戏中这段唱腔是必有的,胡明松嗓音高亢,与板胡一样合拍,很潇洒的。
我跟着胡明松学拉板胡,几天就能拉出越剧的调,还能拉出一些简单的小曲,但是《二泉映月》《良宵》《光明行》《赛马》等,自制的板胡拉不出来。我离开村庄时,把板胡还给胡明松。如今胡明松替人家看风水去了,他在城里租房子住,带着他自做的板胡,不时拉唱几段。后来琴杆被蛀掉了,他截短了重装上去,板胡拉出的音调更高更尖了。
胡明松不但会做板胡,还能做演越剧用的笃鼓板,做髯口,能在布料中画龙,配上丝线,让村妇们绣成龙袍霞帔,为村里剧团行头省了不少的钱。
胡明松家上方住着个胡明路。他不做板胡,在木板上的琴筒上胶粘蛇皮做二胡,他学工尺谱。在半夜里用自做的二胡模仿雄鸡叫,村里所有的雄鸡跟着啼鸣起来,他的妻子睡不稳,村里人都被吵醒了,好玩不?好玩。
孩子不会做板胡二胡,做个小叫是很轻松的。麦收季节,孩子们扯麦秆做叫子。截一头留节的麦秆,用指甲轻轻地划开一条小缝,一边划一边唱:“大麦黄黄,小麦黄黄,摊个鸡子麦饼请大王,大王老倌一个屁,小儿小孙逃不及。嘟来叫,嘭来叫,便会响,便会响!”然后,把麦秆叫往两片嘴唇里一衔,一吸气,就嘟嘟嘟嘟地响了。无忧无虑的孩子吹着麦叫奔跑着,整个麦场回响着嘟嘟嘟嘟的声音。现代散文家陆蠡在《麦场》中,写到孩子做麦叫的情形,当然还有那首麦叫的歌谣。麦叫的声音细,嘴巴里可以衔上十个二十个同时响,如芦笙一般。
山上孩子,喜欢用笋壳做叫子,撕下一条笋壳,随便一合,就可以吹了,把笋壳适当捏合或在嘴唇拉进拉出,就可以吹简单的曲子。砍柴时,折柳树或栲树嫩枝,将外皮一头削薄,一头将其截断,轻轻敲几下,一转就退出来,随便就吹响;然后将擦树皮剥成长条,螺旋形的绕成喇叭筒,用竹签固定,插上哨子,吹起来,比“呜呜祖拉”要好听得多。
麦叫笋壳叫柳叫叶叫,都是小孩子玩的,算不上乐器,不入流,但是绝好的文学素材。麦叫叫麦笛,柳叫叫柳笛,叶叫叫叶笛。程琳唱:“一个柳笛七个音,音调高低总相宜,不管忘记没忘记,你总教我家乡的曲”,郭风写:“四月来了。在故乡的广阔的平原上,我走到哪里,我都听见麦笛在吹着,吹出花一般的音乐,吹出南方的阳光一般明媚的音乐。”“像民歌那么朴素,像抒情诗那么单纯。”我的心共鸣起来了。
山村里竹子多,可以截取大段竹筒做响啪。除了管山之外,还能当乐器使用,能敲出急徐轻重抑扬顿挫的节奏,边敲边唱。或做水倒啪,水流让它自动发声,不但防野兽,而且也是好玩具。
截取细竹管,按笛子的尺寸钻洞,做笛子,用竹子里薄薄白白的内膜做笛膜,也能吹出好听的曲子。黄帝的乐官伶伦,截竹制箫笛,吹出凤凰叫声,与乡村儿童做玩具没什么两样。
山里孩子用竹筒做小拨浪鼓,拿大坑蛤蟆的皮来蒙鼓面,偷老太太两颗佛珠当鼓槌,一转,照样咚咚地响,但声音有点闷,像蛤蟆叫似的。山上公路边,生长许多大蛤蟆竹,村里的人拿来做大号。蛤蟆竹是中空的,两米多长,在梢部削一个斜开口,当发音孔,鼓足腮帮发大力,才能吹响,气息掌握得好,能吹出简单的乐曲,低沉雄浑。吹这种蛤蟆竹号,需要真正的大肺活量,城里人是吹不响的。要做能吹响的大号,需要生长几年以上的蛤蟆竹,山里人称之为“山火筒”。
许多来自山村搞音乐的朋友,回忆少时,总忘不了那些自制的玩具乐器。
做个威武的
山村的孩子战斗片看多了,喜欢打打杀杀的玩具。那种玩具随身,走到哪里都威风。
