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您是一位普洱茶的饮者,同时又酷爱户外,那么探寻茶马古道的源头,感受澜沧江流域的普洱茶文化以及西双版纳各民族的热带风情,走入各大茶山一定是您的首选。无论是古六大茶山还是新兴的茶山区域,这里分布着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等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茶俗。
过往兴衰
普洱茶原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在普洱交易集散,因而得名。所以,要探寻普洱茶之源,就定要去普洱茶茶马古道的源头——西双版纳州古六大茶山。古六大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境内,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史籍上的说法,多种多样,有的讲在澜沧江以北,有的讲在澜沧江以南,还有的说澜沧江两岸各有六大茶山。而从清光绪年间绘制的《思茅厅界图》可以看出,古六大茶山都在澜沧江的北岸。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均在勐腊县境内。
据记载,从唐代开始,西双版纳地区的茶叶就开始外销。唐代中期,西双版纳地区出现了一条细小的与外界通达的贸易路线,主要销往四川,云南、西藏等广大区域。宋代除进行川滇藏茶马交易外,当时的大理国还派使臣到广西以普洱茶与宋朝作茶马交易,并运至中原和江南一带供给达官贵人。到了元代,普洱茶已成为市场交易的重要商品。清中叶,随着茶叶贸易的日渐兴盛,云南南部的部分山峰便开始有了一个概括的名字——六大茶山。清《滇海虞衡志》中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这短短四十三个字,对六大茶山的状况作了极为精辟的概括。“周八百里”——不仅说出了茶山的总面积,而且也充分表明了古六大茶山自古就是连成一片的。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曾有记载称:“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况。明人谢肇制在《滇略》中说:“士庶所用,皆普洱茶也”。国内每年都有千余名藏族商人到六大茶山区域买茶,印度,缅甸,锡兰(斯里兰卡),暹罗(泰国),柬埔寨,安南(越南)等东南亚、南亚的商人也前来云南做茶叶生意。每年有五万多匹骡马牛帮商队奔走在千山万水之间,马铃牛梆之声,终年不绝于耳。清朝后期,由于苛捐杂税太重,普洱茶开始出现衰落,茶农不堪重负,便弃茶另谋他业,马帮也改走他途。抗战期间,日本占领中南半岛,云南茶叶的外销路线被彻底切断,茶农纷纷迁徙外地,繁盛一时的大茶庄先后倒闭。普洱茶在近代的辉煌,从此告一段落。
进入21世纪,普洱茶再次名重天下。普洱茶以其传奇般的制作工艺、千百年的古老茶树,以及它的生态,保健作用,一股从广东,台湾,香港等地开始,波及整个中国的普洱热再次掀起了高潮。古老的茶山都焕发了新的活力,开始吸引着人们的脚步。
寻源探古
易武,一个茶人心中的圣地,那是多少普洱茶爱好者向往的地方!海拔1300米的易武,四周被群山包围着,在民国初年易武称为镇越县,是茶叶的集散地,因此有易武正山之名号,易武现今留下的茶庄也比较多,也较具有知名度,如同庆号,乾利贞,同兴号,同昌号、车顺号等等。今天,随着普洱茶的不断升温,又重新聚集起来不少客商,古镇村寨重新焕发了生机。如今,普洱茶文化之旅的第一站通常都是从易武开始的,以易武为中心的茶马古道朝四方散射开去,主要路线有:经老挝的乌德去往越南的奠边府,经老挝的南塔至万象,经勐腊至老挝的勐百察和泰国的米赛;经普洱,大理,中旬到达拉萨,经江城到达昆明然后经昭通、宜宾去往北京——这几条都是由易武为起点的重要“茶路”。
