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工匠精神的价值集中体现为“精、勤、执、乐、新”。这些特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通过多角度对工匠精神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秉承工匠精神之思想,培养高素质硕士研究生专业人才,满足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中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工匠精神 硕士研究生 人才培养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8.011
Thinking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with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Take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Marx's theory as an example
LIU Chengcheng
(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Heilongjiang 161006)
Abstract The value of artisan spirit is embodied in "fine, diligent, executive, happy, new". These characteristics play a speci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Based on Marx theor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as an example, through multi angle analysis of the artisan spirit, so that the idea of adhering to artisan spirit, cultivate high-quality graduate professional talents, meet the national "four comprehensive" strategy and "five in on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verall layout of high-end talent demand.
Keywords spirit of craftsman; postgraduate; talent cultivation; improvement
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已逐渐成为现今高校学生们的共同特征。面对新时代青年学生,如何向他们传播思想和知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术业专攻的高端人才。工匠精神以其丰富而卓越的价值在现代社会被全面重新认识并得到了广泛推崇。匠人是专才,也是大师级人才。以工匠精神提升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可行,而且必要。
1 工匠精神涵义
工匠精神兴于手工制造时代,在现代社会“互联网+”时代,又有了新的生命力。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如下:
1.1 工匠与工匠精神
工匠,“在古代可称其为手艺人,意为熟练掌握一门手工技艺并赖此谋生的人,如铁匠、木匠、皮匠、钟表匠;在现代则可泛指家庭作坊、工厂工地等生产一线动手操作、具体制造的工人、技师、工程师等。”[1]在工匠们身上所集中体现的工匠精神,一般来说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至善至美的思想理念。其内在包含对职业的敬畏精神,甘于奉献、高度负责精神,追求创新创造精神以及尊师重教的师道传承精神等。
1.2 现代社会工匠精神价值追求
工匠精神在手工制造时代倍受推崇,到了现代社会,随着机械化大生产的发展,呈现衰退之势。似乎短平快成为了现代社会追求的主流,尤其是人们对“快”的需求。产品制造质量差一些,不要紧,速度要快;工程建设施工速度要快;甚至动植物繁殖饲养周期都要快。因机械化制造、标准化生产而导致现代加工制造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相伴而來的追求效益、缩短工期、产品粗制滥造等现象颇为严重。
现在,我国正在进行四个全面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生产关系得到理顺;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国家建设遵循统一法则;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作为领导阶级的政党须在各个方面始终保持先进性。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举国上下各司其职、各尽其心。工匠精神追求的是“精”,竭尽全力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它既是制造业的“魂”,也是各行各业所要秉持的初心和职业素养。
现代社会人才竞争尤为激烈。培育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培养高质量的、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高端人才。这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我国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障。将工匠精神所内敛的“精、勤、执、乐、新”运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运用在硕士研究生等高端人才培养上,使人才培养模式和措施有创新,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的整体推进。
2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困境分析
2.1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制定的政策和培养方案存在不足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例,在教育教学体系中,以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政治素质高、理论方向正确、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并且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研究生。我国高等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为一级学科,下设6个二级学科,此设置方式凸显了国家对其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过程中却存在着重量轻质批量生产、重意识形态性质的言判而轻培养模式创新等情形。学科培养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技之长,方案执行中,修读课程缺乏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学习在某种程度上还达不到兴趣和爱好的结合,易造成学生使命感与责任感迷茫,这样的人才走向社会难以为天地立心,也难以为生民去立命,更何谈继绝学和开太平呢? 在学校人才引进、激励和考核政策方面,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重科研轻教学,重引进轻培养、或培养后留不住等情形普遍存在。究其背后原因,政策失衡使然。
2.2 從教师的角度来看,工匠精神尚未被所有教师认可
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承担教育与引导功能的一方主体即教师,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下,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不仅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不断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履行传道授业解惑之责,还要对学生给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指引。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名优秀的教师身上闪闪发光的恰恰是工匠精神的“精、勤、执、乐、新”魅力。全国诸多高校均开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点,部分教师安于守、贫于业且难于新,真正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着实不多。
2.3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生因信仰而致学者有限
近些年来,受本科生就业困难、研究生扩招等因素影响,硕士研究生的入口关质量有所下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因其不考数学课目等因素,受到许多学子(其中包含跨专业学生)的青睐。为了一纸文凭,不管兴趣爱好、不管专业对口与否,退而求其次选择这一学科的学生不在少数。为就业和衣食而忧,学习的意义自然改变了色彩。专业知识功底的薄弱、兴趣爱好的欠缺、学科理论创新艰难、就业找工作困难等等因素,导致许多硕士研究生虽学习该专业,但既谈不上精通,更谈不上乐业。
