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与互构:短视频传播中的身体实践与主体感知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rt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短视频,具身性,身心交互,场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3-0006-03
  在当前移动传播时代,短视频作为多元内容的载体发展飞速。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占整体网民的88.3%。短视频用户的增长,促进了短视频生产者对多种题材内容的创作。
  目前国内较少有学者关注到短视频传播中从传者身体到受众身体层面的作用及反应,本文将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角度来重新探讨传受主体的身体能动性对短视频传播过程的作用机制。

1 具身传播研究现状


  在西方哲学传统中,身体与意识被放置在二元对立的框架中看待。梅洛-庞蒂通过继承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发展出知觉现象学并从中提出“身体-主体”的概念,摒弃了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观点[ 1 ]。传播以往被认为是精神交往的实践活动,使得身体在交流中的在场被忽视。新媒介技术影响下,身体缺席焦虑的出现使得具身性问题重回传播研究者视野[2]。具身性问题在数字技术时代中,被放置在媒介与人关系之下探讨。数字传播下被技术捆绑、数据浸透、网络连接的智能身体作为公共性的存在,融合了虚拟空间的话语与实体空间的实践[3]。高度媒介化环境下,作为中介的身体以远距离在场方式进行的肉身互动实践所产生的感官体验和社会经验却是真实的[4]。作为在场的身体不是完全被动地感知外在,身体在与外界的互动中形成主体。传播不是两个心灵的非物质接触,而是身、心与物质技术的高度融合,是人与媒介在作用与反作用中的交互生成[5]。媒介在与人的互动中,透过身体影响心灵,并改造身体。身体在媒介与传播发展进程中的原初性地位不可动摇,当自然人转变为技术嵌入身体的赛博人,人与机器的界限模糊,媒介与人合为一体[6]。作为主体的身体被短视频所打造的媒介场域所影响,重新感知、体验周围并反馈于作为机能的身体。

