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已进入四九,《九九歌》里唱“三九四九冰上走”,此时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而过去的北京比现在要寒冷很多,而且有漫长的150天之久。清朝的皇帝通常会在西郊的园林度过夏天,那冬天去哪里避寒?古时候皇家是如何过冬的?古代冬季偌大的紫禁城该如何取暖?
衣——皇宫贵族过冬穿裘衣
古时候,老百姓过冬穿棉衣,而底层百姓恐怕连棉衣都买不起,只能把能穿的单衣都穿上身。达官贵人以及皇族,则有各种皮毛制品的衣服御寒。图1这身就是当年皇帝冬季御寒的龙袍,看着就感觉特别的暖和。此外,皇帝的御寒衣服还有很多种,如图2、图3。
您知道古时候这些御寒的衣服都是什么材質的吗?有现在大家最熟悉的貂皮、狐狸皮、兔子皮、羊皮,等等。裘是有钱人的冬装,裘就是毛向外的皮衣,用做裘的皮毛很多,比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属于奢侈品,是达官贵族热衷的皮毛;鹿裘、羊裘则品质略逊一筹,但也不是普通百姓所能享用的,穿得起的至少也算是当时的中产阶级了。古人认为狐腋下的皮毛最为轻暖,用这个部位的皮毛做成的狐白裘非常珍贵。
再问您一个问题:为什么裘皮大衣的毛皮在外面?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毛皮的长度越长、越密,它的保暖效果就越好,御寒能力也就越强。如果穿在里面,动物的皮毛就会被压扁,反而降低了御寒效果。在《红楼梦》里可以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御寒的冬衣,例如“睛雯补裘”,睛雯给宝玉补的就是一件孔雀羽毛的大衣,听着是不是感觉很“高端大气上档次”呢?
食—一立冬当天宫廷吃火锅
除了穿,想要让自己暖起来,还要填饱肚子。和任何节令都要吃饺子的北京习俗不一样,古时候立冬当天是要吃火锅的。只不过皇帝可不会去涮毛肚、百叶什么的,就连现在很普遍的肥牛在当时也是禁食的。因为牛是耕种的牲畜,当时如果要宰头牛吃火锅,那可是重罪。那涮什么呢?吃羊肉啊。
其实,古时候的火锅只是一道菜,并不成席。而且那个时候的皇帝也很“惨”,据说每道菜品尝不能超过三口,这是为了防止有人利用皇帝的口味偏好下毒,如果某道菜品皇上品尝超过了三口,那近一段时间皇帝就基本见不到这道菜了。望着满桌子自己喜欢的饕餮美食想要大陕朵颐,那纯粹是“痴心妄想”。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皇上一个人用膳也要128道菜。可是别看这么多菜上桌,却多为熬炖,不会太好吃。除了吃饭有那么多的规矩,餐具也是极为讲究的,因为皇上在重要场合,比如盛大典礼上,用餐使的都是金饭碗,就连筷子也是金的,筷子前段是象牙材质。而且不同的碗、盘、酒杯、茶杯,每种都有不同晦款式。
住——除了炭盆、暖炉,有火炕、火墙
现在过冬有集中供暖,古时候的紫禁城会不会感觉跟冰窖似的?这您就多虑了,故宫可是有“地暖”的。
明朝主要用炭盆,清朝满族入关进入紫禁城之后,对宫殿进行了改造,设立了暖墙,就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也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
紫禁城内的宫殿大多设有火炕,炕下有火道,这种结构与现代北方农村中的火炕非常相似。另外,宫殿内暖阁的地面也可以加热,它的结构与火炕类似。这就是早期的地暖,是不是很先进呢?除了这种取暖系统以外,故宫里还有很多的取暖设备,比如炭盆。把热乎乎的炭往盆里一放,四周就会感觉特别的温暖。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随身的取暖设备叫做暖炉,有手炉、脚炉,使用原理与炭盆一样,将热腾腾的炭放入暖炉,走到哪里,提到哪里,应该算是那个时代的随身“暖宝宝”了。
皇家讲究多,炭盆里的炭也不是随随便便放的。紫禁城里炭盆中烧的木炭,是最优质的“红罗炭”。这种炭由涿州、通州、蓟州、易州及顺天府所辖的宛平、大兴两县用硬实木材烧制,成炭以后,运送到西安门外存储,所以就留下了现在北京城的地名:红罗厂。木炭按尺寸截成一段一段的,盛入涂有红土的小圆荆筐,再送入宫内使用,所以名为“红罗炭”。
别以为这么珍贵的炭是个人就可以用,紫禁城内房屋众多,人口也众多,在漫长的冬季使用的木炭数量相当可观。所以,在紫禁城里用炭是有“供给制度”的,清代乾隆年间,宫内按份例供应木炭,每日供应的标准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新航线开辟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紧密,清代宫廷的取暖设施也得到了相应的改进更新。康熙年间,玻璃传到了中国,于是玻璃代替了传统的窗户纸被安装在皇宫内的窗户上,在美观、透光性更强的同时,也一改窗纸漏风的缺陷,使宫殿内变得更加的暖和了。