来到易武,可以参观传统的普洱茶手工业作坊,寻访老茶人。易武中心小学曾是各地商业会馆所在地,不少著名老茶庄的遗址均在附近。操场边上新建起了一坐崭新的仿古建筑——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文化纪念馆,原来在庙前的清道光十八年设立的茶案碑也陈列进了纪念馆内。走过操场,一条青石板路的两边是墙体斑驳的老房子,这里是同兴号的遗址,青石板上依然可见马蹄印在石块间均匀地分布着。沿着旁边的另一条石板路朝上走,有几棵高大的榕树缠满了藤蔓,树下立着“马帮贡茶万里行纪念碑”,碑是圆形的,大概是取易武圆茶的立意,由六根柱子支撑,象征着古六大茶山。两百年前把普洱茶带出世界的马帮,就是从这里出发的。这些来自石屏的赶马人,劈开丛林,脚穿草鞋,来到易武开设茶号,并大声地用石屏汉话与当地少数民族谈价格,用敏锐的眼光,搜寻走了大部分的精品茶叶,从而使这里成为文明遐迩的茶马古道的起点,写下易武茶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离开易武去往勐腊县象明乡,这是个总人口不足一万的小乡镇。古六大茶山之中的革登,莽枝、蛮砖倚邦都分布在象明。倚邦(傣语称“磨腊”,即荼井之意)古茶山是多民族聚居的高山区,历史上以生产圆茶而著名,年产茶万担以上。明清时期,茶庄林立,茶叶远销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于茶质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廷。现在,随着近年普洱茶的兴起,这个被历史遗忘的小乡镇也渐渐繁荣了起来,街上商铺林立,大大小小开起了十多家客栈,旅馆。距乡政府不远处,有一家八总寨权记茶庄,在这里简易的作坊里可以看到传统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和流程,从中感受茶马古道上存留下来的蛛丝马迹。
曼庄(蛮砖)距离象明八公里,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庄。也是至今象明乡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一个以茶为主的乡村。蛮砖古茶山包括蛮林和曼庄等地。蛮砖关帝庙(石屏会馆)废墟碑文记载“蛮砖系古六大茶山之一,该庙始建于乾隆六年(1741)春”。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不浇一滴水,不施一点肥,完全自然生长。茶园之中高大的树木做立其间,所以,蛮砖茶叶很独特,茶芽雪白晶亮,深受茶客的喜爱。
从象明去往莽枝与革登古茶山寻访古茶树,古茶园。“革登”这个地名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如今改为“新发”,而“莽枝”也已改为“秧林”,两座山现已合为一个,茶客仍愿意称之为“革登茶山”。革登古茶山位于古六大茶山的东北部,莽枝茶山位于革登茶山西面,主要市集在牛滚塘街,这里人烟稀少,四周还有许多古墓散落。早年的繁荣景象,如今也都只剩下残垣断壁,难觅过往的繁荣。在周围的原始森林中,有许多老茶树错落其间,也不乏数十米高的巨大茶树。在新法寨附近,有一个早年从红河搬迁至此的彝族村落,依然保存着彝族特色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你可以用一两天的时间在茶山中徒步,寻找百年以上的老茶树,做客彝族村寨。
茶山漫步
攸乐茶山也称为基诺茶山,是惟一不在勐腊县的一座茶山,它属于景洪市,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基诺族,与革登,莽枝隔着澜沧江支流小黑江相对。这里的茶叶主要销给勐海县的 些老茶庄,而这些老茶庄将茶叶从打洛送到缅甸,这也是茶马古道的另一条支线。清代初期,史籍中出现了有关“攸乐”的正式记载。雍正政府在此驻兵并设立了普洱府同知,史称攸乐同知。攸乐同知驻地在现今基诺山茨通老寨旧寨址,海拔1300米。清代初期有一条茶马古道连接各茶山,通向普洱府,是六大茶山通往思茅,普洱的必经之地。
从景洪出发可以先去往基诺山,探访基诺民族著名的大鼓舞,然后去往南糯山。南糯山中有较好的徒步路线,难度不高,空气清新,徒步的难度系数也比较适中。山上生长着多株树龄数百年的栽培型古茶树,是爱尼族的聚居地,民族风情浓郁,在老乡家里可以喝到正宗的烤茶和竹筒茶。可以从公路边的向阳村开始徒步,上山到半坡老寨大约八公里,路边有很多古茶树,时而可以看见身着民族服装的爱尼茶农在茶树上摘茶。或许站在地上摘茶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可踩在茶树上摘茶的场景却不多见。路上会经过好几个爱尼村寨,寨门的木雕都很有意思。距半坡老寨三公里左右,就可以看到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南糯茶树王了,据说,这可是目前现存最早的栽培型茶树王,坐在茶树王旁边的棚子里,泡上一壶普洱慢慢品尝吧。
