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十大事件
第十名制片公司与院线的分账风波
提高分账比例的事情历史上已经有多次,其中也有张伟平牵头,随后各大片方跟进的情况,但都没有这一次这么“剑拔弩张”,大概是院线认为2%的票房收入足以对其经济基础造成较大冲击。不用说的太多,制片发行和放映本来就是一家子,首先搞好内部团结再说其他的吧。
第九名中国制造走向高端领域
从国产数字电影摄影机kineraw到放映业的中国巨募,国产3D放映机,国产激光光源??中国制造正在渗透电影产业各个环节的高端技术领域。把中国制造作为大事,并不是自卖自夸。中国制造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用更低廉的价格完成高规格的制作和放映。省下来的钱一方面可以继续升级软硬件设备,另一方面可以让利于观众,因为仍然有大量观众依然对价格比较敏感,何况电影本来就是建立在技术上的艺术。
第八名《一九四二》与《桃姐》
“你比如说,就没法解释,我从第一部片子到现在,没赔过钱,每个都卖钱。”这是冯小刚曾经接受采访时说过的话。我们从来不怀疑冯导的艺术创造力和商业号召力,即使《一九四二》赔了钱,我们依旧相信,不是冯导的商业眼光出了问题,而是对他来说,或许最重要的已经不再是票房。中国电影需要掌握票房眼光的操盘高手,也需要艺术大师。有时候,艺术和商业可以很好的结合,而有时候,艺术追求和商业价值不得不分道扬镳,就这么简单。
《桃姐》的意义在于,没有任何噱头的文艺片也能创造好票房,在商业大片大行其道的年代,这算得上一个奇迹。当然刘德华自身具有的票房号召力功不可没,可是真正推动影片影片票房节节升高的是影片传递给人的感动,这种感动是厚重而隐忍的。也许《桃姐》这样发的电影终归只是少数派,电影票房的走高主要还是靠商业元素的支撑,但桃姐给我们的启示是,诚意十足的文艺片依然有生存空间,我想观众需要商业大片,也需要《桃姐》这样的文艺片。
第七名双张决裂、兄弟与黄金
8月23日、24日,张伟平接受采访确认与张艺谋分道扬镳,并且要求“艺谋给我个说法”,不仅让二张神话成为过去式,也拉开了另一场大戏帷幕,但张艺谋始终保持沉默,让这幕戏高潮迟迟不到。这段“兄弟情”的决裂透着很浓的八卦味道,但实质上预示着中国江湖式合作模式在中国电影圈的破产,哥们义气同舟共济必须得有合同契约。双张决裂导火线是什么?爱兄弟还是爱黄金?为真金还是为女人?这么多年谁绑架了谁又谁利用了谁??15年合作,11部电影,大奖拿到手软,20亿票房,张艺谋成为肩负国家荣誉的国师,张伟平从门外汉变成经验丰富的制片人、营销专家,这15年间的共进退,他们为对方失去什么?承受了什么?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第六名华谊兄弟的制片人中心制
其实一个公司仅靠导演团队的话风险很大,因为很少有导演会一直和某一个公司合作,也很难保证这个导演一直拍优秀电影。而如果靠自己的制片人为首的制作团队,绝对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质量与方向就靠谱多了。这就是华谊兄弟这些年来的成绩远远甩开了其他民营公司的最大的原因。华谊兄弟在很多方面创立了中国制片人中心制的方向、高度和行业标准。他们的制片方战略,明星都是棋子,把更多钱放到电影制作上,和好莱坞越来越接轨。因此除了冯小刚系列,还有《风声》、《狄仁杰》、《太极》、《全城热恋》等,代表作远远多于其他影视公司,尤其是《画皮Ⅱ》又为制片人中心制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从电影生产的角度来看,制片人中心制的确为中国电影产业开创了一种更加可控的市场前景。《画皮Ⅱ》的成功证明了制片人制度在中国的可行性和广阔的前景,证实了该方式更有生命力、更具市场把握、更有抗压能力,更适用于当前市场经济下的电影行业,并为中国电影带来更大的进步。
