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愿生死两相安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肿瘤外科医生,我每天都会面对患者的生或者死,他们每一次的病情变化,都是生命中的转折点,也是最需要支持和关怀的时候。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意思就是说,见到患者承受病痛的折磨,就像自己也得了这个病一样,也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体会患者和家属的痛苦,要感同身受。我们治疗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带病的人,而不仅仅是疾病本身。所谓“大医治人,小医治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之前有同行问我对于晚期肿瘤患者三线治疗方案的选择问题。三线治疗,就意味着晚期肿瘤患者已经用了很多种办法都没有效果,几乎是最后的挣扎了。
  对于晚期肿瘤病人,要考虑的情况有很多。除了医疗本身,患者本人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内心的诉求、社会家庭关系、经济状况等,这些因素都是我们需要考量的。
  因此,我所说的三线治疗方案应该是广义的,我会把这类患者的安宁治疗提到首位,药物治疗放到其次。医生考虑到方方面面后,提出合理的治疗建议,然后就是尊重患者自己的选择。举个例子,如果患者说他想去烧一次香、拜一次佛,求个心理安慰,这算不算治疗方案?如果是买了一张飞往一直想去的城市的机票,算不算治疗方案?


  2012年,有一位叫琴的女性患者,不到60岁,就被诊断为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灶已经无法切除。她丈夫痛哭流涕,叫我们一定要救救她。我们为她提供了当时首选的治疗方案,她治疗了几次后因为不能耐受化疗反应,最终放弃了。
  没想到2014年春节,我居然接到了她的电话,她在电话那头说自己还活着,可是她的丈夫死了,脑瘤。真的是世事无常,看起来更健康的人却走在了前头。
  2015年春节,她又打来电话,说自己仍活着,一直没有治疗,复查还是老样子,肿瘤没变化。她在三亚买了房子,说自己喜欢大海,却一辈子没见过真的海,现在每天都能看到大海,真的是如愿以偿了。
  2016年春节,电话那头的她笑得很开心,说:“没想到吧,我还活着!”
  此后每年春节,我都会接到她打来的电话,听到她在那端开心地说自己还活着。一直到2019年,整整一个春节假期过去,我突然意识到,这个节日没有接到她的电话。拿出手机,调出联系人,看着她的名字,沉默良久。如今,她是在那端,还是在那边,真的还重要吗?手指停留在拨号键上方,终究没有按下,手机里的名字却一直保存了下来。


  有一位叫安的老爷子,70多岁时查出肠癌,手术4年后复发,那时他已经快80岁高龄了。他因为并发症住了几次院,毕竟年纪大,身体条件差,治疗效果不好,终于,快到了生命的尽头。就在临终的前几天,一向和善的安突然像变了个人,脾气大,爱训人,挑毛病,把子女骂得一个个往家跑,就剩他老伴儿坚持照顾他。即便如此,他也是对老伴儿骂骂咧咧,百般刁难。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便趁他一个人的时候为他宽心。
  谁知他竟出乎意料的平静,他说:“徐医生,谢谢你能为我做这么多,我很感激。可你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对她吗?和她在一起生活50多年了,一直都是她照顾我,为我做饭洗衣,生儿育女,辛苦了一辈子。我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想着啊,我要是真的走了,留下她一个人,她离不开我怎么办……所以我就骂她、训她,就是不想让她念着我的好,想让她离开了我也能好好活。这些你千万别告诉她,我也没什么牵挂了,只要她活得别那么心累,我也就能安心地离开了……”说着,老爷子哽咽了。
  “放心吧,我不会说的。”我终于明白了他的心,握着他干枯的手郑重地答应下来。
  过了几天,安辞世,子女和孙子们趴在床前痛哭流涕,老太太坐在床沿,双手握着安的脚,一边流着眼泪一边自己念叨:“你最怕脚凉了,我给你暖着。”
  又过了几日,老太太在子女的陪同下来医院找我,对我说:“我们是来道谢的,你們的治疗让他没遭罪走的,谢谢了!这老头子临死了也不让人消停,徐医生也受了不少气吧?我替他道歉了!”
  “老人家您不必这样,其实……”我欲言又止。
  “其实他是故意折腾人的,大半辈子一起过日子,我能不明白吗?老头子的心意我懂,子女孝顺,孙子有出息,我怎么会想不开,我还要替他抱重孙子呢!”
  原来她什么都明白。
  老人走得安详,心愿已了;老伴儿纵使痛苦,却也心安。


