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寒冬中,该怎么平衡企业和员工利益

来源 :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clou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穹(北大光华MBA,8年家电行业经验):
  我所在的公司是全球知名的多元化家电制造商,在多个产品领域保持市场领先地位。2011年上半年,我任总经理的河北分公司取得了创历史新高的销售业绩,大家对下半年的销售也充满了期待。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进入8月后,终端零售速度陡然放缓,经销商库存压力迅速上升,别说完成销售额指标,想要超过去年同期都非常困难。当时我想,是不是团队骄傲自满、工作懈怠了?
  于是,我强化了组织纪律和考核激励,带头加班加点开会讨论促销方案,频繁走访市场终端,希望能带动团队积极性。按照公司考核要求,没有完成同期指标的员工只能获得当地低保收入。
  员工很快收拾起轻松心态,但越来越多的员工仍只能挣个低保。刚开始一两个月,似乎还没什么,毕竟在销售行业,业绩不好,收入就低,这是很正常的。可是,国庆黄金周之后,真正的问题集中爆发了。
  在黄金周,各商场按传统提前储备了大量货源,但零售却非常不理想。为了推动销售,我取消了调休计划,要求销售团队继续与经销商组织促销,希望尽快消化库存。但是,无论怎么努力,仍然不见起色。很多基层员工开始抱怨:现在市场整体不好,又不是我们不努力,为什么不调整考核指标?按照现在制定的目标,根本就很难完成,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挣个低保,还不如不干了!
  我非常生气,抓出几个消极怠工的反面典型严加批评,希望刹住此风,但效果并不明显。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真的是员工的错吗?
  “家电下乡”政策给制造商和经销商带来了将近4年的高速发展。家电产品的普及率迅速上升,加上国家对房地产的强力调控,家电需求明显减少,销售难度加大。许多中小规模经销商已不愿大力投入,而较大的经销商面对库存压力,也向公司提出许多条件,如要求补贴库存成本、加大促销力度等,这些都增加了终端销售经理与客户间的摩擦和矛盾。许多员工和客户逐渐有了一个共同的想法:市场不景气时期,能否降低业绩考核目标?
  可是,作为管理者,我也非常理解公司的处境。在前几年高速发展中,公司不得不扩大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如今,巨额投资的生产线必须保持开工率,否则,损失不可估量。这时候,公司只能将库存压力传递到终端,维持稳定的订单量。此外,虽然整体市场下滑,但家电市场品牌众多,如果能够从弱小品牌那里抢夺市场份额,还是有机会维持销售规模。所以,公司也不可能降低业绩目标。
  但是,短期内要从对手那里争夺市场,就得付出成倍的努力。而业绩不好,大家收入得不到保障,即使是对公司有深厚感情的员工也开始动摇,一些年轻员工更是选择离开。
  “必须加倍努力以达成业绩”和“员工收入严重降低”之间的尖锐矛盾,意味着我必须让员工在较低收入的情况下,付出比以前更大的努力来度过眼前的寒冬。
  可是,我又能如何呢?
  陈征胜(成都极致机电有限公司董事长):
  不管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提升销售额,员工也达不到业绩目标,这种情况我们也经历过。当时的问题是出在我们采用了经销商开发市场的模式。不管我们怎么对待经销商,产品还是卖不出去。而我们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借鉴了大公司的模式:全年的预算分摊到每个月,作为每个月的业绩目标。员工完不成业绩目标,就没有高的收入,销售团队就会没有斗志,甚至还会离职。
  对此,我们想到的办法就是降低指标。企业的发展有高峰,也会有低谷。市场不可能总是那么好,所以不能也无法让员工永远处于亢奋和透支的状态。淡季的时候,企业应该把目标定得低一点,员工就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收入。让员工保持士气很重要,毕竟人是第一位的,一切都是人创造的,没有人,就没有一切。
  另外,在持续的市场低迷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变革,可能是商业模式的变革,也可能是目标市场的变革。在变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个阶段:企业的整个绩效体系失效了。这时候,我们应该认识到,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变动的,在这种特殊时期,我们完全可以不拿业绩来考评。
  黄铁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找同行网创始人):
  这个案例太典型了,它的难点不是企业如何过冬,而是这些冲杀在一线的管理干部如何过冬。
  企业高层一般都像陈征胜这样经历过经济周期,知道生意一定有高潮有低谷,低谷时怎么努力也不行,应该保留火种——核心员工队伍的稳定和士气。
  但那些正在职场爬坡的“夹心”管理者,大都没有经历过这种周期,再加上企业规模越大,反应越迟缓,年初定的指标,借助层层的管理体系,仍然是悬挂在一线管理者头上的利剑!于是,“前线气温已零下,战士仍然没棉衣”的情况就比比皆是了。
  世上有太多事,表面看,当时看无解,但回过头来看,最后都是“船到桥头自然直”!
