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危机来临时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业遭遇质量危机、信任危机……这里面最大的危机并非是被危机消灭,而是在过度的反应当中断送自己的未来。
  我们看危机两个字,先是“危”,后是“机”,危险之后就是机会,机会就在危险中,那么企业如何去把握这些危机中的机会?
  
  思考“危机过后”更有意义
  
  在整个行业危机形成和发展过程当中,即便企业本身不是危机的制造者,但也一定会受到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可能会因此降低,但是如何在危机中继续发展?所以思考危机之后比仅仅思考度过危机更有意义。
  实际上,中国大有机会,不要让危机影响到信心。之前的三聚氰胺引爆奶品行业危机,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度直线下降,企业也面临着信誉、销量等多个方面的挑战,然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中国的乳品品牌,比如三元、光明等,都抓住了这次来之不易的“危机”,进行品牌的宣传、推广以及活动支持、终端促销,最终在行业危机的时候实现了自身销量的持平以及增长,也为之后的品牌信誉度建立打下良好基础。
  事实上,危机过后通常表现最佳的是那些在行业低迷时期进行品牌投资的企业。因为这些在低迷时期保持对品牌进行投资的企业,在大品牌企业面临“衰退”的时候,它们会把握机会,以更强大的面貌出现。行业洗牌是一定会发生的,因为一些危机事件的兴起让整个行业的资源以及品牌都重新分配,优势的资源会流向那些有想法、有远见的企业,为企业提供巨大的战略发展机会。
  这也意味着,任何一次行业危机的发生都是打造品牌的最好时期,但机会永远属于选择了正确营销策略的企业。危机不会堵死打造品牌的路径,消费低迷也不可能阻止新品牌崛起的步伐;只要消费存在,品牌打造的机会就存在;根据市场变化,选择正确的营销策略,适时地进行品牌打造才能够帮助企业度过危机,转危为安。
  
  市场仍有活力
  
  在行业危机中,最直接的表现即为企业销量下降,产品认可度变低,因此,企业会更加重视销售,通过改善现金流来使自己的企业“安全过冬”。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访问企业的重点工作,结果显示,“销售促进”排在了第一位,因为企业面临危机时的“本能思维”,“品牌建设”被放到了第二位。这是一个误区,因为仅仅度过危机又或者是在危机中发力都是非常短线的,积极的面对整个行业危机远比消极的防御更重要。消极的防御也许不能支撑你走到危机结束的那一刻。
  在行业危机的同时,市场也会传出非常积极的信号,例如由“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引发的汽车行业“严冬期”时,消费者的购车比例仍然上升了10%,这就说明了消费仍然存在,需求仍然是旺盛的。根据一项调查显示,85%的消费者还是保持了原来的消费预期,真正受到影响只有15%(即那些真正购买到不合格产品的消费者)。这样一个数据更加表明,市场的需求仍然是旺盛的。
  我们把各行各业分成三个梯队,一个是在行业危机当中继续保持旺盛增长的,像家庭日常用品、日常餐饮等,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消费者在增加支出;一个是在危机当中保持稳定的,像通讯、耐用消费品、化妆品都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真的在危机当中会受到一些影响的,是一些奢侈品的开支,非必要消费需求有所抑制。
  企业最担心的,往往也是一旦行业危机发生,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誉度以及依赖程度会大幅度降低,然而事实却是,在行业危机发生时,消费者依然有强烈的品牌意识。我们有一个消费者固定样组,访问消费者的消费态度,就是看他在危机当中生活态度变了没有,很有意思,消费者说“我仍然要购买众所周知的品牌”。什么是众所周知的品牌,就是那些知名度很高的品牌,同时大公司更可靠。对于消费者来讲什么是大公司,哪些有实力?可以在大的媒体上,可以在更多的场合接触到的这些公司,被认为是大公司,大公司更可靠。消费者还说“我更愿意购买有品牌的产品,哪怕它的价格可能更高一些”,我们看到消费者仍然愿意为品牌支付溢价。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那些中小品牌企业就没有机会。事实上,在消费者眼中,真正深入人心的品牌就具有一种难以让行业风暴和任何危机摧毁的素质,让品牌更加安全。重视销售的同时更加注重品牌的塑造,才能够使你的品牌成为一个长寿的品牌,才能够在市场当中走得更远。企业和行业在低迷期时,你和消费者的距离越近,你摆脱竞争对手和行业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越快,获得的品牌认知度和好感度就越高。
  
