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髓内钉治疗骨折已有百余年历史,40年代至今,国内外大量各种类型的髓内钉相继问世,60年代后期出现了带锁髓内钉,至今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随着带锁髓内钉在生物力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和设计上的进步,已被大量应用于临床,疗效肯定,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现将近年来的使用情况做些分析和探讨。
胫骨的解剖特征
胫骨是下肢小腿主要的承重长骨,呈三棱柱形,前内侧位于皮下,软组织覆盖较少。胫骨干的横切面呈三角形,髓腔为圆形,胫骨峡部位于胫骨中段,直径约8~10mm左右。
胫骨的血液供应特点
胫骨的滋养动脉系统,由胫后动脉发出,是胫骨干血液供应的主要来源,在胫骨后缘经比目鱼肌下穿入后外侧皮质后,分为髓腔内的升支动脉和降支动脉供应骨皮质。
骨骺干骺动脉系统,它从关节周围动脉发出,与髓腔内升降支动脉的终末支之间有丰富吻合。
骨膜血管系统,胫骨骨膜上有丰富的血管网,多来自胫前动脉。
带锁髓内钉的原理
胫骨干骨折时带锁髓内钉固定于髓腔内,与髓腔内壁相嵌使固定的力线位于骨干的中轴线上,其力从骨折端延伸至骨干两端,不易发生弯曲,远近端的锁钉固定在长骨远离骨折部的两端,可获得骨折固定的最大稳定性,大大增强了对轴向旋转移位的固定能力,有效防止骨折端的短缩,旋转移位,能早期负重和进行关节功能锻炼。髓内固定的基本要求是被固定的长骨峡部应足够长。胫骨峡部短,胫骨上下髓腔呈三角形,通过横穿的锁钉与之相连,使胫骨和髓内钉成为一个整体,构成下肢小腿胫骨完整的稳定性。
带锁髓内钉的应用
胫骨带锁髓内钉的适应证:①胫骨干粉碎骨折;②胫骨蝶形骨折;③胫骨螺旋性骨折;④胫骨干假关节形成;⑤胫骨干节段骨折;⑥胫骨中远2/3横形、斜形骨折;⑦病理性骨折;⑧矫正截骨术;⑨胫骨迟延愈合。
胫骨带锁髓内钉禁忌证:①膝关节内粉碎性骨折;②胫骨严重的开放性骨折;③胫骨干感染性假关节形成;④创伤儿童。
带锁髓内钉的应用分型:①根据髓内钉打入前扩髓与否可分为扩髓型和非扩髓型。胫骨峡部经扩髓后,可使髓腔直径一致,髓腔变直,增加了骨与抗弯强度,骨折处留下的骨碎屑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促进骨折愈合。同时扩髓必然破坏骨内膜的血液供应,影响内骨痂的形成,增加感染。非扩髓型髓内钉避免了对骨皮质的进一步破坏,避免骨皮质血液运行受损,因此扩髓型髓内钉适用于闭合性骨折,非扩髓型髓内钉适用于开放性骨折。②根据髓内钉固定后负重时骨折端是否加压,可将其分为静力型和动力型。例如骨折远近端至少各有1枚锁钉固定,防止骨折短缩和旋转移位,称为静力固定,多用于稳定性差的粉碎性、长螺旋形骨折。对于稳定性骨折只固定骨折远端或近端,使一端髓内钉产生纵向移动,骨折端产生纵向压力,利于骨折愈合,称为动力固定。有些骨折,早期需要静力固定,当骨折愈合一定程度后,在骨折处不会发生短缩的情况下,可拔去一端的锁钉,改为动力固定。
带锁髓内钉并发症
感染:带锁髓内钉术后发生感染,理论上为扩髓型髓内钉破坏了胫骨骨内膜的血液供应,导致感染率增加,但临床中多数感染与伤口的开放程度、污染程度有关。感染发生后,应行开放清创,拔除髓内钉。若骨折愈合,则按骨髓炎治疗。若骨折尚未愈合,根据骨质破坏情况,选用外固定等其它方法治疗。
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由于胫骨前内侧软组织少,胫骨骨折后血液供应较差,如果扩髓会进一步破坏骨内膜的血液供应,可能出现胫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如果骨折的稳定性较好,早期可将静力固定改为动力固定。稳定性较差的患者,扩大髓腔后再插入较大直径的髓内钉,并视骨缺损情况植入松质骨以促愈合。
髓内钉和带锁螺钉断裂:胫骨带锁髓内钉,尤其是不扩髓型及较小直径的髓内钉可能发生疲劳断裂,这一并发症与骨折粉碎严重,或骨折不稳定,早期负重,同一水平的腓骨骨折以及改为静力固定为动力固定等因素有关。为减少此类并发症,应尽量于髓内钉两端各安装两枚带锁螺钉,并根据X线所示的愈合情况,将静力固定改为动力固定或拔除全部螺钉。
其它严重的并发症:①脂肪栓塞的可能;②扩髓产生的热量导致术后骨髓炎及骨折块坏死;③术中复位时因过度牵引引起骨筋膜间室综合征;④髓内钉进针点正确导致术后长期膝部疼痛。
参考文献
1唐三元,徐永年,郑玉明.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并发症原因与处理[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85,5(1):57.
2吴岳嵩,禹宝庆.锁式髓内钉骨折内固定的进展[J].骨与关节损傷杂志,1996,11(1):58.
