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激情
一定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语言表达的动力源。因此,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内容,尽量模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景气氛中“情动而词发”,产生习作的欲望。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写作的主动性才会被激发出来。如何创设情景呢?我认为可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情境,也可以在实物的演示过程中创设情境,在角色扮演、表演体会中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从图画的再现过程中创设情境。注重观察生活、积累材料。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小学现行课程安排的习作课一周仅有两节,于是传统的一篇习作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在习作指导课上,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在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要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比如我们可以在习作课前一天、前一周,甚至前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一篇习作的练习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因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使学生习作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并运用到习作中去。
二、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科学习的基础,伴随着学科的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都在逐步提高,学科教学既为习作提供了写作源泉,同时又为习作提供了能力准备。在自然课中观察动物,观察大自然,观察科学实验。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兴趣,训练观察能力,形成初步的探索大自然的能力,并学会用语言总结自己的观察、探索的内容;在美术课上学生写生、临摹、制作各种小物品,设计喜欢的东西,机学会认识形、色的方法,提高描绘物品形态、色彩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而绘画习作,更是以开发右脑为突破口,促进左右脑协调发展,让学生用绘画和语言两种方式来表达思维;音乐用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语言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世界,音乐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灵敏的耳朵,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在体育课上学会观察描绘把握动作,掌握动作的要领,增强动作的协调性。这些作为习作的内容,可以写成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文章,同时各学科老师的教学又提供了能力、策略上的训练和指导。
三、创设新颖的、多样的习作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水平
在教學实践中,若能开放习作的形式,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多角度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与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习作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时间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习作时,让学生构思后,将要写的内容先说再写。平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一分钟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习作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的习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1.习作“微日记化”
就是把依次习作的任务分散到几篇日记中逐步完成,借此逐步降低习作的难度,是绝大部分学生取得好成绩,提高写作兴趣。
2.将习作“书信化”,拉近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以写信代替习作,把习作的内容,要求转化到书信的写作中去,也是快乐习作的一种有益尝试。因为写信可以比较自由地倾注自己的感情,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来。如写《一件难忘的事》,这是一个选材很广的题目,既可以写富有意义的人或事,又可以写令自己惭愧、得意、激动、兴奋的人或事,但是学生觉得题目不新鲜,提不起劲。换一种方法,把习作要求稍作改变,即请学生给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写一封信,诉说令你难忘的一两件事。写给自己熟悉的人,学生觉得比较亲切,字里行间蕴含着童趣、童真,令人感动。
3.“口语交际”课是写好习作的基石
上好每一节口语交际课是同学们写好习作的基础。在口语课上每个同学的“口语稿”都是一份资料,通过同学们的构思将要写的内容先说在写,并且对每个同学的口语稿进行讨论修改,理清文章脉络,怎样安排层次,怎样写开头,怎样写结尾,怎样写过程,哪些应该详写,哪些略写,步步引领。这样会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因而产生了写作的欲望。其次,平时还可以利用早读五分钟开展形式多样的素材积累活动。比如,每天讲一件新鲜事的微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国语诵读等。教师可以让班干部把每次的活动内容纪录并整理出来编成班级的资料袋。也可以发到家长微信群里,“赛演讲”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总之,小学生习作是习作,不是创作。习作教学不是培养未来作家的,而是培养将来公民的语文素养的。小学生习作不要强调中心的思想性,不要强调立意的深刻性,不要强调选材的典型性,不要强调结构的精巧性,更不要误导学生纪实习作“虚构”,绝不为胡编乱造开绿灯。必须让学生的习作有更多的读者,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让学生得到情感满足,在沟通中获得成功的心理体现,懂得写习作的意义,增强习作的社会责任感,明白习作要求。以成功促进儿童的新的习作学习,这样的习作教学,才能叫有效的。
一定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语言表达的动力源。因此,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内容,尽量模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景气氛中“情动而词发”,产生习作的欲望。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写作的主动性才会被激发出来。如何创设情景呢?我认为可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情境,也可以在实物的演示过程中创设情境,在角色扮演、表演体会中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从图画的再现过程中创设情境。注重观察生活、积累材料。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小学现行课程安排的习作课一周仅有两节,于是传统的一篇习作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在习作指导课上,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在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要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比如我们可以在习作课前一天、前一周,甚至前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一篇习作的练习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因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使学生习作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并运用到习作中去。
二、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科学习的基础,伴随着学科的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都在逐步提高,学科教学既为习作提供了写作源泉,同时又为习作提供了能力准备。在自然课中观察动物,观察大自然,观察科学实验。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兴趣,训练观察能力,形成初步的探索大自然的能力,并学会用语言总结自己的观察、探索的内容;在美术课上学生写生、临摹、制作各种小物品,设计喜欢的东西,机学会认识形、色的方法,提高描绘物品形态、色彩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而绘画习作,更是以开发右脑为突破口,促进左右脑协调发展,让学生用绘画和语言两种方式来表达思维;音乐用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语言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世界,音乐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灵敏的耳朵,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在体育课上学会观察描绘把握动作,掌握动作的要领,增强动作的协调性。这些作为习作的内容,可以写成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文章,同时各学科老师的教学又提供了能力、策略上的训练和指导。
三、创设新颖的、多样的习作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水平
在教學实践中,若能开放习作的形式,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多角度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与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习作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时间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习作时,让学生构思后,将要写的内容先说再写。平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一分钟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习作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的习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1.习作“微日记化”
就是把依次习作的任务分散到几篇日记中逐步完成,借此逐步降低习作的难度,是绝大部分学生取得好成绩,提高写作兴趣。
2.将习作“书信化”,拉近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以写信代替习作,把习作的内容,要求转化到书信的写作中去,也是快乐习作的一种有益尝试。因为写信可以比较自由地倾注自己的感情,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来。如写《一件难忘的事》,这是一个选材很广的题目,既可以写富有意义的人或事,又可以写令自己惭愧、得意、激动、兴奋的人或事,但是学生觉得题目不新鲜,提不起劲。换一种方法,把习作要求稍作改变,即请学生给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写一封信,诉说令你难忘的一两件事。写给自己熟悉的人,学生觉得比较亲切,字里行间蕴含着童趣、童真,令人感动。
3.“口语交际”课是写好习作的基石
上好每一节口语交际课是同学们写好习作的基础。在口语课上每个同学的“口语稿”都是一份资料,通过同学们的构思将要写的内容先说在写,并且对每个同学的口语稿进行讨论修改,理清文章脉络,怎样安排层次,怎样写开头,怎样写结尾,怎样写过程,哪些应该详写,哪些略写,步步引领。这样会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因而产生了写作的欲望。其次,平时还可以利用早读五分钟开展形式多样的素材积累活动。比如,每天讲一件新鲜事的微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国语诵读等。教师可以让班干部把每次的活动内容纪录并整理出来编成班级的资料袋。也可以发到家长微信群里,“赛演讲”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总之,小学生习作是习作,不是创作。习作教学不是培养未来作家的,而是培养将来公民的语文素养的。小学生习作不要强调中心的思想性,不要强调立意的深刻性,不要强调选材的典型性,不要强调结构的精巧性,更不要误导学生纪实习作“虚构”,绝不为胡编乱造开绿灯。必须让学生的习作有更多的读者,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让学生得到情感满足,在沟通中获得成功的心理体现,懂得写习作的意义,增强习作的社会责任感,明白习作要求。以成功促进儿童的新的习作学习,这样的习作教学,才能叫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