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而非正规金融机构在服务、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规避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通过金融机构与农户间的博弈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农村非正规金融才是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解。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应采取渐进式分步推进思路,分别从短期、中期和长期出发提出了规范和发展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制度选择。
关键词:农村金融 制度 非正规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7文献标识码:A
目前中国农村金融机构可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两大类型。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因为存在着产权不明晰、治理结构效率低下、隐性存款担保、缺乏退出机制、法律监管机制不健全和金融抑制等问题,造成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的资金需求。而农村非正规金融因为其发放贷款往往基于地缘、血缘、亲缘关系基础之上,具有信息优势,相对适应农村资金需求。但是农村非正规金融因为自身缺乏制度规范,导致国家最终在1998年取缔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可见,我国已经开始尝试对农村非正式金融制度进行改革,但是改革力度还不到位,因为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正规金融不可企及的制度优势,这些优势决定了农村非正规金融才是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解与根。
一、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服务优势
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信息优势,其特殊的信息识别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发放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面对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正规金融的做法是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品和实行信贷配给政策,结果是大量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被排斥在外。而非正规金融具有灵活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了较高的还贷率。同时,农村的资金需求往往是以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因此贷款人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道德和信用等情况比较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农村非正规金融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规避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和贷款农户之间存在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作为一种制度性缺陷,都是信息不对称的集中体现和必然后果,它们对农村正规金融作用的发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直接形成了农村正规金融制度的致命弱点。
农村非正规金融特殊的信息甄别能力有效地解决了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借贷的血缘、亲缘、业缘和地缘关系深刻体现了中国农村几千年来的非正规制度。农村的非正规金融就是建立在非正规制度基础上的,这种非正规制度产生的是非制度信任,而非制度信任在某种程度上比制度信任更具有稳定性。违约或者失信对借款者造成的信誉、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损失对借款人具有极大的监督作用。同时,贷款人对借款人的家庭关系、经济水平、还款能力、信用状况等信息都了解得比较透彻,这些都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正规金融机构与贷款农户之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三、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博弈论解释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的借贷活动是通过签订借贷合同方式实现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要确定贷款利率、贷款要求和还款方式等内容吸引农户贷款以获得贷款收益;同时农户则要决策是否借款。所以,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的借贷活动就形成了一种博弈:农村金融机构是否贷款给农户,农户是否贷款以及是否偿还贷款。本博弈模型以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为两个博弈方,假设这两个博弈方都是经济人,即他们都会在既定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会犯理性错误,并且假设他们都是风险中立者。由于农户具有私人信息造成了博弈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两者之间的博弈是一种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欲借款的农户先向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提出申请,经调查审核通过以后,金融机构才发放贷款给农户。下面分析正规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的博弈过程:
假设正规金融机构为B,农户为F,农户向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的概率为P1,正规金融机构发放给农户的贷款本金为L,贷款期限t,贷款利率i,按复利计算利息,则贷款到期还款额为Leit,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概率为P2;农户最后选择归还贷款时收益为R1,选择不归还贷款时收益为R2,农户归还贷款的概率为P3。博弈树如图1:
图1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和农户博弈树
根据我国农村贷款的实际情况,大部分情况是农户根据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要求(如贷款期限、利率、抵押品、信用状况等要求)做出选择“申请”还是“不申请”,如果农户以概率(1- P1)选择“不申请”,那么双方得益为(0,0),如果农户以概率P1做出选择“申请”,则博弈进入子博弈;子博弈阶段由金融机构决定是否贷款,我们考虑金融机构的选择,它可以选择“贷款”或者“不贷款”,如果它以概率(1- P2)选择分枝“不贷款”,那么金融机构和农户最后的得益为(0,0),博弈结束,如果金融机构以概率P2做出了选择“贷款”,我们就进入二级子博弈 ;这时由农户开始选择,他也有两个选择“偿还贷款”或者“不偿还贷款”,如果农户以概率 P3偿还贷款,那么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得益为Leit,农户的得益为R1(R1>0),如果农户以概率(1- P3)选择不偿还贷款,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得益为-Leit,农户的得益为R2(R2> R1>0)。那么我们可以计算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期望得益为:
