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变动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这不是偶然,而是教科书承载的东西远远超过了中学语文教育本身,比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思想的教育与改造等。这是改革进程中都要面临的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教育领域。中学语文教材的变动只不过是一个引爆点,见证的却是改革开放30年文化和思想的变迁,它承载的或许是一个民族腾飞的希望。
今秋一开学,实施“新课标”后的人教版新课本将在山西省高中正式启用。与之前热炒的北京版新语文课本不同,人教版的语文课本不仅撤掉了《阿Q正传》,而且如《登泰山记》《归去来兮辞》《茶馆》《守财奴》《项链》等经典篇目也纷纷淡出人们的视线。此举又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论。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语文教育、语文试题、语文教材的每次变动,都曾被人们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较为熟知的就是1997年语文教育的大讨论、2007年国家新的高中课程改革的制定及推广,以及京版新语文教材的变动等。人们不禁要问:中学语文教育究竟有多大的魅力,为什么它每次都可以成为舆论的焦点?
《青花瓷》:一石激起千层浪
2007年12月,武汉市常青一中的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中惊现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其实这不过是2007年秋季开学前关于高中语文课改争论的延续。
2007年金秋,一篇关于北京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变动的报道引起舆论一片哗然:《雪山飞狐》替换《阿Q正传》,金庸要替代鲁迅?此次变动可谓大胆出新: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铁凝的《哦,香雪》、贾平凹的《秦腔》、阿城的《棋王》、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一批当代作品,挤掉了《药》《六国论》《孔雀东南飞》《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传统名篇入主新版语文教材。此外还有一些红色经典作品入选,如《林海雪原》等。更为“前卫”的是,一些网络语言也被收入新教材,如“:(”。
此外,湘教版的语文教材也因组织“模拟招聘会”招聘中学主持人、引入口语交际和《论语》《大卫·科波菲尔》而引起广泛关注。
事实上,这都不过是一次激发。早之前,语文界的革命便已悄悄兴起。
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书”,其选入的当代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引起广泛争议;20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套名为《青春读书课》的中学生系列人文读本,因收入了崔健的歌曲《一无所有》、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书》杂志的编辑手记《请国人温习常识》等而引起较大反响。2005年,上海市五年级教材出现了名为《跨越新纪录》的描写奥运冠军刘翔的新闻特写并配有刘翔的大幅照片。而同时退出的是伴随了几代人成长的《狼牙山五壮士》……
中学语文教材从2003年起就一直尝试突破,请来各路专家学者,搞调查做研究,然而,语文界的革命能不能算是成功呢?新旧教材孰优孰劣,莫衷一是,甚至专家学者内部意见也并非完全一致。改革的步履越来越艰难。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语文是一个引爆点,稍不留神就会备受争议。
舆论焦点:难以抉择的选文
语文教材的改革难。难在哪?选文。
无论是金庸与鲁迅的对决、当代作家的入选,还是歌词的收录、刘翔奥运的报道及图片,虽然有媒体炒作的嫌疑,事实是不可忽略的,那就是关注的都是选文。
如何选择文章,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大难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标准似乎从来都只是个人喜好,很难达到统一。所以,我们看很多古代的文选,即使同一时代收录的文章、诗词也是不同的。大家把关注的目光锁定在选文上也是情理之中。
《雪山飞狐》取代《阿Q正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赶走《孔雀东南飞》,体现的就是一种选择标准的差异。以往我们更多强调的是文章的思想性、文学性和工具性,其实时代性也是不容忽视的。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参加北京版语文教材编写的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的特级教师薛川东,就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要根据时代的需求、历史的发展方向来创作。北京版的语文教材文本的选择就是从这一点出发的。此外,崔健的《一无所有》、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包括周杰伦的《青花瓷》成为考题,体现的正是时代性的特点。
然而,时代性也正是饱受争议的一点。有很多人认为,教材的变化要跟上时代当然是对的,但跟上时代并不意味着要迎合那些盲目追随潮流的“新新人类”。很多经典的作品是经历过了时间的历练的,比如鲁迅的作品,尽管很多学生对此并不感冒。据悉,“80后”代表作家郭敬明在回答“你认为鲁迅作品适合收入中小学课本吗”的问题时说,“适合,但是应该有所选择。其实在我们的课本中,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课文都是鲁迅的,不仅仅是因为背诵、重点,还因为他笔下的人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但是鲁迅的文章对于孩子来说太过晦涩,过早接触也许会产生抵触情绪,适得其反。”
其实,旧版语文教材已经成了一代人最温暖的回忆。政协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丁振海在听说一些名篇被删除后,大惑不解道:“我小时候学的这些文章至今让我受益匪浅,不知道现在为何要换掉?”
