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者介绍了构建中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教学经验,课堂由学生做主,教师为学生服务,给学生指引,充分发挥、挖掘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
关键词:纪律;方式;内容;时间;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4-0039-02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因为只有学生愿意学了,想学了,才算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虽然新课程实施多年,但“书要老师教了才算教”、“在课堂上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些传统观念在一些教师心里挥之不去。好多老师舍不得、不放心放下课堂,似乎没了老师做主的课堂就不是真正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一、学习纪律,我做主
信息技术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机房里进行的,机房不同于教室,卫生、纪律比较难管理,怎样保持机房环境卫生,爱护机房机器设备,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制定,比如学生提出,有问题,允许小范围走动探讨,允许不举手就提问,结合机房的实际环境,同意了学生的“非分”要求,让学生参与制定规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学生对自己制定的规则,有很强的认同感,学生在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时就很自觉了。
二、学习方式,我做主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分组之前,教师可以制作一份网上调查表,可以设置的调查项目有:你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基础怎么样?你喜欢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吗?你喜欢和什么样的同学在一个小组?……
教室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简单搭配而成的。笔者认为机房的座位安排,不必拘泥于某种模式,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以6到8人为一组,在自由组合之前,可以公示调查结果,以供学生组团参考,提醒学生要注意等级差异,不可以出现强强合作、弱弱联合的情况,明确告诉学生,各小组之间要展开学习竞争。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情况的摸底,经过协商、调整,最后确定小组成员构成,并公示小组成员名单,要求各小组推选出小组组长,提醒学生,小组长就是小组的“领头雁”,关系到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最后请各小组给自己的小组起一个有意义的名称,作为自己小组的名字。这样建立起来的合作学习小组,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教师强行安排的,而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在建组的过程中,就让学生意识到建立一个和谐的、民主的团队的重要性,同时,由于是“自由”组合,小组内学生一般也是平时关系较好的,也就避免了学生之间不好意思讨论、拉不下脸面的情况。同时,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及时制止越俎代庖的现象。
这种优化的差异组合,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培养学生的互助、友爱、理解、宽容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习内容,我做主
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如果让所有的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统一的学习任务,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完成任务后无事可做,必然要想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影响他人的学习,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仍然觉得这种任务有难度。
因此,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考虑到任务的层次性,可以将学习任务分为必做型和挑战型,如果学生认为只能完成必做型的就不需要完成提高型,同时要鼓励学生,不能甘于平庸,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比如网页设计部分教学,网页背景、背景音乐、表格属性、单元格属性、文字、图片链接设置可作为必做任务,超链接设置、热区链接、动态效果设置可作为提高任务,再比如程序设计分支结构、循环结构作为必做任务,分支结构嵌套、循环结构嵌套可作为提高任务。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不甘平庸的,完成了必做任务的学生,在小组同学的辅导下努力完成提高任务。
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选择,既解决了学生基础的层次问题,也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能更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学习时间,我做主
信息技术课,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学生一进机房,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网,甚至上课的时候,想的还是上网。其实,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一般四个星期回家休息两天,平时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好不容易盼到了一个星期一次的触网机会,还能再压制他们驿动的心吗?因此,笔者征求学生意见:你们认为一节课,应该给你们多长时间去上网?学生当然清楚他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绝大部分学生认为10分钟左右就行了。那么笔者一节课就给他们10分钟左右的时间浏览网上信息。
每节信息技术课,笔者都提前10分钟打开机房,推迟5分钟开始上课,学生一般都会提前5分钟左右到机房,利用这10分钟左右的时间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时,还和学生约定,这10分钟,是让你了解世界、扩大视野、提升自己的时间,不是游戏、聊天的时间。笔者利用这10分钟,向学生推荐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特点,带有趣味性和思想性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品质;推荐近期的时事新闻,引导学生关注“窗外”世界。
有了这10分钟,既满足了学生的上网需求,又使学生懂得了网络不仅仅是用来娱乐的,而是一种信息获取、交流的一种工具,利用这种工具可以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帮助,有了这10分钟,学生上课时,基本能做到心无旁骛地完成学习任务了。
可能有老师认为一节课少了5分钟,课堂就不完整了,教学内容就完成不了了。其实,我们应反思所教课程是否存在“效率过剩”的现象?什么是“效率过剩”?简单讲,就是教师教的或者学生学的内容超过了他们现阶段所“必须”达到的教或学的标准,譬如学生学一门课程只需要达到八十分左右的标准,而我们却拼命要他们学到九十几分,甚至非得满分,这就是效率的一种“过剩”。再者,通过笔者近几年教学实践,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学习,乐于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学任务自然也就完成了,而且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一次合格率每年都几近100%。
五、学习评价,我做主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评价活动,是教师单向的由上而下的评价,评价过程体现更多的是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认知判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如果教师的评价不当,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对教师的教育置若罔闻,弊端显而易见。还不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评价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
教师可以放低姿态,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学习行为评价加分细则表”、“课堂学习行为评价减分细则表”等过程性学习行为评价规则,再比如常见的作品评价,完全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量规的制定,学生参与评价量规制作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些评价规则是学生共同参与探讨制定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学生在对照这些标准进行自我评价、评价他人时,积极性很高。
这种有效的自主评价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共同承担评价的责任,使评价成为学生自己的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想起评价规则,有效地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同时也是学生自我诊断、自我矫正、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以很大的改善。
课堂由学生做主,教师为学生服务,给学生指引,充分发挥、挖掘学生的自主权,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让学生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为行为,从而能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高效地学习,这是我们每个教师所追求的理想课堂、高效课堂,也是为之不断探索、追求的目标。
