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 典 重 现
很快地鸣凤就走出来了。他听见脚步声,故意把两只脚放开,站在门中央堵住她的路。
她默默地站在他背后,歇了一会儿才说:“三少爷,让我过去。”她的声音并不高。
不知是他没有听见,抑或是他听见了故意装着未听见的样子,总之,他并不动一下。
她又照样说了一次,并且加了一句话:太太还要她去做事。但是他依旧不理睬她。他像石头一样地站在门槛上。“鸣凤,……鸣凤!”上房里有人在叫,这是他的继母的声音。
“放我去,太太在喊我了,”鸣凤在他后面着急地低声说,
“去晏了,太太要骂的。”
“挨骂有什么要紧,”他笑了,淡淡地说,“你告诉太太说,在我这里有事做。”
“太太不相信的。倘若惹得她发脾气,等一会儿客走了,说不定要挨一顿骂。”这个少女的声音依旧很低,屋里的人不会听见。
这时候另一个少女的声音响了,他的妹妹淑华大声说:
“鸣凤,鸣凤,太太喊你去装烟!”
他便把身子一侧,让出了一条路,鸣凤马上跑出去了。淑华从上房走出来,遇见了鸣凤,便责备地问道:“你到哪儿去了?为什么喊你,你总不肯答应!”
“我给三少爷端茶来。”她垂着头回答。
“端茶也要不了这么久的时间!你又不是哑巴,为什么喊你,你总不答应?”淑华今年不过十四岁,却也装出大人的样子来责骂婢女,而且态度很自然。“快去,太太要是知道了,你又会挨骂的。”说毕她便转身向上房走回去,鸣凤一声不响地跟着她走了。
这些话一字一字地送进了觉慧的耳里,非常清晰。它们像鞭子一样地打着他的头。他的脸突然发起热来。他感到羞愧。他知道那个少女所受的责骂,都是他带给她的。他的妹妹的态度引起了他的反感。他很想出来说几句话替鸣凤辩护,然而有什么东西在后面拉住他。他不作声地站在黑暗里,观察这些事情,好像跟他完全不相干似的。
她们去了,把他一个人留在这里,一张少女的面庞又在他的眼前现出来。这张美丽的脸上总是带着那样的表情:顺受的,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像大海一样,它接受了一切,吞下了一切,可是它连一点吼声也没有。
房里的女性的声音也不时送进他的耳里,又使他看见了另一张少女的面庞。这也是一张美丽的面庞。可是它的表情就不同了:反抗的、热烈的、而且是刚毅的、对一切都不能忍受似的。这两张脸代表着两种生活,指示了两种命运。他把它们比较了一番,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觉得他更同情前一张脸,更喜欢前一张脸。虽然他在后一张脸上看见了更多的幸福和光明。
这时候前一张面庞在他的眼里显得更大了,顺受的、哀求的表情显得更动人。他想安慰她,给她一点东西。可是他想不出他有什么东西可以给她。他无意间想到了她的命运。他明白她的命运在她出世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许多跟她同类的少女都有了这同样的命运,她一个人当然不能是例外。想到这里,他对于命运的安排感到了不平。他想反抗它,改变它。忽然他的脑子里浮现了一个奇怪的思想。但是过了一些时候他又哑然失笑了。
“不会有的,这样的事情做不到。”他自语道。
“假使真有了这样的事情呢?”他又这样地问自己。于是他想象着会有的那种种的后果,他的勇气马上消失了。他又笑着说:“真是梦想!真是梦想!”
但这梦想也是值得人留恋的,他好像不愿意立刻就把它完全抛弃。他又怀着希望地发出一个疑问:“假使她处在琴姐那样的环境呢?”
“那当然不成问题!”他自己决断地回答道。这时候他真正觉得她是处在琴的环境里面了,于是在他与她之间一切都成了很自然,很合理的了。
过了一些时候,他又笑起来,他在笑他自己,他说:“怎么会有这样的痴想!……这简直说不上爱,不过是好玩罢了。”于是那个带着顺受表情的少女的面庞便渐渐地消去,另一个反抗的、热烈的少女的脸又在他的眼前现出来。但是这面庞不久也消去了。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一句陈腐的话,虽然平时他并不喜欢,但这时候他却觉得它是解决这一切问题的妙法了!所以他用慷慨激昂的调子把它高声叫出来。这所谓“匈奴”并不是指外国人。他的意思更不是拿起真刀真枪到战场上去杀外国人。他不过觉得做一个“男儿”应该抛弃家庭到外面去,一个人去创造出一番不寻常的事业。至于这事业究竟是什么,他自己也只有一点不太清楚的概念。这样嚷着他就走进了房里。
“你看,三弟又在发疯了!”房里,觉民正站在写字台旁边,跟坐在写字台前面藤椅上的琴谈话,听见觉慧的声音,便抬头望了他一眼,然后笑着对琴说。
琴也抬起头望觉慧,嘲笑地回答觉民道:“你难道不晓得他是一位英雄?”
