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一直难点问题。本文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思考,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以文字之美、哲理之思、精神之高来打动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文教学 文字 哲理 精神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古文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逐篇讲解,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效果却十分有限,以致教师怕教,学生厌学。那么如何将古文课上好、上活,让学生喜欢上古文,并学有所得呢?我想只有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用文字之美,哲理之思,精神之高来打动学生。
一、诗画结合显神威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用画来表现诗的内容并不难,但能通过画的好坏来品评诗的意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在教《天净沙·秋思》的时候,就问过学生两个问题:在你脑海的这幅图里,主人公应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他们几乎都选择了青灰色,而放弃了红、蓝、黄等亮丽的色彩,也没有选择黑色、紫色。因为前者太明亮不合此刻悲伤的气氛,后者太神秘,体现不出游子思乡的无奈与惆怅。这种惊人的相似使他们明白了原来颜色也是有感情的。所以在教《雁门太守行》时,我也是抓往了色彩——紫、黑、红等,并与“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对比来体会诗歌中凝重压抑而又悲壮的气氛。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主人公应该画他的正面、侧面还是背面,几经思考之后,他们又统一选择了背面,原因是有一种越走越远,前路茫茫不知何处是归程的感觉,更符合这首曲的韵味。我都为学生的这种感悟力而惊喜。
二、现代演绎巧思维
古文和现代的学生之间还是有不少距离感的,但如果能加上一些现代因素,也可以使古文课变得生动有趣。比如我在教《荆轲刺秦王》一课时,最后就安排了这样一个作业:如果你是导演,要将这个历史故事搬上银幕,你会怎么设计这个开头呢?大家五花八门,画外音、长镜头、配乐都用上了,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幅战国时代的悲壮画面。在教《桃花源记》的时候,我借鉴了一位老师的做法,自己假扮一位记者,学生假扮是桃花源中的住客,来了一次现场采访。在连连的笑声当中,学生们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老有所养、幼有所爱、平等和谐的世外桃源。我们不但让自己回到了古代,也让古代人回到了现代。当我们学完《寡人之于国也》之后,我们假想孟子若回到了现在将会有什么样的作为?针对现在的世界他会发表什么样的高见?
三、自我设计好方法
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经看过一位老师教苏轼的《题西林壁》,她针对宋哲理诗难懂的特点,请同学用形体语言来表达。有的同学用五个手指弯曲起来表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人在山中的感觉。自然使人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的同学受其启发,请了一位矮个同学站在几位高个同学的中间,也很形象地表达了此诗含义。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有些课文,我们也不妨让学生来上,有些问题,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查资料解决。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时让学生动手试试,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在教《卖油翁》的时候,可以拿个矿泉水瓶,让学生感受一下“油入葫口,而钱不沾湿”的难度;在上《核舟记》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纸上按实际大小画一画核舟,真正感受一下“技艺灵怪矣哉”,绝非虚言。
四、寓教于用好处多
学以致用一向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如果能用古人的智慧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可能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学习《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学生都明白了劝谏应该是由情入理、由理入法的过程,而“情”字尤为重要。明白了人性的“弱点”:人人都有被尊重,获得成就感的需求。劝谏也好,批评也罢,都要顺乎人性、人情。于是,我抛给了学生一个难题:正好在一个同学的周记里,她讲述了自己的烦恼,父亲做生意很忙,很少管自己,每当自己提出希望父亲在家多待几天的时候,父亲总是说没有我在外拼搏,哪有今天的好日子,可是她觉得这样的日子一点都不好,很想找一个解决的办法。大家集思广益,还真出了不少好主意。其实,在很多学生家中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有时不是道理不对,往往是态度不当。学习了此文以后,还真为他们解决不少难题。
“一言之辩,可抵百万之师。”“9·11”事件刚刚结束,美伊之间又燃硝烟,以叙战争亦愈演愈烈。我们正好学完第五单元。于是,我们也让学生当了一回说客,写了一封给美国政府或以色列政府的信,他们引经据典、言辞恳切,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
