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评价闭合复位、经皮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2月至2007年2月在"C"型臂透视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共53例.患儿年龄2~12.6岁(平均为6岁2个月).伸直型51例,屈曲型2例.在臂从或静脉麻醉下和"C"型臂透视下,先行闭合整复骨折,然后经皮桡侧交叉穿入2枚克氏针固定.结果 本组4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机 构】
:
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闭合复位、经皮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2月至2007年2月在"C"型臂透视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共53例.患儿年龄2~12.6岁(平均为6岁2个月).伸直型51例,屈曲型2例.在臂从或静脉麻醉下和"C"型臂透视下,先行闭合整复骨折,然后经皮桡侧交叉穿入2枚克氏针固定.结果 本组4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56个月(平均为21个月).患侧肘关节伸直平均为-8°;屈曲平均为135°随访时无一例发生Volkmann挛缩、肘内外翻畸形、神经损伤.结论 在骨折复位满意后,采用经皮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能避免损伤尺神经,避免骨折远端向尺侧的再移位,消除了肘内翻形成的因素;无切口,美观,创伤小;不需极度屈肘外固定,能防止前臂Volkmann挛缩的发生;住院时间短,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其他文献
患儿:女,10岁.因泌尿牛殖窦畸形和尿失禁入院.足月自然分娩,出生体重3.2 kg.体检发现外生殖器异常,尿道、阴道共同开口.B超检查发现有2个子宫体和宫颈以及2个完全分离的阴道。
患儿:女,13岁.因右上腹包块伴腹痛乏力2年入院.检查:体温正常,皮肤黏膜无黄染,右上腹部膨隆,右肋缘下扪及一巨大包块,约20 cm×15 cm,边界清,质较硬,活动度差,有压痛。
目的 评价小儿肝外伤的临床评价系统,探索新的评价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92例小儿肝外伤的临床资料,将所有病例分为肝脏手术组和非肝脏手术组.对二组入院后首次检测的血压、脉搏、血红蛋白、血清谷丙转氨酶及AAST肝损伤分级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统计结果,提出新评分指标:收缩压值+血红蛋白值-AAST分级×50-25,正值提示可非手术治疗,负值提示需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14岁以下小儿肝外伤92例,非
患儿:女,11岁.因反复消化道出血2月入院.3个月时曾行腹膜后畸胎瘤切除术,当时曾伤及十二指肠,术后修复.11年来,饮食较正常儿童少,易腹胀.入院前呕血2次,成洗肉水样,便血为主,呈黑便,约半个月发作一次,每次出血时有腹胀,乏力,无其他明显症状,曾在多家医院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且行B超、胃镜等多次检查出血原因不明。
目的 本研究通过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胆道闭锁(BA)肝组织和肝外胆系的表达,探讨肝纤维化过程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2005年7月至2006年5月本院21例BA肝组织、肝门纤维块进行CD68和α-SMA染色;对照组为5例胆汁淤积和10例胆总管囊肿.选用LEICA-DM研究级生物显微镜,QWIN软件环境下测量抗体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和平均光密度,随访19例BA术后3
目的 总结过去8年采用保留脾脏、远端脾静脉肾静脉分流手术(Warren手术)治疗小儿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 本组患儿36例,年龄3~15岁,男12例,女24例.患儿表现为反复消化道出血,食管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门静脉主干呈海绵窦样改变29例,Carolis病合并肝纤维化2例,先天性肝纤维化5例.Child-pugh评分均为A级(5~7分),脾静脉的直径6.5~12.2 mm,平均为(8.6±2.3
目的 研究闭合复位术治疗发育性髋脱位(DDH)的长期随访结果,评估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AVN)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DDH闭合复位后81例(106髋)进行平均3.6年的随访,Kalamchi and MacEwen分级评定缺血坏死,总结临床记录和影像学资料,统计分析缺血坏死的相关因素.结果 106髋中39髋发生缺血坏死(36.8%).其中,股骨头骨化中心发育基本正常的59髋中,7髋发生缺血坏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