  一、如果再过几个月,严穹所在公司的业务依然没有好转,高层自然也不会把年初定的指标再当真。
  二、如果销售人员的流失率突然增高,公司自然也要下调指标。怕就怕在公司里,其他跟严穹做同样业务的人“逆势飞扬”!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严穹就要认真对待了。如果卖的是同样产品,在同样市场,人家怎么……?
  在不知道别人的业务会不会比你好的时候,建议你:
  1) 留意对手和兄弟单位,看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
  2) 更深入地了解市场和对手,把最新、最能说服老板改变指标的信息和方案反映给老板。
  3) 跟手下兄弟们说,潮有起落,月有盈亏。为了能在好年头赚大钱,坏年头必须好好练本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咱们全当练兵了!
  4)用有限的资源保留核心团队,让三心二意的人赶快到外面谋生路吧!
  吴荣(某咨询公司总经理):
  的确,如果在严冬季节老板还死攥着“高指标”不放,我奉劝你别在这样的企业待太久,因为老板要么是想伺机裁人,要么就是不知道如何带领企业度过低潮期,这时候除非你有办法让他转变观念。   严穹负责的是家电销售,我对这个领域不在行。我就结合我们的行业,谈谈我们公司最近是怎么应对类似的寒冬局面的。
  我们是一家金融服务公司,主营股权投资和投资咨询。当前的PE市场可以用“低迷”来形容,排队过会准备上市的企业有七八百家。在这种情况下,短期内想通过上市来退出投资,获取回报,压根儿就没门儿。我们也想顺带做些财经公关的生意,可是证监会不发牌,你就没法大张旗鼓。最后,公司团队群策群力,琢磨出这么几条路子:
  一、接洽国有上市公司,有计划地把手里的PE项目转给它们,以求退出。当然,这样做也有难度,但相比上市这条路,门槛应该要低些。另外,对国有上市公司来说,它们也有意在市场低迷时期“寻觅”一些与自己主营业务相关的项目。
  二、对于财经公关业务,最大的问题是要先积攒点成单量,同时储备一个更大的平台招引生意。对企业来讲,比较高的销售境界是用有价值的平台吸引别人对你的关注。我们的做法是,搭建信息平台,提高圈内人的关注度(这需要时间);线上人脉结合线下行业活动,增加影响力,让更多人发现公司的价值。
  在严穹的案例中,还有一件事很重要,那就是人心。我们的做法是,改变绩效考核的方式。例如,在我们公司,员工的薪酬分为两部分:基本工资占70%,浮动工资占30%。在市场低迷的寒冬季节,既然外面的生意机会少,公司干脆进入休整状态,加强对全体员工的专业培训(包括金融基础、行业分析、销售技巧等),然后以书面和当场提问的方式对员工进行考核,再结合调整后的业务目标综合打分,对绩效未达标的人酌情扣减薪酬。这样一来,员工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毕竟公司在困难时期非但没有裁人,还提供培训发展机会,即便减少点工资,也在情理之中。而从公司来说,这样做也节省了管理费用。方案实施后,在两个月时间里,员工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为市场回暖后的再次“冲锋陷阵”储备了战斗力。
  徐彬(博思笃行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兼CEO):
  我曾在国内某知名日化企业负责销售团队的管理,面向的是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大型客户,跟严穹面向的国美、苏宁这样的大卖场相似。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觉得要让业绩提升,就是不断压货,后来时间久了,发现压货还不行,还要让卖场里的促销员使劲卖货。于是,公司加紧培养店面促销员,主要是增加促销员的数量,培训一下产品知识就放到店面。同一个店面,竞争对手有2个促销员,我们就放10个。后来,竞争对手也逐渐把促销员增加到了10个。促销员一多,冲突就开始了,竞争品牌之间恶意争夺顾客,相互诋毁。时间长了,商场注意到这种情况,于是开始限制我们的促销员人数。而促销员跟商场的主管朝夕相处,慢慢建立了关系,也开始越来越不向着我们了。促销效应逐渐下降,货卖得越来越少,人均单产越来越低,最后公司只好大量辞退促销员。而公司也因此落下了骂名,一提起我们公司,就两个印象:促销员多;不稳定,动不动就辞人。
  从压货,增加促销员,再到压不动货,辞退促销员,这一系列变化把公司一线员工、基层管理人员,再到中层管理人员都弄得疲惫不堪。大家觉得公司反复无常,缺乏战略,于是也就慢慢学会了应付,得过且过,不再求变。员工流失率开始上升,尤其是核心的一线促销员纷纷被竞争对手挖走 。