五、发散思维善思辨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评价,历来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它涉及到作品的时代、当时的价值取向以及评论者自身的认识程度。所以用现代的、发展的、思辨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人物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教《陌上桑》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这是讲述了一个采桑女子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揭示了太守的丑恶愚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的荒淫无耻。真是如此吗?我请同学为使君写起了翻案文章。《诗经》有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为什么别人的爱就是对美的欣赏,使君的爱慕就是荒淫呢?使君求婚的过程是郑重有礼的,倒是罗敷的拒绝极不礼貌。使君遭受拒绝后再也没有反驳,更没有强迫,又怎能说使君调戏了罗敷呢?通过这节课,我让学生明白了,不是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不是书上说的都是对的,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想法。神像打倒了,禁锢解除了,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在教《梅花岭记》的时候,很多学生便对史可法提出了异议:看似英雄,实为懦夫。仗还没有打,却先想到怎么个死法,如何保存自己的名节。统帅的悲观情绪软化着十万大军的脊梁。所谓的“扬州十日”,其实真正的攻守战只有一天。两军的对垒,却成了八旗将士的杀人表演。史可法能算英雄吗?许多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闪烁,许多美丽的文章在笔下流淌。许多同学都说,用自己的脑袋想问题,感觉真好。
六、研究课题多角度
研究性学习是现在语文学科的香饽饽,古文教学更是它大展拳脚的好天地。比如我们在上《触龙说赵太后》的时候,我们就请学生列了很多感兴趣的话题:
“古代的谦称与敬称”“浅谈批评的艺术”“我看家长的教育观”“古代的人质与现代的抵押贷款”“中国历史上的女性统治”“精湛的语言、巧妙的布局”“我看‘士’的精神”等等。一篇文章只是一个点,但这个点却能引出无数条线,将很多知识串联起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学习都能让我们受益非浅。
当然,我们除了在广的角度上做文章,我们还可以在深的方面下功夫。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比如我们在上《木兰诗》的时候,就请同学将诗歌和美国的动画片进行了比较。在分析她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也体会到了人性共通的善良、勇敢、淳朴,明白了“木兰”这株由美好人性绽放的奇葩,千百年来芳魂不散,光彩永驻的原因。通过《琵琶行》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看时代的变化,通过《陋室铭》、《秋词》与《小石潭记》中刘禹锡和柳宗元的性格比较,通过《始得西山宴游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看士大夫精神。也可以进行专题讲座,走近李白,走进苏轼,谈古代诗人的月亮情结等等。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学课本中的这些古文,经过历代的沉积,经过专家的精心挑选,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它们的文字滋养着一代代的文人墨客,构成了最美的艺术殿堂;它们的气节感染着一辈辈的中华儿女,成为了不朽的民族脊梁。让这种美深深浸入我们的骨髓,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感动、学会思考。让我们的古文课变得异彩纷呈。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豫章中学。
【关键词】古文教学 文字 哲理 精神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古文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逐篇讲解,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效果却十分有限,以致教师怕教,学生厌学。那么如何将古文课上好、上活,让学生喜欢上古文,并学有所得呢?我想只有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用文字之美,哲理之思,精神之高来打动学生。
一、诗画结合显神威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用画来表现诗的内容并不难,但能通过画的好坏来品评诗的意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在教《天净沙·秋思》的时候,就问过学生两个问题:在你脑海的这幅图里,主人公应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他们几乎都选择了青灰色,而放弃了红、蓝、黄等亮丽的色彩,也没有选择黑色、紫色。因为前者太明亮不合此刻悲伤的气氛,后者太神秘,体现不出游子思乡的无奈与惆怅。这种惊人的相似使他们明白了原来颜色也是有感情的。所以在教《雁门太守行》时,我也是抓往了色彩——紫、黑、红等,并与“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对比来体会诗歌中凝重压抑而又悲壮的气氛。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主人公应该画他的正面、侧面还是背面,几经思考之后,他们又统一选择了背面,原因是有一种越走越远,前路茫茫不知何处是归程的感觉,更符合这首曲的韵味。我都为学生的这种感悟力而惊喜。
二、现代演绎巧思维
古文和现代的学生之间还是有不少距离感的,但如果能加上一些现代因素,也可以使古文课变得生动有趣。比如我在教《荆轲刺秦王》一课时,最后就安排了这样一个作业:如果你是导演,要将这个历史故事搬上银幕,你会怎么设计这个开头呢?大家五花八门,画外音、长镜头、配乐都用上了,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幅战国时代的悲壮画面。在教《桃花源记》的时候,我借鉴了一位老师的做法,自己假扮一位记者,学生假扮是桃花源中的住客,来了一次现场采访。在连连的笑声当中,学生们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老有所养、幼有所爱、平等和谐的世外桃源。我们不但让自己回到了古代,也让古代人回到了现代。当我们学完《寡人之于国也》之后,我们假想孟子若回到了现在将会有什么样的作为?针对现在的世界他会发表什么样的高见?