2 短视频的具身传播实践


  具身性(embodiment)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所提出,他认为主体不是独立于身体而存在,而是依托于身体的知觉活动而存在。相比于福柯所认为的身体是不同权力主体间进行意义斗争的空间,他更强调身体的主体性,认为拥有一个身体,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就是介入确定的环境,参与某些计划和继续置身于其中。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在当下环境中将身体最为拟真性地进行了技术还原。
  2.1 身体:新型话语方式
  唐 ·依德在《技术中的身体》一书中提出“第三维度”的身体,是区别于梅洛-庞蒂和福柯所提出的身体观念,他探讨的是身体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芬伯格等学者批判了唐·伊德对身体具身、离身双重性的看法,认为不必将面对面的交流与技术中介化的交流对立[7]。媒介平台的交流已经逐渐从以往离身性的信息交流,发展为多感官并用的具身化交流。智能化身体媒介的形成,使得短视频传播中的身体回归在场[8]。
  短视频相较于以文字和语音为主要载体的社交软件,其通过画面、声音所共同营造的在场感十分强烈。健身类短视频所展现出的身体内容最为丰富,不仅作为被动的反应,还包含了预先编排好的展演行为。健身类短视频博主周六野zoey主要通过带练的方式,对健身动作进行拆解,给观众营造真实教练陪练的临场感。其视频弹幕的高频词为“打卡”,这说明了在用户观看视频时不是处于意识与身体割裂的静止状态,而是在观看视频接受信息的同时身体也在同步运动。“幸好手上边吃夜宵边看”美食短视频用户在受美食博主进食动作影响时,肚子也会不自觉地表现出饥饿。被媒介所阻隔的身体并不因此成为信息化的存在,其本身所具有的感官知觉先于既有认知。
  以往短视频的内容呈现多是通过字幕、语音传达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其背后的内容策划者也多是通过文本的撰写来呈现视频的主旨意义。而在被具身技术所建构下的短视频其呈现方式发生了转变,表演者的肢体动作替代了字幕和语音,被呈现的肢体也不是提前编写的脚本,而是作为社会化经验性的肉体。在表演者展示动作的过程中,是将以往自身锻炼的过程展示。媒介中的传者通过本能性的身体刺激,将自身经验外化为意义通过短视频给予用户解码,但这里的解码,并非是单纯符号学意义上的解码,与索绪尔所提出的身体成为一种单纯符号不同,运动类短视频的身体并非单纯传达意义,而是对用户的有所感官进行信息传达。当身体成为新型话语方式如何用身体进行话语建构就成为了短视频生产者的要务。
  2.2 场景:屏内场域到现实场域
  胡塞尔提出了身体在空间感知中的优先性和承载性,身体的运动是感知空间的纽带。梅洛-庞蒂认为身体空间性是作为一种处境的空间性,明晰了身体在空间中所产生的结构性意义。主体与空间的交互,建构了人与空间的关系,也使得空间中的身体被建构。时间与空间构成了身体感知的外在环境,身体的运动是具有空间性的。布尔迪厄在场域理论中说了在一个场域中的存在就是为了让自己与众不同,否则就会失去其存在。短视频生产者所营造的内容场景,为其身体的展演进行氛围营造与关系链接。通过场景使得展演者的身体突破媒介的限制,形成技术所打造的虚拟实体。健身类短视频拍摄的背景通常是普通家庭布置,同样处于家庭环境中观看视频的用户能够将自身沉浸入视频所打造的场景中,以此获得与视频展演者同在一个空间的知觉共在。媒介技术所打造的虚拟空间已经不再是数字化的赛博世界,而是通过对用户所处环境的真实再现,达到与用户身体毗邻的错觉。健身博主周六野zoey的視频背景多为卧室与客厅,用到的健身器材也是常见的瑜伽垫。视频标题也以“无工具,姐妹、情侣、家人,宿舍家庭适用”“五分钟在家瘦腰运动!小升级挑战版!做过马甲线原版的来挑战”来凸显视频拍摄场景与用户观看场景之间的关联,使用户感觉视频中的运动的身体仿佛就在自己身旁,打破了媒介对身体交流的情境阻隔。技术重构的场景使得用户重新将感知沉浸入环境中,当感知所接受到来自相同空间性的构成,就使得空间结构与身体感知进行统一。   2.3 认知:身心互构下的情感认同
  认知科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曾在《肉身哲学》中提到关于理性意识不是獨立于身体而存在的,其依附于身体器官而产生,这也说明了理性不是超越身体的限制而自身无限制发展的[9]。主体的心灵不是脱离身体而存在的,身体也是在具体场景下所存在的,它们的之间关系是嵌入性和互构性的。作为身心一元视角下所产生的身体与心灵之间的互构,必然导致当身体与身体间产生共鸣时,心灵与心灵也将共鸣,反之亦然。短视频传播者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户认可传者内容的价值、态度、认知,进行营销行为获得收益。因此身体作为与意识统一的整体,就必然在改变价值、态度、认知上起重要作用。美食博主往往通过大幅度进食动作、展示享受美食的表情等身体符号传达出食物美味等信息,以此来促进消费者购买。健身博主往往在带练运动的过程中与用户形成情感联结,用户运动后的身体给予认知更强烈地反馈,“瘦了好多”“睡眠好了”等词从身体的层面转向意识层面对传播者的身体表示认同,间接性的对其意识即个人的品质、人格表示认同,成为其粉丝群体。通过身体感知与情感共鸣的互相建构,个体身体与意识间形成对短视频内容的同一性认知。