语文教育:当宠爱与诘责相遇
语文,为何总是处在风口浪尖上?这跟人们对于语文的“厚爱”有关。从汉语拼音方案到每个字的笔画顺序,从懵懂的神话故事到震撼人心的鸿篇巨著,无不和语文课关系密切。
语文是被赋予了思想教育的重任的。现代语文被赋予了更多的希望,承载着语言文学的教育功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记忆,学习一篇文章,特别是思想性比较强的文章,中心思想是必须要总结的。这其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经常被认为比直接的说教更为有效。
语文是被委以了文化传承重任的。文化的传承,特别是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更多是离不开语文教育的。古文、古诗词所传达的文化远远大于政治、历史等科目。
语文教育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培养也是举足轻重的。中学生处在一个思想的成长期,因此这一阶段的语文教育或者说人格教育至关重要。
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承载了这么多重任的语文教育如果有一点疏忽都会被人诟病,更何况现代的语文教育问题多多呢。正因为如此,参与中学语文教改的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也大声疾呼要为语文“减负”:“不要把什么东西都交给语文来承担。要求语文解决人生观的问题、审美的问题、道德的问题、爱国主义……更不能把社会道德低下、人文精神失落的原因简单归咎于教育,不能夸大语文教育的功能。”尽管如此,在目前的中学教学阶段,语文教育也确实是承载思想教育、人格教育、审美教育等的最好方式。
30年语文:历史与文化的变迁
金庸,还是鲁迅?在30年前对这样的问题是不存在疑问的,而今天有了争议。问题并不在或者说并不完全在语文教育本身,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影子。
30年前,国门开放,开启的是一个新的时代。没有人能否认30年前的那场变动给中国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只是,改革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事情,同时也是文化领域的事情。而后者在现代社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改革的深刻之处。大到一项国家政策的制定,小到一篇文章的解读。
选择《阿Q正传》还是《雪山飞狐》,在今天可能更多的不是文化品位的问题,而是选择何种文化的问题。通常前一种被看作精英文化,后一种被看作通俗文化或叫大众文化。但是选择了前一种也并不就意味着选择了精英文化,同样选择了后者也并不意味着选择了通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两者是混杂在一起的。这样的解读是多元社会下多元需求的一种反映,而这种反映也正是一种文化的变迁。
在今天人们可以接受鲁迅,也可以接受金庸。人们可以接受来自很多领域的更多东西,包括思想,包括文化。中学语文教材的变动只不过是一个引爆点,见证的却是改革开放30年来文化和思想的变迁。改革赢取的不仅仅是更多的知识,而是一个更加开阔的心胸。这是一个民族永远进步的基础。这注定是一次艰难又漫长的飞翔,承载的是一个民族腾飞的希望。
今秋一开学,实施“新课标”后的人教版新课本将在山西省高中正式启用。与之前热炒的北京版新语文课本不同,人教版的语文课本不仅撤掉了《阿Q正传》,而且如《登泰山记》《归去来兮辞》《茶馆》《守财奴》《项链》等经典篇目也纷纷淡出人们的视线。此举又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论。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语文教育、语文试题、语文教材的每次变动,都曾被人们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较为熟知的就是1997年语文教育的大讨论、2007年国家新的高中课程改革的制定及推广,以及京版新语文教材的变动等。人们不禁要问:中学语文教育究竟有多大的魅力,为什么它每次都可以成为舆论的焦点?
《青花瓷》:一石激起千层浪
2007年12月,武汉市常青一中的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中惊现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其实这不过是2007年秋季开学前关于高中语文课改争论的延续。
2007年金秋,一篇关于北京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变动的报道引起舆论一片哗然:《雪山飞狐》替换《阿Q正传》,金庸要替代鲁迅?此次变动可谓大胆出新: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铁凝的《哦,香雪》、贾平凹的《秦腔》、阿城的《棋王》、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一批当代作品,挤掉了《药》《六国论》《孔雀东南飞》《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传统名篇入主新版语文教材。此外还有一些红色经典作品入选,如《林海雪原》等。更为“前卫”的是,一些网络语言也被收入新教材,如“:(”。
此外,湘教版的语文教材也因组织“模拟招聘会”招聘中学主持人、引入口语交际和《论语》《大卫·科波菲尔》而引起广泛关注。
事实上,这都不过是一次激发。早之前,语文界的革命便已悄悄兴起。
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书”,其选入的当代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引起广泛争议;20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套名为《青春读书课》的中学生系列人文读本,因收入了崔健的歌曲《一无所有》、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书》杂志的编辑手记《请国人温习常识》等而引起较大反响。2005年,上海市五年级教材出现了名为《跨越新纪录》的描写奥运冠军刘翔的新闻特写并配有刘翔的大幅照片。而同时退出的是伴随了几代人成长的《狼牙山五壮士》……
