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链接生活,从其外延来看,是学科中学习土壤最为广阔的学科,然而从一线语文课堂来看,学生依然迫切需要语文的开放性教学。现摘选学生代表观点原文如下:
王一涵:希望老师能多拓展一些课外内容,开拓我们的知识面,不要只盯着书讲。课堂上多一些拓展的知识,例如,一些和课文有关的故事呀,让我们了解到课本之外的知识。
冯章晔:希望老师带我们到室外去上课,可以贴近大自然,还可以多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宋俊熠:希望老师可以多穿插一些成语、名言、歇后语,增加我们的积累,拓宽我们的视野。也可以当堂朗读一些好文章,让大家自己揣摩写作的奥秘!
杨睿:我希望老师上课前,安排我们先熟读一下课文,上课时,可以多给我们看作者及课文的相关资料,作业设计不要仅仅是书上的那些字词和问题。
从学生的观点中,不难提炼出这样两个关键词:积累、课外;也不难提炼出这样一句话:不要就教材讲教材,课堂不只是用来讲教材内容的阵地。值得深思的一点是:学生的这些诉求一点也没有新意,无论从《课标》的内容看,还是教材编者的角度看,抑或是课改这么多年来的理念和实践过程看,似乎今天的学生不应该再提出这样的学习语文的诉求了。
可是,学生发自内心真切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因而,我们只能冷静地思考一个问题: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笔者问询了一些同事。老师们的回答大致如下:
1. 不考不学。考试除了课外阅读,只考书本知识,不考课外知识。
2. 繁雜不学。光备教材(备注:我校是手写备课)已经很辛苦,还要补充大量课外知识,而且还要筛选,太繁杂了。
3. 耗时不学。光讲课文都讲不完,哪里有时间在课堂上补充课外知识?
4. 避嫌不学。在听课后经常被质疑:“这个课外资料补充得有必要吗?”无法很好地判断与回答课外知识补充的必要性这个问题,干脆不学。
显而易见,综合学生与老师的观点看,里面存在着多个主客观上的因素。有些因素也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外,故而暂且忽略。笔者在本文中仅探讨一个话题: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语文素养之间的关系。
语文素养的内涵很广博,但最基本的要包含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作为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核心层面。然而,教材是“限量”的,以五年级为例,两本教材共53篇课文,可以给予学生多少语文素养的积淀?显然是杯水车薪。当然,一个人的语文素养,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积淀、去丰富、去提升。那么,小学语文教师该做什么?笔者认为:利用每一节语文课,让学生体验语文世界的精彩纷呈,让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不只是课文学习的结束,更是另一个语文学习的起点或行走在路上。因此,以教材为“点”,带出“线”与“面”,是应语文教学之需,是应学生学习之需,也是指向学生发展之需。当下,多位语文教师已经在尝试单元主题教学、课文树链式阅读,以及其他整合式的教学。一方面,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挤出时间来钻研班级语文建设;另一方面,让学生接触到很多基于教材的专题式、主题式阅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系统性阅读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课外阅读只是学生眼中“开放一点”的一个方面。教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出作者资料、作品简介、故事背景、民族文化、生活情境、时事新闻等,一系列学生需要的“开放的元素”,相机采用介绍、了解、讨论、赏析、推荐、背诵、运用等一系列方式,让学生“看见”“走近”或“走进”。(笔者备注:对于课外知识积累过程的三种学习程度)
语文学习需要“厚积薄发”。如果我们能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给他们打开一扇课外积累的窗户,他们会在老师的指点下,发现“厚积”的路径,采撷自己需要的语文知识的果实,不断地滋养自己、丰厚自己。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
王一涵:希望老师能多拓展一些课外内容,开拓我们的知识面,不要只盯着书讲。课堂上多一些拓展的知识,例如,一些和课文有关的故事呀,让我们了解到课本之外的知识。
冯章晔:希望老师带我们到室外去上课,可以贴近大自然,还可以多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宋俊熠:希望老师可以多穿插一些成语、名言、歇后语,增加我们的积累,拓宽我们的视野。也可以当堂朗读一些好文章,让大家自己揣摩写作的奥秘!
杨睿:我希望老师上课前,安排我们先熟读一下课文,上课时,可以多给我们看作者及课文的相关资料,作业设计不要仅仅是书上的那些字词和问题。
从学生的观点中,不难提炼出这样两个关键词:积累、课外;也不难提炼出这样一句话:不要就教材讲教材,课堂不只是用来讲教材内容的阵地。值得深思的一点是:学生的这些诉求一点也没有新意,无论从《课标》的内容看,还是教材编者的角度看,抑或是课改这么多年来的理念和实践过程看,似乎今天的学生不应该再提出这样的学习语文的诉求了。
可是,学生发自内心真切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因而,我们只能冷静地思考一个问题: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笔者问询了一些同事。老师们的回答大致如下:
1. 不考不学。考试除了课外阅读,只考书本知识,不考课外知识。
2. 繁雜不学。光备教材(备注:我校是手写备课)已经很辛苦,还要补充大量课外知识,而且还要筛选,太繁杂了。
3. 耗时不学。光讲课文都讲不完,哪里有时间在课堂上补充课外知识?
4. 避嫌不学。在听课后经常被质疑:“这个课外资料补充得有必要吗?”无法很好地判断与回答课外知识补充的必要性这个问题,干脆不学。
显而易见,综合学生与老师的观点看,里面存在着多个主客观上的因素。有些因素也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外,故而暂且忽略。笔者在本文中仅探讨一个话题: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语文素养之间的关系。
语文素养的内涵很广博,但最基本的要包含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作为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核心层面。然而,教材是“限量”的,以五年级为例,两本教材共53篇课文,可以给予学生多少语文素养的积淀?显然是杯水车薪。当然,一个人的语文素养,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积淀、去丰富、去提升。那么,小学语文教师该做什么?笔者认为:利用每一节语文课,让学生体验语文世界的精彩纷呈,让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不只是课文学习的结束,更是另一个语文学习的起点或行走在路上。因此,以教材为“点”,带出“线”与“面”,是应语文教学之需,是应学生学习之需,也是指向学生发展之需。当下,多位语文教师已经在尝试单元主题教学、课文树链式阅读,以及其他整合式的教学。一方面,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挤出时间来钻研班级语文建设;另一方面,让学生接触到很多基于教材的专题式、主题式阅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系统性阅读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课外阅读只是学生眼中“开放一点”的一个方面。教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出作者资料、作品简介、故事背景、民族文化、生活情境、时事新闻等,一系列学生需要的“开放的元素”,相机采用介绍、了解、讨论、赏析、推荐、背诵、运用等一系列方式,让学生“看见”“走近”或“走进”。(笔者备注:对于课外知识积累过程的三种学习程度)
语文学习需要“厚积薄发”。如果我们能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给他们打开一扇课外积累的窗户,他们会在老师的指点下,发现“厚积”的路径,采撷自己需要的语文知识的果实,不断地滋养自己、丰厚自己。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