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精神,应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幼儿教育课程改革越来越向纵深发展。当前,课程正处在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走向动态,由专家走向教师和学生: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幼儿园也由过去的分学科课程发展到目前全面推广实施的综合主题课程。通过实践,我们发现综合主题课程是以主题为轴线展开的,是以新《纲要》为依据建构的幼儿园课程,它不但具有综合性、活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方法手段,以更加亲切自然、全面和谐的形式介入,更有利于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可以说这些课程更好地体现了终身教育观指导下的目标观,当代知识观指导下的内容观和新学习观指导下的教学策略观。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在感受到它的优越性的同时,也发现了由于部分农村幼师实施课程水平有限,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针对问题寻找对策,进行了有效实践。
实施现状
一、综合主题课程提供了幼儿综合学习经验的机会,但容易忽视各个领域目标的系统性
这些以主题为轴线的综合课程,既充分考虑到幼儿学习的启蒙性和趣味性,又为教师因地制宜地组织教育活动提供了可能。在教育内容上,强调贴近幼儿的生活,强调同伴间的相互讨论和学习,在活动设计中,力图有机地、自然地整合健康、社会、语言、科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和要求,但实际使用这些教材以后发现,虽然综合主题课程有较好的整合意向,但在实际的用主题方式建构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容易出现忽视幼儿各个发展领域的要求或者降低发展领域要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综合主题课程在把不同领域的教育内容联系起来的同时,一些教师有时把领域中不同内容之间逻辑上的顺序或内容的前后联系割裂了,很难做到前一个主题涵盖的领域内容目标刚好是下一个主题的基础,下一个主题涵盖的领域内容目标恰好是前一个主题的延伸的继续。比如,在综合主题活动中,数学的目标很难体现原来领域课程中所要求的、较强的渐进性和逻辑性,课时安排也不均衡,而且数学的教育内容与主题的联系也很牵强,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有一种拼凑或为了主题而主题的倾向。
二、综合主题课程给予了教师自主把握教材的空间,但农村幼师驾驭课程的能力有限
使用综合主题教材以后,我们发现,教材在活动安排上,既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活动案例和参考资料,又为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或生成新的教育活动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在活动时间的安排上,也为老师留有充分的余地(每学期只安排了17周的活动,每周只有5~7个左右的集体教育活动),并且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资料,便于教师丰富活动背景知识,扩展教育内容,生成新的主题和活动。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更侧重于借助一定的具体情景,通过幼儿亲身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为此,教材上大力倡导幼儿园要利用多种机会,创造条件,引导幼儿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让孩子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获取知识。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不再是“指挥者”,也不是混同于幼儿的玩伴,而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对于学习的意图、内容、形式有着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对学习的方式、方法和程序有着更专业、更熟练的掌握,教师要能富有技巧地引领幼儿,并与幼儿协调着、合作着,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然而,就目前而言,广大的幼儿教师对课程的自主驾驭能力还急需提高,特别是对于农村的幼儿教师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其一,教师对综合课程目标不能烂熟于心,课程的教育目标根本不可能是那种“今日事今日毕”的任务要求,综合主题课程除了需要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以达到教育目标以外,更多的活动需要教师能充分挖掘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采用随机教育的形式,将主题目标进行有意的渗透,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非常熟悉课程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随时捕捉教育的契机。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然而,当前又有几位幼儿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呢?其二,教师“动态设计”与“随机生成”课程的能力有待提高。面对综合主题课程留给教师较大的自主空间。作为农村教师都知道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围绕主题生成一些活动。但要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追随儿童的兴趣不断发展与生成一些教育活动还很难,往往出现教师在孩子的许多兴趣面前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取舍,还有的甚至为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一味跟着孩子走的现象……
实施的对策
