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术套路教材指归的思考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疫数月,笔者安全地宅在家中,所思所虑,完全得益于“中国人被他们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因此,在国人又一次经受风浪的时候,很想学习逆行者的勇敢精神,为可能影响几代人的武术套路教材的编写做作些深度思考。以下是几点意见。
  一、套路应体现“技击”价值
  时代在不断进步,武术面对许多尖锐的质疑。编写教材亟待解决武术教学的什么问题?这关乎武术的前途。套路是武术(包括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击性不仅在于具有攻防含义,还应体现其“防身自卫”价值(准竞技价值,区别于擂台对抗竞技)。教学上不能只教套路不讲动作攻防含义,练法上更须有防身自卫的实际内容,不应学会了套路而无丝毫防身自卫价值,甚至被人视为手舞足蹈的“舞术”。因此,在教学伊始,就应确立套路教学及演练的定位,应达到引领习武者迈入武术之门的明确目标,明确学练套路是入门之艺,具有防身自卫的价值,并在拳、械套路教学章节中增设该拳、械套路中1~2个典型实用的防身自卫动作案例及其用法和练法要求,引导学生在学时之外自行修炼。
  二、功法应与套路教和练紧密结合
  武谚强调“拳打千遍,身法自然”,但还有一条颠扑不破的真言:“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套路的基础应该包括有助于防身自卫的有关功法,教学“踢、打、摔、拿”四击合法后,还须进一步练习八法中的“功”。武术有多种运动形式,返璞归真的话还是需要融合,分久必合,这样武术才能自圆其说,無愧于“武”字当头。虽然多种形式有矛盾,但应视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内因,要在矛盾中求平衡,而不能永远失衡,不能被人利用散打来打倒套路,要形成应对和制胜的技术,敢于啃硬骨头,打出中国人的真功夫,这才是正道。因此,建议在套路拳、械章节的典型动作案例中结合动作的实用性增加相关功法指导和训练,如踢——采用绑沙袋踹,打——用铁牛耕地练推击力,摔——练倒地法,拿——马步对抓等等;器械基本方法,如刀劈、剑刺、枪扎、棍扫,要用重器械练习,不用表演器械,这样才能久久为功。
  三、高度重视器械的教与练
  套路是中国武术最具有特色的一大体系,现在有许多人非要拿搏击与套路说事,很不专业也罔顾历史。宋代的勾栏瓦舍女飐先打套子然后以力争交是同一拨人,不是打完套子另换一拨人争交。《梦粱录》中说先“打套子”是以“数对”出场,“对”就是两两相对,为“对搏”准备的,并列举了瓦市争胜称雄的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等女飐,《武林旧事》中还记载了女飐的人数,也就是说千年以前就有表演套路者同时擅长搏斗,而且是不让须眉的女子。唐代的公孙大娘善舞裴将军满堂势,“裴剑舞一曲”是盛唐“三绝”之一绝,个中人物就是李白千里寻访学剑的能击善舞的裴旻。可见唐、宋就有既能舞套(曲)又善搏击的事例。
  武术讲“内行看门道”,武术的门道就是洞见武术的必由之路。武术之门,一扇是拳术,一扇是器械,拳、械又如一茎二花,谓之“并蒂莲”,其底蕴即荷花文化,是中国人爱好和平、合作、联合、纯洁、吉祥的象征。周敦颐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笔者更爱其并蒂两花的精神内涵,此乃中华民族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中国的核心价值观首先是追求国之富强。武术套呈百艺,可谓丰富,但决不能懦弱,而须自强。闻鸡起舞,习武练功,非一日之功。学会套路仅仅是掌握了武术入门之艺,后习器械才能打开另一扇门,临阵才助胆受用,才能开阔视域延伸视野,领悟实战的真谛。戚继光制胜倭寇的鸳鸯阵中没有不用器械的,中国文化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的斗战人物无论是人还是神也没有临阵不用器械的,这是历史和文化反映的中国武术史实。近代的抗日大刀队练的就是传统武术的刀法,先人已经用鲜血诠释了器械的价值。三元里漫山遍野手执锄耙的民众取得了抗英斗争的胜利,而以“义和拳”造始的义和团运动迷信“刀枪不入”终归于失败。从中也可以看出即使冷兵器时代结束,武术套路中的器械仍保留着实战的话语权。现在的套路和徒搏是两大独立体系,有人非要将两个体系对立起来,请不要忘了套路中的各种器械还没有说话。因此套路教材应高度重视器械的教与练,要将各器械典型实用的击法、防法在案例中编制出来,居安思危,以备不时之需。
  四、集体攻防演练:有备而无患的防身自卫意识