中学语文教材从2003年起就一直尝试突破,请来各路专家学者,搞调查做研究,然而,语文界的革命能不能算是成功呢?新旧教材孰优孰劣,莫衷一是,甚至专家学者内部意见也并非完全一致。改革的步履越来越艰难。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语文是一个引爆点,稍不留神就会备受争议。
舆论焦点:难以抉择的选文
语文教材的改革难。难在哪?选文。
无论是金庸与鲁迅的对决、当代作家的入选,还是歌词的收录、刘翔奥运的报道及图片,虽然有媒体炒作的嫌疑,事实是不可忽略的,那就是关注的都是选文。
如何选择文章,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大难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标准似乎从来都只是个人喜好,很难达到统一。所以,我们看很多古代的文选,即使同一时代收录的文章、诗词也是不同的。大家把关注的目光锁定在选文上也是情理之中。
《雪山飞狐》取代《阿Q正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赶走《孔雀东南飞》,体现的就是一种选择标准的差异。以往我们更多强调的是文章的思想性、文学性和工具性,其实时代性也是不容忽视的。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参加北京版语文教材编写的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的特级教师薛川东,就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要根据时代的需求、历史的发展方向来创作。北京版的语文教材文本的选择就是从这一点出发的。此外,崔健的《一无所有》、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包括周杰伦的《青花瓷》成为考题,体现的正是时代性的特点。
然而,时代性也正是饱受争议的一点。有很多人认为,教材的变化要跟上时代当然是对的,但跟上时代并不意味着要迎合那些盲目追随潮流的“新新人类”。很多经典的作品是经历过了时间的历练的,比如鲁迅的作品,尽管很多学生对此并不感冒。据悉,“80后”代表作家郭敬明在回答“你认为鲁迅作品适合收入中小学课本吗”的问题时说,“适合,但是应该有所选择。其实在我们的课本中,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课文都是鲁迅的,不仅仅是因为背诵、重点,还因为他笔下的人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但是鲁迅的文章对于孩子来说太过晦涩,过早接触也许会产生抵触情绪,适得其反。”
其实,旧版语文教材已经成了一代人最温暖的回忆。政协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丁振海在听说一些名篇被删除后,大惑不解道:“我小时候学的这些文章至今让我受益匪浅,不知道现在为何要换掉?”
语文教育:当宠爱与诘责相遇
语文,为何总是处在风口浪尖上?这跟人们对于语文的“厚爱”有关。从汉语拼音方案到每个字的笔画顺序,从懵懂的神话故事到震撼人心的鸿篇巨著,无不和语文课关系密切。
语文是被赋予了思想教育的重任的。现代语文被赋予了更多的希望,承载着语言文学的教育功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记忆,学习一篇文章,特别是思想性比较强的文章,中心思想是必须要总结的。这其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经常被认为比直接的说教更为有效。
语文是被委以了文化传承重任的。文化的传承,特别是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更多是离不开语文教育的。古文、古诗词所传达的文化远远大于政治、历史等科目。
语文教育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培养也是举足轻重的。中学生处在一个思想的成长期,因此这一阶段的语文教育或者说人格教育至关重要。
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承载了这么多重任的语文教育如果有一点疏忽都会被人诟病,更何况现代的语文教育问题多多呢。正因为如此,参与中学语文教改的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也大声疾呼要为语文“减负”:“不要把什么东西都交给语文来承担。要求语文解决人生观的问题、审美的问题、道德的问题、爱国主义……更不能把社会道德低下、人文精神失落的原因简单归咎于教育,不能夸大语文教育的功能。”尽管如此,在目前的中学教学阶段,语文教育也确实是承载思想教育、人格教育、审美教育等的最好方式。
30年语文:历史与文化的变迁
金庸,还是鲁迅?在30年前对这样的问题是不存在疑问的,而今天有了争议。问题并不在或者说并不完全在语文教育本身,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影子。
30年前,国门开放,开启的是一个新的时代。没有人能否认30年前的那场变动给中国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只是,改革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事情,同时也是文化领域的事情。而后者在现代社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改革的深刻之处。大到一项国家政策的制定,小到一篇文章的解读。
选择《阿Q正传》还是《雪山飞狐》,在今天可能更多的不是文化品位的问题,而是选择何种文化的问题。通常前一种被看作精英文化,后一种被看作通俗文化或叫大众文化。但是选择了前一种也并不就意味着选择了精英文化,同样选择了后者也并不意味着选择了通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两者是混杂在一起的。这样的解读是多元社会下多元需求的一种反映,而这种反映也正是一种文化的变迁。
在今天人们可以接受鲁迅,也可以接受金庸。人们可以接受来自很多领域的更多东西,包括思想,包括文化。中学语文教材的变动只不过是一个引爆点,见证的却是改革开放30年来文化和思想的变迁。改革赢取的不仅仅是更多的知识,而是一个更加开阔的心胸。这是一个民族永远进步的基础。这注定是一次艰难又漫长的飞翔,承载的是一个民族腾飞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