面对实施综合主题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认识到等待观望或听之任之都不是明智之举!将会影响幼儿教育改革向深度的推进,更主要对幼儿全面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努力寻求对策。
一、改革创新,有效整合领域目标和主题目标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去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而,面对综合主题课程有忽视各领域目标系统性的现象,我们需在课程实施中进行改革创新,考虑两种划分的对应关系,把领域目标有效地整合到课程目标、内容中去。在此,我们借用一个课程单元网络图来说明如何处理整合观与领域观之间的统一协调问题。
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整合课程内容的时候充分注意领域的发展要求,围绕核心圈的是两层扩展的领域教育图,这样一来,就有效地把课程目标先分解到领域目标,然后根据领域目标来设计确定围绕主题的具体活动,有效地避免了只是为了主题选择内容而忽视领域目标系统性的现象。
二、实践反思,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综合主题课程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生成和共同构建的一系列事件,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而是生成者和创造者、建构者,教师要在交互主体的互动中引导自由、积极的生成,根据教育情境。生成、调整、预设活动。因此,为了教师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力量,必须立足岗位,加强培训,提高他们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首先,利用业务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新观念、吃透新教材,帮助教师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研究幼儿、研究教育过程、研究自我,做研究型、创造型的终身学习者。要从权威的组织者、讲授者和管理者转变为幼儿活动中伙伴式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蹲下身子与幼儿对话,用一双慧眼敏锐地察觉每个幼儿的深层需要,发展潜质和兴趣点,为幼儿提供创新活动和自主表现的机会和条件,
其次,要求教师不刻板地照搬任何教材。立足自身从本地、本班和本人的实际 出发,去发现和确定主题,寻找主题活动的最佳切入口,发掘生活、游戏中偶发事件所蕴含的有教育意义的契机,创造性地生成新主题,使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成长。
第三,要求教师及时进行团队互助、教学反思。通过自我反思,不断地剖析正误,通过典型事件的认真分析研讨和真诚的团队式交流,不断地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在反思中实践。在实践中再反思,使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实现良性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1 现场反思
现场反思就是在组织幼儿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及时对幼儿的反馈信息做出快速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这种反思需要教师对幼儿的敏锐观察和教学基本原理的熟练掌握,对于提高活动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如,在一次拼图游戏中,当幼儿拼金鱼的尾巴需要用半圆形,向教师提出来后,教师让他们用三角形代替。当他们需要用半圆形拼青蛙的腿时,教师意识到这是图形材料投放种类不全的问题,所以马上就去用卡纸剪了一些半圆形补充进去。这样幼儿想拼什么就拼什么,拼出的物体形象丰富而逼真。
2 后期反思
在教育活动结束后,用文字把发现的原先活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所作的现场调整记录下来,使自己对活动的全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计划并调整下一步活动计划,并得出体会和感想,这是一种总结性的反思,对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综合活动“小蝌蚪找妈妈”,老师安排了家长互动的环节。最后,在幼儿把自己打扮成小蝌蚪,家长把自己打扮成青蛙的基础上,使“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活动开展得非常成功,每个家长都十分认真,在绿雨披上做文章,通过剪剪贴贴,一只只大眼睛、白肚皮、绿颜色的青蛙便活灵活现地站在了你的面前。幼儿呢?用黑色塑料袋顶在头上,再贴上两只眼睛和一个嘴巴就俨然像只小蝌蚪。最后,小蝌蚪要从几十只同样打扮的青蛙中找出自己的妈妈,既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整个活动中孩子和家长的互动弥漫着浓浓的亲情气息。而由于教师们对活动场地的安排不够恰当,导致制作活动场地比较拥挤混乱。对此,教师们不仅用笔记录下了活动成功的快乐感受,也记下了需要改进的构思。
三、整合家长资源,为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提供条件
综合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有许多接触社会大自然的活动内容,课程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新《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的活动应由教师、幼儿、家长等共同参与。为此,我们通过多种形式、不同方式地有效开发家长资源,调动家长们的积极性,引导家长和幼儿在综合活动过程中共同发展。