第五名中国资本迎娶好莱坞
9月4日,万达在洛杉矶宣布完成对全球第二大院线集团AMC娱乐控股公司总计26亿美金的收购,加上新投入运营的资金,总价大刀31亿美金。万达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虽然并购完成后万达并不会大张旗鼓的利用AMC推广中国影片,但这次并购第一次让中国电影从产业层面实现了大规模的国际资本运作。而近一月前的8月7日,美国卡梅隆-佩斯集团(简称CPG)中国总部在天津滨海高新区成立,是CPG在美国之外首个总部机构。与维塔、工业光魔起名的好莱坞第一梯队特效公司数字领域(Digital Domain)赤字已久,中国小马奔腾与印度Reliance Mediaworks以七三开控股的比例对其进行联合收购,开启了中国电影从生产工具层面切入电影行业顶尖的先例??此外,新闻集团购买博纳影业20%股份、传奇影业设立中国分部“传奇东方公司”、DMG与迪斯尼深度合作??2012年,对市场化、产业化仅十年的中国电影来说,好莱坞与中国电影携手,算是个好彩头。
第四名中美新政引发中国影业变局
2012年2月,中国与美方达成协议,同意在每年引进20部电影的基础上增加引进14部IMAX或3D电影。引进影片数量的增加确实给中国电影业带来了阵痛,一时间给许多电影人造成了困扰。有人把增加的进口片配额看成“狼、虎”,其实换个角度,它就是放进沙丁鱼池的那条鲶鱼,促进了国产电影的血液循环。电影是文化产品,与汽车工业不同,同等质量下,观众一定会优先选择更加有文化认同感的产品。抛弃护短的行为,让国产电影与世界先进电影文化进行碰撞和竞争,我们不怕一时打败仗,但我们一定能更快的成长。
第三名中国银幕数量突破13000块
终端的爆发式增长是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节节攀升的票房纪录背后,离不开影院剧增的给力支持。短短一年间,中国的银幕数量已从2011年的9200块增长到了13000块。其中3D银幕数量达到8500块,IMAX银幕数量从2010年的23块增至100块,中国巨幕DMAX8块,X_land 幕(万达4K)12块,POLYMAX 2块。银幕增长也不再倚重于一线城市,而已深入到二三线城市市场。未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影院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快速增长,3D和IMAX等高新放映形式的覆盖率也将不断提升。
第二名总票房169亿,全球第二的沉思
2012年,官方公布总票房数据为169个亿。其中,城市票房 164.83亿,同比上涨32.59%;城市观影人次4.61亿人次,同比上涨29.95%;平均票价35.75元,同比上涨2.04%;2012年的票房延续了近年来30%左右的高速年增长率,再次创下了新高。票房市场繁荣的背后同时有个问题值得深思:国产片80%亏损。
第一名《泰囧》、《少年派》的全民“封神”
一个贺岁档,无论怎样看口碑还是票房,状元与榜眼都是《泰囧》与《少年派》。《泰囧》的成功带来的启示很多,无论关于演员化学反应般的搭配,还是得天独厚的档期,或者三分钟一小笑五分钟一爆笑的质量,种种天时地利人和之外,最珍贵的一点是,透过泰,我们看到了观影市场的爆发力,泰战胜了好莱坞影片,战胜了国内的大投资影片,力拔票房头筹,说明电影观众在观影选择上正在日趋理性:是不是好莱坞不重要,是不是天价投资不重要,适合我,让我看着舒服才重要。或许泰可以成为一个风向标,给电影人以启示和信心!另一方面,《少年派》并非是华语电影团队的产物,而是东方式四位混搭着好莱坞电影工业先进力量的结合体,色香味俱全,包含人文情怀和技术美妙于一身的佳作。两片的导演徐铮、李安分外谦逊淡然,我们与其期待着中国旱地拔葱般的批量生产《泰囧》《少年派》,批量出现徐铮连,还不如踏踏实实把类型片拍好做扎实,把电影工业搞强,新的奇迹才会再度冒尖。
