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向迪士尼大中华地区赵汝忻女士请教过这样一个问题,打造一个动画品牌什么最重要?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内容。这和之前我在分别采访卡酷少儿频道帅民总裁和时任上海哈哈少儿频道杨文艳总监时所听到的回答不约而同。为什么这几位多年从事动画产业的负责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内容质量放在品牌经营之首?那我们又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为动画节目打造一个好的内容品质?这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后来有一次我专门请教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廖祥忠教授时,他回答我说,目前国内动画产业运营的中间阶段其实并不比国外差。正像廖教授所说的那样,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中国的制作机构在规模和制作环境上不比Digtal Domain、卢卡斯、工业光魔等世界知名企业,因为人家比我们起步要早很多。但是我们已经在技术上,不论是场景设计、布光、建模还是渲染等技术环节,我们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再加上中国动画制作的成本又远低于国外,所以中国的加工品已经占到世界总数的1/3,很多日本、欧美地区的影片也拿到中国内地加工完成的。
但廖教授同时指出,虽然我们的制作技术水平上去了,但前期策划和后期的市场研发环节是长期以来制约动画发展的一个薄弱点。尤其前期策划直接决定了内容上的优劣。之前我经常在影院听见观众评价说,某部动画片投资不小,在场景和角色制作上也算精良。但是就是情节不吸引人,角色也不可爱,对白更是不知所云。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观看一部国产动画片,捱至散场,我问他觉得那里还算有亮点。半晌,他支唔道:“片尾曲吧。”可见我们的动画内容已经沦至如此不堪地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有先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才能让制作人有的放矢地加以改进。
在电影学院读研究生时,很多从事过导演的老师都告诫我们,所谓的精品影片其实就是一个好想法遇上了好导演。在现实中,一个一流故事往往会被二流导演拍砸。但是没有一个优秀导演能让一个乏善可陈的故事成为经典。我曾经请教卡酷的帅总,为什么我们不乏令人回味的电影和电视剧,却难有脍炙人口的动画片频频问世。他回答说,国内目前动画制作公司对资金回收要求过于紧迫。加之我们对动画创意的保护还是远远不够,这个是最大的瓶颈所在。在这点上他和廖教授的看法是别无二致的。廖教授曾为我做过一个比较:像梦工厂这样的国外制作机构往往有一个完整制作流程。在创意环节上大家集思广益,因为他们坚信好的故事必然凝结着集体的智慧。而我们的策划人是关起门来苦思冥想,生怕点子被别人窃去。再加上人家的故事通常要前后修改2年,才能进入制作阶段。而我们却是想一步拍一步,拍完赶紧卖钱再投拍新片。就是这种急功近利的恶性循环让我们从根子上很难为自己赢得国内外观众的尊重。《宝莲灯》导演常光希老师讲过,他最喜欢的经典短片《种树的人》(The Man Who Planted Trees)耗费了导演Back七年的时光,虽然Back为了制作影片而被化学试剂灼瞎了一只眼睛,但他的作品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单说这种精神就令我们佩服不已。所以时隔多年,皮克斯首席创意官John Lasseter依然在今年的Siggraph上邀他一同举办专门的现场展映活动以示对经典之作的敬意。
一部电影是否能够被称作优秀,要从4个层面对其进行品味和考量,最基本、最直观化的是视听层面。其次是故事层面,再高级是思想层面,最后才是审美层面。这四个层面集中的是影片所包含着全部商业娱乐价值、思想意义以及艺术内涵,动画片也概莫能外。一部经典动画也自然是集这三点优势于一身。都说国产动画和国外相比有所差距,我们在此以点代面做一个全方位的分析。在这篇文章中,我通过个人对动画的一些理解,加以专家的佐证,力争能够帮大家认识到影响中国动画水平提高的多方面原因。
思想——动画作品的精神灵魂