孩子喜欢做木头枪,还油漆雕刻装饰,但我喜欢最原始的一种,那就是弹弓。到山上挑选大的结实的硬木Y形小树杈,去皮削光,将两股橡皮筋一端系于Y形杈两端,另一端串于皮条上。玩的时候,瞄准目标,捏住皮条裹住小石子,然后往后一拉,三点一线瞄准,猛地松手,小石子就呼地一声射出去,要打头就打头,要打脚就打脚。Y形杈越大,橡皮筋越粗,石子打出去的力量越大。拿着弹弓先是打树木电杆,不过瘾,就对着蛤蟆鸡狗牛打,上山就对着野兔大蛇打,但绝不会拿弹弓对着人打。否则人家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老家水边,常有许多小篁竹,笔杆那么粗,截取一节竹管,中段取下来做枪管,带竹节的那段截下来,削一个细竹签儿与之连接固定,当撞针。将废纸浸水从一端挤到竹管另一端,然后再将纸团用撞针从另一端挤进去,用手掌一拍,啪的一声,另一端的纸团因气压作用被射出。路边有一种藤本植物,结果如黄豆一般,可以代替纸团。这种纸枪,我们叫纸铳。 水枪与纸铳同理,直接用拇指大一截长竹筒,一端留节钻孔,一端开口。以一根圆竹条一端捆布条做活塞,放在水中,往后一拉,吸水,然后往前一推,喷射,我们经常在溪边用它来打水仗,总是把双方泚得湿乎乎的。
比较复杂的玩具枪,是铁丝制作的纸阄枪。选硬一点的铁丝,用老虎钳扭成手枪的形状。枪的前端,有Y形支架,用来系橡皮圈。枪后部留一凹形缺口,下面用橡皮圈系一弯曲的细铁丝当扳机。玩的时候,将纸搓成细条,拗折,套在橡皮圈上,往后一拉,卡在凹口上,瞄准目标,扣扳机,纸阄就发射出去,打苍蝇青蛙蝉蜻蜓等等,百发百中。
用硬铁丝自制发射火柴梗的火药枪,也拗成手枪的形状。主要部件用废弃的自行车链条,五六个,叠着用胶布并联。分两段,连以橡皮筋,后段可扭转,前段固定,如转轮手枪一般。链条有两孔,一孔穿过枪身,一孔插火柴,当发射孔。把一根细铁丝一头扭弯当撞针,以凹槽固定,以橡皮筋绷住枪身前端,撞针一头可以插进链条的孔中。使用时链条上部扭转,将火柴插上,再复位。将撞针后拉,卡在凹口上,一扣扳机,橡皮筋猛牵拉撞针归位,击发火柴头,啪的一声,火柴头冒烟火儿,火柴梗射出。
这种玩具枪有机巧,却没有杀伤力,即使打在身上,也是小痛一会。
做个旋转的
孩子总喜欢旋转的玩具,比如纸风车,一张纸就可以做一个很好看的。风车,也叫做风旋。
我们做风旋用竹片削成“互”字的中间形状,中心钻孔,以钉子当转轴,两端黏贴彩色纸。固定在木棒和竹棒的一端,一边跑一边转,跑累了,就往迎风的地方一插。只要有风,它就呼呼地不知疲倦地转下去。或拿一个竹筒,底下留节,上端三分之二处钻一孔,细竹条上端套一桨片。中段绕绳,在竹筒孔里抽出,一拉一松,竹桨片一上一下旋转。如果将桨片单独取出,则成竹蜻蜓矣。用手掌一搓,猛一放手,桨片旋转着飞升,再缓缓地落下。
竹蜻蜓和陀螺“打不死”旋转着,能飞,不倒,其实与直升机自行车的道理是一样的。做陀螺也同理,我还是很拿手,拿一根大硬木棍,用青栎柴之类的硬木最好,一头削成圆锥形,当然,不能削歪,截下来,再进行细细地抛光,在锥尖上嵌上一颗钢珠或铁砂,上端套上一个轴承圈,就是一个上好的“打不死”,将麻拧成细股绳子,绑在一根两尺长的小棒上,就成了一条威风凛凛的鞭子。拿鞭子把“打不死”一绕,猛地一拉,“打不死”就摇摇晃晃地站立起来,如芭蕾舞演员一样旋转。用鞭子猛地一抽,“打不死”边转边跳,四处乱撞,撞在墙壁上,火星乱冒。我们在空地上展开一场打不死战,鞭声啪啪地响,看到别人陀螺被自己的“打不死”撞倒撞飞撞裂,就充满胜利的喜悦。但自己的“打不死”毁掉了,就气得挥鞭子要打同伴,把对方当“打不死”。