第十名制片公司与院线的分账风波
提高分账比例的事情历史上已经有多次,其中也有张伟平牵头,随后各大片方跟进的情况,但都没有这一次这么“剑拔弩张”,大概是院线认为2%的票房收入足以对其经济基础造成较大冲击。不用说的太多,制片发行和放映本来就是一家子,首先搞好内部团结再说其他的吧。
第九名中国制造走向高端领域
从国产数字电影摄影机kineraw到放映业的中国巨募,国产3D放映机,国产激光光源??中国制造正在渗透电影产业各个环节的高端技术领域。把中国制造作为大事,并不是自卖自夸。中国制造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用更低廉的价格完成高规格的制作和放映。省下来的钱一方面可以继续升级软硬件设备,另一方面可以让利于观众,因为仍然有大量观众依然对价格比较敏感,何况电影本来就是建立在技术上的艺术。
第八名《一九四二》与《桃姐》
“你比如说,就没法解释,我从第一部片子到现在,没赔过钱,每个都卖钱。”这是冯小刚曾经接受采访时说过的话。我们从来不怀疑冯导的艺术创造力和商业号召力,即使《一九四二》赔了钱,我们依旧相信,不是冯导的商业眼光出了问题,而是对他来说,或许最重要的已经不再是票房。中国电影需要掌握票房眼光的操盘高手,也需要艺术大师。有时候,艺术和商业可以很好的结合,而有时候,艺术追求和商业价值不得不分道扬镳,就这么简单。
《桃姐》的意义在于,没有任何噱头的文艺片也能创造好票房,在商业大片大行其道的年代,这算得上一个奇迹。当然刘德华自身具有的票房号召力功不可没,可是真正推动影片影片票房节节升高的是影片传递给人的感动,这种感动是厚重而隐忍的。也许《桃姐》这样发的电影终归只是少数派,电影票房的走高主要还是靠商业元素的支撑,但桃姐给我们的启示是,诚意十足的文艺片依然有生存空间,我想观众需要商业大片,也需要《桃姐》这样的文艺片。
第七名双张决裂、兄弟与黄金
8月23日、24日,张伟平接受采访确认与张艺谋分道扬镳,并且要求“艺谋给我个说法”,不仅让二张神话成为过去式,也拉开了另一场大戏帷幕,但张艺谋始终保持沉默,让这幕戏高潮迟迟不到。这段“兄弟情”的决裂透着很浓的八卦味道,但实质上预示着中国江湖式合作模式在中国电影圈的破产,哥们义气同舟共济必须得有合同契约。双张决裂导火线是什么?爱兄弟还是爱黄金?为真金还是为女人?这么多年谁绑架了谁又谁利用了谁??15年合作,11部电影,大奖拿到手软,20亿票房,张艺谋成为肩负国家荣誉的国师,张伟平从门外汉变成经验丰富的制片人、营销专家,这15年间的共进退,他们为对方失去什么?承受了什么?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第六名华谊兄弟的制片人中心制
其实一个公司仅靠导演团队的话风险很大,因为很少有导演会一直和某一个公司合作,也很难保证这个导演一直拍优秀电影。而如果靠自己的制片人为首的制作团队,绝对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质量与方向就靠谱多了。这就是华谊兄弟这些年来的成绩远远甩开了其他民营公司的最大的原因。华谊兄弟在很多方面创立了中国制片人中心制的方向、高度和行业标准。他们的制片方战略,明星都是棋子,把更多钱放到电影制作上,和好莱坞越来越接轨。因此除了冯小刚系列,还有《风声》、《狄仁杰》、《太极》、《全城热恋》等,代表作远远多于其他影视公司,尤其是《画皮Ⅱ》又为制片人中心制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从电影生产的角度来看,制片人中心制的确为中国电影产业开创了一种更加可控的市场前景。《画皮Ⅱ》的成功证明了制片人制度在中国的可行性和广阔的前景,证实了该方式更有生命力、更具市场把握、更有抗压能力,更适用于当前市场经济下的电影行业,并为中国电影带来更大的进步。
第五名中国资本迎娶好莱坞