“说不定就是‘黑狗’,‘黑狗’也是英雄!”觉民带笑地说。琴也笑了。
觉慧被他们笑得有点发恼了,动气地答了一句:“无论如何,‘黑狗’总比李医生好,李医生不过是一位绅士。”
“这是什么意思?”觉民半惊讶半玩笑地问,“你将来不也是绅士吗?”
“是的!是的!”觉慧愤恨地答道。“我们的祖父是绅士,我们的父亲是绅士,所以我们也应该是绅士吗?”他闭了口,似乎等着哥哥的回答。
觉民起初不过是跟弟弟开玩笑,这时看见觉慧真正动了气,想找话安慰他,但是一时找不出一句适当的话来。琴在旁边也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看着他们。
“够了,这种生活我过得够了,”觉慧又接下去说。他愈往下说,愈激动,脸都挣红了:“大哥为什么要常常长吁短叹?不是因为过不了这种绅士的生活:受不了这种绅士家庭中间的闲气吗?这是你们都晓得的……我们这个大家庭,还不曾到五世同堂,不过四代人,就弄成了这个样子。明明是一家人,然而没有一天不在明争暗斗。其实不过是争点家产!……”他說到这里气得更厉害,好像有什么东西堵塞了他的咽喉,他觉得有许多话要说,一时却说不出来。事实上使他动气的,并不是他的哥哥。还有一个另外的原因。这就是那张带着顺受表情的少女的面庞。他觉得他同她本来是可以接近的。可是不幸在他们中间立了一堵无形的高墙,就是这个绅士的家庭,它使他不能够得到他所要的东西,所以他更恨它。 觉民望着弟弟的发红的脸和两只光芒四射的眼睛。他走过去握着弟弟的手,又拍拍弟弟的肩膀,感动地说:“我不该跟你开玩笑。你是对的。你的痛苦也就是我的痛苦。……我们弟兄两个永远在一起。……”他还不知道觉慧的脑子里另有一张少女的面庞。
觉慧听见哥哥的这些话,他的怒气马上消失了,他只是默默地点着头。
琴也站起来,激动地说:“三表弟,我也不该笑你,我也要同你们永远在一起。我更应该奋斗,我的处境比你们的更困难。”
他们两个都掉头去看她,她那双美丽的大眼里射出来一股忧郁的光。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她的眼里荡漾。她平日的活泼的姿态看不见了,沉思的、阴郁的脸部表情表示出她的内心的激斗。他们第一次看见她的这种表情,马上就明白了是什么东西在苦恼她。她说得不错,她的处境比他们的更困难。她的忧愁时的面容因为不常见,所以比平日欢乐时的姿态更动人。这时他们有了一种愿望,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只为着使这个少女的希望早日实现。但这愿望是空泛的,他们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办法,他们只觉得这是他们的义务。
他们把自己的苦恼完全忘掉了,他们所想的只是琴的事。后来觉民开口了:“琴妹,不要紧。我们会替你设法。你只管放心。我平日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的话。你该记得我们从前要进学堂,爷爷起初不是极端反对吗?后来到底是我们胜利了。”
琴向后退了两三步,一只手撑在写字台上面,一只手摸着额角,身子就靠着写字台。她好像从梦中醒过来似的呆呆地望着他们。
“琴姐,二哥的话不错,你只管放心好了,”觉慧也恳切地对琴说;“你只管好好地预备功课。多多补习英文。只要考进了‘外专’,别的问题,总有法解决。”
琴轻轻地挑了挑发鬓,微微一笑,但是还带了点焦虑地说:“我希望能够如此。妈是不成问题的。她一定会答应我。只怕婆会反对。还有亲戚们也会说闲话。就是你们家里,除了你们两个,别的人也会反对的。”
“这跟他们有什么关系?你读书是你自己的事,况且你又不是我们家里的人!”觉慧半惊讶半愤怒地说。
“你们不知道为了我进一女师,妈受到了不少的闲气。亲戚们都说,这样大的姑娘天天在街上走,给人家看见像什么样子,简直失了大家的闺范。五舅母去年就当面笑过我一次。我一点也不觉得什么。然而妈却苦了。妈的思想完全是旧式的,虽然比另外一般人高明一点,但也高明不了多少。妈爱我,所以肯把责任担在自己的肩上,不顾一般亲戚的闲言闲语。这并不是因为她相信进学堂是对的。……进学堂已经够了,还要进男学堂,同男学生一起上课!你们想,我们的亲戚中间有哪个敢说这件事是对的?”琴愈说下去愈激动,伸直身子,两眼发出光芒,射在觉民的脸上,似乎要从他那里找到一个回答。“大哥是不会反对的,”觉民无心地说出了这句话。
“加上他一个人又有什么用处?大舅母就会反对。而且四舅母、五舅母又有说闲话的资料了,”琴接着说。
“管她们说什么!”觉慧接口道,“她们一天吃饱饭,闲得没有事做,当然只有说东家长西家短。即使你没有做什么事,她们也会给你捏造一点出来。总之,我们没法堵住她们的嘴,横竖该给她们取笑,让她们去说好了,只当不听见一样。”
“三弟的话很有道理,琴妹,就这样决定罢,”觉民鼓励地说。
“我现在决定了,”琴的眼睛忽然亮起来,她又恢复了活泼、刚毅的样子,然后又坚决地说:“我知道任何改革的成功,都需要不少的牺牲作代价。现在就让我作一样牺牲品罢。”
(节选自《家》第三章,巴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
内 容 揽 胜
