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您去台北的某个西餐厅吃饭,听到其中一位客人喊:“有没有筷子?”拜托您先别笑,因为那个“老土”很可能是在下我。
您八成想我不会用刀叉,那可错了!我非但会用,而且技术奇佳,曾经在没有筷子可用的情况下,以刀叉吃油淋乳鸽,连一点“骨边肉”都没错过。
我之所以在西餐厅喊“有没有筷子?”是因为端上来的不是西餐,是中餐。何止在西餐厅,说实话,我只要坐中国人的班机,管他中餐西餐都要求用筷子。道理很简单:我赌口气!为什么在飞机上如果不先问,送上的常是刀叉?就算“9.11”之后怕劫机,不准用金属餐具,航空公司也宁可提供软软的塑胶刀叉,却不换成温文儒雅的筷子?
筷子当然比刀叉儒雅,“刀、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武器里少不了“刀叉”,可曾包括“筷子”?就算把筷子放大成为“棍子”,执棍总比执刀拿叉来得文些吧!
而且刀切是破坏,叉插也是破坏。用刀叉的人,连送进嘴巴的最后一刻都在对食物作凌迟。筷子则不同,它不是破坏而是“和同”,既完成了传递的任务,又没作“穿刺”的酷刑。这不正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吗?西方人搞征服,中国人讲同化;西方用刚烈的“人定胜天”,中国以包容的“天人合一”。
筷子更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您想想,如果有一天大伙出去野餐,临时发现忘了带刀叉,洋人全傻眼了,可咱老中在乎吗?随便折两根小树枝不就解决了?
筷子何止是吃饭的工具,它根本成为“手的延伸”。最近有洋朋友来,我老婆炒了一盘小干鱼,那洋人不会用筷子,只见他用叉子在白瓷盘里左刺右刺,硬是叉不起来。再用刀往叉子上拨,刮得盘子吱吱尖叫,狼狈极了。反观老夫要夹哪条夹哪条,连半颗豆豉都轻轻松松入口,看得洋鬼子直喊非学用筷子不可。
其实这年头会用筷子的洋人已经不少,甚至能骄其亲友,显示他有本事,中餐馆的筷子包装上还常有图画解说。
虽然说筷子是中华国粹,却有不少咱们同胞不会用筷子。也不是真不会,而是用得不精或不标准。标准没个定论,但最少要夹得准确有力。
举个例子,我岳母不太会用筷子,于是我太太不行,我儿子女儿也跟着不行。可我一批评就“茅坑里扔炸弹”──“引起公愤”。老婆先瞪眼:“我用半辈子了,饿着了吗?”女儿更悍:“上次华人园游会,用筷子夹水碗里的弹珠,谁夹得最快最多?我!”
吃是文化,用刀叉的礼貌是文化,用筷子的技巧也是文化。文化当然要精益求精。所以很多年前日本政府就提出要教下一代用筷子的正确方法,我还听个韩国朋友说,他小时候不好好用筷子,会被老爸斥责没教养,甚至赶下桌。
如果连日本、韩国人都要发扬我们的筷子国粹,咱自己能不讲究吗?搞不好改天韩国人又要说筷子是他们发明的了。而且这非但是文化,还牵涉到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凭什么洋人上中餐馆喊着要用刀叉,我们不会觉得奇怪,咱中国人上洋餐馆就不能喊“我要筷子”?凭什么洋人的飞机上只给刀叉不给筷子,咱老中的航班也有样学样?难道连咱们自己人都认为刀叉比筷子文明吗?
