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能会引起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甚至可能发展为肝癌,是严重社会和公共问题。我国曾是乙肝高感染率的国家,由于乙肝病毒的感染率高,也成为影响我国群众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因此加强乙肝防控,并加强防止乙肝病毒感染的健康知识教育尤为重要。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措施;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667-01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其是我国常见的一种传染疾病,目前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最大的威胁在于乙肝病毒感染以后会导致慢性病毒携带,部分还可能演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腹水等严重疾病。因此作为乙肝的防控工作和健康教育十分重要,本文就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措施和健康教育进行总结阐述。
1 乙肝防控措施
乙肝的症状特点是发病缓慢,在乙肝患者中慢性乙肝患者较为常见,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性传播等。目前我国采取的乙肝的主要预防控制措施为乙肝疫苗接种。
1.1乙肝疫苗接种预防
近日(7月29日)世界肝炎日媒体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疾控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已正式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认证,实现了将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肝感染率降至2%以下的目标。接种疫苗是目前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最佳措施。卫生部从1992年起就规定了乙肝疫苗接种属于计划免疫的范围,2005年开始所有新生儿的疫苗接种为全部免费接种,通过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有效保护了儿童免受乙肝病毒的侵害,乙肝防控效果显著【1】。
我国现阶段接种的乙肝疫苗是经过基因工程重组以后的疫苗,包括酵母CHO细胞和汉逊酵母等3种。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群体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新生儿,一部分是成年人。新生儿的接种为3次,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进行,即首次接种在新生儿刚出生的24h内进行接种,第二次接种在1个月后进行,第三次接种在第二次接种饿6个月内进行。新生儿的疫苗接种时间越早越好,尽量在24h内进行接种,若情况不允许,仍要以最早的时间接种首次疫苗。成人在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均为阴性,转氨酶正常才可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但一般为保险起见,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自身乙肝抗体不足者应注射乙肝疫苗【2】。95%以上的婴幼儿在接种3次疫苗后体内都会产生抵抗乙肝病毒的抗体,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儿童不会出现抗体。但若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即未产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再接种的3针后的1~2个月对血清中的乙肝表面抗体进行检测。但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孕妇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对母婴的阻断率不会使100%,这是因为孕妇发生乙肝感染后胎儿在子宫内就有可能受到了感染。因此对于孕妇来讲在产前应做好乙肝感染情况的筛查,并及时为新生儿进行疫苗接种。
1.2切断乙肝传播
对于医疗行业来讲,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加强注射的安全性,对牙科的治疗器械和内窥镜等器具进行严格消毒;在接触到乙肝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时应戴手套进行操作;对于孕产妇来将,若体检呈乙肝阳性,不能对羊膜腔实施穿刺手术,同时还应控制分娩时间、胎盘的完整性等,避免新生儿接触到母亲的血液【3】。
1.3接触乙肝病毒的预防措施
若不小心接触到了乙肝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应及时的进行预防,即及时进行血清检查,对HBsAg以及抗-HBsALT进行检测,并在3~6个月内进行主动免疫能力和被动免疫能力的检查。
1.4對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管理
凡是表明抗原(HBsAg)阳性,不管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肝功能正常均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医疗人员在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治疗时应对医疗器具实施严格标准的消毒,同时对患者家庭成员和同患者发生过亲密接触的人进行血清检测,特别是HBsAg和抗-HBc检测,对易发生乙肝感染的患者及时接种疫苗。嘱HBV携带者定期检测,虽然HBV携带者没有任何症状,肝功能正常,但是仍要注意生活作息有规律,不得过度劳累;携带乙肝病毒未发作者不能献血或参加服兵役,但是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同时还应对乙肝患者实施规范化的诊疗,以提高乙肝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水平。
1.5加强乙肝感染的控制宣传
为提高群众的预防控制乙肝的感染措施,应加强对乙肝传播途径和预控措施的健康教育,以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
2健康教育
对于预防和控制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关知识的健康教育,重点是加强重点加强预防感染的教育,以切断传播途径。
2.1血液传播
乙肝属于血液传播性疾病,包括输入血液、血制品、注射、拔牙、手术、内镜检查等均有可能造成HBV感染,也就是说只要有皮肤黏膜损伤的检查、治疗或操作,都有可能感染乙肝。所以应教育广大群众对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拒绝一切危险行为,如到不正规的地方拔牙、注射、纹身等。