(编辑:郭桂真)
关键词:纪律;方式;内容;时间;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4-0039-02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因为只有学生愿意学了,想学了,才算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虽然新课程实施多年,但“书要老师教了才算教”、“在课堂上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些传统观念在一些教师心里挥之不去。好多老师舍不得、不放心放下课堂,似乎没了老师做主的课堂就不是真正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一、学习纪律,我做主
信息技术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机房里进行的,机房不同于教室,卫生、纪律比较难管理,怎样保持机房环境卫生,爱护机房机器设备,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制定,比如学生提出,有问题,允许小范围走动探讨,允许不举手就提问,结合机房的实际环境,同意了学生的“非分”要求,让学生参与制定规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学生对自己制定的规则,有很强的认同感,学生在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时就很自觉了。
二、学习方式,我做主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分组之前,教师可以制作一份网上调查表,可以设置的调查项目有:你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基础怎么样?你喜欢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吗?你喜欢和什么样的同学在一个小组?……
教室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简单搭配而成的。笔者认为机房的座位安排,不必拘泥于某种模式,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以6到8人为一组,在自由组合之前,可以公示调查结果,以供学生组团参考,提醒学生要注意等级差异,不可以出现强强合作、弱弱联合的情况,明确告诉学生,各小组之间要展开学习竞争。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情况的摸底,经过协商、调整,最后确定小组成员构成,并公示小组成员名单,要求各小组推选出小组组长,提醒学生,小组长就是小组的“领头雁”,关系到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最后请各小组给自己的小组起一个有意义的名称,作为自己小组的名字。这样建立起来的合作学习小组,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教师强行安排的,而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在建组的过程中,就让学生意识到建立一个和谐的、民主的团队的重要性,同时,由于是“自由”组合,小组内学生一般也是平时关系较好的,也就避免了学生之间不好意思讨论、拉不下脸面的情况。同时,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及时制止越俎代庖的现象。
这种优化的差异组合,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培养学生的互助、友爱、理解、宽容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习内容,我做主
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如果让所有的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统一的学习任务,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完成任务后无事可做,必然要想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影响他人的学习,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仍然觉得这种任务有难度。
因此,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考虑到任务的层次性,可以将学习任务分为必做型和挑战型,如果学生认为只能完成必做型的就不需要完成提高型,同时要鼓励学生,不能甘于平庸,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比如网页设计部分教学,网页背景、背景音乐、表格属性、单元格属性、文字、图片链接设置可作为必做任务,超链接设置、热区链接、动态效果设置可作为提高任务,再比如程序设计分支结构、循环结构作为必做任务,分支结构嵌套、循环结构嵌套可作为提高任务。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不甘平庸的,完成了必做任务的学生,在小组同学的辅导下努力完成提高任务。
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选择,既解决了学生基础的层次问题,也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能更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学习时间,我做主
信息技术课,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学生一进机房,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网,甚至上课的时候,想的还是上网。其实,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一般四个星期回家休息两天,平时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好不容易盼到了一个星期一次的触网机会,还能再压制他们驿动的心吗?因此,笔者征求学生意见:你们认为一节课,应该给你们多长时间去上网?学生当然清楚他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绝大部分学生认为10分钟左右就行了。那么笔者一节课就给他们10分钟左右的时间浏览网上信息。
每节信息技术课,笔者都提前10分钟打开机房,推迟5分钟开始上课,学生一般都会提前5分钟左右到机房,利用这10分钟左右的时间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时,还和学生约定,这10分钟,是让你了解世界、扩大视野、提升自己的时间,不是游戏、聊天的时间。笔者利用这10分钟,向学生推荐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特点,带有趣味性和思想性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品质;推荐近期的时事新闻,引导学生关注“窗外”世界。
有了这10分钟,既满足了学生的上网需求,又使学生懂得了网络不仅仅是用来娱乐的,而是一种信息获取、交流的一种工具,利用这种工具可以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帮助,有了这10分钟,学生上课时,基本能做到心无旁骛地完成学习任务了。
可能有老师认为一节课少了5分钟,课堂就不完整了,教学内容就完成不了了。其实,我们应反思所教课程是否存在“效率过剩”的现象?什么是“效率过剩”?简单讲,就是教师教的或者学生学的内容超过了他们现阶段所“必须”达到的教或学的标准,譬如学生学一门课程只需要达到八十分左右的标准,而我们却拼命要他们学到九十几分,甚至非得满分,这就是效率的一种“过剩”。再者,通过笔者近几年教学实践,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学习,乐于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学任务自然也就完成了,而且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一次合格率每年都几近100%。
五、学习评价,我做主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评价活动,是教师单向的由上而下的评价,评价过程体现更多的是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认知判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如果教师的评价不当,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对教师的教育置若罔闻,弊端显而易见。还不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评价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
教师可以放低姿态,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学习行为评价加分细则表”、“课堂学习行为评价减分细则表”等过程性学习行为评价规则,再比如常见的作品评价,完全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量规的制定,学生参与评价量规制作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些评价规则是学生共同参与探讨制定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学生在对照这些标准进行自我评价、评价他人时,积极性很高。
这种有效的自主评价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共同承担评价的责任,使评价成为学生自己的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想起评价规则,有效地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同时也是学生自我诊断、自我矫正、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以很大的改善。
课堂由学生做主,教师为学生服务,给学生指引,充分发挥、挖掘学生的自主权,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让学生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为行为,从而能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高效地学习,这是我们每个教师所追求的理想课堂、高效课堂,也是为之不断探索、追求的目标。
(编辑: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