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技术人才、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而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者,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文章以燕京理工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之一的教师暑期实践锻炼为例,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民办高校;转型;教师培养
转型发展是民办高校的重大发展契机,转型发展也是服务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燕京理工学院在转型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接下来,笔者浅谈学院在教师暑期实践锻炼方面几点做法,以期能够为其他同类院校提供些许经验和借鉴,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院校的转型发展。
一、主要做法
1.1 教师暑期实践锻炼的设计理念
1.1.1优化教师能力素质结构
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入校前多为应届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且成长环境较为单一,在知识积累与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会随着教龄的增长不断得到提升,但对于实践能力及企业、行业一线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等缺乏获取途径。暑期实践锻炼可以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通过在行业、企业的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升自身的素质,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1.1.2调整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三对接”
企业实践锻炼期间,教师们能够了解企业行业现状与发展方向及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为学校在专业设置调整提供参考依據,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熟悉企业生产工作流程及企业岗位所需能力素质,为学校课程内容调整提供依据,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熟悉企业生产过程,提升教师实践经验及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1.1.3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参加暑期实践锻炼的教师作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实践教师利用自身的理论知识、研究能力等方面优势,为企业提供研发、工艺改进、项目开发、方案设计与完善、培训等各方面的服务,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2 教师暑期实践锻炼的主要举措
1.2.1教师选派
一方面,根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综合考虑教师的专业、职称、工作经历、工作表现等各方面条件,结合教师本人意愿,有计划的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分批参加实践锻炼;另一方面,教师实践的企业、岗位要与本专业对应,且需结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需求及教师成长特点,明确实践的目的、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预期的实践成果等;第三,本着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同时要满足实践企业代表行业先进水平,且与学院专业对口;有专门的职工培训机构或人力资源部门,校企合作基础良好;能够提供青年教师实践锻炼所需的岗位和指导老师;能够选派一定数量的企业家、高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才定期到学校交流或兼职任教等几方面条件。
1.2.2组织实践
其一,利用在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对当地的人才需求情况,企业对各专业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情况,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表现情况等进行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报告将作为调整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参考依据,有助于“三对接”的实现;其二,与企业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产品研发、工艺改进、项目开发、方案设计与完善、培训等工作,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服务地方企业;其三,根据实践经历,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案例。把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逐步实现课程教学案例全覆盖。
1.2.3总结考核
对暑期实践的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并以总结交流会的形式,与教师们进行交流分享。对二级教学单位及实践教师设置专项考核,对实践锻炼中的优秀个人和先进集体进行表彰,相应实践成果进行推广。
1.3 教师暑期实践锻炼的保障条件
1.3.1组织保障
成立院、校两级领导及工作小组。检查慰问小组赴各实践企业,慰问实践教师,与实践企业就人才需求、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岗位对接、学生就业等方面深入探讨,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互利共赢。
1.3.2政策保障
一方面,把暑期实践锻炼作为对教师个人及所在单位的重要考核指标;另一方面,把暑期实践锻炼经历作为教师在评优评先、岗位晋升、“双师型”教师认定等方面的优先条件。
1.3.3经费保障
学校划拨专项经费,为实践教师的补助、检查慰问、评优奖励等方面提供经费保障。
二、实践效果
首先,有效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暑期实践锻炼,促进大部分青年教师提升实践能力,优化能力素质结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也可以得到进一步优化。
其次,优化了专业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以教师暑期实践锻炼成果为依据,根据产业需求和职业标准对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通过教学案例、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优化教学手段。为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做好保障。
第三,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通过教师对企业在课题研究、产品研发、项目开发、方案设计、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以学校人才优势服务于地方企业,深化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结语
教师暑期实践锻炼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抓手之一,以实践促转型。通过实践锻炼,教师切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但由于实践时间短,工作责任大,对基层工作的了解和把握上可能存在一定差距。为提高教师实践锻炼的有效性,学校与企业可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战略关系,进一步拓展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教师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建立年轻教师下基层历练、施展才华的实践锻炼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刘爽.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01):46-47.
[2]滕政胜.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5):58-59.