巴金的长篇小说《家》以“五四”运动为背景,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命运。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期。四川成都高公馆,是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族的统治者。小说以长房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及亲戚中的众多人物为辅,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示出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它的衰败直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小说以“家变”写“世变”,通过这个大家庭的没落与分化来描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如果说大哥觉新并未觉悟新生的话,那么二哥觉民在“抗婚”的问题上已有了由“民”自主的觉悟;三弟觉慧更如一团火,为高府后院带来了光明。觉慧是高府中最早的觉醒者,他对高家的旧秩序已不存任何幻想,敢于宣传新思想,抨击旧道学。小说也刻画了一批封建大家庭的受害者,如梅、瑞珏和鸣凤等女性。高府丫头鸣凤只有17岁,就被高老太爷当作礼物送给了孔教会会长、年已花甲的冯乐山做妾,结果这位花季少女被逼投湖自尽。然而,鸣凤的死并没有使这场悲剧完结,丫头婉儿又很快被高家用来替代鸣凤。生命就这样被生生毁灭,但觉醒不可阻遏,地火在缓缓地持续燃烧。
“从情绪上来说,这部小说是一张控诉状,写出了旧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恶,如爱情的不自由、个性的压抑、礼教的残忍、长者的绝对权威和卫道者的无耻。”(罗成琰、阎真《儒家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
巴金说,他写《家》的目的,就是“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作品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艺 术 解 码
浓烈的抒情色彩是《家》的主要艺术特色。《家》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倾向单纯、熱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恣肆汪洋,语言如行云流水,少有锤炼之痕迹,整体上却有一股冲击力。书中人物常常以情感夸饰的直白句如“我痛苦……,我控诉……”来形容他们的心理状态,表达个人心绪。
舒缓自然、生活化的结构。《家》在结构上借鉴了《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纵横交织。《家》确立了“父子对立”的家族故事的结构模式,这种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
“再现——写实”的叙事特征。小说以家族的兴衰和人物的生死为序设置线索,展开情节。在对人物的叙述中,往往将他们的身世、个性、现实和历史和盘托出,使每个人都有一部完整的生活史,对高老太爷和觉慧的刻画尤其如此。这样,既为他们的存在合理定位,又暗示了时代大潮发展的走向。
描写细腻而蕴藉深厚。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女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作品对于三位女性角色刻画之细腻,视角之独特,笔调之锋利,直抵人物内心,让读者不得不由衷感佩。此外,日常生活细节描写也极具用心,意蕴丰富。
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巴金并未经过较正规的写作训练,这部小说又是他早期的创作,因而语言稍显稚拙;同时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小说中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带有欧化印迹。学者王德威指出,巴金的文笔在五四作家中算不上最好,但是他能十分敏感地抓住当时社会的焦点,因此造就了巴金今天的地位。这可以说是较为中肯的评价。
很快地鸣凤就走出来了。他听见脚步声,故意把两只脚放开,站在门中央堵住她的路。
她默默地站在他背后,歇了一会儿才说:“三少爷,让我过去。”她的声音并不高。
不知是他没有听见,抑或是他听见了故意装着未听见的样子,总之,他并不动一下。
她又照样说了一次,并且加了一句话:太太还要她去做事。但是他依旧不理睬她。他像石头一样地站在门槛上。“鸣凤,……鸣凤!”上房里有人在叫,这是他的继母的声音。
“放我去,太太在喊我了,”鸣凤在他后面着急地低声说,
“去晏了,太太要骂的。”
“挨骂有什么要紧,”他笑了,淡淡地说,“你告诉太太说,在我这里有事做。”
“太太不相信的。倘若惹得她发脾气,等一会儿客走了,说不定要挨一顿骂。”这个少女的声音依旧很低,屋里的人不会听见。
这时候另一个少女的声音响了,他的妹妹淑华大声说:
“鸣凤,鸣凤,太太喊你去装烟!”