  作为中层管理人员,我们也没办法,团队业绩指标月月见涨,半年翻了一番,而公司的支持没有一点增加。一年内,我们同一批入职的20多人,最后只剩下3人,而且剩下的也都因为业绩不好被派往外埠开发新市场。
  今年早些时候,我跟当时留下来的一位同事交流,她已经升任北京地区的负责人。我问她是怎么熬过来的。她说去了外埠之后,因为市场是新的,品牌在二三线市场比较过硬,所以开发经销商很容易,然后借助经销商网络迅速把货压下去,由于二三线市场的顾客对产品没有多少选择余地,货自然也就消化掉了。她说自己比较幸运,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当初看似被逼去了外埠,现在看来其实是捡了一个大便宜。因为外埠业绩做得好,等北京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因业绩不好再次被清洗之后,她因祸得福被调回了北京。
  其实他们现在还是老问题,只是公司在全国投放了广告,一些产品的整体市场扩大,在一些品类上夺取了竞争对手的一些份额。但是,公司业绩指标依然居高不下,两个月达不到指标就撤人,大家压力很大。
  对于业绩与高层期望之间的矛盾,她说,其实公司整体业绩不好的时候,大家都在扛。大领导一看各地区业绩普遍不行,就会调整策略,而在他调整之前,你跟他说再多,他也不会信。
  但作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稳住团队是必须要做的。业绩下降,收入不可避免地也会下降,她也一样,谁都改变不了。唯一可以改变的是,提升团队的能力,练内功,等待时机的出现。
  我觉得他们首先需要提升整个业务管理团队的能力,包括对业务管理团队进行业务技能培训,然后让每个业务管理人员培训一线促销员,让一线促销员中星级较高的人培训星级较低的人和新人,同时把这一整套培训流程和内容流程化、制度化。其次,提升团队的向心力,强化个人培养,建立业务管理人员的胜任力模型,让大家知道该提升哪些方面,然后帮助成员开展个人和团队学习,提升能力。最后,强化公司文化,打造一种积极健康的团队文化,改变之前的高压式团队文化,加强团队合作,以团队和个人业绩相结合进行考核。
  当然,一个公司业绩的提升绝不是靠一帮人拼命就能达到的,这中间还有其他诸多原因,如品牌影响力、渠道选择、市场竞争状况等。如果忽略其他原因,一味在团队上努力,也只能事倍功半。因此,本案例中提到的“必须加倍努力以达成业绩”和“员工收入严重降低”之间的矛盾,在我看来,是不可能解决的。如果每个公司的业绩和市场份额都在下降,你怎么可能会升呢?而对于员工,金钱固然是个重要的激励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还有两个很重要的激励因素,那就是成长的需要和团队归属感。
其他文献
与一位资深的高级采购经理聊天,她说在过去几年里,她和团队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物料采购成本,每年都能完成公司下达的采购价下降指标,她也随之练就了“过硬”的向供应商压价的谈判技巧。可接下来她面临的是公司的“得寸进尺”,她知道她的供应商不是无底洞,不可能无限度地降价来迁就她这个客户,所以她不知还能否完成公司今后的指标,言谈中很有黔驴技穷的无奈。  确实,在现代管理的企业中,凡是采用绩效管理的企业都会每年设
期刊
设计和心理学的界限正逐渐变得模糊起来。设计师们面临的高风险挑战日渐增多,而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则走下了学术圣坛,开始研究现实环境中现实的人。在这种趋势下,两个学科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  大概十年前,设计师的工作就是把从A到B的路线做得尽可能简单合理。在“易用性”至上的黄金年代,设计师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消除任何认识上的冲突,沿着预先设定好的路线走到一个预先设定好的目的地。例如,任何想在网上买书的
期刊
黄铁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找同行网创始人):  我选李健。  管理者的目标和绩效是由别人的脑袋和手决定的!因此,作为管理者,首先不在于自己多能干,而在于大家愿意跟他干!虽然李健的业务能力不如庞震出色,但他能“团结下属”。  李健“办事有毅力”。商场竞争是中长跑,尤其做销售,能赢得战役的,一定是能坚持到最后一口气的人!  说李健“原则性不强”,我并不同意。他能顶住人力资源部门的压力,把那些不
期刊
