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者的全部智慧和艺术集中显现在他对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创造性的开展上,显现在他能否最充分地调动学生投入的积极性上,显现在他能否使教育促进人发展的功能得到充分全面地发挥上。”针对当前艺术教育资金不足、师资缺乏等问题都可通过扩大投入在短时期内加以解决的状况下,笔者认为在艺术教育模式的延伸度和深层次研究中,应把不断构建和完善新型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作为保证学校艺术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运用科学方法探索艺术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一)在学校层面上,制定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管理的标准细则、课程评价、学生成果评价,从而构筑具有本校特色的艺术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首先要树立一个目标: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强调艺术教育实践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将艺术教育作为引线,以美启发学生心灵,最大限度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全面素质,促进个性发展。
其次健全领导网络: 即校长分管、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活动指导教师具体实施,最终落实到学生,形成普及→提高→特色这样一个四级管理、三个层次的组织管理体系。并充分发挥这一体系的作用,让一切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再者进行管理指导:学校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和教研指导,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艺教活动的操作方案,对存在问题及时调控、总结提炼、不断完善。另外艺术教师的教学任务记入教师工作量,把教学情况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之中为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起到导向作用。
最后设定评价标准:构建科学、系统、可操作的艺术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体系可分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两个方面进行,以促进艺术教育的定性运转。逐渐完善评价制度,开展定期的 “校园文化艺术节”,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在学生中发现艺术特长突出的学生。
(二)在教师层面上,主要是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从学校艺术教育的持续发展来看,学校具有相当数量和水平的师资力量,配齐配足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保持高质量的关键。其做法有:一方面通过内调、外聘等方法配齐配足艺术教育师资力量。所谓内调是指学校内部调节艺教师资;所谓外聘,学校向社会、单位聘请艺术上有造诣的人来校任教。另一方面通过岗位培训、骨干培训、高层次学历进修、外出取经学习、专题讲座、教研活动、以老带新、结对帮教。与此同时大力开展优秀指导教师评比,优秀艺术活动教案评比,优秀艺术论文评比,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教水平,逐步形成一支合格稳定的富有奉献精神的艺术教师队伍。
(三)在综合发展层面上要合理处理好两个“力”。
1.克服阻力。就是舍得投入较大的资金完善必备的艺术教育指导的成套设施专业的音乐教室、合唱室、美术室、器乐排练室和舞蹈房。开发和利用校外资源,学校依托社会艺术教学力量,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加快艺教设施运作的步伐,集中精力抓质量实现了艺术教育向纵深提高的局面。
2.放大动力。一定要牢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要求。“课内打基础”,就是上好音乐、美术课,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有计划有部署的教育训练,从基础着手有序前进,让学生在课内达到一定要求,打好在艺技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课外求发展”就是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拓课外学艺渠道。
二、以教育效果来衡量艺术教育质量高低
我们知道,质量既体现在教育的最终结果上即学生的质量上,又表现在完整的教育活动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上。只有这些因素各自有质量并且相互配置合理有效,才能保证学校艺术教育的总体质量。
(一)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确立两个原则。
1.群体发展和个体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艺术教育也是一种公民的素质教育,必须向全体学生实施,不能成为少数人的教育。同时要承认差异,注重学生的艺术特长,加强对艺术尖子的培养,在普及基础上抓提高,以提高促普及,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合理的发展。
2.广泛性原则:广泛性包含两层内容,一是参加艺教活动学生的广泛;二是每个学生参加艺教活动面的广泛。艺术教育由于面向全体学生,所以要求学校所设计的课内外艺教活动都要包含全体学生参与的要求。其次,学校艺教内容应具有广泛性,就是让全体学生尽可能接触各种各样的艺教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从中找到自己的个性特长。
(二)艺术教育模式要做到“三个结合”。
1.德育与艺教活动的结合。本着在学生艺教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落实行为规范、增强才干、培养特长、形成规模、创建特色”的指导原则,注意创设培养学生才能的各类艺教活动,以有趣的活动吸引人,以丰富的活动教育人,以多彩的活动培养人,把适合儿童特点的各种艺教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的载体。
2.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艺术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内提高质量的同时,要把课外作为课内的拓宽和延伸,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普及是提高的基础,在课堂艺术教学之外,成立专业学生艺术团体,开展各项有特色的艺术队伍。如管弦乐、民乐、声乐、舞蹈、曲艺、书法、儿童画、手工制作等艺术兴趣活动队伍,为在艺术学习方面有兴趣和发展的同学提供专门的舞台。