E(R)= P1 P2[P3 Leit+(1- P3)(-Leit)]+(1- P1)*0+ P1(1- P1)*0
= P1 P2 Leit(2 P3-1)
当E(R)= P1 P2 Leit(2 P3-1)>0的时候,即P3>0.5时,就是说农户偿还贷款的概率大于50%的时候,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选择贷款的期望得益为正,此时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会选择发放贷款。
当E(R)= P1 P2 Leit(2 P3-1)<0的时候,即P3<0.5时,就是说农户偿还贷款的概率小于50%的时候,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选择贷款的期望得益为负,此时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会选择不发放贷款。
所以,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是否选择发放贷款取决于农户偿还贷款的概率大小。根据我国农村现实中的情况,正规金融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诱致性变迁不相适应,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非常严重,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较低,甚至相当一部分农户把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当成政府的无偿援助,同时由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产权不清晰、组织结构不科学、工作效率低下等原因,都使得农户一旦获得贷款,相当一部分都会把还贷一拖再拖。
当然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可以要求申请贷款的农户需要有抵押品,但是在我国农村,住房、土地等对农户价值大的资产因为制度、道德等原因不适合作为抵押品,就是说农户可以作为抵押品的资产相当少。另外,农村金融机构也可以选择打官司,但是因为向农户发放的每笔贷款数额都不大,农户又可以到外地居住,打官司的搜寻成本和耗费的人力、物力、诉讼费用都很高,甚至可能会超过农村金融机构的得益Leit,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可能会放弃打官司,从而倒推到博弈的第二阶段,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可能就会选择不发放贷款。
所以,农村正规金融和农户之间的反复博弈的结果就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信贷配给,在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远远小于资金需求的时候,农村的贷款就必然转向农村非正规金融,这也正是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蓬勃发展的原因所在。而国务院1998年颁布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明确规定,除了部分小额信贷,不计息的亲友借款和企业团体间借款之外,其他非正规金融组织或活动均属于非法。农村民间金融事实上出于非法生存和发展的地位,在满足农村融资需求方面的作用当然大打折扣,只有从金融制度设计等制度层面出发制定相应政策,并配之以相适应的相关制度才能逐步缓解甚至解决“三农”问题。
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路径
(一)短期内的农村金融制度改革。
首先,从制度上为非正规金融发展提供保障,确立其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合法地位。非正规金融融资的还款率相当高,有的甚至能达99%,这是我们信用社及其他专业银行所不能望其项背的。而我国现在各个地方的农村已经开始机构创新了,比如只贷不存机构的试点、社区货币基金、资金互助安排等,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解决问题。这些民间组织克服农村借贷风险的能力比官办金融机构强,还款率接近或达到百分之百,非正规金融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尤其对于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阶段更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以合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带动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缺乏可抵押物、特质性成本和非生产性借贷,农村正规金融无法克服这四大基本问题,而农村非正规金融很好地解决了这几个障碍,所以当前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必须以非正规金融制度改革为重中之重。但是事实证明如果金融监管还未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进行,政府还可以对民间金融机构指手划脚,民间金融的合法化就是民间金融的灾难。所以我们必须发展真正来自于民间、民营的农村金融,那么合会就是一个最合适的选择,合会是基于血缘、人缘、地缘关系的自发性群众融资组织,一般由三五个人组成,相互约定每隔一段时间开会一次,每次聚集一定的资金,轮流交给会员中的一人使用,基本上不以盈利为目的。合会很好地解决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也不需要抵押物品,它是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二)中期内的农村金融制度改革。
促进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融合。在农村的金融领域,正规部门具有充足的资金,具有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可以服务于大中型的农村企业;非正规金融具有信息优势,可以有效地为中小企业和农户服务。农村非正规金融应该和农村正规金融有效的结合起来,互相补充更好地服务整个农村,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新农村的建设。
(三)长期内的农村金融制度改革。
借鉴日韩农业发展模式建立农协,实现农村农业产业和金融机构一体化。建立农协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必然要实现的目标,我国可以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农业协作组织,这个组织可以进行多种不同经营领域中的综合性合作,政府要对农民合作放开保险、金融、购销、加工等等相关领域,并且以一定的税收优惠支持,政府拿资金扶持,给以免税待遇,然后农民只要组织成合作社,就可以在城里办超市、购销、加工甚至饭馆,都是政府给予优惠的,用这些领域中产生的收益来反补农业,使农民收入达到大致均等的社会平均收入,这样资金就进入了农业、农村。我们可以把农村信用社纳入农业协作组织中作为其金融机构,由农协来建立购销渠道,建立国内外市场,从事信贷、保险业务,向农民提供资金,教育普及农业技术等 。□
(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注释:
这里的二级子博弈是一个单人博弈。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2]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
[3] 蔡四平、岳意定.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基于功能视角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4] 张蓉.论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的关系.山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5] 左臣明、马九杰.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关系研究综述——增加农村金融供给的一个制度视角.金融理论.2005年第6期.