3 具身技术下短视频的发展路径探究


  3.1 从意向性到可供性:创作理念再造
  胡塞尔的“意向性”指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人的意识是借助于对物的意识存在,物本身是承载了人意识的存在。当前的技术环境下,“意向性”所指向的物变成了智能化的主体,作为工具性的媒介使得“意向性”成为唐·伊德所提出的“技术意向性”。被媒介技术所打造的生态环境下,“可供性”一词开始替代“意向性”阐释媒介技术环境下人与智能主体的关系,被具体指某种事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功能可行性。生存于技术生态之下的人,对媒介的使用已经不仅是如何进行意义交流,而是开始对媒介的功能可行性进行深入探究。短视频作为富含多种感官知觉体验的媒介,个体在其面前仿佛成为了被动的存在。短视频的娱乐功能使得用户“瘫坐”在屏幕前,身体的感官被分解成独立运作的部分。在人与媒介的交流中时空因素被排除在外,身体与媒介的互动关系也难以在短视频观看中生成。短视频的内容创作以用户兴趣为导向,将用户放置在被动的地位,使得用户从工具的使用者成为被异化的个体。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对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使得用户被平台资本所控制。
  “可供性”媒介的建设为短视频内容生产提供了新思路,从媒介对人的功能出发,重构人与媒介关系中的主体性问题。短视频的创作者应该意识到媒介作为服务于用户的工具,在内容的生产上应该为用户的实践需求服务。如何使媒介成为可供用户驱策的工具,激发用户作为主体的能动性,成为创作者必须在创作之初明晰的问题。以往贴合用户兴趣的创作理念,应该变为用户对信息需求下依托价值理性的服务理念。
  3.2 从关系场域到赛博场域:置景模式转换
  社交媒体所搭建的拟态社会,将用户以“离身性”的方式变为带有符号标签的数据。内容生产者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社群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互联网社会的关系网络。扁平化的关系网络使得用户成为脱域化、原子化的个体,场景这一重要元素被忽略。短视频中的具身性传播使得用户从数据化存在重新成为有肉身实体感知的真实存在。随着VR、AR的进步所带来的沉浸式技术的发展,将应用于短视频领域,使得观看短视频的过程也成为全感官并用的拟真体验。技术对个体的嵌入,人机之间的交互,个体逐渐从自然人成为赛博人。短视频空间也不再是单纯关系的联结,赛博场域的建构使得技术不仅嵌入身体还将遍布于身体所感知的每一个外界环境。因此,短视频以往通过满足用户兴趣、打造趣缘群体维护粉丝社群的做法已经无法满足用户对于短视频内容的需求以及加强内容生产者与用户间的关系。B站通过技术升级已经能够进行4K60帧视频的播放,极大程度满足了用户视觉的体验。互动视频也通过对视频内容进行思考与选择调动了用户思觉,健身短视频通过博主的示范行为带动了用户的肢体。短视频中环绕声的应用也为用户营造了身处演唱会现场的临场氛围。短视频平台技术的发展以及内容生产者对视频互动性的提升,都带动了用户对于视频内容的多感官体验。视频内容生产者应该思考在平台技术的支持下如何为用户打造相匹配的内容,通过内容匹配技术带来还原与拟真的场景塑造。技术与内容所打造的赛博空间,将以往潜藏物理距离的故事以一种新的方式让用户感受到物理场上的零距离。
  3.3 从身体间性到身体阀限:交互方式升级
  身体间性(intercorporeality)是指作为经验性的肉体与肉体之间的互动,这种肉身之间的互动彼此产生情绪上和知觉上的交互。具身传播本质上就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产生的,但是媒介技术的介入使得身体与身体之间的互动被中介化。作为主体的身体一方面在被中介化的过程中成为了表征符号。媒介参与者之间通过被建立的表征符号来进行意指实践,共享所获得的社会经验来维持社会规范。另一方面身体作为被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双重规训下的社会实践主体,其身体所接受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媒介进行流动与秩序重塑。身体话语在媒介的流动过程中并不是能完整传达其蕴含的社会价值,个体的感知上限和认知上限决定了透过媒介的身体互动具有阀限。短视频作为结合声音、画面的媒介,其给予的感官知觉也仅限于对听觉、视觉的满足,难以调动身体的全部感官。视听结构与时空场景对于身体的限制,使得身体的互动性不足,也限制了主体认知的范围。对于媒介所限制的感官体验、空间实践、情感联结、主体建构等,如何以一种新的交互方式形成透过媒介的全面互动成为短视频呈现形式升级过程中重要问题。从身体与主体的交互关系解读短视频中身体与屏外身体互动的关系,身体作为符号的承载物,只有架构起更拟真、沉浸的互动系统,才能使身体间的互动更为真实。