动画片的思想内涵是一部影片作品灵魂之所在。廖教授曾经说过,动画片并不单单是给观众带来视听上的愉悦,它还承载着弘扬正义、提高观众文化素质、发扬民族精神、抵御西方文化侵略等种种功能。之前从事电视节目包装的上海口口口品牌管理公司总裁罗军也曾强调,作为电视台播放的少儿节目,意义尤其重大,因为它直接向孩子们传播社会信息。如果内容的思想性不强,一味靠暴力和色情来刺激观众以博取收视率,久而久之必然会引发深远的负面影响。现在的孩子接触信息渠道日趋复杂,过于成人化的内容会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前途。毕竟影视作品除了反映社会现实以外对社会行为还有一种反作用的功能。大家都知道,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往往趋于模仿电影中角色的一言一行。动画片的诱导作用就更是直接有力了。很多人认为,动画片就是能够让孩子安静坐在电视机前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就足够了,这是完全错误的一种看法。既然动画片的受众群体以少年儿童为主,那么具有思想性动画片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孩子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长期以来,我们的动画片不乏积极向上的英雄,从黑猫警长到葫芦兄弟,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和影片中的角色一样富有正义、不畏邪恶。凭心而论,国产动画片中的教育意义绝对足够多了,但如果说教性过强,单纯以说教代替思想,则是一种极为肤浅和平庸的表现。帅民总裁认为,现在的孩子比以前更聪明、更成熟,也更有自己的想法。早先我们的动画片往往以“从前井底有一直青蛙……”开篇,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结束。现在的孩子很难再会买账,那么除了说教以外,我们能不能在影片的思想性上多加改良,争取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满足。其实我觉得,电影的心理补偿功能也是提高影片思想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能充分利用电影梦来弥补观众现实中无法解决的遗憾。美国的影片在这方面一贯拿手。我们仅以3部皮克斯动画为例就能大致体会出他们是如何苦心经营的。
21世纪初,皮克斯进入其制作上的鼎盛时期。不论是《怪物公司》、《海底总动员》还是《超人总动员》,都在取得票房胜利的同时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孩子喜欢看这样的影片难道仅仅是因为精雕细琢的造型或是妙趣横生的情节?其实并非完全如此。我们来首先考量其创作时代背景,进入90年代中后期,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技术不断发展,手机、网络等新生事物很快为青年人所掌握,于是大人的威望大打折扣。始终有增无减的高离婚率又使得越来越多的孩子对父母、家人不抱任何希望,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叛逆不满情绪随处可见。从2001年起皮克斯接连推出的这三部作品中,小丑鱼马林超越种种绝境,苦寻由于一时逞强而深陷鱼缸的残疾儿子尼莫;电力公司优秀职员毛怪不顾任何风险,排除万难护送误入怪物世界的小女孩回家;超能先生年近中年,英雄本色不减,和女超人一起保护孩子、战胜邪恶。这些都无不在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大人们是仍然可以依赖的。”对于孩子来说,我相信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反而会比一味说教更显得立竿见影。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得朋友、亲人之间感情趋于冷漠,于是制片商考虑如何能为敏感的孩子端上一碗心灵鸡汤。我想再小的孩子也能清楚意识到,现实中的爸爸妈妈不可能有消灭坏人的本领,夜深人静时也没有人会哄他们。但是他们依然可以从动画片中获得满足。动画片在帮助他们实现了梦想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危机和社会矛盾。所以当我们看到一家中下至几岁上至10几岁的孩子都能聚精会神地围坐在一起收看一部国外动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扪心自问,中国的动画片到底能够满足孩子什么样的梦想。中国动画中的思想内涵是不是也应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但是,廖教授也反复强调过凡事都要经历一个由无到有、由粗到精、由量到质的飞跃。当制作企业都已经清楚如何去做动画的时候,下一步自然会考虑如何做好动画。杨总监也认为,即使是幼儿节目,要想做好也未必这么简单,做幼儿节目时要专门研究幼儿心理等相关方面内容。可想而之,开发一部适合低幼儿童观看的影片尚且需要在早期教育方面做如此多的调研工作,那么我们必须为国产动画片往高年龄层次发展留出足够耐心。相信随着创作模式的日趋成熟,理论研究更加透彻,中国肯定会有更富有思想内涵的影片问世。
艺术——动画作品的价值所在