2.2母婴传播
在母婴传播的预防中,应首先强调对准备怀孕的夫妇提前进行健康检查,分娩时选择正规的医院,以保证第1针乙肝疫苗的及时有效。并且可向孕产妇说明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产期,且多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等,但是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接种,母婴传播已大大减少,同时有资料表明,母乳喂养不会增加新生儿感染HBV的机会,这主要是因为新生儿在出生后及时进行了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4】。
2.3性传播
性接触传播一般都因不法性行为引起,如嫖娼等或夫妻一方感染而传给对方,所以应大力提倡婚前体检,进行乙肝五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HBeAb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的检测。对乙肝表明抗原阳性者的配偶接种乙肝疫苗,婚后使用避孕套。
2.4日常生活接触以及其它传播途径
不良的卫生习惯如公用牙刷、指甲刀、剃须刀等可能损伤皮肤黏膜的行为都有可能造成HBV感染,但是应向广大群众说明,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如握手、拥抱、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同一餐厅用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均不会感染HBV【5】,杜绝“乙肝患者歧视”。
2.5高危人群预防
高危人群包括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慢性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成员,以及与之进行密切接触者;过集体生活的人群,尤其是生化条件差的农民工等;同性恋者以及有多个伴侣的异性恋者;血液透析以及肿瘤患者多是HBV感染的高度危险人群,对于这些人群应进行及时的接种疫苗,并按照0-1-6的时间全程足量接种,并定期进行体检。
2.6控制传染源
处理做好传播途径防控,控制传染源这一环节和必不可少。乙肝病毒的的传染源主要包括乙肝急、慢性患者、临床的感染患者、乙肝病毒的携带者,其中最主要的传染源是慢性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对于这部分患者应完全控制好血液传播、精液传播和阴道分娩物的传播等,以更好的进行乙肝病毒的防控。
参考文献:
[1] 史鸣树,闵建荣,主编.乙型病毒性肝炎[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76-387.
[2] 吴国祥,马国柱,主编.医患结合乙肝防治新方略[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74-80.
[3] 文嘉陵.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现状与对策[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10,12(11):528-529.
[4] 燕晋惠.健康教育对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方式的干预及评价[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1):387-389.
[5] 李晨,万谟彬.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指南的比较和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2(3):12-13.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措施;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667-01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其是我国常见的一种传染疾病,目前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最大的威胁在于乙肝病毒感染以后会导致慢性病毒携带,部分还可能演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腹水等严重疾病。因此作为乙肝的防控工作和健康教育十分重要,本文就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措施和健康教育进行总结阐述。
1 乙肝防控措施
乙肝的症状特点是发病缓慢,在乙肝患者中慢性乙肝患者较为常见,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性传播等。目前我国采取的乙肝的主要预防控制措施为乙肝疫苗接种。
1.1乙肝疫苗接种预防
近日(7月29日)世界肝炎日媒体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疾控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已正式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认证,实现了将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肝感染率降至2%以下的目标。接种疫苗是目前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最佳措施。卫生部从1992年起就规定了乙肝疫苗接种属于计划免疫的范围,2005年开始所有新生儿的疫苗接种为全部免费接种,通过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有效保护了儿童免受乙肝病毒的侵害,乙肝防控效果显著【1】。
我国现阶段接种的乙肝疫苗是经过基因工程重组以后的疫苗,包括酵母CHO细胞和汉逊酵母等3种。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群体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新生儿,一部分是成年人。新生儿的接种为3次,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进行,即首次接种在新生儿刚出生的24h内进行接种,第二次接种在1个月后进行,第三次接种在第二次接种饿6个月内进行。新生儿的疫苗接种时间越早越好,尽量在24h内进行接种,若情况不允许,仍要以最早的时间接种首次疫苗。成人在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均为阴性,转氨酶正常才可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但一般为保险起见,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自身乙肝抗体不足者应注射乙肝疫苗【2】。95%以上的婴幼儿在接种3次疫苗后体内都会产生抵抗乙肝病毒的抗体,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儿童不会出现抗体。但若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即未产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再接种的3针后的1~2个月对血清中的乙肝表面抗体进行检测。但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孕妇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对母婴的阻断率不会使100%,这是因为孕妇发生乙肝感染后胎儿在子宫内就有可能受到了感染。因此对于孕妇来讲在产前应做好乙肝感染情况的筛查,并及时为新生儿进行疫苗接种。