他便把身子一侧,让出了一条路,鸣凤马上跑出去了。淑华从上房走出来,遇见了鸣凤,便责备地问道:“你到哪儿去了?为什么喊你,你总不肯答应!”
“我给三少爷端茶来。”她垂着头回答。
“端茶也要不了这么久的时间!你又不是哑巴,为什么喊你,你总不答应?”淑华今年不过十四岁,却也装出大人的样子来责骂婢女,而且态度很自然。“快去,太太要是知道了,你又会挨骂的。”说毕她便转身向上房走回去,鸣凤一声不响地跟着她走了。
这些话一字一字地送进了觉慧的耳里,非常清晰。它们像鞭子一样地打着他的头。他的脸突然发起热来。他感到羞愧。他知道那个少女所受的责骂,都是他带给她的。他的妹妹的态度引起了他的反感。他很想出来说几句话替鸣凤辩护,然而有什么东西在后面拉住他。他不作声地站在黑暗里,观察这些事情,好像跟他完全不相干似的。
她们去了,把他一个人留在这里,一张少女的面庞又在他的眼前现出来。这张美丽的脸上总是带着那样的表情:顺受的,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像大海一样,它接受了一切,吞下了一切,可是它连一点吼声也没有。
房里的女性的声音也不时送进他的耳里,又使他看见了另一张少女的面庞。这也是一张美丽的面庞。可是它的表情就不同了:反抗的、热烈的、而且是刚毅的、对一切都不能忍受似的。这两张脸代表着两种生活,指示了两种命运。他把它们比较了一番,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觉得他更同情前一张脸,更喜欢前一张脸。虽然他在后一张脸上看见了更多的幸福和光明。
这时候前一张面庞在他的眼里显得更大了,顺受的、哀求的表情显得更动人。他想安慰她,给她一点东西。可是他想不出他有什么东西可以给她。他无意间想到了她的命运。他明白她的命运在她出世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许多跟她同类的少女都有了这同样的命运,她一个人当然不能是例外。想到这里,他对于命运的安排感到了不平。他想反抗它,改变它。忽然他的脑子里浮现了一个奇怪的思想。但是过了一些时候他又哑然失笑了。
“不会有的,这样的事情做不到。”他自语道。
“假使真有了这样的事情呢?”他又这样地问自己。于是他想象着会有的那种种的后果,他的勇气马上消失了。他又笑着说:“真是梦想!真是梦想!”
但这梦想也是值得人留恋的,他好像不愿意立刻就把它完全抛弃。他又怀着希望地发出一个疑问:“假使她处在琴姐那样的环境呢?”
“那当然不成问题!”他自己决断地回答道。这时候他真正觉得她是处在琴的环境里面了,于是在他与她之间一切都成了很自然,很合理的了。
过了一些时候,他又笑起来,他在笑他自己,他说:“怎么会有这样的痴想!……这简直说不上爱,不过是好玩罢了。”于是那个带着顺受表情的少女的面庞便渐渐地消去,另一个反抗的、热烈的少女的脸又在他的眼前现出来。但是这面庞不久也消去了。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一句陈腐的话,虽然平时他并不喜欢,但这时候他却觉得它是解决这一切问题的妙法了!所以他用慷慨激昂的调子把它高声叫出来。这所谓“匈奴”并不是指外国人。他的意思更不是拿起真刀真枪到战场上去杀外国人。他不过觉得做一个“男儿”应该抛弃家庭到外面去,一个人去创造出一番不寻常的事业。至于这事业究竟是什么,他自己也只有一点不太清楚的概念。这样嚷着他就走进了房里。
“你看,三弟又在发疯了!”房里,觉民正站在写字台旁边,跟坐在写字台前面藤椅上的琴谈话,听见觉慧的声音,便抬头望了他一眼,然后笑着对琴说。
琴也抬起头望觉慧,嘲笑地回答觉民道:“你难道不晓得他是一位英雄?”
