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要论述了作文教学运用赏识法的尝试,旨在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
关键词:作文教学;赏识
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另一类是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实践证明,学生对惩罚往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而对赏识却欣然接受。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贯彻以赏识为主的原则,因为它是比惩罚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
根据这一原理,我在作文教學中注意运用赏识,把它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积极强化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为它可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克服厌倦心理;可以激发学生自信、自尊,克服自卑、自弃心理。通过教师热情真诚的赏识,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作文的成果,从而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不断提高作文能力。
一、评定赏识
1.评分赏识。所谓评分赏识,就是给学生作文评分时宜宽不宜紧,要适当打鼓励分。对好的作文要尽量打高分甚至满分,可用“百分+超越分”来评价,如:100+10等。对差的作文尽量不打不及格的低分。因为打低分,无异于老师在斥责学生:“你写的是什么东西?”对于自尊心很强的学生来说是难以承受这种心理压力的。长此以往,他们会失望、自卑,甚至会自暴自弃,不愿练笔。因此,宽打分数,也是一种最好的鼓励。
2.符号赏识。我用的赏识符号是画圆圈。如发现了作文中的妙词、佳句、精段,便情不自禁地画上红色的圆圈,这些圆圈如同将一串串闪光的勋章奖给学生。学生看到这嘉奖的勋章,一定是“心有戚戚焉”:“我的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赞赏!我要写出更好的作文!”
还可用一些学生之间流行的小印章,如:小星星、卡通像、小动物图案等标示学生的作文成绩,这些图饰来源于学生,用它来代表学生的成绩,容易被他们喜欢和接受。
二、批语赏识
老师在评价一篇作文时,首要任务应该是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并满怀爱心地注视他们的成长,在承认每个学生价值的前提下,通过尊重、关心、激励唤醒学生智慧潜能,让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个性的张扬。
1.竭力捕捉闪光点
为了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竭力在他们作文的字里行间睁大眼睛寻找优点。一旦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例如用得好的一个词,写得好的一句话,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利用眉批和尾批进行赏识,这是比符号赏识更有效的方法。遇到作文的妙词、佳句、精段,除了用赏识符号外,尽量多批赞语:“描写准确生动,突出了特点!”“议论深刻,说理有独到之处!”“人物写活了!”等等。当然对于作文中的毛病,也要适当旁批进行鼓励:“能换个更贴切的词吗?”“注意照应了吗?”“此例能证明观点吗?”全文评改完了,我总是尽量给一个比较恰当的有启发性的赏识性的尾批,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在时时关注着他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所带来的快乐。
2.商榷提出修改建议
学生受知识和能力限制,作文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所谓商榷性,就是指给学生习作指出缺点时,要求老师用启发的方式和商量探讨的口吻。这是一种民主的作风,也是对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和熏陶。而且使用商榷性的语气,学生容易接受。使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又能在惬意中接受老师的修改建议。如《我喜欢的水果》批语之一“你仔细写出了它的样子,好像它就在我的眼前。可是老师更想知道它吃到嘴里是什么味道,能告诉我吗?”
三、讲评、发表赏识
1.作文讲评进行赏识
利用作文讲评进行赏识主要用两种方式:①提名赏识----将上次作文写得好的和进步大的,逐一提名表扬;②范读赏识----将优秀作文(整篇或选段)进行范读,不仅是对作者的极大鼓励,而且会使其他同学产生羡慕和学习心理。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和赞同,为了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我利用晨读、鉴赏课前几分钟的时间随时将批改中发现的优秀作文进行朗诵。诵读时,我着力创造一种隆重的氛围。有时,我绘声绘色地朗读他们的作文,动情地赞扬文章的佳妙之处,然后,迎着全班敬佩的眼神,报出作者的姓名;或让同学们猜一猜,再请作者在掌声中领回自己的作文本。
2.作文发表赏识
①在教室的墙壁上开辟一个“优秀作文选刊”专栏,将每次作文中的优秀作文刊发在这个专栏中,一直坚持,从不间断。②及时推荐优秀作文给各种报刊发。发表,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赏识,对学生最具诱惑力。作为学生不仅满足自己的作文被周围的老师和同学所认可,更希望被更多的读者所了解和欣赏。谁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发表呢?因此,想办法给学生提供发表作品的机会,可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为此我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创办班级作文手抄报和作文选;积极向校报、广播电台及各级报刊推荐,以多方展示学生佳作,努力给学生创设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近几年,我推荐发表的学生作文有几十篇。学生每次发表文章,我都在班上表示热烈祝贺,号召大家学习,鼓励大家争取发表文章。
对学生作文的赏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欣赏他人、相信自我、积极向上的品格,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关键词:作文教学;赏识
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另一类是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实践证明,学生对惩罚往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而对赏识却欣然接受。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贯彻以赏识为主的原则,因为它是比惩罚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
根据这一原理,我在作文教學中注意运用赏识,把它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积极强化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为它可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克服厌倦心理;可以激发学生自信、自尊,克服自卑、自弃心理。通过教师热情真诚的赏识,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作文的成果,从而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不断提高作文能力。
一、评定赏识
1.评分赏识。所谓评分赏识,就是给学生作文评分时宜宽不宜紧,要适当打鼓励分。对好的作文要尽量打高分甚至满分,可用“百分+超越分”来评价,如:100+10等。对差的作文尽量不打不及格的低分。因为打低分,无异于老师在斥责学生:“你写的是什么东西?”对于自尊心很强的学生来说是难以承受这种心理压力的。长此以往,他们会失望、自卑,甚至会自暴自弃,不愿练笔。因此,宽打分数,也是一种最好的鼓励。
2.符号赏识。我用的赏识符号是画圆圈。如发现了作文中的妙词、佳句、精段,便情不自禁地画上红色的圆圈,这些圆圈如同将一串串闪光的勋章奖给学生。学生看到这嘉奖的勋章,一定是“心有戚戚焉”:“我的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赞赏!我要写出更好的作文!”
