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活动中,由北京市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2015博物馆与文创发展国际研讨会”于2015年11月1日在清华大学美术报告厅举办。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蕴含着公共价值和公共精神。研讨会专家表示,博物馆的海量资源无疑为人们带来丰富的文化素材,博物馆未来也将依靠文化软实力,开拓创新发展之路。
新条例做“指挥棒”
早在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新的《博物馆条例(草案)》,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随后该条例于同年3月20日正式施行。该条例首次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并将之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条例为推动中国博物馆的文创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在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今天,博物馆的发展必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研讨会上表示,博物馆因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工作人员必须要懂得经营的观念,才能有所作为。
记者了解到,以往的博物馆运营管理中,门票收入与博物馆规模大小成正比,即越大的博物馆运营得越好。而私人博物馆的运营模式仅仅是依靠个人藏品的买入卖出,保持博物馆的日常资金支持。对此,陈少峰表示,未来博物馆的运营上,管理人员应尽可能压低博物馆的支出费用,创建适用于自身的“激励机制”,开发博物馆的其他领域功能,增加其影响力。
不仅如此,加拿大洛德文化机构博士关键指出,目前很多博物馆存在脱离社会现实、缺少亲和力、展览杂乱、缺乏公众活动空间等问题。博物馆的发展需要有细致的规划,这样才能实现让博物馆成为“文化软实力发动机”的目标。
陈少峰建议,建议博物馆应在青少年教育宣传工作上多做创新,潜移默化地提升青少年对博物馆的兴趣,使其参观博物馆形成常态化。
对此,关键还举出了巴黎卢浮宫的博物馆改革模式。卢浮宫已形成了不断循环的“博物馆之约”模式,每周五晚6点后为未满26岁的各国观众提供免费的开放参观活动。数据显示,卢浮宫在每周五会有多达3000至6000的参观人数,其中60%为18至26岁的参观者,因此参观卢浮宫便成为了法国年轻人的日常活动。
博物馆文化衍生品
有资料显示,文化部发布的《2013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中,2013年中国艺术授权品、复制品和衍生品的交易总额超过200亿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马赛介绍,在欧美国家有个有趣的现象,即博物馆商店被称为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在这里,观众对展品的兴趣和认同可以通过文化产品实物化,进而转化为文化消费。
提到博物馆中最基础的文创产品,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博物馆的小卖部、礼品店中所卖的纪念礼品,而真正的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却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些内容上。马赛介绍:“理论上,博物馆的衍生品制作主要包括以博物馆藏品为基础、以博物馆属性为基础、博物馆自身形象为基础的三类衍生产品。”
在衍生品制作设计理念中,优秀的设计师会将衍生品中融入情感因素,设计出的衍生品才会打动参观者,使其有把纪念品带回家的冲动。马赛表示,拥有厚重历史沉淀的中国博物馆,衍生品的设计创意是构建“帝王将相、佛道儒、民艺精粹”历史和“衣食住行用”之间的桥梁。如何将同样的历史元素放在不同载体上,并突出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值得博物馆文创工作者不断思索。
在国外,很多博物馆衍生品的设计构思别具特色,例如收藏罗塞塔石碑的英国大英博物馆,利用塔石碑上的文字元素,制作成钥匙链、书签、陶瓷、包袋等等各种各样载体的衍生产品。
专家还发现,博物馆中海量的藏品都有各自独特的形状,这就对其保护和修复工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3D打印、印刷等工艺方式的出现,能够更为精准地复制出藏品,建立藏品数据资料。新技术的开发对于博物馆研究和衍生品的设计都起到了化繁为简的功效,使得更多的古藏品进入人们的生活。
未来跨界发展趋势
博物馆行业因具有专业性、准确性、科学性以及教育性,肩负着多重身份和任务,所以需要为其制定一个长远发展的规划策略。关键介绍说:“2008年,荷兰国立博物馆决定对其场馆进行改革,改革创意中,其官网共放置了12万5000张高清照片,观众可免费创建收藏夹,浏览下载喜欢的藏图案,并据此创作自己喜欢的工艺品。”
陈少峰建议,随着移动媒体的快速普及和高速覆盖,博物馆可以结合“互联网+”思维进行一番作为。未来,运用互联网的平台特性,博物馆可联合同行构建合作联盟,共同打造更为专业的“平台+内容+衍生品”的商业投资模式。
资料统计,中国民间博物馆大概有价值150万亿元的藏品,博物馆发展经营中的艺术品托管项目也即将兴起。一些博物馆开始尝试藏品托管展出的经营模式,以便让参观者欣赏到更多藏品的魅力。