[6] 王茜.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生成机理与发展趋势.调研世界.2008年第2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 制度 非正规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7文献标识码:A
目前中国农村金融机构可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两大类型。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因为存在着产权不明晰、治理结构效率低下、隐性存款担保、缺乏退出机制、法律监管机制不健全和金融抑制等问题,造成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的资金需求。而农村非正规金融因为其发放贷款往往基于地缘、血缘、亲缘关系基础之上,具有信息优势,相对适应农村资金需求。但是农村非正规金融因为自身缺乏制度规范,导致国家最终在1998年取缔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可见,我国已经开始尝试对农村非正式金融制度进行改革,但是改革力度还不到位,因为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正规金融不可企及的制度优势,这些优势决定了农村非正规金融才是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解与根。
一、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服务优势
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信息优势,其特殊的信息识别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发放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面对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正规金融的做法是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品和实行信贷配给政策,结果是大量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被排斥在外。而非正规金融具有灵活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了较高的还贷率。同时,农村的资金需求往往是以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因此贷款人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道德和信用等情况比较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农村非正规金融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规避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和贷款农户之间存在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作为一种制度性缺陷,都是信息不对称的集中体现和必然后果,它们对农村正规金融作用的发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直接形成了农村正规金融制度的致命弱点。
农村非正规金融特殊的信息甄别能力有效地解决了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借贷的血缘、亲缘、业缘和地缘关系深刻体现了中国农村几千年来的非正规制度。农村的非正规金融就是建立在非正规制度基础上的,这种非正规制度产生的是非制度信任,而非制度信任在某种程度上比制度信任更具有稳定性。违约或者失信对借款者造成的信誉、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损失对借款人具有极大的监督作用。同时,贷款人对借款人的家庭关系、经济水平、还款能力、信用状况等信息都了解得比较透彻,这些都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正规金融机构与贷款农户之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三、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博弈论解释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的借贷活动是通过签订借贷合同方式实现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要确定贷款利率、贷款要求和还款方式等内容吸引农户贷款以获得贷款收益;同时农户则要决策是否借款。所以,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的借贷活动就形成了一种博弈:农村金融机构是否贷款给农户,农户是否贷款以及是否偿还贷款。本博弈模型以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为两个博弈方,假设这两个博弈方都是经济人,即他们都会在既定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会犯理性错误,并且假设他们都是风险中立者。由于农户具有私人信息造成了博弈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两者之间的博弈是一种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欲借款的农户先向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提出申请,经调查审核通过以后,金融机构才发放贷款给农户。下面分析正规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的博弈过程:
假设正规金融机构为B,农户为F,农户向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的概率为P1,正规金融机构发放给农户的贷款本金为L,贷款期限t,贷款利率i,按复利计算利息,则贷款到期还款额为Leit,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概率为P2;农户最后选择归还贷款时收益为R1,选择不归还贷款时收益为R2,农户归还贷款的概率为P3。博弈树如图1:
图1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和农户博弈树
根据我国农村贷款的实际情况,大部分情况是农户根据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要求(如贷款期限、利率、抵押品、信用状况等要求)做出选择“申请”还是“不申请”,如果农户以概率(1- P1)选择“不申请”,那么双方得益为(0,0),如果农户以概率P1做出选择“申请”,则博弈进入子博弈;子博弈阶段由金融机构决定是否贷款,我们考虑金融机构的选择,它可以选择“贷款”或者“不贷款”,如果它以概率(1- P2)选择分枝“不贷款”,那么金融机构和农户最后的得益为(0,0),博弈结束,如果金融机构以概率P2做出了选择“贷款”,我们就进入二级子博弈 ;这时由农户开始选择,他也有两个选择“偿还贷款”或者“不偿还贷款”,如果农户以概率 P3偿还贷款,那么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得益为Leit,农户的得益为R1(R1>0),如果农户以概率(1- P3)选择不偿还贷款,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得益为-Leit,农户的得益为R2(R2> R1>0)。那么我们可以计算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期望得益为:
E(R)= P1 P2[P3 Leit+(1- P3)(-Leit)]+(1- P1)*0+ P1(1- P1)*0
= P1 P2 Leit(2 P3-1)
当E(R)= P1 P2 Leit(2 P3-1)>0的时候,即P3>0.5时,就是说农户偿还贷款的概率大于50%的时候,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选择贷款的期望得益为正,此时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会选择发放贷款。