三、自我设计好方法
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经看过一位老师教苏轼的《题西林壁》,她针对宋哲理诗难懂的特点,请同学用形体语言来表达。有的同学用五个手指弯曲起来表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人在山中的感觉。自然使人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的同学受其启发,请了一位矮个同学站在几位高个同学的中间,也很形象地表达了此诗含义。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有些课文,我们也不妨让学生来上,有些问题,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查资料解决。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时让学生动手试试,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在教《卖油翁》的时候,可以拿个矿泉水瓶,让学生感受一下“油入葫口,而钱不沾湿”的难度;在上《核舟记》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纸上按实际大小画一画核舟,真正感受一下“技艺灵怪矣哉”,绝非虚言。
四、寓教于用好处多
学以致用一向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如果能用古人的智慧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可能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学习《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学生都明白了劝谏应该是由情入理、由理入法的过程,而“情”字尤为重要。明白了人性的“弱点”:人人都有被尊重,获得成就感的需求。劝谏也好,批评也罢,都要顺乎人性、人情。于是,我抛给了学生一个难题:正好在一个同学的周记里,她讲述了自己的烦恼,父亲做生意很忙,很少管自己,每当自己提出希望父亲在家多待几天的时候,父亲总是说没有我在外拼搏,哪有今天的好日子,可是她觉得这样的日子一点都不好,很想找一个解决的办法。大家集思广益,还真出了不少好主意。其实,在很多学生家中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有时不是道理不对,往往是态度不当。学习了此文以后,还真为他们解决不少难题。
“一言之辩,可抵百万之师。”“9·11”事件刚刚结束,美伊之间又燃硝烟,以叙战争亦愈演愈烈。我们正好学完第五单元。于是,我们也让学生当了一回说客,写了一封给美国政府或以色列政府的信,他们引经据典、言辞恳切,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
五、发散思维善思辨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评价,历来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它涉及到作品的时代、当时的价值取向以及评论者自身的认识程度。所以用现代的、发展的、思辨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人物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教《陌上桑》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这是讲述了一个采桑女子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揭示了太守的丑恶愚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的荒淫无耻。真是如此吗?我请同学为使君写起了翻案文章。《诗经》有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为什么别人的爱就是对美的欣赏,使君的爱慕就是荒淫呢?使君求婚的过程是郑重有礼的,倒是罗敷的拒绝极不礼貌。使君遭受拒绝后再也没有反驳,更没有强迫,又怎能说使君调戏了罗敷呢?通过这节课,我让学生明白了,不是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不是书上说的都是对的,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想法。神像打倒了,禁锢解除了,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在教《梅花岭记》的时候,很多学生便对史可法提出了异议:看似英雄,实为懦夫。仗还没有打,却先想到怎么个死法,如何保存自己的名节。统帅的悲观情绪软化着十万大军的脊梁。所谓的“扬州十日”,其实真正的攻守战只有一天。两军的对垒,却成了八旗将士的杀人表演。史可法能算英雄吗?许多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闪烁,许多美丽的文章在笔下流淌。许多同学都说,用自己的脑袋想问题,感觉真好。
六、研究课题多角度
研究性学习是现在语文学科的香饽饽,古文教学更是它大展拳脚的好天地。比如我们在上《触龙说赵太后》的时候,我们就请学生列了很多感兴趣的话题:
“古代的谦称与敬称”“浅谈批评的艺术”“我看家长的教育观”“古代的人质与现代的抵押贷款”“中国历史上的女性统治”“精湛的语言、巧妙的布局”“我看‘士’的精神”等等。一篇文章只是一个点,但这个点却能引出无数条线,将很多知识串联起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学习都能让我们受益非浅。
当然,我们除了在广的角度上做文章,我们还可以在深的方面下功夫。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比如我们在上《木兰诗》的时候,就请同学将诗歌和美国的动画片进行了比较。在分析她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也体会到了人性共通的善良、勇敢、淳朴,明白了“木兰”这株由美好人性绽放的奇葩,千百年来芳魂不散,光彩永驻的原因。通过《琵琶行》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看时代的变化,通过《陋室铭》、《秋词》与《小石潭记》中刘禹锡和柳宗元的性格比较,通过《始得西山宴游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看士大夫精神。也可以进行专题讲座,走近李白,走进苏轼,谈古代诗人的月亮情结等等。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学课本中的这些古文,经过历代的沉积,经过专家的精心挑选,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它们的文字滋养着一代代的文人墨客,构成了最美的艺术殿堂;它们的气节感染着一辈辈的中华儿女,成为了不朽的民族脊梁。让这种美深深浸入我们的骨髓,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感动、学会思考。让我们的古文课变得异彩纷呈。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豫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