首先。做好主动沟通工作。要求教师通过家长会、家园沟通栏宣传综合课程的教育理念,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其次。通过亲子活动,不仅让家长成为课程的资源,并让他们感受综合新课程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如。大班综合活动《会飞的风筝》中,孩子们在获取了一定风筝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提出自己动手做风筝。于是,他们开始自己设计风筝的形状、类别,有动物风筝,有图形类风筝,甚至还有不曾问世的未来人类风筝,在实际操作中,家长的适时介入帮助孩子们解决了他们能力所不及的事情。不仅如此,在放飞的过程中更实现了一对一的亲子互动。在我们校园宽广的操场上,每个孩子都兴奋地拽着线轴边跑边喊:“爸爸,快跑,快跑!”他们的欢呼声响彻了整个校园,将已到中年的家长们一下子又拉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孩子们更是在没有辈分的压力下轻松地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玩游戏。这种亲子互动带来的愉悦促进了孩子情感的发展,同时又给我们的综合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施现状
一、综合主题课程提供了幼儿综合学习经验的机会,但容易忽视各个领域目标的系统性
这些以主题为轴线的综合课程,既充分考虑到幼儿学习的启蒙性和趣味性,又为教师因地制宜地组织教育活动提供了可能。在教育内容上,强调贴近幼儿的生活,强调同伴间的相互讨论和学习,在活动设计中,力图有机地、自然地整合健康、社会、语言、科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和要求,但实际使用这些教材以后发现,虽然综合主题课程有较好的整合意向,但在实际的用主题方式建构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容易出现忽视幼儿各个发展领域的要求或者降低发展领域要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综合主题课程在把不同领域的教育内容联系起来的同时,一些教师有时把领域中不同内容之间逻辑上的顺序或内容的前后联系割裂了,很难做到前一个主题涵盖的领域内容目标刚好是下一个主题的基础,下一个主题涵盖的领域内容目标恰好是前一个主题的延伸的继续。比如,在综合主题活动中,数学的目标很难体现原来领域课程中所要求的、较强的渐进性和逻辑性,课时安排也不均衡,而且数学的教育内容与主题的联系也很牵强,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有一种拼凑或为了主题而主题的倾向。
二、综合主题课程给予了教师自主把握教材的空间,但农村幼师驾驭课程的能力有限
使用综合主题教材以后,我们发现,教材在活动安排上,既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活动案例和参考资料,又为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或生成新的教育活动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在活动时间的安排上,也为老师留有充分的余地(每学期只安排了17周的活动,每周只有5~7个左右的集体教育活动),并且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资料,便于教师丰富活动背景知识,扩展教育内容,生成新的主题和活动。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更侧重于借助一定的具体情景,通过幼儿亲身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为此,教材上大力倡导幼儿园要利用多种机会,创造条件,引导幼儿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让孩子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获取知识。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不再是“指挥者”,也不是混同于幼儿的玩伴,而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对于学习的意图、内容、形式有着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对学习的方式、方法和程序有着更专业、更熟练的掌握,教师要能富有技巧地引领幼儿,并与幼儿协调着、合作着,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然而,就目前而言,广大的幼儿教师对课程的自主驾驭能力还急需提高,特别是对于农村的幼儿教师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其一,教师对综合课程目标不能烂熟于心,课程的教育目标根本不可能是那种“今日事今日毕”的任务要求,综合主题课程除了需要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以达到教育目标以外,更多的活动需要教师能充分挖掘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采用随机教育的形式,将主题目标进行有意的渗透,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非常熟悉课程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随时捕捉教育的契机。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然而,当前又有几位幼儿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呢?其二,教师“动态设计”与“随机生成”课程的能力有待提高。面对综合主题课程留给教师较大的自主空间。作为农村教师都知道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围绕主题生成一些活动。但要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追随儿童的兴趣不断发展与生成一些教育活动还很难,往往出现教师在孩子的许多兴趣面前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取舍,还有的甚至为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一味跟着孩子走的现象……
实施的对策
面对实施综合主题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认识到等待观望或听之任之都不是明智之举!将会影响幼儿教育改革向深度的推进,更主要对幼儿全面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努力寻求对策。
一、改革创新,有效整合领域目标和主题目标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去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而,面对综合主题课程有忽视各领域目标系统性的现象,我们需在课程实施中进行改革创新,考虑两种划分的对应关系,把领域目标有效地整合到课程目标、内容中去。在此,我们借用一个课程单元网络图来说明如何处理整合观与领域观之间的统一协调问题。