3荣国威,等,译.骨科内固定.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4—256.
4王亦璁,主编.骨与关节损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76—178.
胫骨的解剖特征
胫骨是下肢小腿主要的承重长骨,呈三棱柱形,前内侧位于皮下,软组织覆盖较少。胫骨干的横切面呈三角形,髓腔为圆形,胫骨峡部位于胫骨中段,直径约8~10mm左右。
胫骨的血液供应特点
胫骨的滋养动脉系统,由胫后动脉发出,是胫骨干血液供应的主要来源,在胫骨后缘经比目鱼肌下穿入后外侧皮质后,分为髓腔内的升支动脉和降支动脉供应骨皮质。
骨骺干骺动脉系统,它从关节周围动脉发出,与髓腔内升降支动脉的终末支之间有丰富吻合。
骨膜血管系统,胫骨骨膜上有丰富的血管网,多来自胫前动脉。
带锁髓内钉的原理
胫骨干骨折时带锁髓内钉固定于髓腔内,与髓腔内壁相嵌使固定的力线位于骨干的中轴线上,其力从骨折端延伸至骨干两端,不易发生弯曲,远近端的锁钉固定在长骨远离骨折部的两端,可获得骨折固定的最大稳定性,大大增强了对轴向旋转移位的固定能力,有效防止骨折端的短缩,旋转移位,能早期负重和进行关节功能锻炼。髓内固定的基本要求是被固定的长骨峡部应足够长。胫骨峡部短,胫骨上下髓腔呈三角形,通过横穿的锁钉与之相连,使胫骨和髓内钉成为一个整体,构成下肢小腿胫骨完整的稳定性。
带锁髓内钉的应用
胫骨带锁髓内钉的适应证:①胫骨干粉碎骨折;②胫骨蝶形骨折;③胫骨螺旋性骨折;④胫骨干假关节形成;⑤胫骨干节段骨折;⑥胫骨中远2/3横形、斜形骨折;⑦病理性骨折;⑧矫正截骨术;⑨胫骨迟延愈合。
胫骨带锁髓内钉禁忌证:①膝关节内粉碎性骨折;②胫骨严重的开放性骨折;③胫骨干感染性假关节形成;④创伤儿童。
带锁髓内钉的应用分型:①根据髓内钉打入前扩髓与否可分为扩髓型和非扩髓型。胫骨峡部经扩髓后,可使髓腔直径一致,髓腔变直,增加了骨与抗弯强度,骨折处留下的骨碎屑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促进骨折愈合。同时扩髓必然破坏骨内膜的血液供应,影响内骨痂的形成,增加感染。非扩髓型髓内钉避免了对骨皮质的进一步破坏,避免骨皮质血液运行受损,因此扩髓型髓内钉适用于闭合性骨折,非扩髓型髓内钉适用于开放性骨折。②根据髓内钉固定后负重时骨折端是否加压,可将其分为静力型和动力型。例如骨折远近端至少各有1枚锁钉固定,防止骨折短缩和旋转移位,称为静力固定,多用于稳定性差的粉碎性、长螺旋形骨折。对于稳定性骨折只固定骨折远端或近端,使一端髓内钉产生纵向移动,骨折端产生纵向压力,利于骨折愈合,称为动力固定。有些骨折,早期需要静力固定,当骨折愈合一定程度后,在骨折处不会发生短缩的情况下,可拔去一端的锁钉,改为动力固定。
带锁髓内钉并发症
感染:带锁髓内钉术后发生感染,理论上为扩髓型髓内钉破坏了胫骨骨内膜的血液供应,导致感染率增加,但临床中多数感染与伤口的开放程度、污染程度有关。感染发生后,应行开放清创,拔除髓内钉。若骨折愈合,则按骨髓炎治疗。若骨折尚未愈合,根据骨质破坏情况,选用外固定等其它方法治疗。
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由于胫骨前内侧软组织少,胫骨骨折后血液供应较差,如果扩髓会进一步破坏骨内膜的血液供应,可能出现胫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如果骨折的稳定性较好,早期可将静力固定改为动力固定。稳定性较差的患者,扩大髓腔后再插入较大直径的髓内钉,并视骨缺损情况植入松质骨以促愈合。
髓内钉和带锁螺钉断裂:胫骨带锁髓内钉,尤其是不扩髓型及较小直径的髓内钉可能发生疲劳断裂,这一并发症与骨折粉碎严重,或骨折不稳定,早期负重,同一水平的腓骨骨折以及改为静力固定为动力固定等因素有关。为减少此类并发症,应尽量于髓内钉两端各安装两枚带锁螺钉,并根据X线所示的愈合情况,将静力固定改为动力固定或拔除全部螺钉。
其它严重的并发症:①脂肪栓塞的可能;②扩髓产生的热量导致术后骨髓炎及骨折块坏死;③术中复位时因过度牵引引起骨筋膜间室综合征;④髓内钉进针点正确导致术后长期膝部疼痛。
参考文献
1唐三元,徐永年,郑玉明.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并发症原因与处理[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85,5(1):57.
2吴岳嵩,禹宝庆.锁式髓内钉骨折内固定的进展[J].骨与关节损傷杂志,1996,11(1):58.
3荣国威,等,译.骨科内固定.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4—256.
4王亦璁,主编.骨与关节损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