既然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那么作为动画片,也自然不能不考量它的艺术价值。其实中国动画片历来有吸收民间艺术营养,弘扬国粹艺术风格的优良传统。早期的美术片融入了包括木偶戏、皮影戏、民间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6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大闹天宫》影响了几代人,影片曾发行40多个国家地区,创下了中国美术片输出的最高纪录。为了能够把《西游记》这个故事以一种富有东方韵味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影片的制作可谓是精雕细琢。工程耗时长达三年,而且调动到了国内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单说塑造孙悟空的造型,摄制组就专门从北京把中央工艺美院的张光宇、张正宇兄弟接到上海负责角色设计。对于中间的情景戏,特意请到京剧院艺术家亲自表演舞台动作,让创作者从中提炼。全国上下做出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努力,只为让世界了解我们中国的动画。在这之后,特伟导演又带领上影厂老一辈动画创作者在随后的几十年间拍摄了多部脍炙人口的影片,从而树立了“中国学派”在世界动画殿堂中的地位。从早期的《牧笛》,再到后来的《山水情》、《骄傲的将军》,每一部影片都深深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动画制作人。
反观现在,我们的制作水平上去了,作品的艺术感却大幅下降。多数的影片不知为何更甘于一味模仿西方风格,在整体感觉上难有新意、匠气十足。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了呢?从事少儿节目制作多年的杨文艳总监认为,其根由还是在于中国长期以来教育体制带来的种种弊端。一直以来,国内外不同的艺术环境导致我们和其他国家在艺术水平上差距逐渐拉大。在西方,孩子从小到大可以参观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美术馆,听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音乐会,对艺术的理解可谓是耳濡目染的。而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孩子却鲜有这样的机会。她还给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哑剧是起源于西方的古老艺术,即使在今天,哑剧在西方也依然很有市场。但在国内这种艺术形式却几近消亡。其实我们细想一下,哑剧和动画的内在联系是可想而知的。哑剧中夸张、丰富的表现手段曾为不少国外经典动画片所借鉴。我们和西方国家相比,对艺术的重视程度差距由此可见一斑。可喜的是,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开始给孩子留出更多时间,创造更便利的条件以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每逢节假日,越来越多的文化场馆向群众开放,参观者络绎不绝。上次我到首都博物馆参观中华5000年瑰宝展,就曾亲眼看到很多家长不辞辛苦从外地专程带孩子接受民族历史艺术文化的熏陶。虽然我们知道这种差距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弥补。但是只要目标明确,方向不变,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那么我想在这方面迟早有一天也自然会赶上西方人的步伐。
娱乐——动画作品的商业动力
一部动画片有意思,并不仅仅包括给观众带来视听享受,还包括运用各种高明、有趣味又不乏内涵的情节来吸引观众,促使观众发笑。在娱乐性这一点上,廖祥忠教授特意提到,中国现有的体制决定了中国动画片不可能有分级制度,这样一来要想成功吸引到18-20岁左右的高年龄段观众就只能在剧情设计上下文章。而且凡是做动画的人都知道,给大孩子做的节目往往会吸引到小观众。比方说,一个8岁的孩子可能看不懂为10岁孩子所津津乐道的内容,但是对成人世界的强烈好奇心会驱使他力求适应它、品味它。反过来却鲜有10岁的孩子看8岁的节目。所以除非确实是针对性极强的低幼节目,比如专门给2岁左右低幼做的《天线宝宝》等类似动画,制作人还是力争为更高年龄受众群体制作节目。而如果我们的动画片笑料极为肤浅、勉强。还像美国默片时期喜剧那样靠“蛋糕满脸飞”那样的荒诞表演来博人一笑,估计连4岁的孩子都无法容忍。在这里我们以迪士尼为例,他们的每个创作者都接受过表演方面的培训,一旦想到滑稽可笑、讽刺性强的点子,就要亲自表演给全部门所有人看。如果大家都能跟着一起笑出来,那么这个构思拍出来肯定会为广大观众所叫好。遗憾的是,我们似乎很缺乏这种专门检验笑料水准的机制。国外动画产业竞争力依靠的是市场,所以每个环节都要尽善尽美,让观众获得全方位的满足。如果什么时候中国动画产业也能脱离扶持,完全依靠票房和衍生品收益即可正常运作的话,那么我们的动画片就真的算是能够经受住市场检验,可以称之为一种不折不扣的娱乐商品了。
