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北州第三高级中学 青海 海晏 812200)
【摘 要】针对在网络教学模式下,如何找回远端师生课堂的阵地。 笔者从课堂教学、课前预习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摸索出一套有利于在网络教学模式下采用的远端班教学策略,为新兴的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据可循的案例。
【关键词】网络教学;高中;语文
初带网班,我有一个最直接的感受:远端班的老师太孤独,远端班的学生更孤独——课堂是一个师生不断互动的过程,而坐在远端的学生成了课堂的旁观者,一节课都“观赏”着视频里的老师和学生的问答,自己有了想法却苦于没有老师提问,只在讲桌旁坐着一位“监视”着学生有没有认真观看视频的“放映员”。
相信有很多初带网班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课后,我找了班上许多同学交谈,他们也有同样的困惑——课堂不再是自己的舞台,别人成了主角,而自己成了看客。看着视频中的师生有问有答,我和学生多想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于是,在网络教学模式下,如何找回远端师生课堂的阵地,成了我思考的问题。
在与其他老师不断探讨,与学生反复试验的过程中,我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网络班教学策略,简单说来就是:一看二想三停四插五归纳。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辅导课时间做好释疑和拓展,终于让我的学生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课堂,也让我这个老师有了可以坚守的阵地。
一看,就是师生认真观看网络终端班的教师讲授知识点环节并及时做好笔记、批注;二想,就是针对终端教师提出的问题,远端班的学生认真思考该怎么回答,老师要想一想为什么要这么问,想想这个问题让本班学生回答,他们能阐述到什么程度;三停,就是在适时的时候我们可以调小终端视频的声音,让课堂回到自己的班级来。终端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会请多个学生来回答,有的远端教师在这一环节上就一味的让学生去听别人的回答,而忽视了本地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让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爱发言,不爱思考。我是这样做的,当老师提出问题后,我会让学生认真听听终端班的学生是如何回答的,听完一两位终端学生的发言后,我会减小音箱音量,然后让本班学生发言,并同别人的发言做比较,看谁思考更全面。这样就充分调动了本班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找到了课堂的归属感。一般来说,终端学生发言的时候,本班学生也可以有三四个同学发言,等到终端教师开始归纳并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时候,我们再进入网络教学模式。偶尔有时间上的不及时,我们也可以在辅导课上把录制好的视频调出来,将错过的环节重放一遍;四插,就是远端教师适时、及时插话。不同的学生,其能力素质也良莠不齐,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有“备学生”这一环节,终端班的老师备的是当地学生,有些问题上,我们远端的学生肯定不能理解甚至是完全摸不着头脑,有些知识点,终端教师讲得比较简单,因为他的学生能听懂。但我们的学生不一定能听懂,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远端教师的及时插话,确保本班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及时掌握相关知识;五归纳,是每一节课上完之后,远端教师有必要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归纳总结,以便于学生课下的学习。
自从我将本套教学策略用在所带的高一网络班后,有不少同学给我反映他们开始适应了网络教学的模式,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课堂,也有了一些自己学习的方法;我也渐渐找到了自己的归属——课堂,并不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学生的,教师只需要做好引导工作。学生才是课堂信息的接收者,而教师仅仅是传递信息的一个渠道。
在网络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不像传统教育那样及时传递信息并反馈,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三个认真:第一,认真做好课前预习,能在课外吸收的知识一定要提前学好,不能在课前搞懂的知识点,做好勾画,那么在网络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听课就有了重点——充分拓展简单易懂的知识,重点分析预习中难懂的、不懂得知识;第二,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因为在网络授课过程中,远端班的学生缺少问答环节的信息反馈,没懂的问题也没办法当堂向老师提问,做好笔记既是为了方便课下的学习,也是为了在辅导课的时候向老师提问;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十分重视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必须及时做好批注,便于课后的拓展延伸和复习;第三,认真做好课后的复习。我要求学生每上完一课时后,一定要将本课时的内容再归纳一遍,一方面加深印象,巩固积累;一方面将还未搞懂的问题整理出来,在辅导课的时候向老师提问。这样一来,学习就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我成了释疑的工具。 学生的学习模式可以概括为:学——问——学。老师还没讲的问题,学生先自己学一遍,不懂得地方在第二天的网络授课中去寻求答案——这是一问,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有了目的性,听起课来也就事半功倍;在网络课堂上还没听懂的地方,利用课下的时间或者辅导课时间,向老师或其它同学提问以求解答,充分利用课间和辅导课时间,不让时间从指缝中白白溜走——这是“问”的第二方面;在问的过程中也就做到了第二次的学习——带着问题再次学习。
这样一来,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不懂的地方一定得自己想办法学懂,老师不会把同样的课程再讲一遍——这是重复劳动;学懂了的同学不会停下来等你——这是浪费时间。没有其它的办法,学生只好从预习环节开始,踏实的走好每一步,才能保证自己不在学习中被“淘汰”。作为老师,我必须得观察每一个学生,确保他跟得上多数学生的步伐,在学习方法上不断的给予他们指导。
半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学习习惯越来越好,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不再时高时低。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不少的学生在预习这一环节上出现了困惑,他们开始放松对新课的预习。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学生的预习方法,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预习就是将课文提前学一遍。现代文就按照二教上的讲解学一遍,甚至有的同学直接将二教看一遍就当作预习了;文言文的预习,学生就按照工具书上的翻译直接将文本翻译一遍就行了,第二天的课堂上基本上能回答老师的翻译提问。这样一来,学生虽然提前解决了教师的大部分提问,可是这些是他们思考的结论呢,还是死记硬背下的答案?