  我无权决定生死,却希望可以通过努力,让逝者有尊严、了无遗憾地离开。
  天涯分隔各两端,唯愿生死两相安。
  人从出生来到人间叫“善始”,源自父母;作为医者,愿尽我所能,渡人“善终”。
其他文献
大家会如何欣赏一幅画?尤其是面对年代久远的西洋画,欣赏时难免有文化隔阂。先看看画作标题,确认画中描绘的场景与标题是否相符后,再看看写实与否、用色美不美?若是像这样表面性地鉴赏一番便草草结束就太可惜了。  狗  对于佛兰德斯画派的创始人扬·凡·艾克的《阿诺芬尼夫妇像》而言,恐怕大多数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鉴赏吧!其实,夫妇中间的那条狗才是我们该注意的焦点。《阿诺芬尼夫妇像》  在西方世界,狗是不会背叛主
期刊
加利福尼亚州弗雷斯诺市的某法庭即将审理一个案件。原告是玛格丽特,她是一位体重超过90公斤的女士。被告是某航空公司,代表该航空公司出庭的是其客服部经理詹姆斯。  相关人员到齐后,法官问:“玛格丽特女士,你控告被告什么?”玛格丽特激动地答道:“被告歧视我。”话音刚落,詹姆斯大声否认:“法官先生,我敢保证绝无此事!”法官不满地看了詹姆斯一眼,继续问玛格丽特:“玛格丽特女士,请你说得再详细一些。”玛格丽特
期刊
一天,有个人对穆拉·纳斯鲁丁说:“把你的戒指送给我留个纪念吧,当我想念你的时候,我就可以看看你送给我的这枚戒指。”  納斯鲁丁回答:“抱歉,我不能给你。但是,当你想念我的时候,你可以看看你的手指头,那时你会想起来,我没给你这枚戒指。”  (余 娟摘自《羊城晚报》2016年6月2日,Getty Images供图)
期刊
皇帝出行的时候途中要休息,就把交椅摆出来,这是不分场地的——有可能在路途当中,有可能在行猎的时候,有可能在船上,所以交椅慢慢就成为权力的象征。后来它深入民间,但一定是年长的、有权力的人才能享受交椅带来的乐趣和舒适。对于这种逐渐深入民间的文化现象,我们的文人进行了归纳,最后使交椅成了权力的象征。  交椅有不同的形制:圆背的、直背带扶手的、不带扶手的,这其中自然也分三六九等。首先,有扶手的一定比无扶手
期刊
我的第一本书是在心无旁骛的情况下写的,可是写第二本的时候,我变得特别吹毛求疵,有时光是斟酌一个词语的用法,就会在书桌前耗上一个小时。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我开始意识到读者的存在。最初的作品并不是以供人閱读为目的而写的,可是这次的作品却有了读者。对于这件事,我好像有一点神经质。后来我也体会到,太在意读者不是一件好事,或许这就是专业和业余的差别?  (姜常红摘自南海出版公司《恶意》一书)
期刊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氣质和装扮,各有各的好看,各有各的动人。如果审美标准混乱或者装扮太过一致以后,大家往一个目标上使劲,盲目跟随潮流,穿衣打扮与气质不符,底气不足,于是就有挣扎,就费劲,当然不好看。  胡兰成谈起乡下的女人,脸色红扑扑,浆洗完衣物,做好饭菜,就换件布裙,坐在门口聊天,喝一盅茶,剥个豆,没有穷酸相,没有非分之想,都好看。因为在天地间,有适宜、有敬畏、有尊卑。顺应天命,恰到好处。  让自己
期刊
沉香并不等于沉香木,但沉香又必须诞生于香木中。  当香树遭受电闪雷劈、强风吹折、兽虫啃咬、人工砍伐后出现创伤时,自身会分泌树脂来愈合伤口。其间,创口部位会因一种叫作“黄绿墨耳真菌”的微生物侵入而感染,这种真菌为了在树体中生存,就会进行逆境代谢——这是一种奇妙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沉香树本身的抗体类物质与侵入树体内的黄绿墨耳真菌等物质混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的化合物。随着生化过程的持续深入,沉香形成。
期刊
在某问答网站搜索“父母”,排在前五位的问题分别是:如何摆脱父母的过度关怀?有哪些时候真的对父母感到失望?你见过父母有哪些“强盗逻辑”?父母为什么不理解当代年轻人的绝望?如何看待52%的子女屏蔽了父母的“朋友圈”?  这些问题当然不是说在大众心里“父母皆祸害”,只能说明世间父母的丰富性。“万爱千恩百苦”“三生报答轻”是父母,“常念八十儿”也是父母,而那些“过度关怀”“失望”“不理解”也来自父母。  
期刊
偶尔经过一所学校,学校围墙上挂着两张褪色的“光荣榜”,那是学校2020年的高考喜报。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的第一反应是看有没有名校。可我凑近才发现,别说“清华”“北大”等名校,甚至都没有一个眼熟的校名。这两张“光荣榜”上,排在最前面的成绩最优异的学生,竟只被“二本”学校录取。可以说,这两张榜上,本科学校都少得可怜,有八成的学生被专科学校录取。  上榜的显然只是少部分学生,其他人呢?他们难道连专科学
期刊
盛夏8月,烈日炎炎,正是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却是凉风习习。2016年8月11日,“《读者》光明行动”专家医疗队来到这里,开始了第25批弱视儿童筛查活动。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因唐卡、堆绣、雕塑而享有“藏画之乡”的美誉,青南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隆务寺也坐落在这里。8月13日,“《读者》光明行动”项目小组在隆务大寺利众医院设点,为隆务寺的36个小喇嘛做了视力义诊。检查结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