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安,这座城市与山有着不解之缘。它的百年影像离不开泰山的风貌变迁。
泰山,走过了千古锋芒、风光无两的传奇岁月,可当我们拂却历史的风尘,回望百年前的泰山,却是如此一幅画面——红门盘道上的路是那般坎坷难行,十八盘的天阶还没有这般簇拥,历经沧桑的古建筑残落不堪,传统与现代、名山与信仰、文化与宗教民俗,还未结合得如此深入人心。
29年前,世界首个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桂冠花落泰山,“国山”地位日益叫响,泰山成为齐鲁大地最负盛名的自然景观、文化圣地。透过一张张记载着泰安、泰山斑驳岁月的照片,古老而又苍凉的泰山、陡峭的登山路、经石峪、孔子登临处、老城的街道……我们终于见到了那些祖祖辈辈魂牵梦萦的老泰山。
永不落幕的泰山刻石
郭沫若在《读随园诗话札记》中曾言:“泰山应该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闻名中外的泰山被称为“五岳独尊”,其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而泰山历史文化的来源便是被誉为“泰山文化瑰宝”的泰山石刻。
中国古代留存下来的石刻极少,除陕西石鼓文为春秋战国石刻文字遗存外,泰山上的“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可称得上是中国石刻的鼻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源头。
历经2200多年的沧桑磨难,经过三次失而复得留存下来的“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10字秦泰山刻石,为秦丞相、中国小篆的创始人李斯撰书,今置于岱庙院内,是山东最古老的碑刻,也成就了泰山石刻无与伦比的历史地位,泰山碑刻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书法史,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2007年12月16日,泰山更是荣获了“中国书法名山”的美誉。
“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这是郭沫若1961年来游泰山察看了经石峪《金刚经》后所撰写。这些石刻经千年流水剥蚀、雨雪覆盖仍风韵宛然。在百年前的老照片中,那些为之倾倒的人用古老的方式将其传拓、记录、传播,使之成为永不落幕的文化传承。
承古开今的苍茫古建
偌大的泰山顶,仿佛一座历史的迷宫,有千年古建玉皇顶巍峨耸立,汉武帝无字碑立于庭前,探海石雄歭天东,碧霞祠默默无声……碧霞祠宋代古建筑群,是道教碧霞元君的祖庭,碧霞元君便是我们常说的“泰山奶奶”。这里承载了祖祖辈辈的希冀,时间的流淌变得异常缓慢,有求于其的芸芸众生便不顾登山的艰辛,每每来此顶礼膜拜。玉皇庙前的古登封台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设坛祭天之处,虽只有百年光阴,但细细品味老照片,仍令人感叹时代之变迁和未来的无法预知。在玉皇顶的大门下,神秘的无字碑依然神秘,成为泰山之上的无解之谜。
十八盘尽头的南天门,是登顶泰山的门户。由下仰视,犹如天上宫阙。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就是在岱顶筑坛祭天,以期实现天人沟通,祈求国泰民安。天意通过天梯,抵达人间,岱庙便成了人间的希冀。
古建筑,是老照片永远的主角,可断代,也可怀古。悠悠千古岁月,为泰山留下了大量建筑古迹,透过百年前的旧影,我们虽无法追溯更远的从前,却分明触摸到那真实的历史。
喧静交替中的老城风光
挑山工、坐滑竿上山的“富人”、拓印泰山石刻的手艺人,还有那一群群相互搀扶登山的身影,泰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从未随时间流逝有所削减。
百年中的泰山,也曾因特定历史时代而备显落寞。1929年,岱庙文物遭严重破坏,被辟为了市场和公园,而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泰安石刻、庙宇、古迹、风景等也遭到损坏,通往泰山脚下的铁路常常不通,以附近为根据地的土匪猖獗,跟从前相比登山者大减。
废墟与尘埃埋没不了曾经的故事,高楼大厦取代不了过去美好的时光。当泰山上钟声响起,泰安老火车站汽笛声与之呼应,站前街人头攒动,百年财源街熙熙攘攘,人们穿过错综的小巷,蒿里山映射斜阳,寂静安详。
百年前,老城小,小得人们走路,一天里徒步就能转个来回。如今,城市大,大得老照片里一条老街巷,风霜雨雪,寒来暑往总是看也看不够。老城老,老得连最老的老人也说不清一些故事的缘由,唯有令人在老照片中回想。
它们辉煌一时,是历代皇帝举办封禅大典的见证;它们也曾遭遇破坏,是世事无常、岁月无情的故事。百年前,这里是时代变更的缺口,百年后,这里是人们回望过去、遥寄未来的精神圣地。