  品牌投资是最安全的
  
  在危机来临时,就是危企业投资的焦点,应当集中在那些可以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部分,过冬不等于要冷冻我们的品牌,各位企业家一定要理解这一点,注意这一点。行业遭遇质量危机、信任危机,这里面最大的危机并非是被危机消灭,而是在过度的反应当中断送自己的未来。
  要问每一个企业家,如果你计划削减你的品牌投资,那么你是否已经解答了以下问题?第一,我们是真正遇到了生存危机,还是被整个危机的宣传所影响?第二,我们的目标是长远发展,还是短期生存?第三,做品牌是有回报的投资,还是直接花费的成本?这个很多企业应当讨论,应该清晰,做品牌是有回报的投资。
  事实上,要找到一个既有利于品牌传播,又能带来销售收入的媒体是不错的选择。这种媒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推广品牌,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持续不断的打造品牌,把握行业危机扭转时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媒体的品质决定品牌的效果,决定传播的效果,媒体的品质是最重要的传播力。
  另外,这样一个媒体是有高品牌和高促销附加值的,在相同的一个品牌创意之下,这个品牌创意在不同的媒体上暴露出来的时候,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时间以及促进购买作用完全不同。品牌性的媒体,权威性的媒体,对于消费者缩短购买决策时间、促进购买有着数倍的作用。
  危机的不确定因素决定了行业的洗牌必然会到来。品牌作为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在危机当中可以成为避风港,品牌意味着安全。持续不断的打造品牌,才可以带来销量,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其他文献
有个说法很形象:“白菜从农村地里收上来几毛钱,卖到城市里就翻了10倍卖。”这种看似无比暴利的交易都与两个字息息相关一物流。在这个楼坚强,猪坚强的时代,物流也很坚强。    著名财经评论员 马光远  中国的车辆通行费占人均GDP的比例超过了2‰超过了发达国家,基本上和现在已经高企的油价是一比一的成本,所以运输的成本是不可能降下来的。    河南商报主笔 王科  物流费用高,与公路本身乱收费是分不开的
期刊
对于没做好充分准备,就急于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只是想圈来股民的财产,纳入私囊,但到头来还是将自己陷入一个被动的境地。  “中国互联网公司不是已经上市,就是在上市的路上。”这是时下圈内人士对中国互联网公司扎堆上市潮的一句笺谈。  的确,从优酷、当当,到奇虎360,无一例外地掀动起一股颇帝炒作性质的上市热潮。紧随其后,人人网、开心网、土豆网、世纪佳缘等公司也纷纷加快了上市日程。上市本是好事,但是这一
期刊
绩效管理能否有力实施,与高层理念、企业文化、管理基础、人员素质以及方案的可操作性有很大关系,绝对不可能一蹴而就。    提起绩效考核,相信100%的中国企业家对这个词都耳熟能详,期待多多,人力资源顾问们也能谈出十几种以上的方法,但是真正搞得理想的企业却是凤毛麟角。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边是高层对绩效考核的作用殷殷期盼,一边是企业动作迟缓,不给力;一边是声势浩大的方案制定工作,一边是推动落实不利
期刊
不管在哪里,“绩效考评”这四个字总是让员工们心存畏惧和忐忑不安,它还破坏了上下级的信任关系,还让员工不敢说出问题……    备受诟病的绩效考评    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马修·比德维尔提出,绩效考评的目标往往是相互冲突的:从员工的角度,他们寻求的是坦诚和有用的回馈,但是他们也知道,如果不利用绩效考评的机会来提升绩效,就可能无法获得最大程度的奖金或加薪。此外,偏见也会对绩效考评流程造成影响,这些偏见
期刊
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以及家轿的逐渐普及,MPV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仍然保持高于轿车市场的发展速度。  MPV市场10年期间的突然爆发式增长中,超过80%的份额是由老车型的销量贡献的,新车销售的贡献还不足20%,由此可见,MPV市场还处于比较明显的卖方市场,供用户可选的产品还十分有限。可以预计,2011年随着广州丰田逸致等重量级MPV产品的上市,还有比较好的空间来带动MPV市场的需求。    MPV
期刊
农村市场无法达成城市市场昔日“树典型,点带面,全线开花”的营销效果,转而更讲究的是求同存异和因地制宜的战术配合。  毛主席说过:在中国,农民的问题解决好了,一切就都好了。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农村,并非行政定义上的农村,而是营销意义上的农村(泛指三四级和农村市场)。农村市场在国家投入、经济发展、收入提升、意识转变、政策拉动和企业推动等多因素作用下,购买需求持续放大,成为中国未来几年稳定消费增量市场。
期刊
     
期刊
国内轮胎行业监管体系的缺位,主要体现在轮胎产品的检测标准相对简单和轮胎“三包”及召回制度迟迟不能出台。  伴随中国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多,交通事故频发,消费者对汽车安全也越发重视起来。益普索(Ipsos)最近的研究数据显示,在汽车使用的安全细节中,刹车失灵是消费者最担心的,其次是爆胎(图1)。  晚上驾车的最担心两件事情:一个是对面车辆开远光灯,影响视觉;另一个是非机动车无灯行驶以及行人乱穿马路。  
期刊
由于竞争激烈,信用卡客户的价格敏感度较高,发卡银行纷纷推出各种积分兑换活动,调查显示,更贴近生活的积分用途最符合消费者心智。  目前,使用信用卡的人越来越多,客户对产品、服务及受理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深挖既有客户价值?如何摆脱过往的粗放式经营,在营销活动中更加专注地“思客户之所想,给客户之所需”?一切问题都在于对消费者进行解读,只有了解消费者需求,方能成功把握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一席之地
期刊
平均一个网银顾客拥有2.2家网银,而对于选用哪家银行的网银,顾客给出的答案却是“习惯使然”。    “均衡”发展网银业务    数字100的调研结果显示,在网银的使用中,网上购物占到了四成多的的比例,遥遥领先于其他业务,现阶段网银的改进和优化需要重点考虑顾客网购的需求。但是这样不均衡的巨大优势,不仅体现了目前阶段网购与网银发展的巨大相关性,也对网银其他业务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对待网购发展的浪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