很多消费者都希望得到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但他们面对的多是种类繁多的标准化产品。如果选择定制,则需要付出更多的金钱和时间。近年,随着互联网对商业的渗透,一些企业正在突破这些局限。工业时代以厂商为中心的B2C(Business to Customer)模式,正在逐步被信息时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Customer to Business)模式所取代。(参见本刊2012年2月号《C2B:互联网时代的新
期刊
案例复盘  茵曼:打造互联网品牌的百亿元生意  2013年之前,汇美创始人方建华倾力于塑造茵曼品牌、苛求产品品质、完善供应链管理,销售额从几百万元攀升至2012年的3亿元。在方建华的规划中,到2020年汇美的销售额要达到100亿元。要实现这个目标,方建华构建了三条路径:多品牌、多品类、到线下。  尚品宅配:微信服务号300万粉丝的背后  2014年3月,尚品宅配开始运营微信服务号。一年后,粉丝超过
期刊
如今,注重身体健康管理的人越来越多,  但对心灵认真管理的人很少很少。  该如何度过我们的人生?我经常反复思索这个问题。我认为人生在世,需要三个方面的管理——健康管理、才智管理以及心灵管理。这三者之中,心灵管理尤为重要。心灵管理被忽视  如今,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注重健康管理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每年接受一次全身体检,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根据检查结果,或接受治疗,或控制饮食,努力保持自己的身体健
期刊
企业规则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CEO群体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过去三十年来,高管的基本个性特征、人生观和行为都已改变。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有灵魂”的企业不只是满足股东的需求,而是力求平衡股东、员工、社区、供应商和客户(即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绩效奖金和股票期权在CEO薪酬中只占较小的一部分。他们的工作相当稳定,他们有权任命其继任者。  到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期刊
选对战场,仗就打赢了一半。商界竞争也是同样道理。企业若多花些精力先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在后面的竞争中就能赢得轻松。正因为定位如此重要,我们就不能只凭直觉和经验拍脑袋决定,而是要采用一套科学有序的方法来推演和判断。本期焦点栏目的两篇文章就是要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市场定位的实用工具。  《灭了对手的竞争念头》一文提出了“品牌相关度竞争”的概念,它是相对于“品牌偏爱度竞争”而言。一般企业的竞争战略就是要让自
期刊
2004年,卡夫公司(Kraft)经历了公司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面对不断下滑的销量,公司不得不进行大范围的改组,并持续至今。这家全球食品巨擘并没有因此衰退,反而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市场地位——2008年净收入增长了16.8%,并在2009年年末彻底扭转颓势。它能做到这一点,秘诀何在?  我们或许能在卡夫描述“我们是谁”的使命宣言中找到答案。在卡夫用于指导自身增长战略的行为准则中,第一条就是:“我
期刊
出生于1955年的胡小林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后来他下海经商,先后从事过计算机贸易和房地产行业。1997年,胡小林成立了北京汇通汇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主营为居民住宅供暖和供应热水的分体锅炉产品。公司的生意风生水起,胡小林此时却患上重度焦虑症,精神几近崩溃。2006年,胡小林接触到佛法和中国传统文化,内心受到极大触动,从此开始了后半生的“修行”。年过半百的他开始研习古代少儿启蒙教育读物《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