“说不定就是‘黑狗’,‘黑狗’也是英雄!”觉民带笑地说。琴也笑了。
觉慧被他们笑得有点发恼了,动气地答了一句:“无论如何,‘黑狗’总比李医生好,李医生不过是一位绅士。”
“这是什么意思?”觉民半惊讶半玩笑地问,“你将来不也是绅士吗?”
“是的!是的!”觉慧愤恨地答道。“我们的祖父是绅士,我们的父亲是绅士,所以我们也应该是绅士吗?”他闭了口,似乎等着哥哥的回答。
觉民起初不过是跟弟弟开玩笑,这时看见觉慧真正动了气,想找话安慰他,但是一时找不出一句适当的话来。琴在旁边也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看着他们。
“够了,这种生活我过得够了,”觉慧又接下去说。他愈往下说,愈激动,脸都挣红了:“大哥为什么要常常长吁短叹?不是因为过不了这种绅士的生活:受不了这种绅士家庭中间的闲气吗?这是你们都晓得的……我们这个大家庭,还不曾到五世同堂,不过四代人,就弄成了这个样子。明明是一家人,然而没有一天不在明争暗斗。其实不过是争点家产!……”他說到这里气得更厉害,好像有什么东西堵塞了他的咽喉,他觉得有许多话要说,一时却说不出来。事实上使他动气的,并不是他的哥哥。还有一个另外的原因。这就是那张带着顺受表情的少女的面庞。他觉得他同她本来是可以接近的。可是不幸在他们中间立了一堵无形的高墙,就是这个绅士的家庭,它使他不能够得到他所要的东西,所以他更恨它。 觉民望着弟弟的发红的脸和两只光芒四射的眼睛。他走过去握着弟弟的手,又拍拍弟弟的肩膀,感动地说:“我不该跟你开玩笑。你是对的。你的痛苦也就是我的痛苦。……我们弟兄两个永远在一起。……”他还不知道觉慧的脑子里另有一张少女的面庞。
觉慧听见哥哥的这些话,他的怒气马上消失了,他只是默默地点着头。
琴也站起来,激动地说:“三表弟,我也不该笑你,我也要同你们永远在一起。我更应该奋斗,我的处境比你们的更困难。”
他们两个都掉头去看她,她那双美丽的大眼里射出来一股忧郁的光。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她的眼里荡漾。她平日的活泼的姿态看不见了,沉思的、阴郁的脸部表情表示出她的内心的激斗。他们第一次看见她的这种表情,马上就明白了是什么东西在苦恼她。她说得不错,她的处境比他们的更困难。她的忧愁时的面容因为不常见,所以比平日欢乐时的姿态更动人。这时他们有了一种愿望,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只为着使这个少女的希望早日实现。但这愿望是空泛的,他们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办法,他们只觉得这是他们的义务。
他们把自己的苦恼完全忘掉了,他们所想的只是琴的事。后来觉民开口了:“琴妹,不要紧。我们会替你设法。你只管放心。我平日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的话。你该记得我们从前要进学堂,爷爷起初不是极端反对吗?后来到底是我们胜利了。”
琴向后退了两三步,一只手撑在写字台上面,一只手摸着额角,身子就靠着写字台。她好像从梦中醒过来似的呆呆地望着他们。
“琴姐,二哥的话不错,你只管放心好了,”觉慧也恳切地对琴说;“你只管好好地预备功课。多多补习英文。只要考进了‘外专’,别的问题,总有法解决。”
琴轻轻地挑了挑发鬓,微微一笑,但是还带了点焦虑地说:“我希望能够如此。妈是不成问题的。她一定会答应我。只怕婆会反对。还有亲戚们也会说闲话。就是你们家里,除了你们两个,别的人也会反对的。”
“这跟他们有什么关系?你读书是你自己的事,况且你又不是我们家里的人!”觉慧半惊讶半愤怒地说。
“你们不知道为了我进一女师,妈受到了不少的闲气。亲戚们都说,这样大的姑娘天天在街上走,给人家看见像什么样子,简直失了大家的闺范。五舅母去年就当面笑过我一次。我一点也不觉得什么。然而妈却苦了。妈的思想完全是旧式的,虽然比另外一般人高明一点,但也高明不了多少。妈爱我,所以肯把责任担在自己的肩上,不顾一般亲戚的闲言闲语。这并不是因为她相信进学堂是对的。……进学堂已经够了,还要进男学堂,同男学生一起上课!你们想,我们的亲戚中间有哪个敢说这件事是对的?”琴愈说下去愈激动,伸直身子,两眼发出光芒,射在觉民的脸上,似乎要从他那里找到一个回答。“大哥是不会反对的,”觉民无心地说出了这句话。
“加上他一个人又有什么用处?大舅母就会反对。而且四舅母、五舅母又有说闲话的资料了,”琴接着说。
“管她们说什么!”觉慧接口道,“她们一天吃饱饭,闲得没有事做,当然只有说东家长西家短。即使你没有做什么事,她们也会给你捏造一点出来。总之,我们没法堵住她们的嘴,横竖该给她们取笑,让她们去说好了,只当不听见一样。”
“三弟的话很有道理,琴妹,就这样决定罢,”觉民鼓励地说。
“我现在决定了,”琴的眼睛忽然亮起来,她又恢复了活泼、刚毅的样子,然后又坚决地说:“我知道任何改革的成功,都需要不少的牺牲作代价。现在就让我作一样牺牲品罢。”
