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工程是现代化城市发展进程的重要体现,因此,随着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与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已经成为施工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地基处理是建筑工程中的基础环节,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建筑工程中不断完善地基处理技术,已成为提高整体建筑工程质量的必经途径之一。为不断满足当前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需求,本文特针对当前建筑工程中具有针对性的地基处理技术提出了几点建议,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地基处理
1.简述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的相关概念
1.1地基处理的特征
(1)复杂性。基于我国地域广阔的特性,不同的地域之间地质条件也各不相同,根据土质的不同,可划分为盐碱土质、软土土质、冻土土质等。除此之外,不同地域之间的气候条件与自然因素也各不相同,各区域之间可能存在滑坡、泥石流、塌方、地震等可对地基处理带来巨大阻碍的地质灾害也各不相同[1]。
(2)多发性。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技术落后及盲目施工等因素的存在,许多施工单位在进行地基处理的过程中并未按照相关要求与标准进行施工,导致建筑坍塌等事故频发,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2]。
(3)潜在性。建筑施工过程中每一处环节之间均有着息息相关的影响,在地基处理不当的情况下,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都将受到一系列影响,同时也埋下了潜在的安全隐患[3]。
1.2地基处理的作用
地基不仅起着基础荷载的作用,同时也承受着上部结构的荷载作用,因此,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地基处理的质量。地基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可对振动波的振幅与隔振起到相应的降低作用,使地基上的抗震能力得以提高;②可对地基渗透性进行改善,使其渗透稳定性得以提高,避免在渗流过大时地基遭到渗透破坏;③对地基的变形性质进行改善,避免出现沉降过大、沉降不均匀、侧向变形等现象的发生;④可对黄土的湿陷性与膨胀土的胀缩性起到消除作用;⑤可有效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地基的稳定性、地基的承载能力[4-5]。
2.相关地基处理技术分析
2.1人工挖孔灌注樁处理技术
(1)施工程序。首先,应在场地平整、放线、定桩位、浇垫层依次架设支架并安装设备;其次,在挖孔的同时进行抽水操作,并对周壁、桩孔等部位进行清理,对护壁的模板进行支撑,并实施混凝土浇灌,成功拆模后,继续进行上述操作;最后,进行扩大头处理,验收桩孔,排除孔底积水,会动钢筋笼,并浇灌混凝土桩身。在进行挖孔桩施工前,应进行相关的成空工艺试验,试验的重点在于对桩侧壁的土层进行检验。通过对土层是否存在坍塌、锁孔、涌砂、流泥等现象进行观察,来判断混凝土护壁是否有效、桩端扩大头的成型与设计要求是否相符。最后,开挖桩距时,如桩径的距离低于2.5米,可采用间隔开挖法;施工净距离达4.5米以上时。可采用排桩跳挖法。
(2)挖孔方法。进行挖孔操作时,应采用锹镐以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开挖,如遇到较为坚硬的土层,则采用锤钎或风镐进行操作,顺序为由中间至周边。根据预先设计的桩径而定,另外加上护壁2倍的厚度控制截面,并将第一节护壁设置为高于地面200毫米,同时做好护肩。定位完毕后,依次进行钢筋安装、支护壁模板并浇灌等操作。
(3)制作钢筋笼。进行钢筋笼制作时,应将安装及主筋的接头错开百分之五十,将螺旋箍筋的间隔设置在1~1.5米之间,采用点焊进行固定,并以2米为间隔加应加劲箍。如钢筋笼的长度大于15米,则可采用分段的方法进行制作,现场吊装就位后开始进行焊接,并于钢筋笼在孔内的悬固位置、标高进行正确定位。
(4)浇筑混凝土。进行混凝土浇筑前,首先应进行成孔检测,如有与设计要求不符的情况出现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浇筑时应将护口筒设置于孔口部位,并在灌注时尽可能降低与孔壁之间的碰撞几率。混凝土灌注的充盈系数需控制在1.0以上,混凝土的坍落度应控制在80~100毫米之间。混凝土的浇筑采用串筒进行,并在浇筑的过程中将串筒孔底至底端的高度控制在2米的范围之内,采用振捣器振实,并做好后期养护工作即可。
2.2静压管桩处理技术
(1)底桩定点。在进行底桩定点静压时,由于部分施工人员的技术经验不足,在放置底桩时可能会出现桩位偏离等现象。针对此类问题,应在各桩位采用石灰以桩心为圆心,以桩径为直径,作一圆圈,压底桩时可将该圆圈作为定点,使成桩的偏离度得以最大限度降低,同时可对桩身的垂直度进行控制。
(2)接桩与焊缝。在进行接桩操作前,应对桩与桩之间的垂直度进行确认,将两桩之间桩心的错位控制在2毫米的范围之内。采用焊接接桩的方法进行操作,在进行焊接之前,采用钢刷清刷处理钢刷对桩的端头板,直至端头板坡口出现金属光泽为止。此外,应将焊接的层数控制在两层以上,并对各层之间出现的焊渣进行清理,充分保持焊缝的干净、饱满状态,随后再以7~10分钟为时间范围进行冷却,防止高温焊缝遇水后脆化或压坏等现象的出现。