【摘 要】针对在网络教学模式下,如何找回远端师生课堂的阵地。 笔者从课堂教学、课前预习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摸索出一套有利于在网络教学模式下采用的远端班教学策略,为新兴的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据可循的案例。
【关键词】网络教学;高中;语文
初带网班,我有一个最直接的感受:远端班的老师太孤独,远端班的学生更孤独——课堂是一个师生不断互动的过程,而坐在远端的学生成了课堂的旁观者,一节课都“观赏”着视频里的老师和学生的问答,自己有了想法却苦于没有老师提问,只在讲桌旁坐着一位“监视”着学生有没有认真观看视频的“放映员”。
相信有很多初带网班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课后,我找了班上许多同学交谈,他们也有同样的困惑——课堂不再是自己的舞台,别人成了主角,而自己成了看客。看着视频中的师生有问有答,我和学生多想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于是,在网络教学模式下,如何找回远端师生课堂的阵地,成了我思考的问题。
在与其他老师不断探讨,与学生反复试验的过程中,我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网络班教学策略,简单说来就是:一看二想三停四插五归纳。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辅导课时间做好释疑和拓展,终于让我的学生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课堂,也让我这个老师有了可以坚守的阵地。
一看,就是师生认真观看网络终端班的教师讲授知识点环节并及时做好笔记、批注;二想,就是针对终端教师提出的问题,远端班的学生认真思考该怎么回答,老师要想一想为什么要这么问,想想这个问题让本班学生回答,他们能阐述到什么程度;三停,就是在适时的时候我们可以调小终端视频的声音,让课堂回到自己的班级来。终端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会请多个学生来回答,有的远端教师在这一环节上就一味的让学生去听别人的回答,而忽视了本地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让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爱发言,不爱思考。我是这样做的,当老师提出问题后,我会让学生认真听听终端班的学生是如何回答的,听完一两位终端学生的发言后,我会减小音箱音量,然后让本班学生发言,并同别人的发言做比较,看谁思考更全面。这样就充分调动了本班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找到了课堂的归属感。一般来说,终端学生发言的时候,本班学生也可以有三四个同学发言,等到终端教师开始归纳并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时候,我们再进入网络教学模式。偶尔有时间上的不及时,我们也可以在辅导课上把录制好的视频调出来,将错过的环节重放一遍;四插,就是远端教师适时、及时插话。不同的学生,其能力素质也良莠不齐,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有“备学生”这一环节,终端班的老师备的是当地学生,有些问题上,我们远端的学生肯定不能理解甚至是完全摸不着头脑,有些知识点,终端教师讲得比较简单,因为他的学生能听懂。但我们的学生不一定能听懂,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远端教师的及时插话,确保本班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及时掌握相关知识;五归纳,是每一节课上完之后,远端教师有必要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归纳总结,以便于学生课下的学习。
自从我将本套教学策略用在所带的高一网络班后,有不少同学给我反映他们开始适应了网络教学的模式,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课堂,也有了一些自己学习的方法;我也渐渐找到了自己的归属——课堂,并不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学生的,教师只需要做好引导工作。学生才是课堂信息的接收者,而教师仅仅是传递信息的一个渠道。
在网络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不像传统教育那样及时传递信息并反馈,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三个认真:第一,认真做好课前预习,能在课外吸收的知识一定要提前学好,不能在课前搞懂的知识点,做好勾画,那么在网络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听课就有了重点——充分拓展简单易懂的知识,重点分析预习中难懂的、不懂得知识;第二,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因为在网络授课过程中,远端班的学生缺少问答环节的信息反馈,没懂的问题也没办法当堂向老师提问,做好笔记既是为了方便课下的学习,也是为了在辅导课的时候向老师提问;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十分重视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必须及时做好批注,便于课后的拓展延伸和复习;第三,认真做好课后的复习。我要求学生每上完一课时后,一定要将本课时的内容再归纳一遍,一方面加深印象,巩固积累;一方面将还未搞懂的问题整理出来,在辅导课的时候向老师提问。这样一来,学习就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我成了释疑的工具。 学生的学习模式可以概括为:学——问——学。老师还没讲的问题,学生先自己学一遍,不懂得地方在第二天的网络授课中去寻求答案——这是一问,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有了目的性,听起课来也就事半功倍;在网络课堂上还没听懂的地方,利用课下的时间或者辅导课时间,向老师或其它同学提问以求解答,充分利用课间和辅导课时间,不让时间从指缝中白白溜走——这是“问”的第二方面;在问的过程中也就做到了第二次的学习——带着问题再次学习。
这样一来,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不懂的地方一定得自己想办法学懂,老师不会把同样的课程再讲一遍——这是重复劳动;学懂了的同学不会停下来等你——这是浪费时间。没有其它的办法,学生只好从预习环节开始,踏实的走好每一步,才能保证自己不在学习中被“淘汰”。作为老师,我必须得观察每一个学生,确保他跟得上多数学生的步伐,在学习方法上不断的给予他们指导。
半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学习习惯越来越好,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不再时高时低。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不少的学生在预习这一环节上出现了困惑,他们开始放松对新课的预习。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学生的预习方法,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预习就是将课文提前学一遍。现代文就按照二教上的讲解学一遍,甚至有的同学直接将二教看一遍就当作预习了;文言文的预习,学生就按照工具书上的翻译直接将文本翻译一遍就行了,第二天的课堂上基本上能回答老师的翻译提问。这样一来,学生虽然提前解决了教师的大部分提问,可是这些是他们思考的结论呢,还是死记硬背下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