  集体攻防演练项目是塑造、检验习武之人整体是否系统掌握攻防技术动作标准化程度的载体,也是体现习武群体有否攻防搏击的战斗意识和基本素质的平台,既有表演性质,更是准入实战对搏的台阶。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武术技术发展方向中就有“加强攻防技能”“强化攻防意识”的明确要求,当时全国武术锦标赛规程规定集体攻防演练是集体项目的内容,其竞赛成绩纳入团体总分。这一举措鼓励了各参赛队教练员和运动员重视攻防学练攻防,可惜没有坚持下来,未能形成气候,使套路失去了创新发展开创未来的先机。弹指30多年过去,以至今日学练套路者普遍连进阶对搏的基本技能都没有,更何谈防身自卫价值。为此,笔者建议在集体项目章节中增设“集体攻防演练”案例,可在各拳种中选择倒地保护动作、标准的基本格斗姿势、实用拳法、肘法、腿法、膝法、摔法、擒拿法等,编制成较为系统的两两对博的集体攻防基本技能演练项目,使教师教有指归,学生学有范本。
  国家教材是权威,关乎武术的未来。笔者无法预测未来,因为未来没有专家,谁也没有到过未来,但可以站在未来去思考问题。教材是精神国力的体现,是培养人用的,我们用它培养什么样的人,未来的武术世界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世界。相信编写人有能力用创新缔造未来。地域武术也存在这个培养人的问题,如校本教材如何结合本地武术编写出具有特色的教本,也应视作地域武术文化的一大成果,纳入顶层设计。
  过去笔者在武术学院工作的时候,就将“修德练功”“能击善舞”作为办学育人的理念,上述建言是这些主张的再思考,一己之见,仅供参考,本着参与交流讨论之初心融入集思广益,以利新编武术套路教材经得起历史发展的检验。
  笔者期盼激活更多创造性思维,有更好的方案面世。多一份善言,少一点嘲讽。多一种方案,增一项选择。武术无论切磋、竞技还是实战,“赢”是试金石。“赢”字上面一个“亡”,要“赢”首先要有“兴亡意识”“危机意识”。歌舞升平,忘战必危,武术一定要弘扬战斗意识、战斗精神。虽关山难越,但武术俊采星驰,相信不乏志士仁人,不移白首初心,不坠青云之志,助力武术,复兴武术。
  (编辑/刘强)
其他文献
一、捏嗉  此势系敌以迎面拳打来,或欲抓我头部,用此法拿之。  【招法解析】  1.敌方出右拳顺步迎面打来,我方即就势以右手将其打来之拳向左一拨,同时身体随之向前一靠,以肩部紧贴其腋下,将其手拨送于左肩上。  2.复以左手由其背后抓住敌左肩尖,向怀内用劲一收,而带向后拉,则其左手完全无用。再以右手拇、食二指,捏紧其食管,用劲一收,并以中指卷回,以指骨拐顶其嗓之高骨处,使其气不能出,立以待毙。  二
期刊
大运河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大运河文化与国家形象传播的规划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大运河题材影视作品还存在着忽视思想创新与引领、文献典藏与文化传承、国际政治与
以党团关系为视野、以@共青团中央微博为研究对象,运用传播调适概念来理解共青团中央如何通过新媒体传播来体现自身的使命担当.研究发现,共青团中央主要通过价值观培育、权益
二十四式黑虎拳为少林罗汉门传统套路之一。它功架规整,劲力顺达,短小精湛,简单易学,较适合初学者练习,人们常把它作为练习武术的入门套路。  【预备势】  并步直立,两臂垂于体侧。目视前方(图1)。  1.进步抱拳  左脚向前上一小步,两手向体两侧分开,手心向里。目视前方(图2)。  右脚向左脚并步,两手同时画弧向前,右手握拳置于胸前,左手成掌在胸前按于右拳背。目视前方(图3)。  2.独立挑攀  右
期刊
短视频是用户主动参与城市形象塑造的一种文化实践.短视频对城市形象的塑造是城市客观形象、媒介形象和受众对城市形象认知三个方面交融互动的实践成果.基于这三个视角,从符号建构、修辞逻辑和话语实践三个维度,对Bilibili网站中15部记录城市的短视频及其评论与弹幕展开分析发现:短视频的制作者能够细描城市特色文化、创造性地记录城市形象;短视频成为了城市形象议题在网络空间中的公共话语表达;短视频赋予了人们现实感和归属感并存的社交新空间.运用短视频塑造城市形象,能够维系用户与城市的亲密关系,体现用户对城市的不同理解与
“党管媒体”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党领导革命与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后在新闻事业管理体制的确立过程中,体现了国家对“
少林古传点穴指功,是点穴施技时必须练就的手指功夫,功成后指点之下可穿坚透甲。  一、卧虎功  卧虎功为练习手指及足趾二部之力者。  1.练时,先将身伏卧于地,然后两手掌按于齐肩之地上,两足伸直,两足尖直支于地。身向前探,乘势上升。至离地约30厘米时臀部后挫,全身随之后退至离地10厘米。再行回复,循环之,力尽而止。  自始至终,全身除手掌与足趾之外,其余各部完全凌空,不宜贴地。  初时行二三度之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