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旗帜”增添亮色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o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在舆论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新闻引导水平,就是要提高新闻评论的水平。
  综观企业报,对新闻评论都十分重视,有的社长或总编辑亲自撰写重要评论,有的对新闻评论长规划、短安排,形成系列,造成强势,有力配合了企业的中心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会写新闻评论,并以其力透纸背的深度和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不断为新闻评论增添亮色,已成为企业报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新闻评论文章呢?
  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是为新闻评论增添亮色的前提。写新闻评论的第一个问题是写什么,即文章究竟应当表达哪些内容,“主攻方面”是什么。也许有人会说,评论文章的内容都是报社领导或者上级党委规定好的,哪用执笔者费神?其实不然。即使在有些情况下,题目由报社或上级党委定好,题目也毕竟是题目,文章到底写些什么内容,还主要靠写作者自己去把握。
  第二个问题是怎么写。评论的布局谋篇亦即评论的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个方面是从论证的角度来说。有了总论点或者说有了中心思想,那就要考虑用几个分论点来支持和论证它。安排分论点时要注意细心斟酌,纲目明确,层次清晰,逻辑周密,要时时注意分论点为总论点服务。分论点如能做到理论与事实相结合,则更具有说服力。除了以上立论方式,还可以采取驳论、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等方式。论证的过程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认识过程,它反映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另一方面是论证的结构形式。新闻评论一般由引论、正论和结论三部分构成,也就是通常说的开头、中段和结尾。开头部分,不管是提出问题,还是援引事实,或是先摆结论,总是尽快进入主题为好。中段最重要的就是要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论证性强,说服读者接受评论观点。结尾最好能做到总括全文,引起读者深思或回味。
  写得力度大一些,是为新闻评论增添亮色的要旨。新闻评论的论述必须有力。我们有时说一篇评论分量不足,并不是因为它的观点不正确;而是论述过于空泛,缺乏深度,缺乏力度。这样的评论就难以拨动读者的心弦,难以激起社会的强力反响,“旗帜”当然也就很难鲜亮起来。
  增强评论力度的方法有很多,最主要的首先是要提高洞察现实的能力。一篇评论有没有力量,主要看问题抓得准不准。新闻评论也要贴近读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才有生命力,读者才爱看。提高洞察现实的能力,关键是要吃透“两头”:一个是“上头”。新闻评论特别是社论、评论员文章,一个重要职能是宣传上头的精神,有时甚至是代表一级党委讲话。因此,写评论者只有真正把上头的精神吃透了,话才能说得准,对工作的指导才有力。另一个是“下头”。新闻评论的力度,最终体现在对群众的鼓舞和影响上。这就必须具备两点:一是所说的和群众的思想要对上号,就是说,评论的观点是现实中确实存在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二是所讲的道理能够为群众所接受,群众思想上的“扣子”通过评论引导能够得以解开。从这个意义上讲,评论的力度来自调查研究的深度。
  其次是要提高理论说服的能力。评论的力度并不是口气越大就越有说服力。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人们对说大话深恶痛绝,评论的力量来自真理的力量。评论的过程,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事物、分析社会现象的过程。理论功底越深,分析得越透,评论就越有力量,讲出的道理就越能服人。这种理论的说服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提示事物本质的能力。特别是评论一些带有思想倾向性的问题,要着眼于政治,结合当前形势,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经过正反纵横的反复思索,跳出微观世界的局限,跳出凭直观印象作出判断的狭隘圈子。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把该事物对全局的影响,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讲清楚,话才能说到位,论述才有分量、才有力度。
  再次是提高语言概括的能力。一篇评论,抓问题也好,讲道理也罢,最终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用语有没有力、够不够劲,直接决定着评论的力度。好的评论总有一段或几段能够在读者思想上留下烙印的精彩论述。所谓精彩,或是问题抓得准,或是提示本质深刻,或是理论上有新的开拓。但所有这些都必须化为精彩的语言。契诃夫说,简洁是才华的姐妹。评论用语要有力,必须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尽量避免运用长句。新闻评论是作者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取决于作者现实生活的体验是否深刻、理论上的功底是否厚实、知识面是否宽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否较高。
  提高可受性,是为新闻评论增添亮色的关键。新闻评论的可受性,是指受众对新闻评论可接受的程度,可受性强,说明你写的评论亮点很多,受众是认可的;反过来,只有让新闻评论充满亮色,人们才能自觉接受你的观点,甚至为你满篇生辉的亮色所倾倒。
  如何才能充分展示新闻评论可受性的魅力,使其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呢?首先要用选题吸引人。选题的优劣成败决定着新闻评论本身的优劣成败。评论的价值首先在于所选择的论题的价值,在于这些问题是否选得准、选得好、选得及时、选得有意义。一句话,选题是新闻评论写作的关键。
  用形象感染人,是为新闻评论增添亮色的又一手法。现在我们常见的企业报的社会或评论员文章,大多是靠概念、靠判断、靠推理的“三段论”手法,一层一层展开论证,让读者随着论证而接受观点。这种手法的不足是缺乏形象,语言较呆板,显得枯燥。倘若辅以带有情感的形象语言,新闻评论的说理则既能给读者思想上的启发,又能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多用的形象手法是,在写评论时,用寓有一定含义的具体的人和事,去阐明一个思想观点,说明一个道理。在新闻评论特别是短评论说理中,笔锋所至,或旁征博引,或拟人喻物;请古今中外一个个为读者所熟悉的人和事来“对号入座”。去说明一个道理,使一个个道理在读者面前不言自明,以加深理解和记忆,并心悦诚服。
  总之,我们之于新闻评论,不仅要懂得写什么,还要懂得怎样写,掌握技能技艺,多出新闻评论精品。这样,新闻评论的引导水平才能提高,企业报的宣传力度就会上一个新台阶。