当E(R)= P1 P2 Leit(2 P3-1)<0的时候,即P3<0.5时,就是说农户偿还贷款的概率小于50%的时候,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选择贷款的期望得益为负,此时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会选择不发放贷款。
所以,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是否选择发放贷款取决于农户偿还贷款的概率大小。根据我国农村现实中的情况,正规金融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诱致性变迁不相适应,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非常严重,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较低,甚至相当一部分农户把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当成政府的无偿援助,同时由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产权不清晰、组织结构不科学、工作效率低下等原因,都使得农户一旦获得贷款,相当一部分都会把还贷一拖再拖。
当然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可以要求申请贷款的农户需要有抵押品,但是在我国农村,住房、土地等对农户价值大的资产因为制度、道德等原因不适合作为抵押品,就是说农户可以作为抵押品的资产相当少。另外,农村金融机构也可以选择打官司,但是因为向农户发放的每笔贷款数额都不大,农户又可以到外地居住,打官司的搜寻成本和耗费的人力、物力、诉讼费用都很高,甚至可能会超过农村金融机构的得益Leit,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可能会放弃打官司,从而倒推到博弈的第二阶段,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可能就会选择不发放贷款。
所以,农村正规金融和农户之间的反复博弈的结果就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信贷配给,在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远远小于资金需求的时候,农村的贷款就必然转向农村非正规金融,这也正是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蓬勃发展的原因所在。而国务院1998年颁布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明确规定,除了部分小额信贷,不计息的亲友借款和企业团体间借款之外,其他非正规金融组织或活动均属于非法。农村民间金融事实上出于非法生存和发展的地位,在满足农村融资需求方面的作用当然大打折扣,只有从金融制度设计等制度层面出发制定相应政策,并配之以相适应的相关制度才能逐步缓解甚至解决“三农”问题。
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路径
(一)短期内的农村金融制度改革。
首先,从制度上为非正规金融发展提供保障,确立其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合法地位。非正规金融融资的还款率相当高,有的甚至能达99%,这是我们信用社及其他专业银行所不能望其项背的。而我国现在各个地方的农村已经开始机构创新了,比如只贷不存机构的试点、社区货币基金、资金互助安排等,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解决问题。这些民间组织克服农村借贷风险的能力比官办金融机构强,还款率接近或达到百分之百,非正规金融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尤其对于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阶段更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以合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带动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缺乏可抵押物、特质性成本和非生产性借贷,农村正规金融无法克服这四大基本问题,而农村非正规金融很好地解决了这几个障碍,所以当前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必须以非正规金融制度改革为重中之重。但是事实证明如果金融监管还未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进行,政府还可以对民间金融机构指手划脚,民间金融的合法化就是民间金融的灾难。所以我们必须发展真正来自于民间、民营的农村金融,那么合会就是一个最合适的选择,合会是基于血缘、人缘、地缘关系的自发性群众融资组织,一般由三五个人组成,相互约定每隔一段时间开会一次,每次聚集一定的资金,轮流交给会员中的一人使用,基本上不以盈利为目的。合会很好地解决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也不需要抵押物品,它是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二)中期内的农村金融制度改革。
促进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融合。在农村的金融领域,正规部门具有充足的资金,具有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可以服务于大中型的农村企业;非正规金融具有信息优势,可以有效地为中小企业和农户服务。农村非正规金融应该和农村正规金融有效的结合起来,互相补充更好地服务整个农村,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新农村的建设。
(三)长期内的农村金融制度改革。
借鉴日韩农业发展模式建立农协,实现农村农业产业和金融机构一体化。建立农协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必然要实现的目标,我国可以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农业协作组织,这个组织可以进行多种不同经营领域中的综合性合作,政府要对农民合作放开保险、金融、购销、加工等等相关领域,并且以一定的税收优惠支持,政府拿资金扶持,给以免税待遇,然后农民只要组织成合作社,就可以在城里办超市、购销、加工甚至饭馆,都是政府给予优惠的,用这些领域中产生的收益来反补农业,使农民收入达到大致均等的社会平均收入,这样资金就进入了农业、农村。我们可以把农村信用社纳入农业协作组织中作为其金融机构,由农协来建立购销渠道,建立国内外市场,从事信贷、保险业务,向农民提供资金,教育普及农业技术等 。□
(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注释:
这里的二级子博弈是一个单人博弈。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2]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
[3] 蔡四平、岳意定.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基于功能视角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4] 张蓉.论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的关系.山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5] 左臣明、马九杰.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关系研究综述——增加农村金融供给的一个制度视角.金融理论.2005年第6期.
[6] 王茜.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生成机理与发展趋势.调研世界.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