前面我们已经总结了不足和差距,反过来说,中国动画人几年来对动画事业的热情和努力还是颇令人欣慰的事。虽然之前提到,我们尚缺乏一个完全适应市场化要求的生产创作机制,在流程和资源配置上也不甚成熟。我们也清楚认识到自己对艺术的感悟与理解不及欧美、日本等动画产业发达国家,但是,我们对高新技术的追求却没有半点懈怠。影视作品在艺术上的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技术革新。从默片到有声片,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事实证明,技术条件越强,创作者可以发挥的艺术手段就更丰富,作品也就显得更加独出心裁。动画片给创作者提供的想象空间也就更大了。不论是政府、制作商还是艺术家个人,目前中国整个动画产业从上到下一直致力于用尖端影视技术为探索影片的艺术性创造积极有利条件。例如,苏州金笛卡通国际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来自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的一流动漫人才,正着手制作以清代画家徐扬《姑苏繁华图》为背景的全球首部水墨立体动画片。作为一部运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以高清级尺寸重新诠释传统中国画艺术的影视作品,它以空前真实的体验感带领观众走进江南古镇,游历苏州以太湖为中心的各个名胜景观,体味盛世姑苏风土人情。虽然当时只看了短短几分钟的片段,但我已经被深深打动了。要知道,自1961年7月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后,素有“中国学派”之称的水墨动画片其实为数并不多。究其缘由,金笛的专家向我解释到,虽然水墨画贵为国粹,但手工制作的水墨动画片技术复杂,工艺掌握困难,无法支持大型制作。单以《牧笛》为例,其水牛的造型由四、五种颜色构成。需要给每一张赛璐璐片分别着色,再由动画摄影师分开重复拍摄,最终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用摄影方法达到水墨渲染的效果。虽然这种技巧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如此繁复的工序使得拍摄一部水墨动画片的时间足够拍摄四、五部同样长度的普通动画片。而如果对影片进行人物模式化、背景简单化的处理,又很难生动表达复杂的人物关系、人物心情,展现复杂的环境及曲折的故事情节;也难以在影视画面上呈现中国绘画的全部特点,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墨动画影片的普及和发展。因此,中国的水墨动画片虽然评价很高,并在国际上多次获奖,但成片少之又少,而且从没有超过30分钟以上的长片出现。据说这部《姑苏繁华图》在借鉴剪纸、皮影等传统艺术形式中的同时又最大程度保留了国画家们的笔墨。希望它能够开创一种全新的水墨动画形式。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在数字艺术时代向我们走来的时候,全国各地可谓是佳音不断。年初传来消息,上海美影厂和沈阳思维数字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运用中国自主开发的4D光维技术将《大闹天宫》这一经典之作翻拍成具有高度临场感的4D立体电影,以迎接立体影视时代的到来。待明年影片上映时,孩子们又有机会以全新的视觉感官体验重温民族经典。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衷心祝愿所有中国影视艺术产业的从业人员能够树立信心,不畏艰难。把眼光放长远,在数字艺术上下大力量努力探索,并进一步发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打造出更多铭刻着“中国品牌”的精品动画。
但廖教授同时指出,虽然我们的制作技术水平上去了,但前期策划和后期的市场研发环节是长期以来制约动画发展的一个薄弱点。尤其前期策划直接决定了内容上的优劣。之前我经常在影院听见观众评价说,某部动画片投资不小,在场景和角色制作上也算精良。但是就是情节不吸引人,角色也不可爱,对白更是不知所云。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观看一部国产动画片,捱至散场,我问他觉得那里还算有亮点。半晌,他支唔道:“片尾曲吧。”可见我们的动画内容已经沦至如此不堪地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有先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才能让制作人有的放矢地加以改进。
在电影学院读研究生时,很多从事过导演的老师都告诫我们,所谓的精品影片其实就是一个好想法遇上了好导演。在现实中,一个一流故事往往会被二流导演拍砸。但是没有一个优秀导演能让一个乏善可陈的故事成为经典。我曾经请教卡酷的帅总,为什么我们不乏令人回味的电影和电视剧,却难有脍炙人口的动画片频频问世。他回答说,国内目前动画制作公司对资金回收要求过于紧迫。加之我们对动画创意的保护还是远远不够,这个是最大的瓶颈所在。在这点上他和廖教授的看法是别无二致的。廖教授曾为我做过一个比较:像梦工厂这样的国外制作机构往往有一个完整制作流程。在创意环节上大家集思广益,因为他们坚信好的故事必然凝结着集体的智慧。而我们的策划人是关起门来苦思冥想,生怕点子被别人窃去。再加上人家的故事通常要前后修改2年,才能进入制作阶段。而我们却是想一步拍一步,拍完赶紧卖钱再投拍新片。就是这种急功近利的恶性循环让我们从根子上很难为自己赢得国内外观众的尊重。《宝莲灯》导演常光希老师讲过,他最喜欢的经典短片《种树的人》(The Man Who Planted Trees)耗费了导演Back七年的时光,虽然Back为了制作影片而被化学试剂灼瞎了一只眼睛,但他的作品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单说这种精神就令我们佩服不已。所以时隔多年,皮克斯首席创意官John Lasseter依然在今年的Siggraph上邀他一同举办专门的现场展映活动以示对经典之作的敬意。