砖瓦如故友,残梁是知音。老照片是穿越时空的长者,带你走近镌刻在石头上的碑文与历史对话,而不受俗世干扰;带你穿过薄薄的照片领略曾经的泰山云海和苍茫山景。人,赖城市而活;城市,倚雄山而立;雄山,受万人敬仰。在黑白分明的老照片中,我们分明看到了那百年前的金色穹顶和五色云彩。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泰山,走过了千古锋芒、风光无两的传奇岁月,可当我们拂却历史的风尘,回望百年前的泰山,却是如此一幅画面——红门盘道上的路是那般坎坷难行,十八盘的天阶还没有这般簇拥,历经沧桑的古建筑残落不堪,传统与现代、名山与信仰、文化与宗教民俗,还未结合得如此深入人心。
29年前,世界首个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桂冠花落泰山,“国山”地位日益叫响,泰山成为齐鲁大地最负盛名的自然景观、文化圣地。透过一张张记载着泰安、泰山斑驳岁月的照片,古老而又苍凉的泰山、陡峭的登山路、经石峪、孔子登临处、老城的街道……我们终于见到了那些祖祖辈辈魂牵梦萦的老泰山。
永不落幕的泰山刻石
郭沫若在《读随园诗话札记》中曾言:“泰山应该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闻名中外的泰山被称为“五岳独尊”,其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而泰山历史文化的来源便是被誉为“泰山文化瑰宝”的泰山石刻。
中国古代留存下来的石刻极少,除陕西石鼓文为春秋战国石刻文字遗存外,泰山上的“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可称得上是中国石刻的鼻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源头。
历经2200多年的沧桑磨难,经过三次失而复得留存下来的“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10字秦泰山刻石,为秦丞相、中国小篆的创始人李斯撰书,今置于岱庙院内,是山东最古老的碑刻,也成就了泰山石刻无与伦比的历史地位,泰山碑刻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书法史,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2007年12月16日,泰山更是荣获了“中国书法名山”的美誉。
“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这是郭沫若1961年来游泰山察看了经石峪《金刚经》后所撰写。这些石刻经千年流水剥蚀、雨雪覆盖仍风韵宛然。在百年前的老照片中,那些为之倾倒的人用古老的方式将其传拓、记录、传播,使之成为永不落幕的文化传承。
承古开今的苍茫古建
偌大的泰山顶,仿佛一座历史的迷宫,有千年古建玉皇顶巍峨耸立,汉武帝无字碑立于庭前,探海石雄歭天东,碧霞祠默默无声……碧霞祠宋代古建筑群,是道教碧霞元君的祖庭,碧霞元君便是我们常说的“泰山奶奶”。这里承载了祖祖辈辈的希冀,时间的流淌变得异常缓慢,有求于其的芸芸众生便不顾登山的艰辛,每每来此顶礼膜拜。玉皇庙前的古登封台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设坛祭天之处,虽只有百年光阴,但细细品味老照片,仍令人感叹时代之变迁和未来的无法预知。在玉皇顶的大门下,神秘的无字碑依然神秘,成为泰山之上的无解之谜。
十八盘尽头的南天门,是登顶泰山的门户。由下仰视,犹如天上宫阙。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就是在岱顶筑坛祭天,以期实现天人沟通,祈求国泰民安。天意通过天梯,抵达人间,岱庙便成了人间的希冀。
古建筑,是老照片永远的主角,可断代,也可怀古。悠悠千古岁月,为泰山留下了大量建筑古迹,透过百年前的旧影,我们虽无法追溯更远的从前,却分明触摸到那真实的历史。
喧静交替中的老城风光
挑山工、坐滑竿上山的“富人”、拓印泰山石刻的手艺人,还有那一群群相互搀扶登山的身影,泰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从未随时间流逝有所削减。
百年中的泰山,也曾因特定历史时代而备显落寞。1929年,岱庙文物遭严重破坏,被辟为了市场和公园,而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泰安石刻、庙宇、古迹、风景等也遭到损坏,通往泰山脚下的铁路常常不通,以附近为根据地的土匪猖獗,跟从前相比登山者大减。
废墟与尘埃埋没不了曾经的故事,高楼大厦取代不了过去美好的时光。当泰山上钟声响起,泰安老火车站汽笛声与之呼应,站前街人头攒动,百年财源街熙熙攘攘,人们穿过错综的小巷,蒿里山映射斜阳,寂静安详。
百年前,老城小,小得人们走路,一天里徒步就能转个来回。如今,城市大,大得老照片里一条老街巷,风霜雨雪,寒来暑往总是看也看不够。老城老,老得连最老的老人也说不清一些故事的缘由,唯有令人在老照片中回想。
它们辉煌一时,是历代皇帝举办封禅大典的见证;它们也曾遭遇破坏,是世事无常、岁月无情的故事。百年前,这里是时代变更的缺口,百年后,这里是人们回望过去、遥寄未来的精神圣地。
砖瓦如故友,残梁是知音。老照片是穿越时空的长者,带你走近镌刻在石头上的碑文与历史对话,而不受俗世干扰;带你穿过薄薄的照片领略曾经的泰山云海和苍茫山景。人,赖城市而活;城市,倚雄山而立;雄山,受万人敬仰。在黑白分明的老照片中,我们分明看到了那百年前的金色穹顶和五色云彩。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