2.3冲孔灌注桩的处理技术
(1)设备与护筒。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时,应根据桩型、钻孔深度、土层情况等具体因素而定,采用合理、适当的钻孔机进行冲孔灌注桩的处理。埋设护筒时,应以保持其稳定性与准确性为要求,将桩位与护筒之间的偏差控制在50毫米以下的范围之内,并将埋设的深度控制在高于杂填土埋深20厘米以上的范围之内。除此之外,还应采用粘性土在其周围进行回填,在开钻之前对护筒的位置进行再次复核。
(2)泥浆护壁。进行地基处理的过程中,护筒内的泥浆与地下水位相比可能会超出1米甚至1.5米上。在进行清孔操作时,应对泥浆进行连续的置换,将孔底泥浆比重控制在500毫米内不超过1.25,将含砂率控制在百分之八的范围之内,方可进行浇筑。
(3)混凝土的浇筑。进行混凝土浇筑之前,应对其成孔进行反复的检测,以确保混凝土的浇筑与实际要求相符。混凝土的泌水率应控制在百分之四的范围之内,土坍落度应控制在180~220毫米的范围之内。混凝土应采用导管进行浇筑,且导管的订场偏差应控制在百分之零点五的范围之内,并保持导管内壁的凭证光滑,除此之外,进行导管连接时,应将轴线的偏差控制在20毫米以下。进行导管连接后,在0.5MPa~0.7MPa的压力范围内,需保证无漏水现象出现,浇筑工作实施完毕后,还应对其进行相应的养护管理,使后期的使用强度得以发挥至最大化。除此之外,对接桩焊接牢固与否、是否存在漏焊现象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核查,做到无疏漏管理。如存在压入土内的铁件,则进行相应的防腐处理。
3.小结
综上所述,地基处理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步骤,对于整体建筑的稳定性与沉降度起着重要的影响,这要求着我们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断对地基处理环节进行完善,通过现代化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应用来不断提高地基处理技术,对不同的地质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不断对各类型地基处理技术进行加强与完善,从未实现现代化社会建筑行业的根本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华.建筑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1):989.
[2]郝玉军.探讨城市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与地基处理技术[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城乡建设,2012,19(04):12.
[3]赵孝斌.建筑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分析探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5(02):65-67.
[4]陈利平.谈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5(02):284-285.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地基处理
1.简述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的相关概念
1.1地基处理的特征
(1)复杂性。基于我国地域广阔的特性,不同的地域之间地质条件也各不相同,根据土质的不同,可划分为盐碱土质、软土土质、冻土土质等。除此之外,不同地域之间的气候条件与自然因素也各不相同,各区域之间可能存在滑坡、泥石流、塌方、地震等可对地基处理带来巨大阻碍的地质灾害也各不相同[1]。
(2)多发性。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技术落后及盲目施工等因素的存在,许多施工单位在进行地基处理的过程中并未按照相关要求与标准进行施工,导致建筑坍塌等事故频发,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2]。
(3)潜在性。建筑施工过程中每一处环节之间均有着息息相关的影响,在地基处理不当的情况下,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都将受到一系列影响,同时也埋下了潜在的安全隐患[3]。
1.2地基处理的作用
地基不仅起着基础荷载的作用,同时也承受着上部结构的荷载作用,因此,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地基处理的质量。地基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可对振动波的振幅与隔振起到相应的降低作用,使地基上的抗震能力得以提高;②可对地基渗透性进行改善,使其渗透稳定性得以提高,避免在渗流过大时地基遭到渗透破坏;③对地基的变形性质进行改善,避免出现沉降过大、沉降不均匀、侧向变形等现象的发生;④可对黄土的湿陷性与膨胀土的胀缩性起到消除作用;⑤可有效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地基的稳定性、地基的承载能力[4-5]。
2.相关地基处理技术分析
2.1人工挖孔灌注樁处理技术