一部电影是否能够被称作优秀,要从4个层面对其进行品味和考量,最基本、最直观化的是视听层面。其次是故事层面,再高级是思想层面,最后才是审美层面。这四个层面集中的是影片所包含着全部商业娱乐价值、思想意义以及艺术内涵,动画片也概莫能外。一部经典动画也自然是集这三点优势于一身。都说国产动画和国外相比有所差距,我们在此以点代面做一个全方位的分析。在这篇文章中,我通过个人对动画的一些理解,加以专家的佐证,力争能够帮大家认识到影响中国动画水平提高的多方面原因。
思想——动画作品的精神灵魂
动画片的思想内涵是一部影片作品灵魂之所在。廖教授曾经说过,动画片并不单单是给观众带来视听上的愉悦,它还承载着弘扬正义、提高观众文化素质、发扬民族精神、抵御西方文化侵略等种种功能。之前从事电视节目包装的上海口口口品牌管理公司总裁罗军也曾强调,作为电视台播放的少儿节目,意义尤其重大,因为它直接向孩子们传播社会信息。如果内容的思想性不强,一味靠暴力和色情来刺激观众以博取收视率,久而久之必然会引发深远的负面影响。现在的孩子接触信息渠道日趋复杂,过于成人化的内容会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前途。毕竟影视作品除了反映社会现实以外对社会行为还有一种反作用的功能。大家都知道,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往往趋于模仿电影中角色的一言一行。动画片的诱导作用就更是直接有力了。很多人认为,动画片就是能够让孩子安静坐在电视机前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就足够了,这是完全错误的一种看法。既然动画片的受众群体以少年儿童为主,那么具有思想性动画片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孩子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长期以来,我们的动画片不乏积极向上的英雄,从黑猫警长到葫芦兄弟,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和影片中的角色一样富有正义、不畏邪恶。凭心而论,国产动画片中的教育意义绝对足够多了,但如果说教性过强,单纯以说教代替思想,则是一种极为肤浅和平庸的表现。帅民总裁认为,现在的孩子比以前更聪明、更成熟,也更有自己的想法。早先我们的动画片往往以“从前井底有一直青蛙……”开篇,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结束。现在的孩子很难再会买账,那么除了说教以外,我们能不能在影片的思想性上多加改良,争取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满足。其实我觉得,电影的心理补偿功能也是提高影片思想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能充分利用电影梦来弥补观众现实中无法解决的遗憾。美国的影片在这方面一贯拿手。我们仅以3部皮克斯动画为例就能大致体会出他们是如何苦心经营的。
21世纪初,皮克斯进入其制作上的鼎盛时期。不论是《怪物公司》、《海底总动员》还是《超人总动员》,都在取得票房胜利的同时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孩子喜欢看这样的影片难道仅仅是因为精雕细琢的造型或是妙趣横生的情节?其实并非完全如此。我们来首先考量其创作时代背景,进入90年代中后期,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技术不断发展,手机、网络等新生事物很快为青年人所掌握,于是大人的威望大打折扣。始终有增无减的高离婚率又使得越来越多的孩子对父母、家人不抱任何希望,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叛逆不满情绪随处可见。从2001年起皮克斯接连推出的这三部作品中,小丑鱼马林超越种种绝境,苦寻由于一时逞强而深陷鱼缸的残疾儿子尼莫;电力公司优秀职员毛怪不顾任何风险,排除万难护送误入怪物世界的小女孩回家;超能先生年近中年,英雄本色不减,和女超人一起保护孩子、战胜邪恶。这些都无不在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大人们是仍然可以依赖的。”对于孩子来说,我相信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反而会比一味说教更显得立竿见影。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得朋友、亲人之间感情趋于冷漠,于是制片商考虑如何能为敏感的孩子端上一碗心灵鸡汤。我想再小的孩子也能清楚意识到,现实中的爸爸妈妈不可能有消灭坏人的本领,夜深人静时也没有人会哄他们。