[3]冯楠,梁梦真.吉林省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09):161-162+168.
关键词:民办高校;转型;教师培养
转型发展是民办高校的重大发展契机,转型发展也是服务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燕京理工学院在转型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接下来,笔者浅谈学院在教师暑期实践锻炼方面几点做法,以期能够为其他同类院校提供些许经验和借鉴,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院校的转型发展。
一、主要做法
1.1 教师暑期实践锻炼的设计理念
1.1.1优化教师能力素质结构
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入校前多为应届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且成长环境较为单一,在知识积累与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会随着教龄的增长不断得到提升,但对于实践能力及企业、行业一线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等缺乏获取途径。暑期实践锻炼可以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通过在行业、企业的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升自身的素质,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1.1.2调整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三对接”
企业实践锻炼期间,教师们能够了解企业行业现状与发展方向及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为学校在专业设置调整提供参考依據,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熟悉企业生产工作流程及企业岗位所需能力素质,为学校课程内容调整提供依据,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熟悉企业生产过程,提升教师实践经验及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1.1.3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参加暑期实践锻炼的教师作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实践教师利用自身的理论知识、研究能力等方面优势,为企业提供研发、工艺改进、项目开发、方案设计与完善、培训等各方面的服务,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2 教师暑期实践锻炼的主要举措
1.2.1教师选派
一方面,根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综合考虑教师的专业、职称、工作经历、工作表现等各方面条件,结合教师本人意愿,有计划的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分批参加实践锻炼;另一方面,教师实践的企业、岗位要与本专业对应,且需结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需求及教师成长特点,明确实践的目的、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预期的实践成果等;第三,本着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同时要满足实践企业代表行业先进水平,且与学院专业对口;有专门的职工培训机构或人力资源部门,校企合作基础良好;能够提供青年教师实践锻炼所需的岗位和指导老师;能够选派一定数量的企业家、高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才定期到学校交流或兼职任教等几方面条件。
1.2.2组织实践
其一,利用在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对当地的人才需求情况,企业对各专业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情况,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表现情况等进行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报告将作为调整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参考依据,有助于“三对接”的实现;其二,与企业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产品研发、工艺改进、项目开发、方案设计与完善、培训等工作,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服务地方企业;其三,根据实践经历,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案例。把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逐步实现课程教学案例全覆盖。
1.2.3总结考核
对暑期实践的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并以总结交流会的形式,与教师们进行交流分享。对二级教学单位及实践教师设置专项考核,对实践锻炼中的优秀个人和先进集体进行表彰,相应实践成果进行推广。
1.3 教师暑期实践锻炼的保障条件
1.3.1组织保障
成立院、校两级领导及工作小组。检查慰问小组赴各实践企业,慰问实践教师,与实践企业就人才需求、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岗位对接、学生就业等方面深入探讨,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互利共赢。
1.3.2政策保障
一方面,把暑期实践锻炼作为对教师个人及所在单位的重要考核指标;另一方面,把暑期实践锻炼经历作为教师在评优评先、岗位晋升、“双师型”教师认定等方面的优先条件。
1.3.3经费保障
学校划拨专项经费,为实践教师的补助、检查慰问、评优奖励等方面提供经费保障。
二、实践效果
首先,有效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暑期实践锻炼,促进大部分青年教师提升实践能力,优化能力素质结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也可以得到进一步优化。
其次,优化了专业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以教师暑期实践锻炼成果为依据,根据产业需求和职业标准对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通过教学案例、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优化教学手段。为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做好保障。
第三,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通过教师对企业在课题研究、产品研发、项目开发、方案设计、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以学校人才优势服务于地方企业,深化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结语
教师暑期实践锻炼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抓手之一,以实践促转型。通过实践锻炼,教师切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但由于实践时间短,工作责任大,对基层工作的了解和把握上可能存在一定差距。为提高教师实践锻炼的有效性,学校与企业可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战略关系,进一步拓展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教师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建立年轻教师下基层历练、施展才华的实践锻炼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刘爽.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01):46-47.
[2]滕政胜.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5):58-59.
[3]冯楠,梁梦真.吉林省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09):161-16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