过往兴衰
普洱茶原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在普洱交易集散,因而得名。所以,要探寻普洱茶之源,就定要去普洱茶茶马古道的源头——西双版纳州古六大茶山。古六大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境内,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史籍上的说法,多种多样,有的讲在澜沧江以北,有的讲在澜沧江以南,还有的说澜沧江两岸各有六大茶山。而从清光绪年间绘制的《思茅厅界图》可以看出,古六大茶山都在澜沧江的北岸。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均在勐腊县境内。
据记载,从唐代开始,西双版纳地区的茶叶就开始外销。唐代中期,西双版纳地区出现了一条细小的与外界通达的贸易路线,主要销往四川,云南、西藏等广大区域。宋代除进行川滇藏茶马交易外,当时的大理国还派使臣到广西以普洱茶与宋朝作茶马交易,并运至中原和江南一带供给达官贵人。到了元代,普洱茶已成为市场交易的重要商品。清中叶,随着茶叶贸易的日渐兴盛,云南南部的部分山峰便开始有了一个概括的名字——六大茶山。清《滇海虞衡志》中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这短短四十三个字,对六大茶山的状况作了极为精辟的概括。“周八百里”——不仅说出了茶山的总面积,而且也充分表明了古六大茶山自古就是连成一片的。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曾有记载称:“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况。明人谢肇制在《滇略》中说:“士庶所用,皆普洱茶也”。国内每年都有千余名藏族商人到六大茶山区域买茶,印度,缅甸,锡兰(斯里兰卡),暹罗(泰国),柬埔寨,安南(越南)等东南亚、南亚的商人也前来云南做茶叶生意。每年有五万多匹骡马牛帮商队奔走在千山万水之间,马铃牛梆之声,终年不绝于耳。清朝后期,由于苛捐杂税太重,普洱茶开始出现衰落,茶农不堪重负,便弃茶另谋他业,马帮也改走他途。抗战期间,日本占领中南半岛,云南茶叶的外销路线被彻底切断,茶农纷纷迁徙外地,繁盛一时的大茶庄先后倒闭。普洱茶在近代的辉煌,从此告一段落。
进入21世纪,普洱茶再次名重天下。普洱茶以其传奇般的制作工艺、千百年的古老茶树,以及它的生态,保健作用,一股从广东,台湾,香港等地开始,波及整个中国的普洱热再次掀起了高潮。古老的茶山都焕发了新的活力,开始吸引着人们的脚步。
寻源探古
易武,一个茶人心中的圣地,那是多少普洱茶爱好者向往的地方!海拔1300米的易武,四周被群山包围着,在民国初年易武称为镇越县,是茶叶的集散地,因此有易武正山之名号,易武现今留下的茶庄也比较多,也较具有知名度,如同庆号,乾利贞,同兴号,同昌号、车顺号等等。今天,随着普洱茶的不断升温,又重新聚集起来不少客商,古镇村寨重新焕发了生机。如今,普洱茶文化之旅的第一站通常都是从易武开始的,以易武为中心的茶马古道朝四方散射开去,主要路线有:经老挝的乌德去往越南的奠边府,经老挝的南塔至万象,经勐腊至老挝的勐百察和泰国的米赛;经普洱,大理,中旬到达拉萨,经江城到达昆明然后经昭通、宜宾去往北京——这几条都是由易武为起点的重要“茶路”。
来到易武,可以参观传统的普洱茶手工业作坊,寻访老茶人。易武中心小学曾是各地商业会馆所在地,不少著名老茶庄的遗址均在附近。操场边上新建起了一坐崭新的仿古建筑——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文化纪念馆,原来在庙前的清道光十八年设立的茶案碑也陈列进了纪念馆内。走过操场,一条青石板路的两边是墙体斑驳的老房子,这里是同兴号的遗址,青石板上依然可见马蹄印在石块间均匀地分布着。沿着旁边的另一条石板路朝上走,有几棵高大的榕树缠满了藤蔓,树下立着“马帮贡茶万里行纪念碑”,碑是圆形的,大概是取易武圆茶的立意,由六根柱子支撑,象征着古六大茶山。两百年前把普洱茶带出世界的马帮,就是从这里出发的。