但是他们依然可以从动画片中获得满足。动画片在帮助他们实现了梦想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危机和社会矛盾。所以当我们看到一家中下至几岁上至10几岁的孩子都能聚精会神地围坐在一起收看一部国外动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扪心自问,中国的动画片到底能够满足孩子什么样的梦想。中国动画中的思想内涵是不是也应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但是,廖教授也反复强调过凡事都要经历一个由无到有、由粗到精、由量到质的飞跃。当制作企业都已经清楚如何去做动画的时候,下一步自然会考虑如何做好动画。杨总监也认为,即使是幼儿节目,要想做好也未必这么简单,做幼儿节目时要专门研究幼儿心理等相关方面内容。可想而之,开发一部适合低幼儿童观看的影片尚且需要在早期教育方面做如此多的调研工作,那么我们必须为国产动画片往高年龄层次发展留出足够耐心。相信随着创作模式的日趋成熟,理论研究更加透彻,中国肯定会有更富有思想内涵的影片问世。
艺术——动画作品的价值所在
既然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那么作为动画片,也自然不能不考量它的艺术价值。其实中国动画片历来有吸收民间艺术营养,弘扬国粹艺术风格的优良传统。早期的美术片融入了包括木偶戏、皮影戏、民间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6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大闹天宫》影响了几代人,影片曾发行40多个国家地区,创下了中国美术片输出的最高纪录。为了能够把《西游记》这个故事以一种富有东方韵味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影片的制作可谓是精雕细琢。工程耗时长达三年,而且调动到了国内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单说塑造孙悟空的造型,摄制组就专门从北京把中央工艺美院的张光宇、张正宇兄弟接到上海负责角色设计。对于中间的情景戏,特意请到京剧院艺术家亲自表演舞台动作,让创作者从中提炼。全国上下做出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努力,只为让世界了解我们中国的动画。在这之后,特伟导演又带领上影厂老一辈动画创作者在随后的几十年间拍摄了多部脍炙人口的影片,从而树立了“中国学派”在世界动画殿堂中的地位。从早期的《牧笛》,再到后来的《山水情》、《骄傲的将军》,每一部影片都深深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动画制作人。
反观现在,我们的制作水平上去了,作品的艺术感却大幅下降。多数的影片不知为何更甘于一味模仿西方风格,在整体感觉上难有新意、匠气十足。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了呢?从事少儿节目制作多年的杨文艳总监认为,其根由还是在于中国长期以来教育体制带来的种种弊端。一直以来,国内外不同的艺术环境导致我们和其他国家在艺术水平上差距逐渐拉大。在西方,孩子从小到大可以参观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美术馆,听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音乐会,对艺术的理解可谓是耳濡目染的。而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孩子却鲜有这样的机会。她还给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哑剧是起源于西方的古老艺术,即使在今天,哑剧在西方也依然很有市场。但在国内这种艺术形式却几近消亡。其实我们细想一下,哑剧和动画的内在联系是可想而知的。哑剧中夸张、丰富的表现手段曾为不少国外经典动画片所借鉴。我们和西方国家相比,对艺术的重视程度差距由此可见一斑。可喜的是,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开始给孩子留出更多时间,创造更便利的条件以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每逢节假日,越来越多的文化场馆向群众开放,参观者络绎不绝。上次我到首都博物馆参观中华5000年瑰宝展,就曾亲眼看到很多家长不辞辛苦从外地专程带孩子接受民族历史艺术文化的熏陶。虽然我们知道这种差距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弥补。但是只要目标明确,方向不变,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那么我想在这方面迟早有一天也自然会赶上西方人的步伐。
娱乐——动画作品的商业动力