快节奏生活中,人们有可能没有时间走进博物馆,所以构建虚拟的“网上博物馆”会更受参观者的欢迎。带有科普趣味性质的文字、图片故事,有助于博物馆和即将走进博物馆的人们建立起“联系”。陈少峰建议:“博物馆还可与旅行社合作构建‘博物馆城’等经营模式,将私人博物馆藏品共同交流展示,形成有博物馆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新条例做“指挥棒”
早在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新的《博物馆条例(草案)》,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随后该条例于同年3月20日正式施行。该条例首次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并将之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条例为推动中国博物馆的文创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在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今天,博物馆的发展必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研讨会上表示,博物馆因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工作人员必须要懂得经营的观念,才能有所作为。
记者了解到,以往的博物馆运营管理中,门票收入与博物馆规模大小成正比,即越大的博物馆运营得越好。而私人博物馆的运营模式仅仅是依靠个人藏品的买入卖出,保持博物馆的日常资金支持。对此,陈少峰表示,未来博物馆的运营上,管理人员应尽可能压低博物馆的支出费用,创建适用于自身的“激励机制”,开发博物馆的其他领域功能,增加其影响力。
不仅如此,加拿大洛德文化机构博士关键指出,目前很多博物馆存在脱离社会现实、缺少亲和力、展览杂乱、缺乏公众活动空间等问题。博物馆的发展需要有细致的规划,这样才能实现让博物馆成为“文化软实力发动机”的目标。
陈少峰建议,建议博物馆应在青少年教育宣传工作上多做创新,潜移默化地提升青少年对博物馆的兴趣,使其参观博物馆形成常态化。
对此,关键还举出了巴黎卢浮宫的博物馆改革模式。卢浮宫已形成了不断循环的“博物馆之约”模式,每周五晚6点后为未满26岁的各国观众提供免费的开放参观活动。数据显示,卢浮宫在每周五会有多达3000至6000的参观人数,其中60%为18至26岁的参观者,因此参观卢浮宫便成为了法国年轻人的日常活动。
博物馆文化衍生品
有资料显示,文化部发布的《2013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中,2013年中国艺术授权品、复制品和衍生品的交易总额超过200亿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马赛介绍,在欧美国家有个有趣的现象,即博物馆商店被称为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在这里,观众对展品的兴趣和认同可以通过文化产品实物化,进而转化为文化消费。
提到博物馆中最基础的文创产品,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博物馆的小卖部、礼品店中所卖的纪念礼品,而真正的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却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些内容上。马赛介绍:“理论上,博物馆的衍生品制作主要包括以博物馆藏品为基础、以博物馆属性为基础、博物馆自身形象为基础的三类衍生产品。”
在衍生品制作设计理念中,优秀的设计师会将衍生品中融入情感因素,设计出的衍生品才会打动参观者,使其有把纪念品带回家的冲动。马赛表示,拥有厚重历史沉淀的中国博物馆,衍生品的设计创意是构建“帝王将相、佛道儒、民艺精粹”历史和“衣食住行用”之间的桥梁。如何将同样的历史元素放在不同载体上,并突出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值得博物馆文创工作者不断思索。
在国外,很多博物馆衍生品的设计构思别具特色,例如收藏罗塞塔石碑的英国大英博物馆,利用塔石碑上的文字元素,制作成钥匙链、书签、陶瓷、包袋等等各种各样载体的衍生产品。
专家还发现,博物馆中海量的藏品都有各自独特的形状,这就对其保护和修复工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3D打印、印刷等工艺方式的出现,能够更为精准地复制出藏品,建立藏品数据资料。新技术的开发对于博物馆研究和衍生品的设计都起到了化繁为简的功效,使得更多的古藏品进入人们的生活。
未来跨界发展趋势
博物馆行业因具有专业性、准确性、科学性以及教育性,肩负着多重身份和任务,所以需要为其制定一个长远发展的规划策略。关键介绍说:“2008年,荷兰国立博物馆决定对其场馆进行改革,改革创意中,其官网共放置了12万5000张高清照片,观众可免费创建收藏夹,浏览下载喜欢的藏图案,并据此创作自己喜欢的工艺品。”
陈少峰建议,随着移动媒体的快速普及和高速覆盖,博物馆可以结合“互联网+”思维进行一番作为。未来,运用互联网的平台特性,博物馆可联合同行构建合作联盟,共同打造更为专业的“平台+内容+衍生品”的商业投资模式。
资料统计,中国民间博物馆大概有价值150万亿元的藏品,博物馆发展经营中的艺术品托管项目也即将兴起。一些博物馆开始尝试藏品托管展出的经营模式,以便让参观者欣赏到更多藏品的魅力。
快节奏生活中,人们有可能没有时间走进博物馆,所以构建虚拟的“网上博物馆”会更受参观者的欢迎。带有科普趣味性质的文字、图片故事,有助于博物馆和即将走进博物馆的人们建立起“联系”。陈少峰建议:“博物馆还可与旅行社合作构建‘博物馆城’等经营模式,将私人博物馆藏品共同交流展示,形成有博物馆特色的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