1.2切断乙肝传播
对于医疗行业来讲,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加强注射的安全性,对牙科的治疗器械和内窥镜等器具进行严格消毒;在接触到乙肝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时应戴手套进行操作;对于孕产妇来将,若体检呈乙肝阳性,不能对羊膜腔实施穿刺手术,同时还应控制分娩时间、胎盘的完整性等,避免新生儿接触到母亲的血液【3】。
1.3接触乙肝病毒的预防措施
若不小心接触到了乙肝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应及时的进行预防,即及时进行血清检查,对HBsAg以及抗-HBsALT进行检测,并在3~6个月内进行主动免疫能力和被动免疫能力的检查。
1.4對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管理
凡是表明抗原(HBsAg)阳性,不管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肝功能正常均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医疗人员在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治疗时应对医疗器具实施严格标准的消毒,同时对患者家庭成员和同患者发生过亲密接触的人进行血清检测,特别是HBsAg和抗-HBc检测,对易发生乙肝感染的患者及时接种疫苗。嘱HBV携带者定期检测,虽然HBV携带者没有任何症状,肝功能正常,但是仍要注意生活作息有规律,不得过度劳累;携带乙肝病毒未发作者不能献血或参加服兵役,但是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同时还应对乙肝患者实施规范化的诊疗,以提高乙肝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水平。
1.5加强乙肝感染的控制宣传
为提高群众的预防控制乙肝的感染措施,应加强对乙肝传播途径和预控措施的健康教育,以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
2健康教育
对于预防和控制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关知识的健康教育,重点是加强重点加强预防感染的教育,以切断传播途径。
2.1血液传播
乙肝属于血液传播性疾病,包括输入血液、血制品、注射、拔牙、手术、内镜检查等均有可能造成HBV感染,也就是说只要有皮肤黏膜损伤的检查、治疗或操作,都有可能感染乙肝。所以应教育广大群众对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拒绝一切危险行为,如到不正规的地方拔牙、注射、纹身等。
2.2母婴传播
在母婴传播的预防中,应首先强调对准备怀孕的夫妇提前进行健康检查,分娩时选择正规的医院,以保证第1针乙肝疫苗的及时有效。并且可向孕产妇说明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产期,且多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等,但是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接种,母婴传播已大大减少,同时有资料表明,母乳喂养不会增加新生儿感染HBV的机会,这主要是因为新生儿在出生后及时进行了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4】。
2.3性传播
性接触传播一般都因不法性行为引起,如嫖娼等或夫妻一方感染而传给对方,所以应大力提倡婚前体检,进行乙肝五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HBeAb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的检测。对乙肝表明抗原阳性者的配偶接种乙肝疫苗,婚后使用避孕套。
2.4日常生活接触以及其它传播途径
不良的卫生习惯如公用牙刷、指甲刀、剃须刀等可能损伤皮肤黏膜的行为都有可能造成HBV感染,但是应向广大群众说明,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如握手、拥抱、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同一餐厅用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均不会感染HBV【5】,杜绝“乙肝患者歧视”。
2.5高危人群预防
高危人群包括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慢性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成员,以及与之进行密切接触者;过集体生活的人群,尤其是生化条件差的农民工等;同性恋者以及有多个伴侣的异性恋者;血液透析以及肿瘤患者多是HBV感染的高度危险人群,对于这些人群应进行及时的接种疫苗,并按照0-1-6的时间全程足量接种,并定期进行体检。
2.6控制传染源
处理做好传播途径防控,控制传染源这一环节和必不可少。乙肝病毒的的传染源主要包括乙肝急、慢性患者、临床的感染患者、乙肝病毒的携带者,其中最主要的传染源是慢性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对于这部分患者应完全控制好血液传播、精液传播和阴道分娩物的传播等,以更好的进行乙肝病毒的防控。
参考文献:
[1] 史鸣树,闵建荣,主编.乙型病毒性肝炎[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76-387.
[2] 吴国祥,马国柱,主编.医患结合乙肝防治新方略[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74-80.
[3] 文嘉陵.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现状与对策[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10,12(11):528-529.
[4] 燕晋惠.健康教育对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方式的干预及评价[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1):387-389.
[5] 李晨,万谟彬.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指南的比较和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2(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