一部动画片有意思,并不仅仅包括给观众带来视听享受,还包括运用各种高明、有趣味又不乏内涵的情节来吸引观众,促使观众发笑。在娱乐性这一点上,廖祥忠教授特意提到,中国现有的体制决定了中国动画片不可能有分级制度,这样一来要想成功吸引到18-20岁左右的高年龄段观众就只能在剧情设计上下文章。而且凡是做动画的人都知道,给大孩子做的节目往往会吸引到小观众。比方说,一个8岁的孩子可能看不懂为10岁孩子所津津乐道的内容,但是对成人世界的强烈好奇心会驱使他力求适应它、品味它。反过来却鲜有10岁的孩子看8岁的节目。所以除非确实是针对性极强的低幼节目,比如专门给2岁左右低幼做的《天线宝宝》等类似动画,制作人还是力争为更高年龄受众群体制作节目。而如果我们的动画片笑料极为肤浅、勉强。还像美国默片时期喜剧那样靠“蛋糕满脸飞”那样的荒诞表演来博人一笑,估计连4岁的孩子都无法容忍。在这里我们以迪士尼为例,他们的每个创作者都接受过表演方面的培训,一旦想到滑稽可笑、讽刺性强的点子,就要亲自表演给全部门所有人看。如果大家都能跟着一起笑出来,那么这个构思拍出来肯定会为广大观众所叫好。遗憾的是,我们似乎很缺乏这种专门检验笑料水准的机制。国外动画产业竞争力依靠的是市场,所以每个环节都要尽善尽美,让观众获得全方位的满足。如果什么时候中国动画产业也能脱离扶持,完全依靠票房和衍生品收益即可正常运作的话,那么我们的动画片就真的算是能够经受住市场检验,可以称之为一种不折不扣的娱乐商品了。
前面我们已经总结了不足和差距,反过来说,中国动画人几年来对动画事业的热情和努力还是颇令人欣慰的事。虽然之前提到,我们尚缺乏一个完全适应市场化要求的生产创作机制,在流程和资源配置上也不甚成熟。我们也清楚认识到自己对艺术的感悟与理解不及欧美、日本等动画产业发达国家,但是,我们对高新技术的追求却没有半点懈怠。影视作品在艺术上的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技术革新。从默片到有声片,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事实证明,技术条件越强,创作者可以发挥的艺术手段就更丰富,作品也就显得更加独出心裁。动画片给创作者提供的想象空间也就更大了。不论是政府、制作商还是艺术家个人,目前中国整个动画产业从上到下一直致力于用尖端影视技术为探索影片的艺术性创造积极有利条件。例如,苏州金笛卡通国际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来自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的一流动漫人才,正着手制作以清代画家徐扬《姑苏繁华图》为背景的全球首部水墨立体动画片。作为一部运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以高清级尺寸重新诠释传统中国画艺术的影视作品,它以空前真实的体验感带领观众走进江南古镇,游历苏州以太湖为中心的各个名胜景观,体味盛世姑苏风土人情。虽然当时只看了短短几分钟的片段,但我已经被深深打动了。要知道,自1961年7月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后,素有“中国学派”之称的水墨动画片其实为数并不多。究其缘由,金笛的专家向我解释到,虽然水墨画贵为国粹,但手工制作的水墨动画片技术复杂,工艺掌握困难,无法支持大型制作。单以《牧笛》为例,其水牛的造型由四、五种颜色构成。需要给每一张赛璐璐片分别着色,再由动画摄影师分开重复拍摄,最终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用摄影方法达到水墨渲染的效果。虽然这种技巧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如此繁复的工序使得拍摄一部水墨动画片的时间足够拍摄四、五部同样长度的普通动画片。而如果对影片进行人物模式化、背景简单化的处理,又很难生动表达复杂的人物关系、人物心情,展现复杂的环境及曲折的故事情节;也难以在影视画面上呈现中国绘画的全部特点,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墨动画影片的普及和发展。因此,中国的水墨动画片虽然评价很高,并在国际上多次获奖,但成片少之又少,而且从没有超过30分钟以上的长片出现。据说这部《姑苏繁华图》在借鉴剪纸、皮影等传统艺术形式中的同时又最大程度保留了国画家们的笔墨。希望它能够开创一种全新的水墨动画形式。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在数字艺术时代向我们走来的时候,全国各地可谓是佳音不断。年初传来消息,上海美影厂和沈阳思维数字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运用中国自主开发的4D光维技术将《大闹天宫》这一经典之作翻拍成具有高度临场感的4D立体电影,以迎接立体影视时代的到来。待明年影片上映时,孩子们又有机会以全新的视觉感官体验重温民族经典。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衷心祝愿所有中国影视艺术产业的从业人员能够树立信心,不畏艰难。把眼光放长远,在数字艺术上下大力量努力探索,并进一步发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打造出更多铭刻着“中国品牌”的精品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