做一个“打不死”,需要花上一两个小时。尤其削好锥体截取的时候,更要小心。有时刀子砍飘了,会砍到自己的手上。木料不结实,把锥体砍裂,就得重新削。当然削歪的打不死旋转不稳,要么乱蹦,要么很快躺倒,一战就输,做它的孩子被同伴取笑的,但他还是很高兴,珍惜如宝,这毕竟是自己动手做的。
现在城里孩子玩“打不死”的很少,店里有许多塑料做的小陀螺,里面装上电子芯片,放在桌子上转动,彩光闪耀,一转就唱“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但孩子不敢用鞭子抽它,担心一鞭子抽下去它玩完,舍不得。转了几次,也就兴趣索然了。
做个飞跑的
“打不死”是在空地上转的,用鞭子抽的,如北京人的抖空竹一样。空竹叫做空钟,用竹筒和木车成的,在空中转,只能一个人玩。我们更多的做土羽毛球,拿三个青霉素瓶子橡皮盖,中心钻孔,取三根漂亮的鸡鸭翅上的硬羽,从三个橡皮盖中央穿过去,一个橡皮盖重量不够,转得慢,落得慢,三个橡皮盖,转得快,落得也快。橡皮盖有弹力,随便拿本书和木板就可以当球拍,两个人对着打,一个人独打,都很好,它在空中旋转着飞,比现在买的羽毛球好看多了。毽子也是自己做的。不过,用的是鸡的软毛,拿个铜钱,或算盘子也行,用布包了,将羽毛缝制在上面,很漂亮的毽子,爱不释手,正踢,反踢,都可以。
风筝是天上飞的,村里没有成品的风筝,只能自己动手做。拿一根小竹条细细地破开,削制长而细的篾条,圈成一个圈,在适当的位置,打一个结交叉固定,再放出引线,然后拿出母亲针线篮子里的棉线轴子,一头系牢,走到空地上,顺手一扬,一个瓦片风筝就上天了。山村人不叫它风筝,叫它纸鹞。风筝死的,纸鹞活的,即使重心不稳,在空中翻跟斗,也很惊险有趣。
做个会舞的。比如稻草人,可以吓唬鸟雀,也是一个好玩具。在地头插根木棒,横着扎一根,如十字架的形状,然后捆上稻草,再穿上花花绿绿的破衣裳。好玩一些,手臂双脚做成活动的。给它手上系一把破扇,头上戴个破竹笠。风一吹,它的手脚乱舞,如同飞跑,煞是好玩。有时候,我们把稻草人吊在绳上,让它在空中晃荡。用弹弓打它,噗噗地响。它成了假想敌。
做个会跑的。把硬纸片弯起来,中间贯以轮轴。轮上绕线,轮上两侧与轴架之间各摁两卡钉,连以橡皮筋,一拉线牵动轮轴是逆时针绕。而橡皮筋是反方向绕的,好像发条一样,不拉线时橡皮筋反弹,驱动轮子前进,拉线玩具大多是纸做的,做成虫子、兔子、老鼠的样子。
不过,山里男孩做的最大的玩具是小汽车,纯粹的木工制作。用木板木条钉成车架。车轴是硬木做的,车轮是树上锯下来的,孔是凿子凿出来的。后来用轴承代替车轮,我们做的大多是三轮车。一根树棍子上端凿孔,贯一小短横棍当车把手,底下凿孔贯一轮轴,轮轴两端各装一轴承当车轮。小车做好后,就到空地上,轮流拉着坐着,哗哗哗哗,好不风光。
孩提时做玩具,可以影响一生的,比如职业。村里的胡大水和胡大暖兄弟俩,小时候做木枪木刀弹弓小车特别好,哥哥成人后成了一个木老司,弟弟成了一个油漆雕花匠。他们做拔步床,哥哥先做好可以拆卸的床架床板和花板,弟弟负责雕花油漆,相互合作,甚为和谐。
山村土玩具,取材自然,没有污染,将自然赐予的价值和农家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制作和玩的过程中,强调合作精神和创造灵性。每当自己动手制成一个土玩具后,那种成就感好像建立了一个王国,自豪和喜悦难以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