这些来自石屏的赶马人,劈开丛林,脚穿草鞋,来到易武开设茶号,并大声地用石屏汉话与当地少数民族谈价格,用敏锐的眼光,搜寻走了大部分的精品茶叶,从而使这里成为文明遐迩的茶马古道的起点,写下易武茶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离开易武去往勐腊县象明乡,这是个总人口不足一万的小乡镇。古六大茶山之中的革登,莽枝、蛮砖倚邦都分布在象明。倚邦(傣语称“磨腊”,即荼井之意)古茶山是多民族聚居的高山区,历史上以生产圆茶而著名,年产茶万担以上。明清时期,茶庄林立,茶叶远销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于茶质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廷。现在,随着近年普洱茶的兴起,这个被历史遗忘的小乡镇也渐渐繁荣了起来,街上商铺林立,大大小小开起了十多家客栈,旅馆。距乡政府不远处,有一家八总寨权记茶庄,在这里简易的作坊里可以看到传统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和流程,从中感受茶马古道上存留下来的蛛丝马迹。
曼庄(蛮砖)距离象明八公里,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庄。也是至今象明乡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一个以茶为主的乡村。蛮砖古茶山包括蛮林和曼庄等地。蛮砖关帝庙(石屏会馆)废墟碑文记载“蛮砖系古六大茶山之一,该庙始建于乾隆六年(1741)春”。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不浇一滴水,不施一点肥,完全自然生长。茶园之中高大的树木做立其间,所以,蛮砖茶叶很独特,茶芽雪白晶亮,深受茶客的喜爱。
从象明去往莽枝与革登古茶山寻访古茶树,古茶园。“革登”这个地名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如今改为“新发”,而“莽枝”也已改为“秧林”,两座山现已合为一个,茶客仍愿意称之为“革登茶山”。革登古茶山位于古六大茶山的东北部,莽枝茶山位于革登茶山西面,主要市集在牛滚塘街,这里人烟稀少,四周还有许多古墓散落。早年的繁荣景象,如今也都只剩下残垣断壁,难觅过往的繁荣。在周围的原始森林中,有许多老茶树错落其间,也不乏数十米高的巨大茶树。在新法寨附近,有一个早年从红河搬迁至此的彝族村落,依然保存着彝族特色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你可以用一两天的时间在茶山中徒步,寻找百年以上的老茶树,做客彝族村寨。
茶山漫步
攸乐茶山也称为基诺茶山,是惟一不在勐腊县的一座茶山,它属于景洪市,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基诺族,与革登,莽枝隔着澜沧江支流小黑江相对。这里的茶叶主要销给勐海县的 些老茶庄,而这些老茶庄将茶叶从打洛送到缅甸,这也是茶马古道的另一条支线。清代初期,史籍中出现了有关“攸乐”的正式记载。雍正政府在此驻兵并设立了普洱府同知,史称攸乐同知。攸乐同知驻地在现今基诺山茨通老寨旧寨址,海拔1300米。清代初期有一条茶马古道连接各茶山,通向普洱府,是六大茶山通往思茅,普洱的必经之地。
从景洪出发可以先去往基诺山,探访基诺民族著名的大鼓舞,然后去往南糯山。南糯山中有较好的徒步路线,难度不高,空气清新,徒步的难度系数也比较适中。山上生长着多株树龄数百年的栽培型古茶树,是爱尼族的聚居地,民族风情浓郁,在老乡家里可以喝到正宗的烤茶和竹筒茶。可以从公路边的向阳村开始徒步,上山到半坡老寨大约八公里,路边有很多古茶树,时而可以看见身着民族服装的爱尼茶农在茶树上摘茶。或许站在地上摘茶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可踩在茶树上摘茶的场景却不多见。路上会经过好几个爱尼村寨,寨门的木雕都很有意思。距半坡老寨三公里左右,就可以看到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南糯茶树王了,据说,这可是目前现存最早的栽培型茶树王,坐在茶树王旁边的棚子里,泡上一壶普洱慢慢品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