2.4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人才需求侧和人才培养供给侧难以实现有效对接。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际上是以政府为主导的需求侧改革过程。[2]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或多或少地受政府因素的裹挟。一旦完全由市场进行选择,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便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时至今日,硕士研究生毕业就业难的状态像一个雪球般越滚越大。高校仿佛是一个饭店,用了几年的时间所制作的菜品却并不符合顾客的口味,形成了难以下咽的局面。马克思主义高端人才的培养供给侧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侧出现了脱节情形,就业难的现状一时难以得到有效缓解,高等教育的改革困难重重。
3工匠精神在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上的运用与表达
3.1 从学校角度来看,制定激励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教学科研政策及方案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承担着“CPU”角色,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等高端人才的培养,高校在制定各类政策和方案时,需要当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下足功夫。专业的开设、招生人数要符合学校的现有条件,人才培养目标要以提升质量、培养匠才为核心,优化课程设置、改革课程修读方式,注重专业兴趣的引导和培养,鼓励培养模式的创新。
另外,学校人才引进、考核、激励机制要有改进。学校要在之前对教师考核过程中大手抓科研小手抓教学的情势下,向教学与科研并重、甚至教学重于科研的方向进行政策调整。提高教师待遇,对师之“精、勤、执、乐、新”者加大采取奖励措施,使其位人前而无后顾之忧,全情投入到高端人才培养这一终极目标中来。
3.2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为职责之本,教书与育人功能的主导者。他们点亮学生理想的灯,照亮学生前行的路,因此,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终极目标,必须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过硬的教师队伍。以工匠精神的“精业、勤勉、执著、乐观、创新”为则,在教学方面,践行灵魂转向的“榜样、解释、风气、经验、劝告、期待杰出”的“6E”做法。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培养卓越匠才学生为使命,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教育和引导学生,使学生直承师道。鼓励教师立足国内、走出国门,拓展国际视野,在知行世界发展变化中不断思考和总结,致力于知识的不断创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例,现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是个摸石头过河的过程,鼓励教师在理论研究中创新思想和观点,允许学术思想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3 从学生角度来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学历不等于能力,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人也不尽然都是高端人才。古今中外,各行业中的大师们无不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以养成工匠精神为目标,坚定信仰、潜心学习、热爱专业、精通专业、执著探索、乐观从容、勇于创新。学习期间,要不断地走出去,观人而后识己,观世界万千而后觉家国天下。这样,精心培养出来的人才会身负使命感与责任感,才能在走向社会之后有效服务于祖国和人民。
3.4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努力实现人才需求侧和供给侧改革的有效对接
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以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为标准。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同时,社会和市场提供培养工匠精神理念的高端人才的土壤和条件。高校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要在学习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同时,还要通过参加实习和培训等方式深入社会并以实践创造的价值作为检验人才的标准。创新离不开实践,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匠才”要在实践中与创新偕行,培养出来的人才方能真正符合社会的需要。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JB121400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7-59.
关键词 工匠精神 硕士研究生 人才培养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8.011
Thinking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with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Take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Marx's theory as an example
LIU Chengcheng
(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Heilongjiang 161006)
Abstract The value of artisan spirit is embodied in "fine, diligent, executive, happy, new". These characteristics play a speci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Based on Marx theor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as an example, through multi angle analysis of the artisan spirit, so that the idea of adhering to artisan spirit, cultivate high-quality graduate professional talents, meet the national "four comprehensive" strategy and "five in on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verall layout of high-end talent demand.
Keywords spirit of craftsman; postgraduate; talent cultivation; improvement
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已逐渐成为现今高校学生们的共同特征。面对新时代青年学生,如何向他们传播思想和知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术业专攻的高端人才。工匠精神以其丰富而卓越的价值在现代社会被全面重新认识并得到了广泛推崇。匠人是专才,也是大师级人才。以工匠精神提升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可行,而且必要。
1 工匠精神涵义
工匠精神兴于手工制造时代,在现代社会“互联网+”时代,又有了新的生命力。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如下:
1.1 工匠与工匠精神
工匠,“在古代可称其为手艺人,意为熟练掌握一门手工技艺并赖此谋生的人,如铁匠、木匠、皮匠、钟表匠;在现代则可泛指家庭作坊、工厂工地等生产一线动手操作、具体制造的工人、技师、工程师等。”[1]在工匠们身上所集中体现的工匠精神,一般来说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至善至美的思想理念。其内在包含对职业的敬畏精神,甘于奉献、高度负责精神,追求创新创造精神以及尊师重教的师道传承精神等。
1.2 现代社会工匠精神价值追求
工匠精神在手工制造时代倍受推崇,到了现代社会,随着机械化大生产的发展,呈现衰退之势。似乎短平快成为了现代社会追求的主流,尤其是人们对“快”的需求。产品制造质量差一些,不要紧,速度要快;工程建设施工速度要快;甚至动植物繁殖饲养周期都要快。因机械化制造、标准化生产而导致现代加工制造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相伴而來的追求效益、缩短工期、产品粗制滥造等现象颇为严重。
现在,我国正在进行四个全面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生产关系得到理顺;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国家建设遵循统一法则;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作为领导阶级的政党须在各个方面始终保持先进性。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举国上下各司其职、各尽其心。工匠精神追求的是“精”,竭尽全力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它既是制造业的“魂”,也是各行各业所要秉持的初心和职业素养。