还可用一些学生之间流行的小印章,如:小星星、卡通像、小动物图案等标示学生的作文成绩,这些图饰来源于学生,用它来代表学生的成绩,容易被他们喜欢和接受。
二、批语赏识
老师在评价一篇作文时,首要任务应该是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并满怀爱心地注视他们的成长,在承认每个学生价值的前提下,通过尊重、关心、激励唤醒学生智慧潜能,让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个性的张扬。
1.竭力捕捉闪光点
为了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竭力在他们作文的字里行间睁大眼睛寻找优点。一旦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例如用得好的一个词,写得好的一句话,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利用眉批和尾批进行赏识,这是比符号赏识更有效的方法。遇到作文的妙词、佳句、精段,除了用赏识符号外,尽量多批赞语:“描写准确生动,突出了特点!”“议论深刻,说理有独到之处!”“人物写活了!”等等。当然对于作文中的毛病,也要适当旁批进行鼓励:“能换个更贴切的词吗?”“注意照应了吗?”“此例能证明观点吗?”全文评改完了,我总是尽量给一个比较恰当的有启发性的赏识性的尾批,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在时时关注着他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所带来的快乐。
2.商榷提出修改建议
学生受知识和能力限制,作文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所谓商榷性,就是指给学生习作指出缺点时,要求老师用启发的方式和商量探讨的口吻。这是一种民主的作风,也是对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和熏陶。而且使用商榷性的语气,学生容易接受。使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又能在惬意中接受老师的修改建议。如《我喜欢的水果》批语之一“你仔细写出了它的样子,好像它就在我的眼前。可是老师更想知道它吃到嘴里是什么味道,能告诉我吗?”
三、讲评、发表赏识
1.作文讲评进行赏识
利用作文讲评进行赏识主要用两种方式:①提名赏识----将上次作文写得好的和进步大的,逐一提名表扬;②范读赏识----将优秀作文(整篇或选段)进行范读,不仅是对作者的极大鼓励,而且会使其他同学产生羡慕和学习心理。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和赞同,为了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我利用晨读、鉴赏课前几分钟的时间随时将批改中发现的优秀作文进行朗诵。诵读时,我着力创造一种隆重的氛围。有时,我绘声绘色地朗读他们的作文,动情地赞扬文章的佳妙之处,然后,迎着全班敬佩的眼神,报出作者的姓名;或让同学们猜一猜,再请作者在掌声中领回自己的作文本。
2.作文发表赏识
①在教室的墙壁上开辟一个“优秀作文选刊”专栏,将每次作文中的优秀作文刊发在这个专栏中,一直坚持,从不间断。②及时推荐优秀作文给各种报刊发。发表,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赏识,对学生最具诱惑力。作为学生不仅满足自己的作文被周围的老师和同学所认可,更希望被更多的读者所了解和欣赏。谁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发表呢?因此,想办法给学生提供发表作品的机会,可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为此我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创办班级作文手抄报和作文选;积极向校报、广播电台及各级报刊推荐,以多方展示学生佳作,努力给学生创设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近几年,我推荐发表的学生作文有几十篇。学生每次发表文章,我都在班上表示热烈祝贺,号召大家学习,鼓励大家争取发表文章。
对学生作文的赏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欣赏他人、相信自我、积极向上的品格,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