所以我在文章一开头就说,我在西餐厅要筷子是赌口气。如果连这点自信都建立不起来,连在中国的西餐厅都耻笑“用筷子的人”,咱们能指望有一天当老大、有一天华语成为世界最通用的语言吗?(本刊有删节)
刘墉,著名作家、画家。籍贯北京,生于台北,现居美国。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专任驻校艺术家、圣文森学院副教授。出版中英文文学、艺术作品八十余种,被称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现主持水云斋,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
您八成想我不会用刀叉,那可错了!我非但会用,而且技术奇佳,曾经在没有筷子可用的情况下,以刀叉吃油淋乳鸽,连一点“骨边肉”都没错过。
我之所以在西餐厅喊“有没有筷子?”是因为端上来的不是西餐,是中餐。何止在西餐厅,说实话,我只要坐中国人的班机,管他中餐西餐都要求用筷子。道理很简单:我赌口气!为什么在飞机上如果不先问,送上的常是刀叉?就算“9.11”之后怕劫机,不准用金属餐具,航空公司也宁可提供软软的塑胶刀叉,却不换成温文儒雅的筷子?
筷子当然比刀叉儒雅,“刀、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武器里少不了“刀叉”,可曾包括“筷子”?就算把筷子放大成为“棍子”,执棍总比执刀拿叉来得文些吧!
而且刀切是破坏,叉插也是破坏。用刀叉的人,连送进嘴巴的最后一刻都在对食物作凌迟。筷子则不同,它不是破坏而是“和同”,既完成了传递的任务,又没作“穿刺”的酷刑。这不正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吗?西方人搞征服,中国人讲同化;西方用刚烈的“人定胜天”,中国以包容的“天人合一”。
筷子更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您想想,如果有一天大伙出去野餐,临时发现忘了带刀叉,洋人全傻眼了,可咱老中在乎吗?随便折两根小树枝不就解决了?
筷子何止是吃饭的工具,它根本成为“手的延伸”。最近有洋朋友来,我老婆炒了一盘小干鱼,那洋人不会用筷子,只见他用叉子在白瓷盘里左刺右刺,硬是叉不起来。再用刀往叉子上拨,刮得盘子吱吱尖叫,狼狈极了。反观老夫要夹哪条夹哪条,连半颗豆豉都轻轻松松入口,看得洋鬼子直喊非学用筷子不可。
其实这年头会用筷子的洋人已经不少,甚至能骄其亲友,显示他有本事,中餐馆的筷子包装上还常有图画解说。
虽然说筷子是中华国粹,却有不少咱们同胞不会用筷子。也不是真不会,而是用得不精或不标准。标准没个定论,但最少要夹得准确有力。
举个例子,我岳母不太会用筷子,于是我太太不行,我儿子女儿也跟着不行。可我一批评就“茅坑里扔炸弹”──“引起公愤”。老婆先瞪眼:“我用半辈子了,饿着了吗?”女儿更悍:“上次华人园游会,用筷子夹水碗里的弹珠,谁夹得最快最多?我!”
吃是文化,用刀叉的礼貌是文化,用筷子的技巧也是文化。文化当然要精益求精。所以很多年前日本政府就提出要教下一代用筷子的正确方法,我还听个韩国朋友说,他小时候不好好用筷子,会被老爸斥责没教养,甚至赶下桌。
如果连日本、韩国人都要发扬我们的筷子国粹,咱自己能不讲究吗?搞不好改天韩国人又要说筷子是他们发明的了。而且这非但是文化,还牵涉到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凭什么洋人上中餐馆喊着要用刀叉,我们不会觉得奇怪,咱中国人上洋餐馆就不能喊“我要筷子”?凭什么洋人的飞机上只给刀叉不给筷子,咱老中的航班也有样学样?难道连咱们自己人都认为刀叉比筷子文明吗?
所以我在文章一开头就说,我在西餐厅要筷子是赌口气。如果连这点自信都建立不起来,连在中国的西餐厅都耻笑“用筷子的人”,咱们能指望有一天当老大、有一天华语成为世界最通用的语言吗?(本刊有删节)
刘墉,著名作家、画家。籍贯北京,生于台北,现居美国。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专任驻校艺术家、圣文森学院副教授。出版中英文文学、艺术作品八十余种,被称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现主持水云斋,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