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驱动,兴趣,激发式
一、前言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属于新兴学科,在教学中如果仍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模式进行教学,不但会使直观生动的计算机知识变得抽象、呆板,更会使学生听课时感到被动乏味,这样给教、学两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很大的。信息技术课既没有形成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又没有教法可参考,因此,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就必须探讨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本文旨在与大家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驱动式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它要求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境,精心设计一个或多个包含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最后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熟悉并深刻了解学习内容和操作技巧,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结合学生特点,提出学习任务。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 "导火线",是问题提出的表现。设计任务是教师在课前备课的重头戏,要求教师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每节课的任务不能太大,任务中的新知识、难点不能太多。通常任务的开工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任务的要求非常明确,有统一的样板,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给出的样板做,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知识模块的开始教学,我认为学习的最初阶段需要这种任务形式。第二种形式是任务的一部分内容是教师明确要求的,另一部分内容是允许学生自由发挥的。任务的第三种形式是,教师只给出一些原则上的要求,大部分内容由学生自由發挥实现。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模块的电子作品设计的教学。 如我在 PowerPoint教学中,先演示一个非常精美"圣诞快乐"的课件,把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时我适时指导幻灯片的制作技巧如:文字的输入可以参照WORD中文本框的应用,在幻灯片中可以插入图片、声音,而且还可给对象制作一些动画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完美。然后我布置任务用PowerPoint制作圣诞幻灯片。同学们目标明确,兴趣高涨,积极主动的探索这一软件的应用技巧。
二、激发式教学
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众所周知,学生特别喜爱玩游戏,而这恰恰就是学生最大的兴趣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含有不少适合学生练习的游戏。如在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入门介绍中,采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游戏引入新课,展示计算机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耳目睹,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只进行简单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结果大多数学生自己都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诀窍和一些参数的设定,这样教师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同学,能够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三、采取分层教学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受遗传和后天环境及教育均衡程度的影响,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较大。由于条件有限,有的村小没有机房,导致他们从未接触过电脑,个体差异悬殊。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研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潜能的差异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
A层为优等生,他们电脑基本功扎实。
B层为中等生,电脑基础一般。
C层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或没有。
上课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四、设置问题,分组讨论
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共同得到进步。当遇到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协助解决。同时,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多巡视指导,做到所学知识能够随学、随练、随巩固,并且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以激励为主,多鼓励,少批评,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当然,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新形势赋予我们新的任务,新任务又指引我们探索新的方法。"教无定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学方法必然具有多样性、灵活搭配性和创新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实践、创新,设计最好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艾奉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中国电化教育,第176期
[2]章慧敏 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化教育,第176期
[3]钟志贤 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中国电化教育,第157期
[4]钟志贤 万士杰:《初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翠园教科研,第三期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驱动,兴趣,激发式
一、前言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属于新兴学科,在教学中如果仍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模式进行教学,不但会使直观生动的计算机知识变得抽象、呆板,更会使学生听课时感到被动乏味,这样给教、学两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很大的。信息技术课既没有形成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又没有教法可参考,因此,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就必须探讨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本文旨在与大家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驱动式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它要求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境,精心设计一个或多个包含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最后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熟悉并深刻了解学习内容和操作技巧,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结合学生特点,提出学习任务。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 "导火线",是问题提出的表现。设计任务是教师在课前备课的重头戏,要求教师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每节课的任务不能太大,任务中的新知识、难点不能太多。通常任务的开工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任务的要求非常明确,有统一的样板,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给出的样板做,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知识模块的开始教学,我认为学习的最初阶段需要这种任务形式。第二种形式是任务的一部分内容是教师明确要求的,另一部分内容是允许学生自由发挥的。任务的第三种形式是,教师只给出一些原则上的要求,大部分内容由学生自由發挥实现。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模块的电子作品设计的教学。 如我在 PowerPoint教学中,先演示一个非常精美"圣诞快乐"的课件,把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时我适时指导幻灯片的制作技巧如:文字的输入可以参照WORD中文本框的应用,在幻灯片中可以插入图片、声音,而且还可给对象制作一些动画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完美。然后我布置任务用PowerPoint制作圣诞幻灯片。同学们目标明确,兴趣高涨,积极主动的探索这一软件的应用技巧。
二、激发式教学
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众所周知,学生特别喜爱玩游戏,而这恰恰就是学生最大的兴趣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含有不少适合学生练习的游戏。如在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入门介绍中,采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游戏引入新课,展示计算机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耳目睹,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只进行简单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结果大多数学生自己都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诀窍和一些参数的设定,这样教师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同学,能够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三、采取分层教学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受遗传和后天环境及教育均衡程度的影响,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较大。由于条件有限,有的村小没有机房,导致他们从未接触过电脑,个体差异悬殊。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研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潜能的差异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
A层为优等生,他们电脑基本功扎实。
B层为中等生,电脑基础一般。
C层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或没有。
上课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四、设置问题,分组讨论
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共同得到进步。当遇到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协助解决。同时,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多巡视指导,做到所学知识能够随学、随练、随巩固,并且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以激励为主,多鼓励,少批评,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当然,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新形势赋予我们新的任务,新任务又指引我们探索新的方法。"教无定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学方法必然具有多样性、灵活搭配性和创新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实践、创新,设计最好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艾奉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中国电化教育,第176期
[2]章慧敏 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化教育,第176期
[3]钟志贤 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中国电化教育,第157期
[4]钟志贤 万士杰:《初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翠园教科研,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