而到了宣统皇帝的时候,在宫中裕隆太后居住的延禧宫中还安装了更加先进的现代化取暖设备——电暖炉,花费不菲,仅购买设备即花去白银9000两,并且耗电量也很惊人,每月所用电费即达到1680两。
据《城市文化范》节目整理,部分资料来自网络
衣——皇宫贵族过冬穿裘衣
古时候,老百姓过冬穿棉衣,而底层百姓恐怕连棉衣都买不起,只能把能穿的单衣都穿上身。达官贵人以及皇族,则有各种皮毛制品的衣服御寒。图1这身就是当年皇帝冬季御寒的龙袍,看着就感觉特别的暖和。此外,皇帝的御寒衣服还有很多种,如图2、图3。
您知道古时候这些御寒的衣服都是什么材質的吗?有现在大家最熟悉的貂皮、狐狸皮、兔子皮、羊皮,等等。裘是有钱人的冬装,裘就是毛向外的皮衣,用做裘的皮毛很多,比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属于奢侈品,是达官贵族热衷的皮毛;鹿裘、羊裘则品质略逊一筹,但也不是普通百姓所能享用的,穿得起的至少也算是当时的中产阶级了。古人认为狐腋下的皮毛最为轻暖,用这个部位的皮毛做成的狐白裘非常珍贵。
再问您一个问题:为什么裘皮大衣的毛皮在外面?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毛皮的长度越长、越密,它的保暖效果就越好,御寒能力也就越强。如果穿在里面,动物的皮毛就会被压扁,反而降低了御寒效果。在《红楼梦》里可以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御寒的冬衣,例如“睛雯补裘”,睛雯给宝玉补的就是一件孔雀羽毛的大衣,听着是不是感觉很“高端大气上档次”呢?
食—一立冬当天宫廷吃火锅
除了穿,想要让自己暖起来,还要填饱肚子。和任何节令都要吃饺子的北京习俗不一样,古时候立冬当天是要吃火锅的。只不过皇帝可不会去涮毛肚、百叶什么的,就连现在很普遍的肥牛在当时也是禁食的。因为牛是耕种的牲畜,当时如果要宰头牛吃火锅,那可是重罪。那涮什么呢?吃羊肉啊。
其实,古时候的火锅只是一道菜,并不成席。而且那个时候的皇帝也很“惨”,据说每道菜品尝不能超过三口,这是为了防止有人利用皇帝的口味偏好下毒,如果某道菜品皇上品尝超过了三口,那近一段时间皇帝就基本见不到这道菜了。望着满桌子自己喜欢的饕餮美食想要大陕朵颐,那纯粹是“痴心妄想”。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皇上一个人用膳也要128道菜。可是别看这么多菜上桌,却多为熬炖,不会太好吃。除了吃饭有那么多的规矩,餐具也是极为讲究的,因为皇上在重要场合,比如盛大典礼上,用餐使的都是金饭碗,就连筷子也是金的,筷子前段是象牙材质。而且不同的碗、盘、酒杯、茶杯,每种都有不同晦款式。
住——除了炭盆、暖炉,有火炕、火墙
现在过冬有集中供暖,古时候的紫禁城会不会感觉跟冰窖似的?这您就多虑了,故宫可是有“地暖”的。
明朝主要用炭盆,清朝满族入关进入紫禁城之后,对宫殿进行了改造,设立了暖墙,就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也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
紫禁城内的宫殿大多设有火炕,炕下有火道,这种结构与现代北方农村中的火炕非常相似。另外,宫殿内暖阁的地面也可以加热,它的结构与火炕类似。这就是早期的地暖,是不是很先进呢?除了这种取暖系统以外,故宫里还有很多的取暖设备,比如炭盆。把热乎乎的炭往盆里一放,四周就会感觉特别的温暖。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随身的取暖设备叫做暖炉,有手炉、脚炉,使用原理与炭盆一样,将热腾腾的炭放入暖炉,走到哪里,提到哪里,应该算是那个时代的随身“暖宝宝”了。
皇家讲究多,炭盆里的炭也不是随随便便放的。紫禁城里炭盆中烧的木炭,是最优质的“红罗炭”。这种炭由涿州、通州、蓟州、易州及顺天府所辖的宛平、大兴两县用硬实木材烧制,成炭以后,运送到西安门外存储,所以就留下了现在北京城的地名:红罗厂。木炭按尺寸截成一段一段的,盛入涂有红土的小圆荆筐,再送入宫内使用,所以名为“红罗炭”。
别以为这么珍贵的炭是个人就可以用,紫禁城内房屋众多,人口也众多,在漫长的冬季使用的木炭数量相当可观。所以,在紫禁城里用炭是有“供给制度”的,清代乾隆年间,宫内按份例供应木炭,每日供应的标准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新航线开辟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紧密,清代宫廷的取暖设施也得到了相应的改进更新。康熙年间,玻璃传到了中国,于是玻璃代替了传统的窗户纸被安装在皇宫内的窗户上,在美观、透光性更强的同时,也一改窗纸漏风的缺陷,使宫殿内变得更加的暖和了。
而到了宣统皇帝的时候,在宫中裕隆太后居住的延禧宫中还安装了更加先进的现代化取暖设备——电暖炉,花费不菲,仅购买设备即花去白银9000两,并且耗电量也很惊人,每月所用电费即达到1680两。
据《城市文化范》节目整理,部分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