现代社会人才竞争尤为激烈。培育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培养高质量的、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高端人才。这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我国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障。将工匠精神所内敛的“精、勤、执、乐、新”运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运用在硕士研究生等高端人才培养上,使人才培养模式和措施有创新,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的整体推进。
2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困境分析
2.1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制定的政策和培养方案存在不足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例,在教育教学体系中,以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政治素质高、理论方向正确、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并且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研究生。我国高等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为一级学科,下设6个二级学科,此设置方式凸显了国家对其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过程中却存在着重量轻质批量生产、重意识形态性质的言判而轻培养模式创新等情形。学科培养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技之长,方案执行中,修读课程缺乏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学习在某种程度上还达不到兴趣和爱好的结合,易造成学生使命感与责任感迷茫,这样的人才走向社会难以为天地立心,也难以为生民去立命,更何谈继绝学和开太平呢? 在学校人才引进、激励和考核政策方面,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重科研轻教学,重引进轻培养、或培养后留不住等情形普遍存在。究其背后原因,政策失衡使然。
2.2 從教师的角度来看,工匠精神尚未被所有教师认可
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承担教育与引导功能的一方主体即教师,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下,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不仅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不断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履行传道授业解惑之责,还要对学生给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指引。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名优秀的教师身上闪闪发光的恰恰是工匠精神的“精、勤、执、乐、新”魅力。全国诸多高校均开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点,部分教师安于守、贫于业且难于新,真正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着实不多。
2.3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生因信仰而致学者有限
近些年来,受本科生就业困难、研究生扩招等因素影响,硕士研究生的入口关质量有所下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因其不考数学课目等因素,受到许多学子(其中包含跨专业学生)的青睐。为了一纸文凭,不管兴趣爱好、不管专业对口与否,退而求其次选择这一学科的学生不在少数。为就业和衣食而忧,学习的意义自然改变了色彩。专业知识功底的薄弱、兴趣爱好的欠缺、学科理论创新艰难、就业找工作困难等等因素,导致许多硕士研究生虽学习该专业,但既谈不上精通,更谈不上乐业。
2.4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人才需求侧和人才培养供给侧难以实现有效对接。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际上是以政府为主导的需求侧改革过程。[2]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或多或少地受政府因素的裹挟。一旦完全由市场进行选择,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便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时至今日,硕士研究生毕业就业难的状态像一个雪球般越滚越大。高校仿佛是一个饭店,用了几年的时间所制作的菜品却并不符合顾客的口味,形成了难以下咽的局面。马克思主义高端人才的培养供给侧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侧出现了脱节情形,就业难的现状一时难以得到有效缓解,高等教育的改革困难重重。
3工匠精神在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上的运用与表达
3.1 从学校角度来看,制定激励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教学科研政策及方案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承担着“CPU”角色,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等高端人才的培养,高校在制定各类政策和方案时,需要当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下足功夫。专业的开设、招生人数要符合学校的现有条件,人才培养目标要以提升质量、培养匠才为核心,优化课程设置、改革课程修读方式,注重专业兴趣的引导和培养,鼓励培养模式的创新。
另外,学校人才引进、考核、激励机制要有改进。学校要在之前对教师考核过程中大手抓科研小手抓教学的情势下,向教学与科研并重、甚至教学重于科研的方向进行政策调整。提高教师待遇,对师之“精、勤、执、乐、新”者加大采取奖励措施,使其位人前而无后顾之忧,全情投入到高端人才培养这一终极目标中来。
3.2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为职责之本,教书与育人功能的主导者。他们点亮学生理想的灯,照亮学生前行的路,因此,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终极目标,必须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过硬的教师队伍。以工匠精神的“精业、勤勉、执著、乐观、创新”为则,在教学方面,践行灵魂转向的“榜样、解释、风气、经验、劝告、期待杰出”的“6E”做法。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培养卓越匠才学生为使命,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教育和引导学生,使学生直承师道。鼓励教师立足国内、走出国门,拓展国际视野,在知行世界发展变化中不断思考和总结,致力于知识的不断创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例,现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是个摸石头过河的过程,鼓励教师在理论研究中创新思想和观点,允许学术思想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3 从学生角度来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学历不等于能力,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人也不尽然都是高端人才。古今中外,各行业中的大师们无不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以养成工匠精神为目标,坚定信仰、潜心学习、热爱专业、精通专业、执著探索、乐观从容、勇于创新。学习期间,要不断地走出去,观人而后识己,观世界万千而后觉家国天下。这样,精心培养出来的人才会身负使命感与责任感,才能在走向社会之后有效服务于祖国和人民。
3.4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努力实现人才需求侧和供给侧改革的有效对接
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以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为标准。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同时,社会和市场提供培养工匠精神理念的高端人才的土壤和条件。高校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要在学习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同时,还要通过参加实习和培训等方式深入社会并以实践创造的价值作为检验人才的标准。创新离不开实践,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匠才”要在实践中与创新偕行,培养出来的人才方能真正符合社会的需要。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JB121400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