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整合课程内容的时候充分注意领域的发展要求,围绕核心圈的是两层扩展的领域教育图,这样一来,就有效地把课程目标先分解到领域目标,然后根据领域目标来设计确定围绕主题的具体活动,有效地避免了只是为了主题选择内容而忽视领域目标系统性的现象。
二、实践反思,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综合主题课程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生成和共同构建的一系列事件,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而是生成者和创造者、建构者,教师要在交互主体的互动中引导自由、积极的生成,根据教育情境。生成、调整、预设活动。因此,为了教师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力量,必须立足岗位,加强培训,提高他们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首先,利用业务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新观念、吃透新教材,帮助教师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研究幼儿、研究教育过程、研究自我,做研究型、创造型的终身学习者。要从权威的组织者、讲授者和管理者转变为幼儿活动中伙伴式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蹲下身子与幼儿对话,用一双慧眼敏锐地察觉每个幼儿的深层需要,发展潜质和兴趣点,为幼儿提供创新活动和自主表现的机会和条件,
其次,要求教师不刻板地照搬任何教材。立足自身从本地、本班和本人的实际 出发,去发现和确定主题,寻找主题活动的最佳切入口,发掘生活、游戏中偶发事件所蕴含的有教育意义的契机,创造性地生成新主题,使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成长。
第三,要求教师及时进行团队互助、教学反思。通过自我反思,不断地剖析正误,通过典型事件的认真分析研讨和真诚的团队式交流,不断地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在反思中实践。在实践中再反思,使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实现良性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1 现场反思
现场反思就是在组织幼儿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及时对幼儿的反馈信息做出快速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这种反思需要教师对幼儿的敏锐观察和教学基本原理的熟练掌握,对于提高活动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如,在一次拼图游戏中,当幼儿拼金鱼的尾巴需要用半圆形,向教师提出来后,教师让他们用三角形代替。当他们需要用半圆形拼青蛙的腿时,教师意识到这是图形材料投放种类不全的问题,所以马上就去用卡纸剪了一些半圆形补充进去。这样幼儿想拼什么就拼什么,拼出的物体形象丰富而逼真。
2 后期反思
在教育活动结束后,用文字把发现的原先活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所作的现场调整记录下来,使自己对活动的全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计划并调整下一步活动计划,并得出体会和感想,这是一种总结性的反思,对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综合活动“小蝌蚪找妈妈”,老师安排了家长互动的环节。最后,在幼儿把自己打扮成小蝌蚪,家长把自己打扮成青蛙的基础上,使“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活动开展得非常成功,每个家长都十分认真,在绿雨披上做文章,通过剪剪贴贴,一只只大眼睛、白肚皮、绿颜色的青蛙便活灵活现地站在了你的面前。幼儿呢?用黑色塑料袋顶在头上,再贴上两只眼睛和一个嘴巴就俨然像只小蝌蚪。最后,小蝌蚪要从几十只同样打扮的青蛙中找出自己的妈妈,既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整个活动中孩子和家长的互动弥漫着浓浓的亲情气息。而由于教师们对活动场地的安排不够恰当,导致制作活动场地比较拥挤混乱。对此,教师们不仅用笔记录下了活动成功的快乐感受,也记下了需要改进的构思。
三、整合家长资源,为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提供条件
综合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有许多接触社会大自然的活动内容,课程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新《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的活动应由教师、幼儿、家长等共同参与。为此,我们通过多种形式、不同方式地有效开发家长资源,调动家长们的积极性,引导家长和幼儿在综合活动过程中共同发展。
首先。做好主动沟通工作。要求教师通过家长会、家园沟通栏宣传综合课程的教育理念,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其次。通过亲子活动,不仅让家长成为课程的资源,并让他们感受综合新课程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如。大班综合活动《会飞的风筝》中,孩子们在获取了一定风筝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提出自己动手做风筝。于是,他们开始自己设计风筝的形状、类别,有动物风筝,有图形类风筝,甚至还有不曾问世的未来人类风筝,在实际操作中,家长的适时介入帮助孩子们解决了他们能力所不及的事情。不仅如此,在放飞的过程中更实现了一对一的亲子互动。在我们校园宽广的操场上,每个孩子都兴奋地拽着线轴边跑边喊:“爸爸,快跑,快跑!”他们的欢呼声响彻了整个校园,将已到中年的家长们一下子又拉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孩子们更是在没有辈分的压力下轻松地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玩游戏。这种亲子互动带来的愉悦促进了孩子情感的发展,同时又给我们的综合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