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发达的二十一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成为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合理适当的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极好地优化教学效果,使我们的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但是,如果滥用、乱用现代教育技术,也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进入误区,违背语文教学的目标,影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一、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利
1.动感形象,激发学习兴趣。“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三维空间中,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刺激学生听觉和视觉感官,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鲸》一课,这是一篇说明文,内容枯燥,语言平实,引不起学生兴趣。上课伊始,播放一段视频,浩瀚湛蓝的大海上,几条大鲸随着动听起伏的音乐,时而腾空飞跃,时而海底穿梭,好像在特意给学生们表演和展示。学生们很快被带到了一个神奇的海洋世界,对鲸产生了无限的喜爱和一股要了解的冲动,从而轻松愉快地走进了这篇课文。
2.图文并茂,化解课文难点。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符号等多种形式的结合把枯燥的东西变生动,把抽象的东西变具体,把感官的东西变直观,从而化难为易,突破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梅花魂》。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并如何把爱梅花、送墨梅图和外祖父的爱国之情联系起来,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初步感知梅花的特点和品格后,适时地放了一段视频:画面上,雪花纷飞,寒风凛冽,一朵朵梅花在严寒中竞相开放,那么娇艳,那么坚韧,学生一下子被眼前的画面震撼,在优美的古筝曲的引领下,他们仿佛真的置身于一片辽阔的冰天雪地之间,万物都沉睡,只有梅花在白色的世界怒放着生命,那么娇艳、高贵、不屈、正直。给人一种激昂向上的力量。
3.信息广泛,拓宽学生见闻。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涉及人文、历史、地理、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有时候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我们往往需要搜集资料,了解文章的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相关历史事件、科技材料等。此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无限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拓展时间、空间领域,通过多媒体的图像、声音、色彩传递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直观、具体、迅速地获取各种知识,将人文、历史、自然、科技等多领域知识尽收眼底。
二、多媒体技术引发的误区
1.脱离文本。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往往容易脱离文本。学生整堂课都盯着视屏,老师把课本上所有的内容都展示在屏幕上,学生无须拿起书本阅读,丧失了与文本沟通交流的能力,不能静心地自由阅读课文,尤其是默读。这样也就无法自读自悟,从文本中找到答案,不利于朗读习惯的养成。其次,因为网上查找很方便,老师也不再要求学生去查找资料、预习课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我认为,语文的目的不光是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我阅读的能力,懂得如何读书,如何自学。
2.形式过于花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我们提供了多彩灵活的教学方式,但有时候用得太多,就会让课堂形式花哨、杂乱。如,一年级的语文,一堂课上,又是音乐又是动画,又是猜谜又是视屏游戏,热热闹闹,用各种方法来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学生的学习热情看上去很高。长此以往,教师忽视了课堂纪律的管理和课堂习惯的养成,缺少了自律性的培养,一旦回到粉笔加黑板的传统安静的课堂空间,学生就会无所适从,无法自律。
3.过分依赖网络课件。网络上的现成课件很多,有些老师就信手拈来,依葫芦画瓢,走过场。不愿意去自主备课,没有主动钻研教材,缺乏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不能找到符合自己、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另外,老师过分依赖视频、图片、音乐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攻克重难点,没有很好地研究教材教法,教会学生如何从文本、从字词、从句子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总结表达方法。从而影响了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沟通。也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老师接受,也越来越广泛地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它独特的作用。但一定要正确合理地利用它,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增添光彩。?笸(作者单位:江西省贵溪市第三小学)
一、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利
1.动感形象,激发学习兴趣。“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三维空间中,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刺激学生听觉和视觉感官,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鲸》一课,这是一篇说明文,内容枯燥,语言平实,引不起学生兴趣。上课伊始,播放一段视频,浩瀚湛蓝的大海上,几条大鲸随着动听起伏的音乐,时而腾空飞跃,时而海底穿梭,好像在特意给学生们表演和展示。学生们很快被带到了一个神奇的海洋世界,对鲸产生了无限的喜爱和一股要了解的冲动,从而轻松愉快地走进了这篇课文。
2.图文并茂,化解课文难点。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符号等多种形式的结合把枯燥的东西变生动,把抽象的东西变具体,把感官的东西变直观,从而化难为易,突破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梅花魂》。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并如何把爱梅花、送墨梅图和外祖父的爱国之情联系起来,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初步感知梅花的特点和品格后,适时地放了一段视频:画面上,雪花纷飞,寒风凛冽,一朵朵梅花在严寒中竞相开放,那么娇艳,那么坚韧,学生一下子被眼前的画面震撼,在优美的古筝曲的引领下,他们仿佛真的置身于一片辽阔的冰天雪地之间,万物都沉睡,只有梅花在白色的世界怒放着生命,那么娇艳、高贵、不屈、正直。给人一种激昂向上的力量。
3.信息广泛,拓宽学生见闻。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涉及人文、历史、地理、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有时候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我们往往需要搜集资料,了解文章的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相关历史事件、科技材料等。此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无限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拓展时间、空间领域,通过多媒体的图像、声音、色彩传递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直观、具体、迅速地获取各种知识,将人文、历史、自然、科技等多领域知识尽收眼底。
二、多媒体技术引发的误区
1.脱离文本。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往往容易脱离文本。学生整堂课都盯着视屏,老师把课本上所有的内容都展示在屏幕上,学生无须拿起书本阅读,丧失了与文本沟通交流的能力,不能静心地自由阅读课文,尤其是默读。这样也就无法自读自悟,从文本中找到答案,不利于朗读习惯的养成。其次,因为网上查找很方便,老师也不再要求学生去查找资料、预习课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我认为,语文的目的不光是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我阅读的能力,懂得如何读书,如何自学。
2.形式过于花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我们提供了多彩灵活的教学方式,但有时候用得太多,就会让课堂形式花哨、杂乱。如,一年级的语文,一堂课上,又是音乐又是动画,又是猜谜又是视屏游戏,热热闹闹,用各种方法来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学生的学习热情看上去很高。长此以往,教师忽视了课堂纪律的管理和课堂习惯的养成,缺少了自律性的培养,一旦回到粉笔加黑板的传统安静的课堂空间,学生就会无所适从,无法自律。
3.过分依赖网络课件。网络上的现成课件很多,有些老师就信手拈来,依葫芦画瓢,走过场。不愿意去自主备课,没有主动钻研教材,缺乏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不能找到符合自己、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另外,老师过分依赖视频、图片、音乐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攻克重难点,没有很好地研究教材教法,教会学生如何从文本、从字词、从句子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总结表达方法。从而影响了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沟通。也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老师接受,也越来越广泛地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它独特的作用。但一定要正确合理地利用它,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增添光彩。?笸(作者单位:江西省贵溪市第三小学)