学校艺术教育全面质量体系的有效构建和运作,保证了学校艺术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这也正符合了“新教育活动观”对学生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和期望。(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责任编辑 杨博
一、运用科学方法探索艺术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一)在学校层面上,制定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管理的标准细则、课程评价、学生成果评价,从而构筑具有本校特色的艺术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首先要树立一个目标: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强调艺术教育实践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将艺术教育作为引线,以美启发学生心灵,最大限度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全面素质,促进个性发展。
其次健全领导网络: 即校长分管、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活动指导教师具体实施,最终落实到学生,形成普及→提高→特色这样一个四级管理、三个层次的组织管理体系。并充分发挥这一体系的作用,让一切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再者进行管理指导:学校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和教研指导,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艺教活动的操作方案,对存在问题及时调控、总结提炼、不断完善。另外艺术教师的教学任务记入教师工作量,把教学情况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之中为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起到导向作用。
最后设定评价标准:构建科学、系统、可操作的艺术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体系可分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两个方面进行,以促进艺术教育的定性运转。逐渐完善评价制度,开展定期的 “校园文化艺术节”,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在学生中发现艺术特长突出的学生。
(二)在教师层面上,主要是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从学校艺术教育的持续发展来看,学校具有相当数量和水平的师资力量,配齐配足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保持高质量的关键。其做法有:一方面通过内调、外聘等方法配齐配足艺术教育师资力量。所谓内调是指学校内部调节艺教师资;所谓外聘,学校向社会、单位聘请艺术上有造诣的人来校任教。另一方面通过岗位培训、骨干培训、高层次学历进修、外出取经学习、专题讲座、教研活动、以老带新、结对帮教。与此同时大力开展优秀指导教师评比,优秀艺术活动教案评比,优秀艺术论文评比,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教水平,逐步形成一支合格稳定的富有奉献精神的艺术教师队伍。
(三)在综合发展层面上要合理处理好两个“力”。
1.克服阻力。就是舍得投入较大的资金完善必备的艺术教育指导的成套设施专业的音乐教室、合唱室、美术室、器乐排练室和舞蹈房。开发和利用校外资源,学校依托社会艺术教学力量,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加快艺教设施运作的步伐,集中精力抓质量实现了艺术教育向纵深提高的局面。
2.放大动力。一定要牢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要求。“课内打基础”,就是上好音乐、美术课,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有计划有部署的教育训练,从基础着手有序前进,让学生在课内达到一定要求,打好在艺技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课外求发展”就是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拓课外学艺渠道。
二、以教育效果来衡量艺术教育质量高低
我们知道,质量既体现在教育的最终结果上即学生的质量上,又表现在完整的教育活动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上。只有这些因素各自有质量并且相互配置合理有效,才能保证学校艺术教育的总体质量。
(一)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确立两个原则。
1.群体发展和个体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艺术教育也是一种公民的素质教育,必须向全体学生实施,不能成为少数人的教育。同时要承认差异,注重学生的艺术特长,加强对艺术尖子的培养,在普及基础上抓提高,以提高促普及,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合理的发展。
2.广泛性原则:广泛性包含两层内容,一是参加艺教活动学生的广泛;二是每个学生参加艺教活动面的广泛。艺术教育由于面向全体学生,所以要求学校所设计的课内外艺教活动都要包含全体学生参与的要求。其次,学校艺教内容应具有广泛性,就是让全体学生尽可能接触各种各样的艺教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从中找到自己的个性特长。
(二)艺术教育模式要做到“三个结合”。
1.德育与艺教活动的结合。本着在学生艺教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落实行为规范、增强才干、培养特长、形成规模、创建特色”的指导原则,注意创设培养学生才能的各类艺教活动,以有趣的活动吸引人,以丰富的活动教育人,以多彩的活动培养人,把适合儿童特点的各种艺教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的载体。
2.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艺术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内提高质量的同时,要把课外作为课内的拓宽和延伸,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普及是提高的基础,在课堂艺术教学之外,成立专业学生艺术团体,开展各项有特色的艺术队伍。如管弦乐、民乐、声乐、舞蹈、曲艺、书法、儿童画、手工制作等艺术兴趣活动队伍,为在艺术学习方面有兴趣和发展的同学提供专门的舞台。
学校艺术教育全面质量体系的有效构建和运作,保证了学校艺术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这也正符合了“新教育活动观”对学生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和期望。(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