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广大教师和教学专业人员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更新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办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质量已逐渐成为教师们关注的主要课题,改善课堂教学质量主要在于教师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素材进行有效的开发。素材的有效开发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不需要将教材提供的素材当作金科玉律,也不需要脱离教材所提供的素材而进行自己开发,教师应该在对教材吃透的基础上对教材素材进行开发和利用。下面主要介绍几种小学数学素材有效开发的方法。
一、设计问题情景,加强课程素材与学生知识储备的结合
其实,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具备的知识储备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素材。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将课程素材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课程知识。
1、根据学生生活经验设计问题情境。
例如,在二年级“方向和路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标志建筑物?在你家来学校的方向,**医院是在学校的哪个方向?”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们结合其生活经验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将会谈到:从我家到学校要经过图书馆,医院在学校的右下方;从我家到学校要经过商场,医院在学校的左边……。学生挖掘出其生活中的经验,对“方向和路线”进行粗浅的认识,从而为科学地掌握“方向和路线”的知识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性素材。在这之后,教师再对“方向和路线”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2、根据学生周围环境设计问题情境。
又比如,在二年级“测量”的教学中,在上课之前,教师会让学生用尺子先量一下自己周边的东西:“您们桌上的课本长多少?宽多少?您们的课桌有多高、多长、多宽?”,学生充满兴致地去实践、去测量,在量后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这之后,教师再对课程中的测量方法等测量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
总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让教材素材充分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问题情境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唤醒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问题中寻找知识、寻找真理,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如此一来,教材中主题素材就不是单一的材料,而是学生生活经历、实践应用中的启发点,引导线。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引导出一连串学生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学习,在生活经验中获取知识、相信知识,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二、变“静”为“动”,活跃教材主题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其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往往是静态的,而对小学生来说,素材的动态性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应该深入小学生数学教材,充分探究教材静态素材中所蕴含的动态因素,将“静”变“动”。通过“动”态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投入度,以致促进他们学习效率的提升。
1、角色扮演。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多媒体或者游戏表演等方式使教材素材主题图动态化,从而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增加他们的数学体验,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二年级《混合运算》中的“小熊购物”。教师可以模拟主题中的内容,让学生身(二)观察比较
如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看一看”。
(1)问题情境:请你猜猜老师、笑笑和淘气能观察到讲台的哪一面?
(2)学生示范观察:请几名学生上讲台扮演图中的角色,观察讲台,说一说、指一指自己所在位置看到讲台的哪几面,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观察的角度,说说你第二次观察到的和第一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
(3)各小组观察讲台,并记录自己看到讲台的哪些面。你们看到的怎么不一样呢?当老师提出疑问时,学生会说出:他们站的位置不一样。
(4)组织学生调换小组位置观察讲台,记录自己看到讲台的哪些面,比较第二次看到的和第一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经历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讲台,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老师愿意花时间给学生直观的观察,这种效果是用生动的课件和教师精彩的讲授也无法达到的。
3、操作感悟。
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第1课“摸球游戏”。
为了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某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我特意设计了“摸球游戏”的情境,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孩子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探究,大胆地猜测、推理。具体设计如下:
师:袋子里有9个红球,1个绿球,猜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生1:一定会摸到红球。
生2:可能会摸到红球,也可能会摸到绿球。
师:想知道自己猜得对吗?下面我们一起摸球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师出示游戏规则:组长负责摸球20次,组员负责记录每次摸球结果。
学生在“摸一摸”这个实际操作过程,通过观察、整理记录的数据,刚开始以为“一定会摸到红球”的孩子也会归纳出:虽然红球多,绿球少,但也有可能摸到绿球,只是摸到红球的的可能性比绿球大,这就是小孩子的思维。课堂来到这里,重难点也解决了。孩子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从动手操作到语言叙述,就是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孩子可以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
因此,将静态的素材变为动态的教学元素,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三个方面的好处:第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变静为动,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好感,从而促发他们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第二,有利于将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现象,让学生易发掌握知识的要点和关键点。第三,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通过由静至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付之于实践行动。
三、素材中留足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存在许多阅读类的素材,阅读图物就成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经常性活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让每个学生自主去读图,让他们彼此对自身的理解合作和交流,让他们自己选择解题方法,用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数学知识,比较各种解题方法的优劣。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素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正是由于有诸多的体会与思索,才使我们教师有理由、有信心对教学素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也期望我们的工作从现在的浅表走向深层,使其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效益。