(节选自《家》第三章,巴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
内 容 揽 胜
巴金的长篇小说《家》以“五四”运动为背景,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命运。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期。四川成都高公馆,是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族的统治者。小说以长房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及亲戚中的众多人物为辅,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示出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它的衰败直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小说以“家变”写“世变”,通过这个大家庭的没落与分化来描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如果说大哥觉新并未觉悟新生的话,那么二哥觉民在“抗婚”的问题上已有了由“民”自主的觉悟;三弟觉慧更如一团火,为高府后院带来了光明。觉慧是高府中最早的觉醒者,他对高家的旧秩序已不存任何幻想,敢于宣传新思想,抨击旧道学。小说也刻画了一批封建大家庭的受害者,如梅、瑞珏和鸣凤等女性。高府丫头鸣凤只有17岁,就被高老太爷当作礼物送给了孔教会会长、年已花甲的冯乐山做妾,结果这位花季少女被逼投湖自尽。然而,鸣凤的死并没有使这场悲剧完结,丫头婉儿又很快被高家用来替代鸣凤。生命就这样被生生毁灭,但觉醒不可阻遏,地火在缓缓地持续燃烧。
“从情绪上来说,这部小说是一张控诉状,写出了旧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恶,如爱情的不自由、个性的压抑、礼教的残忍、长者的绝对权威和卫道者的无耻。”(罗成琰、阎真《儒家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
巴金说,他写《家》的目的,就是“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作品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艺 术 解 码
浓烈的抒情色彩是《家》的主要艺术特色。《家》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倾向单纯、熱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恣肆汪洋,语言如行云流水,少有锤炼之痕迹,整体上却有一股冲击力。书中人物常常以情感夸饰的直白句如“我痛苦……,我控诉……”来形容他们的心理状态,表达个人心绪。
舒缓自然、生活化的结构。《家》在结构上借鉴了《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纵横交织。《家》确立了“父子对立”的家族故事的结构模式,这种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
“再现——写实”的叙事特征。小说以家族的兴衰和人物的生死为序设置线索,展开情节。在对人物的叙述中,往往将他们的身世、个性、现实和历史和盘托出,使每个人都有一部完整的生活史,对高老太爷和觉慧的刻画尤其如此。这样,既为他们的存在合理定位,又暗示了时代大潮发展的走向。
描写细腻而蕴藉深厚。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女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作品对于三位女性角色刻画之细腻,视角之独特,笔调之锋利,直抵人物内心,让读者不得不由衷感佩。此外,日常生活细节描写也极具用心,意蕴丰富。
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巴金并未经过较正规的写作训练,这部小说又是他早期的创作,因而语言稍显稚拙;同时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小说中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带有欧化印迹。学者王德威指出,巴金的文笔在五四作家中算不上最好,但是他能十分敏感地抓住当时社会的焦点,因此造就了巴金今天的地位。这可以说是较为中肯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