其他文献
网络媒体可以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报道方式于一身,再加之海量的信息容纳、内容可以随时更新、互动性强等特点,在北京奥运会报道中为其赢得了大批受众。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08年8月8日至8月24日的奥运会期间,拥有正式授权的奥运指标网站的奥运频道的受众总到达规模高达244亿人。但是网络媒体信息量大和内容更新快的特点也容易造成信息呈碎片化分布,给人们集中了解某些信息带来困
期刊
“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螺旋”现象    “沉默的螺旋”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作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的心态,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于是便会放弃自己的看法,转变支持方向,与多数意见一致。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优势意见强化抬高,从而形成“沉默螺旋模式”。  然而在网络传播时代,受众的参与性大大提高,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受众可以自由
期刊
1998年11月12日,马化腾和他大学时的同班同学张志东正式注册成立“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该公司开发了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寻呼软件,这就是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网络QQ聊天工具。在这短短的10年中,QQ传播以其优越性,占领了中国即时通讯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本文站在传播学的角度,就QQ人际传播、群传播中的舆论领袖问题作简单的阐述,笔者认为,无论是在QQ人际传播中还是在QQ的群传播中
期刊
由共青团中央、水利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林业总局和全国青联共同组织开展的第九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评选活动表彰会上,评委会给人选的石聚彬的评价是这样的:立志发展家乡特色产业,通过示范种植、科技引领、产业带动发展红枣种植与加工,开发特色品种的“枣乡小康领跑人”……  如果你走进新郑孟庄红枣科技示范园,到处都可以看到“让中国每一个家庭都能吃上新郑红枣”这样的标语,这是石聚彬的理想,更是石聚彬的雄
期刊
摘要:博客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以网络为依托进行传播。而一本以博客为新闻来源的《博客天下》却从网上走下来,变成了一本纸质杂志,从表面上看是逆潮流而动,实际上仍是媒介融合的产物。本文将对《博客天下》内容形式和版面设计的创新之处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到当前媒介融合的一些新特点。  关键词:博客新闻 杂志 媒介融合    博客新闻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最早出现于美国。在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8月的北京
期刊
近年来,虽然地方电视媒体的文艺节目渐成萎缩之势,但南阳电视台的电视文艺宣传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全台各个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在电视文艺宣传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下,立足本土,面向市场,打造精品,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令同行们瞩目的突出成就:播出栏目的收视率一路走高,综艺活动好戏连台,电视文艺创作精品不断,春节电视文艺晚会连年获得大奖。总结经验,有以下几点与同仁分享。    用文艺的形式拓展重要新闻的
期刊
摘要: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起步较晚,《观察与思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此类报道,在发挥监督功能的同时,节目形式内容的浅显和粗疏也有待改进和精炼。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应运而生,地方电视台也相继推出类似深度报道,对我国制度建设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经过思考探索的调整期,报道在各方面逐渐走向成熟。  关键词:我国 新闻舆论监督 电视深度报道发展历程    新闻
期刊
媒介素养的含义    “媒介素养”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所导致的流行文化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冲击。英国学者FR·利维斯和D·汤普森以文学批评家的敏锐,观察到了这个深刻的社会现象,在1933年发表的《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  中国最早对媒介教育进行研究的学者是卜卫,他在1997年发表了一
期刊
摘要:由于受到家庭环境、加尔文教及当时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霍桑在其众多的作品中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梦幻的结合表达了其非理性主义观,揭示了对理性的绝对崇拜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所造成的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等一切社会问题。霍桑把这一新的社会矛盾统一归结为一个抽象的“恶”,并认为要想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都需要从“恶”入手来拯救和净化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以此达到和谐社会的建构。这暗合了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同
期刊
摘要:通过概述DV的大众化影像工具与特性,面对数字化时代的DV校园影像文化的到来,指出目前对大学生DV校园影像文化跟踪与研究的欠缺,要求加强对大学生DV纪录片创作现象调查研究等。  关键词:大学生DV 校园 影像文化 调查研究    2008年最火的新词当然少不了“山寨版”,充斥于网络的“山寨版百家讲坛”、“山寨版新闻联播”、“山寨版春晚”、“山寨版小沈阳”……让人目不暇接,连正版的《新闻联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