一、设计问题情景,加强课程素材与学生知识储备的结合
其实,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具备的知识储备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素材。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将课程素材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课程知识。
1、根据学生生活经验设计问题情境。
例如,在二年级“方向和路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标志建筑物?在你家来学校的方向,**医院是在学校的哪个方向?”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们结合其生活经验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将会谈到:从我家到学校要经过图书馆,医院在学校的右下方;从我家到学校要经过商场,医院在学校的左边……。学生挖掘出其生活中的经验,对“方向和路线”进行粗浅的认识,从而为科学地掌握“方向和路线”的知识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性素材。在这之后,教师再对“方向和路线”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2、根据学生周围环境设计问题情境。
又比如,在二年级“测量”的教学中,在上课之前,教师会让学生用尺子先量一下自己周边的东西:“您们桌上的课本长多少?宽多少?您们的课桌有多高、多长、多宽?”,学生充满兴致地去实践、去测量,在量后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这之后,教师再对课程中的测量方法等测量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
总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让教材素材充分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问题情境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唤醒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问题中寻找知识、寻找真理,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如此一来,教材中主题素材就不是单一的材料,而是学生生活经历、实践应用中的启发点,引导线。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引导出一连串学生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学习,在生活经验中获取知识、相信知识,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二、变“静”为“动”,活跃教材主题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其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往往是静态的,而对小学生来说,素材的动态性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应该深入小学生数学教材,充分探究教材静态素材中所蕴含的动态因素,将“静”变“动”。通过“动”态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投入度,以致促进他们学习效率的提升。
1、角色扮演。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多媒体或者游戏表演等方式使教材素材主题图动态化,从而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增加他们的数学体验,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二年级《混合运算》中的“小熊购物”。教师可以模拟主题中的内容,让学生身(二)观察比较
如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看一看”。
(1)问题情境:请你猜猜老师、笑笑和淘气能观察到讲台的哪一面?
(2)学生示范观察:请几名学生上讲台扮演图中的角色,观察讲台,说一说、指一指自己所在位置看到讲台的哪几面,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观察的角度,说说你第二次观察到的和第一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
(3)各小组观察讲台,并记录自己看到讲台的哪些面。你们看到的怎么不一样呢?当老师提出疑问时,学生会说出:他们站的位置不一样。
(4)组织学生调换小组位置观察讲台,记录自己看到讲台的哪些面,比较第二次看到的和第一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经历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讲台,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老师愿意花时间给学生直观的观察,这种效果是用生动的课件和教师精彩的讲授也无法达到的。
3、操作感悟。
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第1课“摸球游戏”。
为了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某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我特意设计了“摸球游戏”的情境,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孩子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探究,大胆地猜测、推理。具体设计如下:
师:袋子里有9个红球,1个绿球,猜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生1:一定会摸到红球。
生2:可能会摸到红球,也可能会摸到绿球。
师:想知道自己猜得对吗?下面我们一起摸球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师出示游戏规则:组长负责摸球20次,组员负责记录每次摸球结果。
学生在“摸一摸”这个实际操作过程,通过观察、整理记录的数据,刚开始以为“一定会摸到红球”的孩子也会归纳出:虽然红球多,绿球少,但也有可能摸到绿球,只是摸到红球的的可能性比绿球大,这就是小孩子的思维。课堂来到这里,重难点也解决了。孩子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从动手操作到语言叙述,就是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孩子可以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
因此,将静态的素材变为动态的教学元素,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三个方面的好处:第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变静为动,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好感,从而促发他们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第二,有利于将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现象,让学生易发掌握知识的要点和关键点。第三,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通过由静至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付之于实践行动。
三、素材中留足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存在许多阅读类的素材,阅读图物就成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经常性活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让每个学生自主去读图,让他们彼此对自身的理解合作和交流,让他们自己选择解题方法,用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数学知识,比较各种解题方法的优劣。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素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正是由于有诸多的体会与思索,才使我们教师有理由、有信心对教学素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也期望我们的工作从现在的浅表走向深层,使其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