9月4日,万达在洛杉矶宣布完成对全球第二大院线集团AMC娱乐控股公司总计26亿美金的收购,加上新投入运营的资金,总价大刀31亿美金。万达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虽然并购完成后万达并不会大张旗鼓的利用AMC推广中国影片,但这次并购第一次让中国电影从产业层面实现了大规模的国际资本运作。而近一月前的8月7日,美国卡梅隆-佩斯集团(简称CPG)中国总部在天津滨海高新区成立,是CPG在美国之外首个总部机构。与维塔、工业光魔起名的好莱坞第一梯队特效公司数字领域(Digital Domain)赤字已久,中国小马奔腾与印度Reliance Mediaworks以七三开控股的比例对其进行联合收购,开启了中国电影从生产工具层面切入电影行业顶尖的先例??此外,新闻集团购买博纳影业20%股份、传奇影业设立中国分部“传奇东方公司”、DMG与迪斯尼深度合作??2012年,对市场化、产业化仅十年的中国电影来说,好莱坞与中国电影携手,算是个好彩头。
第四名中美新政引发中国影业变局
2012年2月,中国与美方达成协议,同意在每年引进20部电影的基础上增加引进14部IMAX或3D电影。引进影片数量的增加确实给中国电影业带来了阵痛,一时间给许多电影人造成了困扰。有人把增加的进口片配额看成“狼、虎”,其实换个角度,它就是放进沙丁鱼池的那条鲶鱼,促进了国产电影的血液循环。电影是文化产品,与汽车工业不同,同等质量下,观众一定会优先选择更加有文化认同感的产品。抛弃护短的行为,让国产电影与世界先进电影文化进行碰撞和竞争,我们不怕一时打败仗,但我们一定能更快的成长。
第三名中国银幕数量突破13000块
终端的爆发式增长是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节节攀升的票房纪录背后,离不开影院剧增的给力支持。短短一年间,中国的银幕数量已从2011年的9200块增长到了13000块。其中3D银幕数量达到8500块,IMAX银幕数量从2010年的23块增至100块,中国巨幕DMAX8块,X_land 幕(万达4K)12块,POLYMAX 2块。银幕增长也不再倚重于一线城市,而已深入到二三线城市市场。未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影院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快速增长,3D和IMAX等高新放映形式的覆盖率也将不断提升。
第二名总票房169亿,全球第二的沉思
2012年,官方公布总票房数据为169个亿。其中,城市票房 164.83亿,同比上涨32.59%;城市观影人次4.61亿人次,同比上涨29.95%;平均票价35.75元,同比上涨2.04%;2012年的票房延续了近年来30%左右的高速年增长率,再次创下了新高。票房市场繁荣的背后同时有个问题值得深思:国产片80%亏损。
第一名《泰囧》、《少年派》的全民“封神”
一个贺岁档,无论怎样看口碑还是票房,状元与榜眼都是《泰囧》与《少年派》。《泰囧》的成功带来的启示很多,无论关于演员化学反应般的搭配,还是得天独厚的档期,或者三分钟一小笑五分钟一爆笑的质量,种种天时地利人和之外,最珍贵的一点是,透过泰,我们看到了观影市场的爆发力,泰战胜了好莱坞影片,战胜了国内的大投资影片,力拔票房头筹,说明电影观众在观影选择上正在日趋理性:是不是好莱坞不重要,是不是天价投资不重要,适合我,让我看着舒服才重要。或许泰可以成为一个风向标,给电影人以启示和信心!另一方面,《少年派》并非是华语电影团队的产物,而是东方式四位混搭着好莱坞电影工业先进力量的结合体,色香味俱全,包含人文情怀和技术美妙于一身的佳作。两片的导演徐铮、李安分外谦逊淡然,我们与其期待着中国旱地拔葱般的批量生产《泰囧》《少年派》,批量出现徐铮连,还不如踏踏实实把类型片拍好做扎实,把电影工业搞强,新的奇迹才会再度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