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血浆置换治疗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在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将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例纳入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总胆红素(TBIL)、乳酸脱氢酶变化(LDH)情况。结果:予以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Hb明显增加,TBIL、BUN、LDH明显降低。治疗后有1例患者行3次治疗后复发,予以其2次血浆置换后痊愈。有2例患者予以血浆置换治疗后痊愈,1例行血浆置换治疗4次后痊愈,有1例接受血浆置换治疗5次后痊愈。结论: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治疗中予以血浆置换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成功率和治愈率。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置换;临床疗效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一种血栓性微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复发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多伴有神经系统、肾脏功能损害,易引起末梢动脉血管阻塞、毛细血管阻塞,严重者还会引起多脏器衰竭。目前临床针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以血浆置换治疗为主,通过取出患者血浆中的炎症物质,为患者补充缺乏的血浆因子,从而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1]。基于此,为进一步验证血浆置换治疗的有效性,我院对我院收治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选择我院收治的5例血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其中男患者3例,女患者2例,年纪最大值66,年纪最小值25,年龄均值44.5±5.3。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小板下降;(2)所有患者均存在头晕、头痛、惊厥等临床表现,且伴有肢体麻木、惊厥、知觉障碍等症状;(3)所有患者均存在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症状,且伴随血清间接胆红素增高。
1.2方法
给予5例患者实施血浆置换治疗。首先对深静脉进行穿刺,留置临时性单针双腔管,采用智能血浆单采机进行血浆置换操作,操作前将新鲜血浆置入其中,并给患者应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每日置换一次,直至患者症状消失相关指标恢复正常方停止置换。置换过程中给患者应用葡萄糖酸钙,浓度为10%。剂量为每日300毫升,同时应用波尼松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免患者出现枸橼酸中毒。置换完成后记录患者血浆置换后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等指标,以判断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若患者发热、头晕等症状有所缓解,乳酸脱氢酶恢复正常,则停止置换,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酌情减少泼尼松用量。
1.3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对比血浆置换治疗后血红蛋白(Hb)、尿素氮(BUN)、总胆红素(TBIL)、乳酸脱氢酶(LDH)。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血浆置换治疗效果相关数据进行处理,相关指标以()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若P<0.05则代表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血浆置换结果
本次接受血浆置换治疗患者共有5例,接受1-2次置换治疗后患者LFH、TBIL、BUN、Hb发生明显变化,血浆置换治疗3-5次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临床指标恢复正常。1例患者血浆置换治疗3次后血小板减少,再接受2次血浆置换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临床指标恢复至未患病前。2例接受血浆治疗3次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临床指标恢复正常,血浆置换总量为6000毫升;1例患者接受血浆置换治疗4次后临床症状消失,临床指标恢复正常,血浆置换总量为8000毫升,1例患者接受血浆置换治疗5次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临床指标恢复正常,血浆总量为10000毫升。血浆置换治疗后统计分析患者皮肤黏膜变化情况,均未出现病症加重或者消化道出血情况。
2.2临床效果
本次研究患者均接受为其6个月随访,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后患者LFH、TBIL、BUN、Hb检查结果。详情见表1.血浆置换治疗患者后Hb明显增加,LFH、TBIL、BUN明显减少,P<0.05。
3讨论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一种血栓性微血管病变,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与药物中度、过敏、免疫性疾病有着密切联系,不仅会使患者出现神经系统损害,还会引起出血急性期死亡,危害性较大[2]。所以必须选择一种科学的治疗方式。目前针对该疾病临床首选治疗方式为血浆置换,能够及时清除血液循环中的有害物质,补充缺乏物质,延长患者生命周期,临床治疗效果良好[3]。
本次研究表明,治疗后患者TBIL、BUN、Hb明显优于治疗前。由此可见,采用血浆置换治疗能够减少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汪嘉佳,江继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诊断及治疗[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27):119-121.
[2]刘螈.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单中心10年回顾性分析[D].川北医学院,2020.
[3]杜小丽,王清,郭鹏翔,陈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臨床医药实践,2020,29(04):250-252.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置换;临床疗效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一种血栓性微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复发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多伴有神经系统、肾脏功能损害,易引起末梢动脉血管阻塞、毛细血管阻塞,严重者还会引起多脏器衰竭。目前临床针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以血浆置换治疗为主,通过取出患者血浆中的炎症物质,为患者补充缺乏的血浆因子,从而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1]。基于此,为进一步验证血浆置换治疗的有效性,我院对我院收治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选择我院收治的5例血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其中男患者3例,女患者2例,年纪最大值66,年纪最小值25,年龄均值44.5±5.3。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小板下降;(2)所有患者均存在头晕、头痛、惊厥等临床表现,且伴有肢体麻木、惊厥、知觉障碍等症状;(3)所有患者均存在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症状,且伴随血清间接胆红素增高。
1.2方法
给予5例患者实施血浆置换治疗。首先对深静脉进行穿刺,留置临时性单针双腔管,采用智能血浆单采机进行血浆置换操作,操作前将新鲜血浆置入其中,并给患者应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每日置换一次,直至患者症状消失相关指标恢复正常方停止置换。置换过程中给患者应用葡萄糖酸钙,浓度为10%。剂量为每日300毫升,同时应用波尼松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免患者出现枸橼酸中毒。置换完成后记录患者血浆置换后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等指标,以判断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若患者发热、头晕等症状有所缓解,乳酸脱氢酶恢复正常,则停止置换,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酌情减少泼尼松用量。
1.3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对比血浆置换治疗后血红蛋白(Hb)、尿素氮(BUN)、总胆红素(TBIL)、乳酸脱氢酶(LDH)。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血浆置换治疗效果相关数据进行处理,相关指标以()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若P<0.05则代表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血浆置换结果
本次接受血浆置换治疗患者共有5例,接受1-2次置换治疗后患者LFH、TBIL、BUN、Hb发生明显变化,血浆置换治疗3-5次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临床指标恢复正常。1例患者血浆置换治疗3次后血小板减少,再接受2次血浆置换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临床指标恢复至未患病前。2例接受血浆治疗3次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临床指标恢复正常,血浆置换总量为6000毫升;1例患者接受血浆置换治疗4次后临床症状消失,临床指标恢复正常,血浆置换总量为8000毫升,1例患者接受血浆置换治疗5次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临床指标恢复正常,血浆总量为10000毫升。血浆置换治疗后统计分析患者皮肤黏膜变化情况,均未出现病症加重或者消化道出血情况。
2.2临床效果
本次研究患者均接受为其6个月随访,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后患者LFH、TBIL、BUN、Hb检查结果。详情见表1.血浆置换治疗患者后Hb明显增加,LFH、TBIL、BUN明显减少,P<0.05。
3讨论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一种血栓性微血管病变,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与药物中度、过敏、免疫性疾病有着密切联系,不仅会使患者出现神经系统损害,还会引起出血急性期死亡,危害性较大[2]。所以必须选择一种科学的治疗方式。目前针对该疾病临床首选治疗方式为血浆置换,能够及时清除血液循环中的有害物质,补充缺乏物质,延长患者生命周期,临床治疗效果良好[3]。
本次研究表明,治疗后患者TBIL、BUN、Hb明显优于治疗前。由此可见,采用血浆置换治疗能够减少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汪嘉佳,江继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诊断及治疗[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27):119-121.
[2]刘螈.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单中心10年回顾性分析[D].川北医学院,2020.
[3]杜小丽,王清,郭鹏翔,陈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臨床医药实践,2020,29(04):25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