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king_man_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有创造性地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对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课时内容具有灵活性,这就需要教师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立足于人的培养。我认真反思了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增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內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发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地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2.教师要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引路人,引领每个学生走进文学殿堂
  其实,当你把阅读变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还用担心读书认真不认真的问题吗?所以,面对初一的学生,我并不急着分析课本,而是向他们介绍中外名著,把其中的经典情节用幽默的语言简单地讲给学生听,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吊起学生的胃口,让他们自发地找名著阅读,这样比你苦口婆心地向他推荐,声色俱厉地强令的效果要好得多。
  3.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和教师评价的合理性
  课改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综合性,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师的疑虑和困惑越来越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有的课堂,大部分时间被学生浅层次的议论占去,教学质量下降,一节课在老师的几个“好”的评价声中结束。教师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点拨遮遮掩掩,对课文语言的体味浮光掠影,致使学生课堂收获减少,基础知识减少,语文教学质量下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在学生创造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知识、思维和情感探究的过程,是互动互学的过程,教师必须把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真实性、动态性、创造性,切切实实走进学生,用心体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感受,如在某个环节中要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重点在哪儿,难点在何处;哪些课文要重点敲打,让学生牢记不忘;哪些内容让学生实践,自主发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整体规划,流程清楚,成竹在胸,自主、合作、探究才能运用合理恰当。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成果,教师要恰到好处地给予评价。教师的课堂评价应遵循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课堂上教师如果只用几个简单的“好”作评价,那么学生对语文的态度就会淡漠、无所谓乃至厌倦。教师的课堂评价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民主平等。在充分发挥课堂评价作用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加,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师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人;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有情感。学生是有理智、有个性、有发展潜能的生命体,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关注学生的成长。
  4.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就会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如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涵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正如朱熹所言,阅读要“涵咏”,要有强烈的作者、读者的角色意识,沉浸在生动具体的言语情景中。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文章例话·因声求气》)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张裕钊《与吴函父书》)。新编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到,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到400万字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摘 要: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学生如何在古诗文学习中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只要反复诵读,深入诵读,了解古诗词的节奏韵律,想象古诗词描绘的情景,理解古诗词表达的情感,鉴赏古诗词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关键词: 古诗词 诵读 教学方法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新课标教材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
摘 要: 文言文教学向来耗时多,收效低。一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扼杀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过程中的兴趣和好奇心。实际上,语文课本中所选文言文具有较强的人文优势,富于情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教师应从写作背景、作品情感、相类篇章的比较联想等多个方面进行人文内涵发掘。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人文魅力 人文内涵  成长语言背景的变更,使得学生与文言文倍感疏离。文言文要考,比重还不低,这也
达氟沙星属于第三代氟喹诺酮类动物专用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杀菌活性强、药动学特征优良等特点。目前已被众多国家批准用于牛、猪、鸡等动物,治疗由细菌或支原体引起的感染。
摘 要: 中国的古典诗词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强大的审美功能,但现实的古典诗词教学要么一笔带过、浮光掠影,要么完全闲置、舍本逐末只是读读背背以应付考试。本文提出,可从朗读指导、斟词酌句、古今“穿越”三个角度让古诗词课堂具有音韵美、语言美和人情美,还古典诗词课堂“语文味”。  关键词: 语文味 古典诗词 朗读 品析 穿越  程少堂先生指出:“‘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
目的:  对围产期奶牛酮病的调查与防治研究,探讨了围产期奶牛酮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诊断以及防治技术进行综合分析,为预防围产期奶牛酮病提供依据,解决奶牛养殖业生产中实
摘 要: 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生对某种学科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便会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因此,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才能达到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仅传道授业解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