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婴儿”治疗不孕

来源 :农家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co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剧烈、就业压力增加等各种因素,使很多妇女生育年龄推后,加之人工流产技术的普遍运用等诸多因素,导致不孕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不仅影响患者自身的健康,还对其家庭生活、婚姻关系造成一定的威胁。
  从医学上讲,引起不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盆腔输卵因素:输卵管阻塞、积水,盆腔粘连,输卵管结核而子宫内幕正常等。②排卵障碍。③子宫内膜异位症。④男方少弱畸精症。⑤不明原因的不孕。⑥免疫性不孕。而其中以盆腔输卵管因素最多见。治疗盆腔输卵管因素不孕的方法除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外主要有导丝疏通输卵管,腹腔镜手术分离粘连、恢复盆腔结构。但由于疏通比较困难。即使疏通也很难恢复输卵管正常功能,而且发生再次粘连可能性大,所以能成功妊娠的可能性较小。但是,随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VF-ET)技术的发展(俗称“试管婴儿”),给不孕症夫妇带来了希望。
  “试管婴儿”是指分别将卵子与精子取出后,在体外受精形成胚胎,再将胚胎移植回母体子宫内发育成胎儿的过程,这是一项高、精、尖的技术,它不仅是不育症治疗史上的里程碑,而且对生殖医学、早期胚胎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对计划生育和优生具有重要意义。从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腹腔镜下进行取卵术,再到今天阴道B超引导下实施取卵手术,手术方便快捷,痛苦小,可重复性高,获卵率高。近几年,“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提高,平均水平从原来的20%~25%已经提高到30%~50%,试管婴儿的出生数更是飞速增长。
  “试管婴儿”技术助孕适用于以上六大原因引起的不孕患者,但如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实施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①男女任何一方患有严重的精神疾患、泌尿生殖系统急性感染、性传播疾病。②患有《母婴保健法》规定的不宜生育的、目前无法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遗传性疾病。③任何一方具有吸毒等严重不良嗜好。④任何一方接触致畸量的射线、毒物、药品,并处于作用期。⑤女方子宫不具备妊娠功能或严重躯体疾病不能承受妊娠。
  随着试管婴儿技术逐渐被大家熟知,以及越来越多试管婴儿的诞生,试管婴儿是否存在出生缺陷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1978年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路易斯出生,路易斯不仅健康长大,而她可爱的儿子也于2008年7月诞生了。有研究表明,IVF-ET技术由于放置胚胎的数目多于1个,使得多胎率比自然妊娠显著增高,早产率也显著增高,相应的由于早产和多胎造成出生缺陷几率略有增加,除此之外无明显的证据证明试管婴儿的出生缺陷几率增加,说明技术本身是安全的。另有研究发现,试管婴儿体重不足可能与不育症有关,而不是与试管婴儿技术有关。至于促排卵药物的应用与卵巢癌是否存在相关性并无确切的报道。
  如今,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已获得了极大的进展,在各国有关人类辅助生殖与人类精子库技术规范、基本标准、伦理原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必将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
其他文献
<正> 创新,时代的号角。它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品质,也是引导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是
家庭自制酸奶的方法十分简单,现将其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编辑同志:我是一个退休人员,去年初,我和一家乡镇企业签订了一份合同,合同约定,由我担任工程师,用我的技术帮助他们恢复石膏矿生产,期限两年。我按合同规定履行了义务,把石膏矿恢复建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观察预见性护理对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7月—2015年5月接收的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
1.鲜红薯50千克.花椒、茴香籽各50克.酒曲或小麦曲5千克.水缸1口.长擀杖一根.做豆腐用的口袋1条。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开宗明义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了九十年代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必须把
目前.在农田、菜园、果园等田间作业中。经常要用到喷雾器,通常的喷头都是单头或双头,其喷出的雾落在作物叶子表面并不呈均匀的雾状,而是肉眼可见的小水滴。这样的喷洒效果。必然
采用差热分析(DTA),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手段研究了P2O5和TiO2+ZrO2+P2O5复合晶核剂对Li2O-A12O3-SiO2(LAS)系微晶玻璃的形核和晶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烧
今天是我省地方志学会成立十周年的纪念大会。我代表江苏省政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与会的各位代表以及坚持在全省志鉴编纂工作岗位上的志鉴工作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