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泄泻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脾虚泄泻在小儿泄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往往病程长,易反复,迁延难愈,导致患儿体质渐下,易引起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免疫力低下、生长发育障碍等,严重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育,现代医学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中医药在治疗小儿脾虚泄泻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有着较明显的优势。采用加味四君子汤治疗脾虚泄泻患儿38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2011年收治脾虚泄泻患儿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6个月~5岁,病程2周~2个月。全部病例均无出现脱水,治疗期间均未使用抗生素。
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病程>2周,大便次数较多,>3次/日,伴有大便量或性状的改变(大便量多,多为不成型便),大便规检查可见未消化食物或少量脂肪滴[1,2]。②中医诊断标准: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3]。
治疗方法:以加味四君子湯为主方。方药组成:党参6~10g,白术4~8g,茯苓6~10g,甘草1.5~2g,鸡内金4~6g,淮山6~10g,焦山楂4~8g,炒麦芽4~6g,炒米5~10g。日1剂,水煎2次,滤渣取汁70~150ml。分3次温服,疗程1周。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医儿科学》、《中医病YGH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疗效评定标准[4]。①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临床化验正常;②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消失;③未愈:症状未改善。
结果
本组38例患儿中,治愈25例,好转10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2.1%,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讨论
泄泻本为小儿常见疾病,因小儿时期器官及机能正在生长发育,但都处于“幼稚、娇嫩未壮”的阶段,小儿脾胃尤为突出,故有“脾常不足”之说,从病因病机上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胃小且弱,若后天调护失宜,营养失调,或久病迁延不愈,致使脾失运化,胃失受纳,清浊升降失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气不升,湿渍大肠则致泄泻。而泄泻日久亦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不能濡养形神,则出现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等症状。故治疗上应以健脾益气,助运止泻为原则。脾健则湿自去,湿去则泻自止。故方用党参益气健脾,白术补气补脾,燥湿利水,茯苓健脾渗湿,合甘草为四君子汤,共同益气健脾,以复脾胃之运化,治其本也。辅以淮山益气养阴,健脾化湿,焦山楂、炒麦芽、炒米、鸡内金消食化积,助运止泻。诸药配伍,共奏健脾和胃、去湿止泻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还表明,党参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衰老,调节胃肠消化功能和营养吸收;白术油有镇静作用,可抑制肠蠕动;茯苓可松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焦山楂、炒麦芽、炒米对胃肠道有收敛作用。故本组采用加味四君子汤治疗小儿脾虚泄泻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未发现不良反应。但由于时间和条件等原因的限制,本项研究采用的是小样本的临床观察,在疗效评价方面可能存在误差,有待进一步研究评定。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76.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6.
3 王平.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56.
4 江育仁.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7-48.
资料与方法
2010~2011年收治脾虚泄泻患儿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6个月~5岁,病程2周~2个月。全部病例均无出现脱水,治疗期间均未使用抗生素。
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病程>2周,大便次数较多,>3次/日,伴有大便量或性状的改变(大便量多,多为不成型便),大便规检查可见未消化食物或少量脂肪滴[1,2]。②中医诊断标准: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3]。
治疗方法:以加味四君子湯为主方。方药组成:党参6~10g,白术4~8g,茯苓6~10g,甘草1.5~2g,鸡内金4~6g,淮山6~10g,焦山楂4~8g,炒麦芽4~6g,炒米5~10g。日1剂,水煎2次,滤渣取汁70~150ml。分3次温服,疗程1周。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医儿科学》、《中医病YGH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疗效评定标准[4]。①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临床化验正常;②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消失;③未愈:症状未改善。
结果
本组38例患儿中,治愈25例,好转10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2.1%,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讨论
泄泻本为小儿常见疾病,因小儿时期器官及机能正在生长发育,但都处于“幼稚、娇嫩未壮”的阶段,小儿脾胃尤为突出,故有“脾常不足”之说,从病因病机上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胃小且弱,若后天调护失宜,营养失调,或久病迁延不愈,致使脾失运化,胃失受纳,清浊升降失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气不升,湿渍大肠则致泄泻。而泄泻日久亦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不能濡养形神,则出现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等症状。故治疗上应以健脾益气,助运止泻为原则。脾健则湿自去,湿去则泻自止。故方用党参益气健脾,白术补气补脾,燥湿利水,茯苓健脾渗湿,合甘草为四君子汤,共同益气健脾,以复脾胃之运化,治其本也。辅以淮山益气养阴,健脾化湿,焦山楂、炒麦芽、炒米、鸡内金消食化积,助运止泻。诸药配伍,共奏健脾和胃、去湿止泻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还表明,党参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衰老,调节胃肠消化功能和营养吸收;白术油有镇静作用,可抑制肠蠕动;茯苓可松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焦山楂、炒麦芽、炒米对胃肠道有收敛作用。故本组采用加味四君子汤治疗小儿脾虚泄泻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未发现不良反应。但由于时间和条件等原因的限制,本项研究采用的是小样本的临床观察,在疗效评价方面可能存在误差,有待进一步研究评定。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76.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6.
3 王平.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56.
4 江育仁.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