(1)施工程序。首先,应在场地平整、放线、定桩位、浇垫层依次架设支架并安装设备;其次,在挖孔的同时进行抽水操作,并对周壁、桩孔等部位进行清理,对护壁的模板进行支撑,并实施混凝土浇灌,成功拆模后,继续进行上述操作;最后,进行扩大头处理,验收桩孔,排除孔底积水,会动钢筋笼,并浇灌混凝土桩身。在进行挖孔桩施工前,应进行相关的成空工艺试验,试验的重点在于对桩侧壁的土层进行检验。通过对土层是否存在坍塌、锁孔、涌砂、流泥等现象进行观察,来判断混凝土护壁是否有效、桩端扩大头的成型与设计要求是否相符。最后,开挖桩距时,如桩径的距离低于2.5米,可采用间隔开挖法;施工净距离达4.5米以上时。可采用排桩跳挖法。
(2)挖孔方法。进行挖孔操作时,应采用锹镐以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开挖,如遇到较为坚硬的土层,则采用锤钎或风镐进行操作,顺序为由中间至周边。根据预先设计的桩径而定,另外加上护壁2倍的厚度控制截面,并将第一节护壁设置为高于地面200毫米,同时做好护肩。定位完毕后,依次进行钢筋安装、支护壁模板并浇灌等操作。
(3)制作钢筋笼。进行钢筋笼制作时,应将安装及主筋的接头错开百分之五十,将螺旋箍筋的间隔设置在1~1.5米之间,采用点焊进行固定,并以2米为间隔加应加劲箍。如钢筋笼的长度大于15米,则可采用分段的方法进行制作,现场吊装就位后开始进行焊接,并于钢筋笼在孔内的悬固位置、标高进行正确定位。
(4)浇筑混凝土。进行混凝土浇筑前,首先应进行成孔检测,如有与设计要求不符的情况出现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浇筑时应将护口筒设置于孔口部位,并在灌注时尽可能降低与孔壁之间的碰撞几率。混凝土灌注的充盈系数需控制在1.0以上,混凝土的坍落度应控制在80~100毫米之间。混凝土的浇筑采用串筒进行,并在浇筑的过程中将串筒孔底至底端的高度控制在2米的范围之内,采用振捣器振实,并做好后期养护工作即可。
2.2静压管桩处理技术
(1)底桩定点。在进行底桩定点静压时,由于部分施工人员的技术经验不足,在放置底桩时可能会出现桩位偏离等现象。针对此类问题,应在各桩位采用石灰以桩心为圆心,以桩径为直径,作一圆圈,压底桩时可将该圆圈作为定点,使成桩的偏离度得以最大限度降低,同时可对桩身的垂直度进行控制。
(2)接桩与焊缝。在进行接桩操作前,应对桩与桩之间的垂直度进行确认,将两桩之间桩心的错位控制在2毫米的范围之内。采用焊接接桩的方法进行操作,在进行焊接之前,采用钢刷清刷处理钢刷对桩的端头板,直至端头板坡口出现金属光泽为止。此外,应将焊接的层数控制在两层以上,并对各层之间出现的焊渣进行清理,充分保持焊缝的干净、饱满状态,随后再以7~10分钟为时间范围进行冷却,防止高温焊缝遇水后脆化或压坏等现象的出现。
2.3冲孔灌注桩的处理技术
(1)设备与护筒。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时,应根据桩型、钻孔深度、土层情况等具体因素而定,采用合理、适当的钻孔机进行冲孔灌注桩的处理。埋设护筒时,应以保持其稳定性与准确性为要求,将桩位与护筒之间的偏差控制在50毫米以下的范围之内,并将埋设的深度控制在高于杂填土埋深20厘米以上的范围之内。除此之外,还应采用粘性土在其周围进行回填,在开钻之前对护筒的位置进行再次复核。
(2)泥浆护壁。进行地基处理的过程中,护筒内的泥浆与地下水位相比可能会超出1米甚至1.5米上。在进行清孔操作时,应对泥浆进行连续的置换,将孔底泥浆比重控制在500毫米内不超过1.25,将含砂率控制在百分之八的范围之内,方可进行浇筑。
(3)混凝土的浇筑。进行混凝土浇筑之前,应对其成孔进行反复的检测,以确保混凝土的浇筑与实际要求相符。混凝土的泌水率应控制在百分之四的范围之内,土坍落度应控制在180~220毫米的范围之内。混凝土应采用导管进行浇筑,且导管的订场偏差应控制在百分之零点五的范围之内,并保持导管内壁的凭证光滑,除此之外,进行导管连接时,应将轴线的偏差控制在20毫米以下。进行导管连接后,在0.5MPa~0.7MPa的压力范围内,需保证无漏水现象出现,浇筑工作实施完毕后,还应对其进行相应的养护管理,使后期的使用强度得以发挥至最大化。除此之外,对接桩焊接牢固与否、是否存在漏焊现象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核查,做到无疏漏管理。如存在压入土内的铁件,则进行相应的防腐处理。
3.小结
综上所述,地基处理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步骤,对于整体建筑的稳定性与沉降度起着重要的影响,这要求着我们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断对地基处理环节进行完善,通过现代化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应用来不断提高地基处理技术,对不同的地质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不断对各类型地基处理技术进行加强与完善,从未实现现代化社会建筑行业的根本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华.建筑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1):989.
[2]郝玉军.探讨城市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与地基处理技术[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城乡建设,2012,19(04):12.
[3]赵孝斌.建筑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分析探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5(02):65-67.
[4]陈利平.谈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5(02):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