4 结语


  传播学研究中的身体被与媒介紧密关联,因此挖掘媒介技术特性对身体的嵌入成为研究具身传播的重要指向。短视频作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媒介,一方面在商业利益的裹挟下在不断透视用户情感以资本与社会权力控制用户消费行为,另一方面用户通过能动的身体去体验、感知短视频所带来的身体互动,去反抗权力结构的规训。当前媒介技术所提供的参与感、沉浸感、互动感,使得身体不再作为被主体所掩盖的受动实体,而是作为媒介的实践本体。本文以短视频为切入点讨论了媒介技术态势下具身传播的中介化问题,指出了媒介技术对身体的嵌入、对场域的重建,以实践操作的角度来为短视频未来发展中的具身传播提出新路径。
  参考文献
  [1]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61.
  [2]刘海龙.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J].国际新闻界,2018,40(2):37-46.
  [3]孙玮.传播再造身体[J].新闻与写作,2020(11):5-11.
  [4]黄典林,马靓辉.身体问题的传播研究路径刍议[J].新闻与写作,2020(11):12-19.
  [5]芮必峰,孙爽.从离身到具身:媒介技术的生存论转向[J].国际新闻界,2020,42(5):7-17.
  [6]邓庄.身体:传播技术演化的重要维度[J].青年记者,2020(33):29-30.
  [7]刘铮.虚拟现实不具身吗?:以唐?伊德《技术中的身体》为例[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9,36(1):92-97.
  [8]赵永旭,张娜娜,陈方涛.分离与回归:身体在媒介形态发展中的变迁[J].新媒体研究,2020,6(13):22-24.
  [9]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肉身哲学:亲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战[M].李葆嘉,孙晓霞,司联合,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15.
其他文献
2020年12月,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2021)》,宣布自2021年1月1日起,对部分进口商品的最惠国税率、协定税率和暂定税率进行调整.rn与2020年相比
期刊
为了探究老化过程中固废填料的加入对改性沥青抗疲劳性能的影响,进而分析固废填料对改性沥青老化行为特征的影响。本研究基于赤泥、粉煤灰、硅藻土以及常规矿粉填料制备了4种改性沥青胶浆,在未老化、长期老化两个阶段分别进行线性振幅扫描试验,采用4种疲劳评价指标(累计疲劳损伤D(t)、完整性指数C(t)、应变敏感程度B值和疲劳寿命)评价疲劳性能,并提出老化-疲劳性能衰变指数来表征老化对沥青胶浆带来的负面作用。研究表明:填料的加入会降低原样沥青疲劳性能,但可以改善沥青胶浆经历老化历程后的疲劳性能,即可以提升胶浆的抗老化性
2020年,疫情的来袭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在隔离政策要求下,商铺闭店、旅游限制等措施也对印刷行业的表现产生了影响。但印刷行业专家对未来始终保持着谨慎但乐观的态度,因为改变带来的不仅是冲击,更是书写未来的新机遇。举例而言,宅家经济让更多人的生活重心转向线上,加速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网络零售额年比增长高达174%。而电商爆发式增长会带来包装、标签等领域的更多需求,为印刷行业带来更多发展空间。
Adobe Illustrator是一种应用于出版、多媒体和在线图像的工业标准矢量插画软件,作为一款非常好的图片处理工具,Adobe Illustrator广泛应用于印刷出版、专业插画、多媒体图像处理和互联网页面的制作等,也可以为线稿提供较高的精度和控制,适合生产任何小型设计到大型的复杂项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如何制作专属的图案画笔。
从不干胶标签、套标和包裹用的标签,以及窄幅包装到轻质纸盒,混合技术的生产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伴随应用范围的扩大,市场也变得越来越接受这种技术,对其需求越来越高。Industrial Inkjet (IIJ)董事总经理约翰·科拉尔指出:“显而易见的是,标签市场已将混合印刷技术作为当前‘大事’。”
日前,厦门合兴包装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向战略合作伙伴惠普采购的HP Page Wide T400S数字印刷机已抵达其湖北汉川的生产基地并正在进行紧锣密鼓的安装与调试.作为中国境内第一家
期刊
尽管疫情还未结束,但行业发展也不能停歇,仍是要带着会发现的眼睛去探寻行业中存在的种种商机.rn一、全球印刷油墨市场预计将达到278亿美元rn根据北极星市场研究公司发布的一
期刊
农业科技期刊融合新媒体技术出版发行,是其未来生存发展之道。为探索提高《上海蔬菜》期刊影响力路径,作者通过分析当前科技期刊融合出版发展现状、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上海蔬菜》应根据其期刊定位灵活采用常规融合模式,重点向短视频平台推进发展,以政府政策为支持,相关部门资金为动力,加快推进期刊中心的成立与完善,并优化编辑部成员结构,提高办刊效率,拓宽传播渠道,逐步提高期刊影响力。未来,《上海蔬菜》应积极加入农业技术类期刊集群平台,共享平台资源、渠道,推动期刊市场化发展。
2015年5月8日,“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要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制造业创新建设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等五大工程,其核心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3 D打印以智能设计及制造为基础,与互联网和材料技术紧密融合,通过“分层制造、增量成型”的加工方式满足人们对实体物品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被认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引擎。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将集体记忆放置于新媒体环境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逐年增多。利用文献计量法对2009-2020年间CNKI上有关集体记忆领域的162篇期刊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采用数据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与定性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从发文量与热点变迁、关键词共现图谱、突现词图谱三方面,总结我国集体记忆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现状。同时将新媒体视角下集体记忆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并且梳理集体记忆研究在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上的新趋势,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